憍萨罗国

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强国之一

憍萨罗国,是梵文:कोसल(拉丁注音Kauśala)的音译,英文:Kosala,为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强国之一,存续期约为公元前6-4世纪,疆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国北方邦和尼泊尔国部分地区。该国经济发达,为沙门思潮兴起时期的96种部派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而佛教在此地异军突起,佛祖释迦牟尼在都城“舍卫”共经历了25年/次夏安居,与该国国王的对话收集在《憍萨罗经》中。该国不仅存有佛教圣迹,而且也是印度教、耆那教等的重地。据佛经记载,该国在佛祖在世时即被摩揭陀国所灭。

简介
憍萨罗国,是梵文:कोसल(拉丁注音Kauśala)的音译,英文:Kosala,为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强国之一,存续期约为公元前6-4世纪,疆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国北方邦和尼泊尔国部分地区。该国经济发达,为沙门思潮兴起时期的96种部派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而佛教在此地异军突起,佛祖释迦牟尼在都城“舍卫”共经历了25年/次夏安居,与该国国王的对话收集在《憍萨罗经》中。该国不仅存有佛教圣迹,而且也是印度教、耆那教等的重地。据佛经记载,该国在佛祖在世时即被摩揭陀国所灭。
图1为在舍卫城旧址考古出土的佛祖石刻雕像,背面刻有“舍卫”字迹,制作年代为公元100-200年间。
汉语典籍对该国名称的翻译非常庞杂,大致可梳理为,(1)音译,除憍萨罗国外,还有其它写法:拘萨罗国、拘舍罗国、俱娑罗国、居萨罗国等;(2)意译的名称有:无斗战国、工巧国、巧善国等;(3)按都城位置在阿逾陀(Ayodhya)城,译为:阿逾陀国等;(4)按都城位置在舍卫(Shravasti)城,译为:舍卫国、室罗伐悉底国、室罗筏国等;(5)按都城位置在娑枳多(Saketa)城,译为:沙祇大国等,不一而足,需根据所记之事加以辨识。
时代背景
印度的列国时代,梵语:महाजनपद;注音:Mahājanapada,年代划分约在公元前700-前322年间,最终由摩揭陀国统一了印度,并进入孔雀王朝时代。此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至秦王朝建立的时期。
此时期,在印度半岛,以婆罗门为代表的正统思想,与新兴的沙门世俗思想,展开了激烈地交锋,在此时代大背景下,佛祖释迦牟尼(生卒年约为公元前566-前486年)创立了佛教并影响了世界,因此亦称佛陀时代。
北憍萨罗(梵文:Uttara-Kośalā)国和南憍萨罗(Daksina-Kośalā)国
并非同一时期的国家。南憍萨罗国(梵Daksiza-Kosala),是中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国家名,是佛教大乘派中观宗的创始人——龙树的故居,其弟子提婆,则是到此地投其门下,他们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创始人。该国的实际名称是维达跋国(梵Vākāṭaka,又作Vidarbhas),都城憍萨罗(Kosala)。在古代,城名国名混用是通例,但因在佛陀时代(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已有一个名为憍萨罗(Kosala)的国家,都城先后在阿逾陀城、舍卫城和娑枳多城,为了加以区分,后者被称为北憍萨罗国(梵Uttara-Kosala)国,同时如果不特别指明,一般典籍所称的憍萨罗国,均指北憍萨罗国。法显《佛国记》作达嚫国,是梵文Daksiza的音译,意译即为南方,即南憍萨罗国的梵文缩略称谓。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记憍萨罗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订正为南憍萨罗国。
国名与都城的关系
据史籍和近代考古的证据,憍萨罗国的都城先后有三个,即:阿逾陀(Ayodhya)城、舍卫(Shravasti)城和娑枳多(Saketa)城。
阿逾陀城是该国最早的都城,现位于印度北方邦法扎巴德县(Faizabad)阿约提亚城(Ayodhya),戈格拉河(Gogra)南岸边。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所记阿逾陀国,经推定在现今印度北方邦法塔赫布尔(Fatehpu) 县一带,在阿约提亚城西南方向100余公里处,恒河南岸边,玄奘此记的依据待考,但确实在憍萨罗国境内。
此后,国都迁移到舍卫城,因其位在阿逾陀城北约50余公里处,因此该国此时期又称北憍萨罗国,佛祖主要生活地是舍卫城。舍卫城现在印度北方邦奥德县(Oudh)与伯尔拉姆布尔县(Balrampur)二县交界处,此地现建有祇洹精舍遗址园(地名:Shravasti,坐标:东经:82.030202°,北纬:27.517083°),古代时的舍卫城在此遗址公园的北面约2公里处,拉普提(Rapti)河南岸。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记有“室罗伐悉底国”,系为梵文Śrāvastī(舍卫)的音译,即将都城名记为国名。而众多汉典中的“舍卫国”,均是将都城名代指国名而来。
图2为舍卫城内名臣给孤独者的旧居,为纪念其为佛祖修建祗洹精舍,后人在此修建纪念塔,现遗存有塔基。
当国都再次迁移到戈格拉河南岸边的娑枳多城时,因与阿逾陀城相连且位在南方,所以又称南憍萨罗国。法显在《佛国记》中所录“沙祇大”国,是为梵文Sāketa的音译,为“娑枳多”的另外一种汉译,即将南憍萨罗国的都城名称记为国名。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记有憍萨罗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其订正为南憍萨罗国。
(注:以上现代地名,已经根据GOOGLE地图查证。)
憍萨罗国简史
据史籍记载,憍萨罗国的首位国王为拉玛王(Lord Rama),他开创了Raghuvansha-Ikshvakuvansha王朝,其后由Prithu王、Harishchandra王、Dilip王(也有记载为 Puranas、Ramayan 和 Mahabharat)承继。
波斯匿王 (Prasenajit,为梵文音译,《大唐西域记》卷六音译为:钵迟犀那恃多王,意译则为: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等。)统治憍萨罗国时期,迁都舍卫城,通过发展商业,与它国联姻等策略,国力猛增,成为16强国中与摩揭陀国并举的双雄。
其子毗琉璃王(Vidudabha,按传说定名,《大唐西域记》卷六音译为:毗卢择迦王,对此王其它的音译还有:毗卢宅迦王、毗卢释迦王、毗杜达婆王、维楼黎王等;意译的有:琉璃王、毗流离王、增长王、恶生王等),他篡位后不听佛祖苦劝,屠灭释迦国,后在河中嬉游时淹死。
其后,憍萨罗国被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轻易兼并。
汉典对憍萨罗国情的记述
1、《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公元646年)
玄奘共分3处记述了与憍萨罗国的情况,并指明均为中印度国家,经考证此3处所指国家均在憍萨罗国的属地范围内(见本文“国名与都城的关系”章节),现将《大唐西域记》中与该国国情有关的内容摘录如下:
卷五:“阿逾陁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谷稼丰盛,花果繁茂。气序和畅,风俗善顺,好营福,勤学艺。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大乘小乘,兼功习学。天祠十所,异道寡少。”“城北四五里,临殑伽河岸大伽蓝中,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
卷六:“室罗伐悉底国周六千余里。都城荒颓,疆埸无纪。宫城故基周二十余里,虽多荒圮,尚有居人。谷稼丰,气序和。风俗淳质,笃学好福。伽蓝数百,圮坏良多,僧徒寡少,学正量部。天祠百所,外道甚多。” “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唐言胜林。旧曰祇陁,讹也。)是给孤独园。胜军王大臣善施为佛建精舍。昔为伽蓝,今已荒废。东门左右各建石柱,高七十余尺,左柱镂轮相于其端,右柱刻牛形于其上,并无忧王之所建也。室宇倾圮,唯余故基,独一砖室岿然独在,中有佛像。昔者如来升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之后,胜军王闻出爱王刻檀佛像,乃造此像。”
卷十:“憍萨罗国周六千余里,山岭周境,林薮连接。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壤膏腴,地利滋盛。邑里相望,人户殷实。其形伟,其色黑。风俗刚猛,人性勇烈,邪正兼信,学艺高明。王,刹帝利也,崇敬佛教,仁慈深远。伽蓝百余所,僧徒减万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天祠七十余所,异道杂居。”
2、《佛国记》(成书于公元416年)
法显比玄奘早200多年到达印度,在《佛国记》中,从其对舍卫城的记述看,当时该城虽已破败,但是城外以祗洹精舍为代表的97所佛寺还在,且只有1所无僧侣居住,与《大唐西域记》对照阅读,足见其对研究印度历史的宝贵。现将有关憍萨罗国情况的内容摘录如下:
“拘萨罗国舍卫城。城内人民稀旷,都有二百余家。即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出城南门千二百步,道西,长者须达起精舍。精舍东向开门户,两厢有二石柱,左柱上作轮形,右柱上作牛形。池流清净,林木尚茂,众华异色,蔚然可观,即所谓祗洹精舍也。”“祗洹精舍本有七层,诸国王、人民竞兴供养,悬缯幡盖,散华烧香,然灯续明,日日不绝。”“法显、道整初到祗洹精舍,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伤生在边地,共诸同志游历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今日乃见佛空处,怆然心悲。”“绕祗洹精舍有九十八僧伽蓝,尽有僧住处,唯一处空。此中国有九十六种外道,皆知今世,各有徒众,亦皆乞食,但不持钵。”
图3为祗洹精舍遗址
传说
憍萨罗国的历朝国王,出身于名为摩登伽的下等种姓。因此当波斯匿王向释迦国王(佛祖的父亲)求婚时,国王认为憍萨罗王族低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很不恰当,但又摄于其考威势,不接受求婚也不可能,因此将奴隶女瓦娑婆罗华蒂耶(Vasabharavattiya,意译为茉利)当作公主出嫁。
婚后,茉利夫人深受国王喜爱,被册封为正宫王后,并生育王子毗琉璃,因“产育之初与琉璃宝俱,因以为号。”王子长到16岁时,受父王派遣回外公家学习射术,释迦族的同学因他为婢女所生而给予羞辱,王子才知自己的真实身世,并立誓要报此仇。
毗琉璃长大成人后,一天趁着龙钟老父出城会见佛祖之机,勾结重臣宣布自立为王。随后波斯匿王化装逃走,去投奔自己的外甥摩竭陀国王阿阇世避难。但是,由于途中受到许多折磨,病死在王舍城外的一个寺庙里。
毗琉璃王在其政权巩固后,便发兵讨伐释迦国。佛陀闻听之后,两次在路途中阻拦,并成功劝说其收兵。但在此危急时刻,释迦国人依然不思化解办法,继续激化矛盾,引发毗琉璃王的第三次征讨。其时,佛陀对报信的弟子目犍连说,这是天要灭释迦族,再去阻拦也没有用了。然而,毗琉璃王在打败释迦国后,却对释迦族人实施了灭绝性的屠杀。佛陀闻听这种恶行后,率诸比丘至释迦国都迦毗罗卫城,为释族人说法超度。佛祖返回舍卫城后,又知道了毗琉璃王诛杀其兄长,而逝多太子正是赠送园地赞助给孤独者修建祗洹精舍的人,因此佛祖显神通力,咒言毗琉璃王在七日内灭亡。
至第七日,毗琉璃王领诸兵众及诸婇女往拉普提河娱乐,夜半骤起狂风暴雨,悉为大水淹没。王死,坠入阿鼻地狱,其宫殿亦为天火所烧毁。
以上传说内容,各章本有异,难于考证是非,只能大致归整为故事脉络如此。从中可以看出憍萨罗国、释迦国的社会政治形态及消亡原因。
评论
毗杜达婆的故事很清楚说明这点︰像摩揭国那样,憍萨罗国存在着坚强的独裁政体。毗杜达婆篡夺了自己的臣民爱戴的父亲的王位,憍萨罗国人竟不敢说一句反对他的话。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