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占里侗寨,这里因一项令世人惊叹的“零纪录”而名扬海外: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为零。从1952年到2000年的48年里,占里村的人口只增长了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非常低,几近于零,由此赢得“中国生育文化第一村”的美誉。
生育文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奇特的生育文化就曾引起了国家计生委、中国人口情报中心以及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等有关机构的重视。采访中,
贵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
杨军昌副教授说:“‘占里现象’始于他们自广西迁来此地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了。而‘换花草’的真伪我们外人虽然不能亲眼所见,但占里现象的现实却又证明了它的存在还是有可能性的。”
在过去,如果不慎怀上了第三个小孩;或者头胎是男的,如果第二胎还是男的;也或者头胎是女的,如果第二胎仍然是女的;也或者生的小孩是残疾的话,那么孩子一旦生下来后就必须采取溺婴的方法。不过占里人的溺婴方法并不是将婴儿置于水中淹溺,而是将酒滴入婴儿的口里,让其慢慢地醉死。占里人认为,这样死去的婴儿便会回到他们的祖先那里。
对这些特殊的现象,我们特意询问了贵州著名
人类学家张晓松,他认为,占里人要保持他们的生态平衡,就得采取一定的有效手段。“换花草”的真伪我们不敢肯定,但占里人必定有他们独特的节育技术来控制人口和平衡生态。
占里人作为侗族的部落之一,他们的婚姻也像其他
侗寨一样采取对歌、“行歌坐月”和跳芦笙舞的方式来实现。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占里人的婚姻却只是在本寨内部进行。也就是郎不外娶,女不外嫁式的“寨内兜外”式的内部婚姻:即同兜不能结婚,即使结婚,也必须三代以上,且绝对禁止姨表婚、姑表婚。(“兜”,侗语,指的是按照
血缘的亲疏远近结合而成的族内通婚集团组织) 不但如此,占里人还提倡晚婚晚育。男子一般最大为26岁,最小为20岁;女子最大为27岁,最小为19岁。
在其他地方或其他民族,普遍都认为结婚太晚是因为找不着女人而误了婚龄,认为是一种抬不起头的事情。而占里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谁结婚越晚,倒反而成了一种荣耀,也就因此而成了被仰慕的对象。 男女双方结婚后,女方并不急于“落居夫家”。平时只在农忙季节或是夫家遇上大的事情需要媳妇帮忙的时候,女方才在夫家作短暂的停留。只有到了女方怀了孕或年纪已大时,才完全在夫家定居下来。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们认为结婚和生育完全是一种因果关系,结婚也就意味着要生育。而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晚育对于妇女的身心和孩子的健康皆是有益的。
占里人结婚的时间是统一规定的,即就是只能在农历2月16日和12月26日这两个日子里,其他时间都不允许结婚。这在其他地区和民族里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占里人产生了朴素的人口观念和节育思想,并产生了相应的本土节育制度呢?走进占里,这个让人颇为疑惑的问题也就让人不难理解了。
在森林葱郁、溪水潺潺、充满祥和之气的侗寨占里,你会发现,在他们传承下来的约定和古歌中本身就暗含了许许多多的关于原始朴素的生态环境方面的话语。譬如:“家养崽多家贫困,树结果多树翻根”、“一株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崽多无用,女多无益;崽多要
分田,女多要嫁妆;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两”、“七百占里是只船,多添人丁必打翻……”话语简朴,思想亦很朴素而又意味深长,据说,这种思想的产生最终起始于清朝中期。
据《
从江县志》记载,占里侗寨的祖先原本是在广西的苍梧郡,后来由于连年的战乱和饥荒,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并沿
都柳江溯流而上,几经颠沛流离,终于来到从江占里这个美丽的地方,距今约有千余年的历史。
明朝中期,伴随着人丁的逐渐兴旺,寨里便经常发生因土地和林木砍伐等闹矛盾的事情,并最终导致器械相见的社会治安问题日渐凸现出来。于是,德高望重的寨老
吴公从人与船、鸟雀与生态环境的利害关系中受到启示,进而联系到本寨的实际情况,诸如田土面积、森林的承载力以及人口的增长速度等。他将全寨人召集到
鼓楼下,将这一系列的利害
公诸于众。
寨中人仔细一思量,也觉得吴公的分析在情在理,决定一切由吴公来定夺。吴公遂立下寨规,占里的人口不能超过160户,人口总数亦不能超过700人(现有168户,803人);并且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而且还规定有50担稻谷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只有30担稻谷的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如有违规者,轻者将其饲养的牲畜强行杀掉烹煮给全寨人吃,以谢罪;重者则将其逐出寨门或由其亲属处以重罚。这样一来,人口控制住了,矛盾平息了,治安稳定了,占里人的生活也跟着幸福起来了。而这一少有的寨规也随之被当作一种铁定的规矩沿袭下来,一代传一代,并形成了占里人独有的
生育习俗,一种健康积极的民族文化。
在占里侗寨,寨规具有震慑性。一旦族人违反了寨规,就按照习惯法来强制执行,并且由其亲属来执行。在婚姻方面,本土款约规定,夫妻双方均不能离婚,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更是不能离婚。如有违反,除了让他们继续维持夫妻关系外,还要对他们进行物质上的惩罚:稻谷300斤、自酿白酒50斤、肉100斤,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要拿来充公。这样的规定对于下一代来说,或许受益匪浅,然而,对于感情不和的夫妻双方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枷锁。
在整个
侗寨占里,并非每个人都知道“换花草”的庐山面目,能有资格知道的也就只有一人,这个人被寨里人称为“药师”。并且“药师”通常都是传女不传男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这种现象是自占里人迁来此地时开始的。据当地人讲,当女人生完第一个小孩后,倘若第一个生的是男孩,那么“换花草”就会让她的第二胎怀上一个女孩;倘若第一个生的是女孩,则第二个就必定会怀个男孩。
这个秘密遭到了医学界的质疑。医生们还都表示,占里村男女平衡的例子更有可能是跟当地的人种、饮食、水质、习惯等有关,而不是这种草药。
学者观点
国内
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生命伦理研究中心的
张新庆博士:“在现在所有的临床报道中,还没有任何一剂通过临床验证的、能够改胎儿性别的中药或西药的记录。生男生女是由男人决定的,这在科学界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不是像占里村那样,生男生女是由“换花草”决定的。”但问及假设换花草是以讹传讹,为什么一个骗局会流传几百年且会产生符合事实的结果,张新庆博士表示:“这种现象以目前我的专业知识和国际上普通认同的科学理论尚不能解释,希望后人能研究出来吧。”
2、 贵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杨军昌副教授说:“‘换花草’的真伪外人虽然不能亲见,但占里现象却证明了它的存有可能。”
3、贵州人类学家张晓认为,“换花草”的现象从人类学角度来看,得从两方面来评说:首先,那是占里人智慧的结果;其次,那是占里人对外解释的一种说法。“换花草”的真伪不敢肯定,但占里人必定有他们独特的节育技术来控制人口和平衡生态。
4、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何星亮则认为:“换花草”的现象令人难以置信。如果非要给它作个定论的话,还得将人类学、民族学、医学等综合起来,方能得出个结果。
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04月09日-第八版< 生育:与自然相和谐>
中央电视台《边地传奇》系列节目(六)占里——古老的生育秘密(2005—第11期)
中华网-2011年11月2日:“走进贵州占里侗寨:“换花草”能决定生男生女”
凤凰网-2011年10月20日:“要男得男,要女得女” 换花草的秘密
换花草宣传网-2011年7月26日:“神奇的换花草”
辽宁卫视、
山西卫视、贵州卫视、
四川卫视、
凤凰卫视、香港TVB、台湾东风卫视等电视媒体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网络炒作
各大媒体报道神奇的换花草,至于是否真的存在和效用如何并未做考证。大多只知道那是一种神奇的药方,一种让他们传承了几百年的平衡整个寨子人口性别的神奇花草。
有媒体报道有人说,那是一种藤状的
植物,但根部却不相同 占里现在的“药师”已经有72岁的高龄,名叫吴刷玛(音译2011年7月由吴刷玛侄女吴仙娥接任)。据说她所掌握的药方可以让孕妇只需在短短的15分钟之内就顺利地生产,而且目前尚无任何事故发生,但她老人家早已失聪。人们通常在生完第一胎之后决定服用哪种换花草,并且还要喝村里面男井或者女井里的井水(取水样检测,两井水属同一水系统,酸碱度都为6.5,因此两口井水其实对生男生女并无帮助)。换花草要用其它七种草药配合熬制,熬制过程中药师不可讲话,否则失去作用。换花草是一种生在险峰的藤状植物,根部入药,据说横根生女竖根生男。
有媒体说占里的“药师”所掌握的药方不仅可以平衡胎儿的性别,让女人顺利地生产,还可以安全地避孕。“换花草”的神奇魔力不但为占里人带来了美满幸福的生活,而且也间接地为土地和森林的承载力减轻了负荷,并最终维持了生态的平衡。很神奇的是占里这种生育文化完全符合现代人近五十年间总结归纳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研究组织
官方
2、中国社科院人口发展研究院换花草课题组
民间
1、贵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何兴亮教授
2、换花草中医科学研究小组-高纲教授
特色旅游
占里人口文化园
占里人口文化园于2014年国庆落成并向游人开放。
据悉,该园以占里侗族的祖源寻根、人口先声、立石盟誓、生命奇迹、金玉良言等五大版块为主要内容,立体表现了600多年来占里人口文化的魅力,该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耗资42万元。园内的雕塑、浮雕,金玉良言牌匾相互融合,诠释了占里独特人口文化的深刻内涵,让游人宾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的熏陶,人口文化园的建成也成为从江县开展人口文化教育的
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