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冬,国民政府迫于内战压力,压缩教育经费,下令取消国立交通大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航海、轮机二科,由此引发声势浩大的交通大学“护校运动”。
事件背景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在军事战线上的屡屡受挫,对外更加依附于美国,对内加紧掠夺和压迫,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在文化教育方面,不断削减经费开支,造成许多学校的办学经费入不敷出。
由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延伸到了交通大学,交通大学的处境较其他学校更为困难。当时交通大学校长
吴保丰(
CC系)与教育部部长
朱家骅(政学系)并非一个派系,朱家骅为了扩充势力,经常扣压和削减交通大学的日常经费,以逼走吴保丰。教育部核准交通大学教职员为423名,却只支付302名的薪金;1947年教育部拨给交通大学每月经费1000万元,而学校实际开销需5000万元以上,如此巨大的缺口,致使学校寅吃卯粮,长期拖欠教职工薪金,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也日益恶化,引起广大师生的极大不满。当时交通大学校园内曾出现过一幅讽刺性对联:“打内战交关(注:上海话“非常”的意思)起劲,办教育一塌糊涂。”
由经费问题引发的学校危机日趋严重。先是1946年秋教育部为解决经费不足强令交大停办航海、轮机两科,之后一连串图谋肢解交大的消息接踵而至。1947年初教育部不准交大设立水利、纺织、化工三个工程系,甚至还盛传撤销已开办近30年之久的管理学院。教育当局的连续压制和打击,严重威胁到交大的生存和前途,遭到师生和校友一致的反对。护校的呼声和行动像野火春风般地在全校蔓延。
事件经过
准备工作
交通大学航海、轮机两科学生首先奋起反抗,其他系科学生纷纷响应,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但毫无结果。1947年3月底4月初,校园内大字报已经铺天盖地,用语也越来越激烈。4月初,1000多名学生联名开展护校运动,要求学生自治会出面领导,以更好地推动护校运动。
对于经费危机引发的各种矛盾,中共交大总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当教授会于1946年进行反欠薪罢教时,党组织就发动学生罢课支持;同时发起了慰问教师的活动,并通过学生自治会密切注意着事态发展。党总支通过学生自治会党团向学生自治会成员做工作。自治会迅即召开系科代表大会,成立了由周盼吾、周寿昌、张公纬(余力)、丁永康、
胡国定、
丁仰炎、胡荫(
胡晓槐)、谭西夷(秦亦山)等学生组成的护校委员会,组织推进护校斗争。
1947年4月8日,适逢交大51周年校庆。护校委员会邀请
陈石英、
裘维裕、钟伟成等教授参加护校座谈会,并向参加校庆的校友征集护校签名。5月5日,校方向教育部交涉,仍然没有结果。广大学生强烈要求护校委员会派代表和
吴保丰校长共同赴京请愿。教授会表示支持,老校长
唐文治也呼吁“团结一致,共赴校难”。护校委员会随即派出周盼吾、张公纬和航海、轮机两科的代表各1名,与校长吴保丰同去教育部交涉,却遭到教育部长朱家骅的斥责,蛮横地拒绝了交大师生的一切请求。
请愿师生代表返沪后,学生自治会和护校委员会决定立即召开全校学生大会,由周盼吾、张公纬汇报请愿经过。当讲到朱家骅态度强硬、请愿毫无结果时,全体学生被激怒了。“全校集体到南京请愿去!”“为交大的生存而斗争!”“找朱家骅算账去!”等愤怒的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了整个会场。同时,吴保丰也主持召开教授会,作出支持学生请愿的决议。
1947年5月9日晚,系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全校学生晋京请愿的决议,并提出8项要求和6项行动。8项要求的要点是:交大校名不容更改,交大不容歧视;院系不容分割,航海、轮机两科不容停办;纺织、水利、化工三系必须设立;学校经费必须增加;教职员工名额必须补足;增加仪器设备和校舍;增加公费名额及公费金额等。6项行动的要点是:自10日起全校罢课,不达目的,决不复课;全体同学共赴校难,晋京请愿;联络各校,通电全国;联络校方和教授;举行记者招待会等。8项要求是护校运动的目标,使广大师生明确了斗争的方向。
学生自治会中的党员和积极分子,还通过钟伟成、裘维裕等教授与校长吴保丰沟通,获得校方对学生护校斗争的支持。吴保丰私下让总务长
季文美将200万法币交给护校委员会。由进步社团愚公社负责的护校委员会交通组又通过学校附近书店金老板和吴保丰的关系,租到50多辆运货卡车,冲破了市政府不准出租汽车给交大的禁令。
在护校委员会的严密组织下,晋京请愿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护校组织设主席团统一领导,下设谈判组和主席团发言人、学生队伍的正副总指挥,还有组织组、宣传组、通讯组、联络组、总务组等24个小组,为防止特务破坏,专设学生纠察队,严密保护主席团。以
曹炎为首的“知行社”成员承担了总务组,从救济总署弄来一批黑面包,解决了请愿过程中的吃饭问题。
晋京请愿
1947年5月13日清晨5时,学生们开始集合。经过整队、列队,交通大学95%以上的近3000名学生分别登上65辆挂有“交通大学晋京请愿团”横幅的卡车。队伍总指挥以及各大队、中队、小队队长均佩戴鲜明的袖标。请愿车队以队伍总指挥张公纬等人乘坐的车为前导,副总指挥
胡国定等人乘坐的车断后,中间有护校委员会其他成员乘坐的车。
此时,市长
吴国桢慌忙赶来,他站在请愿车队之前双臂横拦,企图阻止车队出门。面对这种突发情况,有几个机灵聪明的学生一边高呼“保护市长”,一边将吴国桢拽至路旁,请愿车队迅速开出校门。
浩浩荡荡的车队沿着当时的林森中路(今
淮海中路)、
常熟路、中正中路(今
延安中路)、
西藏路、北京路、浙江路抵达北站。由于这是冲破国民党当局严格禁令的第一次车队大游行,交通大学又是全国享有盛名的高等学府,因而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沿途观众很多,眼神里夹杂着惊异和兴奋,并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
请愿车队到达北站后,学生们井然有序地下车,列队进入铁路局新建的旅客休息室。然而,车站已经奉令不卖车票给学生,前往南京的火车停开,车站内空无一人。
主席团成员商量后,决定组织几个小组,沿各条铁路分头寻找机车和车皮。在铁路员工的暗中指引下,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火车。一列由机械系学生傅家邦、
丁仰炎等开动的火车进入月台。
丁、傅两位同学都是机械系四年级的学生,学过蒸汽机原理。傅曾经实习过开火车,就权作司机。丁过去在学生会组织的春游中,曾上机车和工人交朋友,学到一些加煤的诀窍,就权作司炉。火车要预先加水,没有一个学生学过加水,幸好身边带着有书,于是他们根据书上所示的图纸给火车加上了水。
当火车缓缓开进车站时,请愿学生群情激奋。宣传组的学生们跳上了火车头,在上面贴上“交大万岁”的大幅标语,又在机车上书写了“国立交通大学晋京请愿专车”几个红色大字。
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生陈良指挥大家唱起了用“打倒列强”(即《
两只老虎》)曲调填写的新词:“火车不开,火车不开,自家开,自家开!交大同学真正崭,交大同学真正崭,真正崭、真正崭!”学生们无比振奋,纷纷要求立即上车。
国民党当局借口谈判,拖延时间,一再阻挡交大学生出发,并威胁说:“朱(家骅)部长限学生于6时半退出月台,明晨8时上课,否则全部开除。”当局的气势汹汹不仅未能压倒击垮交大学生们的斗志,相反更激起大家心中的怒火。此时,
暨南大学、
上海医学院以及正在赴京请愿途中的浙江
英士大学的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拦,来到月台,高呼“支援交大护校斗争!”“欢送交大同学晋京请愿!”“交大万岁!”等口号。交大学生备受鼓舞,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下午6时45分,火车汽笛长鸣,缓缓驶出车站。此前,北站客车管理组的一位工作人员(交大校友)悄悄地来到机车上告诉开车的同学:“这个车头牵引力太小,拖不动这许多车厢,恐怕路上会出危险,所以每小时的车速决不可超过10公里。”这充分体现了交大校友和铁路员工对请愿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下午6时55分,列车开到麦根路大扬旗路口,铁路局奉当局命令,竟将前方一段铁轨拆除,列车不得不停止前进。但是铁路工人却把拆下的铁轨和工具留在路旁。几位土木系的学生立即把路轨重新铺好,列车继续前进。行进了一段路程,前面的铁轨又被拆除,这次把拆下来的铁轨也搬走了,土木系的学生毫不气馁,将列车后面的一段铁轨拆下来抬到列车之前,补上被拆除的铁轨,列车继续前进。
当学生请愿火车艰难行进时,
蒋经国带着
青年军来到这里,他和
朱家骅、教育部次长
田培林一起研究镇压措施。列车驶至真如车站,已是午夜时分。此时,国民党当局又将前面一大段弯道铁轨拆除。学生们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弯道替补,同时机车里的水也快耗尽。列车实际上已难以再前进。但学生们斗志不减,不肯下车返校。5月14日凌晨1时左右,与铁路相隔一条小溪的公路上,亮起了一长串车灯。教育部长朱家骅终于坐着装甲车赶来了。他用扩音器叫喊:“交大学生集体中断交通,已经不是学生的行为了。你们要马上回校,不然就全体开除。”此时,青年军已在路口严密布阵。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一场血腥的镇压迫在眉睫。
在此关键时刻,交大中共地下党传达了上海局书记
刘晓的指示:“要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争取及时妥善解决,胜利返校,避开敌人的血腥镇压,保护群众的积极性。”拂晓,学生们下车与公路上国民党当局的车队隔着一条小溪对峙,支持主席团跨过小溪去谈判。
田培林把朱家骅亲自签署的书面答复交给交大的学生代表,答应交大校名不更改;航海、轮机两科不停办;学校经费依照实际需要增加;员工名额照章增加。主席团成员经过研究,认为朱家骅本人已经签字保证,护校要求基本达到。当即由周寿昌向全体同学宣读朱家骅签署的书面答复,学生们热烈鼓掌,欢呼胜利。随即分乘上海市公用局专门调来的40辆公共汽车凯旋返校。
社会评价
交通大学护校运动是1947年5月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拳出击。在交大的历史上,在上海和全国爱国民主运动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视察中国第一枚火箭(T-7M火箭),当知道该火箭主任工程师
潘先觉是交大毕业时说:“啊,交通大学!是不是那个学生自己开火车到南京请愿的交通大学?”得到肯定答复后,毛主席紧握潘先觉的手,表示非常赞赏。
在与党同行的百年中,红色基因始终深深浸润在交通大学发展前进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无数交大英烈们在苦难中求索、在风雨中前进,他们心怀正义真理,舍小我成大我,用生命彰显了交大人爱国奋斗的坚韧力量和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