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经济(wartime economy),战争状态下由战时政府全面控制和干预国民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经济部门、经济政策及经济活动的总称。通常是经过动员转换的国民经济。
简介
战时经济是伴随着战争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农业社会
生产力低下,交战双方主要使用刀、枪、箭、盾等
冷兵器作战,战时
经济保障的物质内容主要局限于粮秣、
马匹、装具等,物资储备和
交通运输是战时经济的主要内容。进入
工业社会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军队提供了更多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使战争对经济的
依赖性和破坏性显著增大,
战前储备已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要,战时生产和
物资筹措任务加重,战争与经济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战争与财政的关系,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局限于是否遭受战时征用、掠夺和没收所带来的经济打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使各主要
交战国的整个
国民经济体系都与战争发生了紧密联系,从而呈现出完全的“战时经济”状态,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
理论相关
理论基础
K.马克思、F.恩格斯、V.I.列宁、J.斯大林、毛泽东等在长期研究战争和领导
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战时经济思想。
主要观点有:
①战争是对国家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在
现代战争中,经济组织具有决定意义。
②战时经济建设在革命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系到革命战争的全局和各个方面。根本任务是服从战争,支援战争,创造和巩固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
③要多渠道、多方式地筹措物资经费,保障战争需要,解决战争
经济问题。取之于敌、取之于民、取之于己,是革命
战争物资与经费筹措的基本方式。
④进行战争要有稳固的后方,否则就不能胜利,要不断地巩固后方。
⑤积极开展经济战,组织
反封锁反掠夺的贸易斗争,打击敌人对己方的金融破坏,破坏和削弱敌人的战争
经济基础,保护和增强自己的战争经济能力。
⑥粮食、燃料等物资是宝中之宝,战时要实行重要物资统一收购和分配政策,根据轻重缓急安排生产和消费,保证战时需要。
⑦争取国际军事援助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其中争取外援必须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前提,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努力争取更多的
国际援助。具有
代表性的是英国经济学家A.C.
庇古的战时经济论和J.M.凯恩斯的战费筹措论。
庇古认为,战争资源的筹措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保证。战争资金主要来源于增加生产和劳动总量,减少
个人消费,减少新的民用
项目投资,移用现有民用资本。增税、举债和扩大
银行信用都是筹措战费的必要方法,其中增加税收是最为可取的方法。战时筹措各种
实物资源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征用。政府征用的主要对象是各种产品和
生产要素。产品征用的有效方法是产品归政府
独家经销和分配,政府先保证进行战争的需要,然后将剩余部分分配给居民。庇古根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提出战时必须实行经济统制。价格是平时
市场经济的“
指挥棒”,国家通过规定
最高限价和对生活必需品实行定量分配来实现对物价的统制。人们的
消费需求受生产和供给制约和引导,国家根据需要的轻重缓急对重要原料实行用途统制和购买统制,对产品制造进行统制等。
凯恩斯根据战时经济中
总需求大于
总供给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战费筹措中应以实现宏观
供求平衡和限制
通货膨胀为中心目标。他认为,要制止
战时通货膨胀,求得宏观供求平衡,就必须控制总
消费支出。战费不仅由少数富人承担,而且也要由绝大多数收入状态一般的阶层分担。为使后者的牺牲最小和最大限度地实现
社会公平,政府要干预经济生活,使多数人的部分
货币收入进入储蓄,延缓到战后支付。这部分储蓄便构成战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一部分税收和国债,便可筹足所需战费,实现宏观供求的基本平衡,避免走以增发货币筹措战费导致通货膨胀的老路。
理论子类
①战时经济体制。包括战时经济的组织形式、
运行机制等。现代战争对
经济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空前破坏,要求各参战国建立战时经济体制,加强对
经济活动的控制、调节和管理。国家统制是战时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
指令性计划是战时经济的主要调控方式。
②战时经济结构。包括战时
需求结构、
战略资源结构、战时
生产力结构、战时生产力空间组合、战时
投资结构、
劳动力结构、产品结构和分配结构等。
③战时经济活动。包括战争经费筹措、战时
物资保障、战时
劳动力分配、战时生产、战时交通运输、
战时经济统制、战时经济战和经济复员等。最大限度地动员经济力量保障战争需要,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满足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通常包括:
①调整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健全
战时经济管制机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统制,便于国家集中统一调配经济资源、支持战争。
②制定战时经济计划,重新配置经济资源,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保障战争的需要。
③实施经济动员,扩大军工
生产能力,组织工业
企业转产军品,新建和扩建
军工企业,特别是武器装备的生产企业。
④新建和扩建交通运输、邮电
通信网络和设施,征集各种交通运输和通信工具,对交通运输和
邮电通信部门实行
军事管制,保障战时交通、通信的畅通。
⑤调整经济布局,组织受到战争威胁的重要企业向
战略后方搬迁,加大对
战略纵深地区的投资,增强后续经济能力。
⑥对物价、外贸、金融实行统制,对国民的日用消费品适时实行
配给制,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保持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定。
⑦加强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组织足够的力量防空袭和反敌特,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主要特征
①国家干预强化,市场机制削弱。战争要求将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迅速有效地进行有利于战争胜利的再分配。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
稻谷等粮食碾制的精度也有专门法令进行限制,尽量提高稻谷的
出米率,增加粮食供应。对于石油、煤炭、钢铁、棉花等重要物资的生产和流通,则有许多法令进行严格限制。
②国民经济不同程度的军事化。主要表现为军事需求迅速膨胀,军工生产急剧扩大,民用企业转产军品,经济资源大量用于为战争服务,非军事需求受到限制,民用生产减少,居民的
生活水平相对下降。这一特征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规模大、消耗多,为保障战争需要,各参战国不得不在战时实施全面经济动员,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法国和德国
工业产品的75%、英国工业产品的65%、美国工业产品的40%均被用于军事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日等国通过大幅度增加
军费,实施战前经济动员,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
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也分别在临战时和战时迅速改组了国民经济。1943年,苏联和德国的军费分别占
国民收入的50.1%和72%,美国和日本的军费分别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41.6%和46.7%。到1944年,美国
军品生产产值占
工业总产值的60%,日本军事
工业生产产值占国民生产总额的50.9%。
③物资短缺,通货膨胀,赋税加重。现代战争
物资消耗巨大,战时物资大量地从民用领域流向军事领域,造成社会
物资供应短缺。社会物资供不应求,加上国家主要通过税收和举债来筹措战争经费,导致通货膨胀和国民赋税加重。
④战时经济的连续性较差。战争对经济的巨大破坏,使战时生产和流通经常由于原材料、能源供应不足,
机器设备被毁,交通运输不畅而中断。
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军队经过78天高强度的空袭,使
南斯拉夫联盟70%的桥梁、100%的炼油能力、50%的
动力系统、5个
民用机场、12条铁路线和5条公路干线被毁,生产严重萎缩,经济水平倒退30年以上。
现代发展
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军事和战争中的广泛运用,大量新式武器装备投入战争,使现代战争呈现出高技术的特点。随着战争的发展变化,战时经济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
①战争经费、物资筹措手段、方式多样化。信息化条件下
局部战争的经费、物资消耗空前增大,为保障战争需要,参战国要广泛动员本国的经济资源,动用一切手段动员国际经济资源,特别是盟国的经济资源为打赢战争服务。
②经济波动幅度大,战争的经济保障困难。
信息化战争对经济的依赖程度加深,
高技术武器对经济的破坏增大,导致
经济停滞、急剧倒退和崩溃,极大地增加了保障战争的难度。
③高技术产业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表现为
军事高技术的较量,谁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谁就更容易取得战争的主动权。高技术产业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
物质技术基础,战争的
高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在整个战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