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汉时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流行一种特殊的陪葬用品——摇钱树。因该器物上装饰大量方孔圆钱而被学术界命名为“摇钱树”。
基本介绍
摇钱树在结构上分两部分:陶制或者石雕的基座(摇钱树座)和插于树座的青铜树。树的部分又可分两部分:树干和枝叶。早期树干多为实心,但大多数发现的摇钱树树干为空心,
横截面为椭圆形,布
波浪纹。一般树干长1.5-2.0米,分4-6节。每节都有四个插槽,供插嵌枝片之用。枝片装饰图案多种,主要的有:凤、
西王母、
龙、羽人、猴、射弋等等。
分布
已发现的摇钱树共计189例,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湖北等地。
最早的摇钱树年代是东汉早期,数量稀少,集中在
成都平原地区;东汉中期和晚期该器物迅速流行,覆盖的四川、重庆以及周边地区;东汉末到三国时期,摇钱树数量锐减;西晋时彻底消失。有摇钱树出土的墓葬大多为大中型墓葬,表示该器物在当时的使用者属于富有家族。
起源
一说源自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树。
二说源自战国时期的流行器物多枝灯,汉代各种神树模型。持后者意见的学者为多数。
还有不少学者指出摇钱树枝片上的动物和钱币图案与四川
盐源出土的青铜枝片可能有渊源关系。
功能
一说用于死者生前家庭范围内的祭祀。
二说是早期道教法器。
三说是专门的陪葬用器皿。
学术界认为第三种说法最有依据,并承认摇钱树可能赋有多种意义。最主要是引导死者灵魂进入死后仙界(“引魂升天”),其次也是民间祈求财富的表现,同时摇钱树还可能有庇护死者家庭子孙的作用。
文化
关于摇钱树的文化属性,主要有两派说法:一说摇钱树是西南地区文化的产物,此种意见
持有者占大多数,理由是摇钱树这种器物只在西南地区发现,绝无仅有。
第二种说法是摇钱树为
汉文化产物,使用者为移民到
成都平原的汉人。该说法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提出,依据是出土有摇钱树的墓葬与
中原地区墓葬在格局、规模、其它
随葬品的类型上都一致;并和同时期西南地区文化出土的随葬品和规模有很大的差别。
东汉中期以后的很多摇钱树树干上铸有小型佛像,在少数例子中佛像还代替了
西王母在
顶枝的位置。学者称这种西王母-佛像共存的现象为“仙佛模式”,其表现了佛教初入中国时候佛被中国民众当作仙界的神仙之一,而把他与其他本土神仙共置于西王母仙境之中。
虽然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摇钱树佛像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佛像刻画。对摇钱树佛教的研究还涉及了佛教南传的争议。
实物
绵阳博物馆摇钱树
在是四川
绵阳博物馆,收藏有一株完整摇钱树,通高198厘米。这棵摇钱树造型生动优美,保存完好,它是迄今我国出土的最大的摇钱树。整体由基座、
树干、
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
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
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
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
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
树杆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为10厘米,每片
树叶厚约2毫米,树高度应在1米左右,为三向八枝。所谓三向,即为摇钱树枝杆被分为三层共八片枝叶,呈
对称分布。
特别有意思的是树杆上有造像,高约5厘米,宽约2.5厘米。两侧各有一条飞龙,龙长约6厘米。人像站立状,身着袍衣,双手下垂合于腰前,整体造型美观而大方。 细看枝叶,每两片为一对,有如
芭蕉叶的,叶片上铸有圆形
方孔钱,每钱相互连接,铸有一人作弯腰伸臂捡钱状,叶片外侧四周犹如太阳的光芒,延生出许多长短不一的万缕细丝;有如椭圆形的,一头为
乒乓球大小的圆环,两侧铸有飞龙,龙头顶着钱币,两龙之间用钱币连接,叶片外侧如同
刺猬般的
短刺所包裹。
1990年
四川省
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1996年,
东汉摇钱树不仅被评定为国家
一级文物,同时被收录入《中国文物精华》
图录。收录入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一级文物为首批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江口崖墓博物馆摇钱树
在四川
眉山市
彭山县江口汉崖墓博物馆,有一件国家特级文物保护珍品——摇钱树。据说摇钱树是汉代吉祥物,
道家谓之“神树”,认为它是人间通往天堂的树,“得之可以长生不老,用之钱财可以滚滚不竭”。这棵陶座铜质摇钱树是1972年江口崖墓出土的,高达1.44米,是我国汉
崖墓出土的一棵造型最大、铸工最精、图饰最丰富的摇钱树,被定为国家特级文物。这件国宝1986年赴日本展出时观者如潮,无不惊叹中国古代铸造艺术。
该树由铜树和陶座两部分组成,有144厘米高,树形像
松柏,枝、干、叶均系青铜铸成。树干上缀满了汉代
五铢钱并装饰有上百个人物和动物图案。
在主干上分杈枝五层,杈枝作成扁平面分左右两
枝插在主干上。主干上的顶端立一朱雀,雀前立一人,将传说的“蛤蟆丸”置于朱雀口内。在朱雀的正前方为
伏羲,人首
蛇身,曲尾下垂,双手高举一轮满月,月中饰
蟾蜍。
朱雀之下为五层枝干,从上到下的四层是相同的八组图案。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的正中,为头戴方胜的西王母,端坐于龙虎座,其中两乘鹿人为西王母护龛,其下又饰玉免和青鸟各一。下有牛郎、
织女。牛郎一手牵牛,另一手和织女共执一物,作正身侧面,相视而立。近枝梢处有二仙人坐于席上,一抚琴,一伴唱。最一下层枝干也分上下两部。上部西王母头戴方胜。左侧一侍者双手捧手,一人持灵芝,一人跳
长袖舞,一人跳丸,一人表演叠案“反弓”杂技,一人执鞭。左侧有玉免执杵捣药。一人执灵芝,一人持
环状物。其后有一青鸟,作曲颈、展翅、翘尾状。三仙人作轻歌漫舞状。
陶座为
模制,座身下宽上窄,座体中空,
横剖面略呈椭圆形。器衣上部浮雕二
独角兽,成叠蹲状。下部饰线纹授带图案。
如此精细绝妙,把汉代对永生和财富的向往尽雕于这不足1.5米的树上,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陕西宝鸡出土摇钱树
这棵摇钱树于2018年在
陕西省
宝鸡南郊郭家崖一座东汉时期的砖券室墓中发现,这件由人物、动物、铜钱等诸多
元素组成的摇钱树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是当前发现的最完整的一件
青铜摇钱树,见证了两千年前
秦岭蜀道两端的文化交,蕴含了东汉时期大量的历史、民族、民俗宗教及神话信息。
青铜摇钱树通高110厘米,由主干、枝叶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在青铜树干上分别有纵横交错的五层枝叶,装饰题材分别有凤鸟、
玉璧、人物等,造型独特而华丽,第一层是中间有一个璧,是一个比较对称的图案。在第二层也是璧,整个是两个璧,然后有凤鸟的图案。在两个璧之外,可以看到有树枝的图案,树枝一共分为两层,在上层有
猴子的形象,底下有铜钱的形象。
青铜摇钱树树干共分五节,每节铸造一尊佛像,共计五尊。佛像头顶有高
肉髻,头后有椭圆形
顶光,佛像大眼圆瞪,面部丰满,衣纹清晰,左手拳握,右手掌心向外部使用无畏印,双腿盘曲,呈
结跏趺坐。
树干上有纵横交错的五层枝叶,其题材有凤鸟、
钱形枝叶、凤鸟玉璧、猴等,其中位于第5层枝叶正中的璧与佛像图案虽然略微残破,但是对照以往出土的佛像枝叶,其形象依稀可见,佛像额中施加
白毫相,睁眼,高髻,有两个
同心圆组成的圆形项光,由于残破,无法辨认其衣服和手势,仅推测其为结跏趺坐。佛两侧各站立两个人,头戴
尖顶帽,大眼,高鼻。小人抬头向上似乎在仰视佛像。戴
尖帽小人手执
莲花藤,佛像两侧以莲花状树叶装饰,树叶顶部各有一朵莲花,花瓣为8瓣,佛与莲花以及戴尖顶帽的小人均与
蔓草之属连接。壁下侧为弯曲向上的龙纹龙首顶部较尖,做套挂其他枝叶之用。
考古研究表明,摇钱树主要分布在以
四川地区为中心的
西南地区,在陕西
勉县、
城固县等地也曾经发现和出土,在秦岭以北及中原一带比较罕见。其思想源泉来自于史前和
先秦时期的
祖先崇拜、
社神崇拜、吸收了
秦汉时期官方信仰的神仙思想,摇钱树的内涵是追求富贵与神仙思想的结合,是追求多种幸福生活的杂糅。摇钱树形象的形成受到了
巴蜀地区神树形象和
汉魏时期“以富相尚”为主导的观念影响,与当地经商和崇尚财富的
民风民俗密不可分。
研究
在西南地区出土的东汉、
三国、魏晋时代的砖室墓和
崖墓中,常常会发现一种随葬
明器——青铜树,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种树古代被人们叫做“柱铢”,后来,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青铜铸就的叶片上有各式各样的钱币图像(以
五铢钱、莽钱为多),联系到民间“摇钱树”的传说,遂决定把这些青铜树称为“摇钱树”。
经过多年对摇钱树的研究,它们的出现,缘于古人对树的崇拜。“树崇拜是一种举世习见的
文化现象,而巴蜀文化区的这种现象更加独树一帜。”在
林向看来,“他们尊崇
西蜀‘天下之中’的‘建木’与‘建木之西’的‘若木’,认为它们是众神通天地的天梯与
日神的栖息之所。”因此,很多出土稍早年代的摇钱树叶片上都有与各
民族神话传说相结合,并演化为社柱、
树神的透雕图案。“这些图案都是以树木为中心,适当加上一些地域特征性:就像头上长树的神人;以花、珠、鸟为表征的日神;身体如绳索般纠缠并与蛇、鱼、虫不分的龙等等。”这种“建木若木崇拜”历夏、商、周、秦、汉以来长久不衰,只是随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到了汉代以后,随着人们人文观念的提高,宗教观念的渐渐衰退,叶片上透雕的大大小小的钱币造型取代了之前的各种神话图案。”林向认为,“可以说,摇钱树反映了树崇拜的一个阶段,对神的信仰开始变成对金钱的崇拜,那个时候,人们开始认为财富、金钱高于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摇钱树在各个朝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呈现不同。“最初商代的三星堆铜树就比较写实地反映了古
蜀国宗庙崇拜的中心,而到战国的干海铜树,则变成了萨满(
巫师)们使用的仪仗化了的法器。”据林向介绍,发展到秦汉时期,摇钱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灯具,引人追思那些给人间带来光明的日神之树,或注入金权主义的观念,成为了象征土地和金钱财富的明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