强直型脑瘫为锥体外系损伤,也称强刚型、固缩型脑瘫。临床中单纯的强直型脑瘫十分少见,多与痉挛型脑瘫混合存在,强直型脑瘫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运动有抵抗。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故与痉挛型脑瘫最大的区别就是:强直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型脑瘫牵张反射亢进,腱反射十分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发病原因
一、缺氧窒息:脑瘫的原因包括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缺氧窒息、
分娩时新生儿缺氧窒息、
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二、孕妇原因:包括孕妇腹部外伤,孕妇先兆流产、产前出血,
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盘原因(胎盘早剥、
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还有孕妇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压、肝炎、糖尿病、吸毒、药物过量等),这是新生儿脑瘫的原因。
三、早产和胎儿发育不良:胎儿宫内感染,宫内生长缓慢,
先天畸形。新生儿体重少于2500克,脑瘫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也是脑瘫的原因。
四、某些遗传病和新生儿核黄疸。遗传也属于脑瘫的原因之一。
五、脑部受伤。这是常见的脑瘫的原因。如分娩过程中婴儿脑部受伤,新生儿颅脑受伤或脑部感染、脑血管意外。
早期症状
脑瘫症状有很多种,很多人都是由于不了解脑瘫症状,在发病初期,没有有效的进行检查和治疗,忽视了小孩的病情。
那么,脑瘫症状有哪些呢?小孩出现了什么症状需要进行检查呢?
1.三个月还不能抬头,六个月还不能翻身,八个月还不会坐。
2.哭时没有声音或哭声低沉、发直。
3.运动时手脚不协调,偏侧运动较多。
4.撒尿时把不开双腿。
5.眼神与父母没有交流,并且经常惊厥。
6.睡眠时间过长或不睡觉。
当孩子出现了以上六种症状时,那么说明很有可能是已经患有了脑瘫,需要及时的到专业的
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脑瘫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是严重的,如果一旦确诊患有了脑瘫,就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孩子的人生就掌握在家长的手里了。
表现特点
强直型脑瘫的表现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被动运动时抵抗均匀一致
当被动运动时有抵抗,这种抵抗的感觉似铅管状或齿轮状。肌紧张均匀地增高,被动运动所受的阻力与抵抗是均匀一致的,这种感觉与锥体系损伤时痉挛脑瘫所致肌紧张增强不同,痉挛型的特点是被动运动肢体时,开始时阻力抵抗很大,终了时抵抗明显减弱。
2,被动运动时抵抗是双向的
肌紧张增强的特点是,无论肢体是伸展还是屈曲时,肌紧张相同,换句话说,无论如何被动运动肢体时,受到的抵抗是相同的,表现了伸展与屈曲两个方向的抵抗。
3,被动运动的抵抗在缓慢运动时最大
其与痉挛型脑瘫在激烈运动时显示最大的抵抗不同。
因强直型脑瘫属
锥体外系损伤,故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型脑瘫牵张反射亢进,腱反射十分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脑瘫危害
1、运动功能障碍: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者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如 3个月仍不能头部竖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等。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等。
3、
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 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 1/4。
4、
语言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状。
5、视听觉障碍: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牙齿发育障碍:牙齿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等。
脑瘫康复训练
1、头的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训练抬头的能力,方法:让孩子趴着,拿一个玩具停在与他的眼睛一般高处,为了让孩子抬头看它,把它一点一点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钟,以饭后10分钟左右最适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让患儿趴在地板上,从背后拉他的衣服帮他转动肩膀翻身;让他趴着,将一条浴巾置于胸前,反浴巾两头提起来,保持只让他手和膝部着地,你一边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进,一边鼓励他;一人帮他移动手臂,另一人帮助交替活动他的脚,帮他用力爬向某一个目标。
3、支撑后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撑下坐起,把它喜欢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坐姿,渐渐减少支撑,最后独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脑瘫儿一只手,诱使他从座位过度到双腿为脆姿,然后再让他站起来。孩子抓住小床栏杆时家长把双手放在他掖下支撑站立,逐渐减少帮助,让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脑瘫儿学走路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移动身体重心,开始拉双手向前走,渐渐过度拉一只手,最后达到自己独走;也可用学步吊带。
6、上下楼梯
开始让患儿一手扶栏杆,一手拉大人手,以维持平衡,逐渐让他脱离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两步一个台阶,上下楼梯。大一点的孩子需鼓励他一步一个台阶两脚交替上下楼梯,可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7、跳跃
跳跃是锻炼下股肌肉的一个重要项目,练习蹲起动作,为跳跃作准备。经常拉患儿双手从台阶上跳下,作为自行跳跃的爆发力的准备,在室内挂上一些鲜艳的纱布和小玩具(在上述两个训练基础上)让几个儿童一起跳跃着去触摸、拍打。
8、平衡协调训练
选择无障碍物的场地或房间,在大人的保护下让患儿闭目直行、走脚印、走直线、坐摇马、荡秋千、骑小三轮车、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滚都是练习平衡协调动作的好方法。
9、精细动作训练
主要是训练手与大脑的协调能力,提高患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训练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选择适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长方形逐步过渡到圆形。五六岁时,教患者学习旋拧瓶盖、给玩具上弦、搭积木、握笔写字画图等,为日后上学读书、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础。
治疗误区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脑瘫预防
出生前,即从母亲怀孕到分娩这段时间。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是优于其他系统发展的,而胎儿依赖母体生存,故孕妇的健康及营养状况与胎儿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这就需要积极开展早期产前检查、胎儿预测,开展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
孕妇应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要滥用
麻醉剂、镇静剂等药物;避免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及接触猫、狗;避免放射线等有害、有毒物质接触及频繁的B超检查、最好不看电视及操作计算机。
另外,有下列情况的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
(1)大龄孕妇(35岁以上)或男方50岁以上。
(2)近亲结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及新生儿亡史。
(4)孕妇智力低下,或双方近亲有癫痫、脑瘫及其他遗传病史。若怀孕早期发现胎儿异常,就尽早终止妊娠。
日常饮食
脑瘫儿童由于身体缺陷,体质较弱,容易感染疾病而影响功能的康复,因此合理的饮食,注意营养是十分重要的,脑瘫儿童饮食五要。
1、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脑的记忆、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多选维生素高的食物,因维生素A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大脑的发育。维生素B族能提高机体各种代谢功能,增强食欲,维生素D能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
2、要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馒头、粥、粉为主食,过多杂食会影响食欲,造成营养障碍。 3、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水果含有维生素和纤维,能保持大便通畅,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烂,做成菜肉包子、菜肉饺子、菜泥、菜汤,教育孩子养成吃蔬菜的习惯。
4、饮食要有定时,一般早、午、晚各进食一次,有条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点心一次,按时进食,可以增加食欲。
5、每日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阳光照射皮肤,可增进食欲,帮助吸收。
脑瘫护理
室内环境:室内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地面经常用消毒液拖檫,保证小儿脑瘫患儿室内的清洁卫生。
注意安全:小儿脑瘫患儿因发育迟缓,各种动作的发育均迟于同期的健康小儿,行动不便。故应有专人守护。注意安全,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清洁卫生:搞好脑瘫患儿的清洁卫生,定期洗浴,并及时更换衣服、床单、被褥等。脑瘫日常护理对清洁要求格外严格,家长们不容忽视。
饮食护理:在给小儿脑瘫患者喂食时脑瘫患儿的姿势是头部后仰,那么全身肌肉肌张力升高、痉挛,姿势不对称。这样,吞咽动作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 小儿脑瘫患者在母亲的怀里处于半卧位,患儿的头部搁在母亲的胳膊肘上,肩背部由母亲的前臂承托,患儿的双手被放在身体的前面,整个身体姿势显得相对对称,这样患儿全身的肌张力可相对正常些,喂食也就比较容易进行。
如果小儿脑瘫患者已具有一定的头部控制能力和躯干直立能力,母亲可以让患儿坐在自己的一条大腿上,患儿的膝关节屈曲并搁在母亲的另一条大腿上。
为了使患儿的膝关节也保持充分的屈曲,母亲的一只脚下可垫置1~2块木板。母亲的一只手可以根据需要扶助患儿的肩部或者髋部。这样的姿势既有利于喂食,又有利于正确姿势的发育。
皮肤护理:病情严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脑瘫患儿往往长时间卧床,侧卧位适合各种脑瘫患儿,护理人员常帮助患儿翻身,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或继发其他感染。
日常生活护理:指导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正确护理患儿。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如进食、更衣、洗漱、入厕等。脑瘫患儿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更衣时应注意患儿的体位,通常坐着脱衣较为方便。为患儿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更衣时一般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要注意培养患儿独立更衣能力。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卫生梳洗训练,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随年龄增长教会患儿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预示,学会使用手纸、穿脱裤子的动作等。
1对脑瘫的日常护理应根据不同年龄、程度的儿童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尽量运用协助并逐步减少协助.真正发展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也算是对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的一种方法。
2穿脱衣物,一般先选择障碍较重一侧肢体,减轻关联反应,减少不必要的困难。
3对患儿在伸或屈肢体时,若发现有明显抵抗,要动作轻柔缓慢,可适度对肢体按正常体位进行缓慢负重、牵拉旋转,。
4另外脑瘫儿童坐位或立位平衡能力较差.在坐或矗位时容易前后或侧方向倾倒,故在此位置穿脱收物时,避免对他的头和臂加向下的压力,可以对其脊柱或髋带进行适度控制,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
5在培养脑瘫儿童穿脱衣服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其头、于、眼的控制,让孩子学会观察过程井能主动协同,以加强其自身能力。
6 对脑瘫的日常护理还包括饮食的方面,要注意各种营养的均衡吸收,不能吃含有铝,铅元素过量的食物。
更衣训练指导:穿脱衣应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动作要轻柔。常用俯卧位和仰卧位,如果体位不当,会加剧全身僵直反应。患儿仰卧在床上,或趴在家长腿上, 患儿双腿分开,膝关节屈曲,家长用手抓住位于患侧的肘关节附近部位,慢慢把患儿手臂拉直,再慢慢地把衣服袖子套在患儿手臂上,然后穿健侧。
治疗方法
一、康复疗法:术后整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一般术后一周即可见明显效果。节省了以往多次手术的治疗过程,大大减轻了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非手术环卫疗法:非手术部位也可得到矫正。肢体畸形消失后,其他部位的痉挛肌肉如眼肌、舌肌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所以
斜视和语言障碍也随之会得到改善或消失。
三、交错纠正法: 纠正相反神经支配造成的紊乱,建立正确支配途径,改善神经支配功能,使神经、肌肉、关节活动协调。
四、整合微创法:通过
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扩张
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供氧量,全面修复受损脑神经细胞,促进脑发育,改善脑萎缩,使流涎、语言不清、多动、智力低下等症状得到改善。
五、开创法:一次性完成多肢体、多部位的手术,使患肢的多个畸形部位得到矫正。术后肢体功能的协调性、整体性、灵活性大大增强。
六、神经靶向修复疗法:使神经生长因子通过靶向修复技术作用于病灶。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实现神经细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修复神经递质的传导功能,重建神经环路,促进器官的再次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