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桥战役

1066年9月25日发生的战役

斯坦福桥战役是维京入侵英格兰期间,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在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的指挥下,于1066年9月25日在英格兰东约克郡乡下斯坦福桥战役击败由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指挥的维京军队的一次战役。在此次战役中,维京人大部被歼灭,哈拉尔三世也在战斗中阵亡。此役标志维京人入侵英格兰的终结,维京时代也宣告结束。

事件背景
1066年1月5日,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在威斯敏斯特病逝。这位笃信宗教的国王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他在临终之际要求将王位交给位高权重的西撒克逊伯爵哈罗德。然而,哈罗德加冕后不久便天生异象。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
1066年复活节后,在全英国的天空中见到一种前所未见的迹象,有人说它是彗星。这种天象被人称之为带毛发的星,整整照耀了一个星期。
当时的英格兰虽然仍能保持统一,但它在政治上已极为虚弱,君主制也日趋衰败。随着王权衰弱,各地郡长和伯爵群起割据。哈罗德的父亲戈德温伯爵生前就多次出兵反对爱德华的统治,迫使爱德华承认他在国内至高无上的威权。哈罗德之所以能成为国王的接班人选,与他父亲的政治影响不无关系。
而当时的另一位权臣——麦西亚伯爵利奥弗里克也成为国王的巨大威胁。1055年,爱德华为了压制利奥弗里克的势力,将后者的儿子埃尔夫加放逐。但利奥弗里克父子很快就召集了一支由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组成的大军杀回国内。他们在赫里福德击败王军。于是爱德华只得恢复了埃尔夫加的爵位和领地。英格兰王权的衰弱状况可见一斑。
哈罗德在国内的地位也并不稳固。两起重大变故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威权:
其一是1064年哈罗德出访诺曼底公国时被诺曼底公爵威廉挟持。为重获自由的哈罗德宣布向威廉效忠,并承诺支持威廉在爱德华逝世后继承英格兰王位。这一公开誓言不仅赋予威廉干预英格兰内政的合法性,同时也令哈罗德失去了国内贵族和民众的支持。
哈罗德回国后不久便遭遇了第二起重大变故。他的弟弟托斯蒂格在与政敌斗争中失败,被剥夺了诺森伯兰伯爵的爵位,并在哈罗德调解未遂后率领部众逃到佛兰德斯避难。
此事也令哈罗德多面受敌。和托斯蒂格关系密切的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三世得知此事后,便宣布与哈罗德为敌,表态支持托斯蒂格。作为托斯蒂格的庇护者,佛兰德斯伯爵鲍德温五世和他的女婿,诺曼底公爵威廉也无疑将成为哈罗德的敌人。
另外,托斯蒂格还与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结盟,这使英格兰人再度面临着北欧人入侵的威胁。
总之,在哈罗德尚未登基之前,除了国内难以驾驭的大贵族之外,他还需要面对来自苏格兰、诺曼底、佛兰德斯以及挪威的潜在威胁。
内忧外患之下,哈罗德于1066年1月6日加冕。他继承王位的消息传遍了西欧各地,那些对英格兰王位觊觎已久的野心家们也开始迅速采取行动。率先对哈罗德发起挑战的人,便是当时最强大的维京统帅——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
为了向哈罗德复仇,托斯蒂格开始四处寻找帮手。他首先与马尔科姆三世取得联系,希望能够获得后者支持。马尔科姆虽然盛情款待了托斯蒂格,但他并未给予任何承诺。
失望的托斯蒂格又试图请求佛兰德斯伯爵支持。佛兰德斯伯爵虽然对他的计划毫无兴趣,但他希望利用哈罗德兄弟的不和坐收渔利。于是便默许托斯蒂格以佛兰德斯为基地寻求支援。
1066年初,托斯蒂格分别向丹麦国王斯文二世和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派出使臣,许诺支持他们获得英格兰王位,希望其中一人能够答应他的请求出兵相助。与苏格兰国王和佛兰德斯伯爵一样,斯文二世对托斯蒂格的呼吁也毫无兴趣。然而哈拉尔三世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托斯蒂格的请求、决定出兵争夺英格兰王位。
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维京统帅,身形魁梧的哈拉尔三世身高达6英尺6英寸(1米98),比同属维京人后代的诺曼底公爵威廉还要高了8英寸。早在哈拉尔15岁时,他便与自己的兄长奥拉夫二世一同出阵,同北海帝国统治者克努特大王交战。然而在1030年的斯蒂克莱斯塔战役中,挪威军队大败,奥拉夫二世也战死沙场。
无奈之下,年轻的哈拉尔只得逃往基辅罗斯,在罗斯大公雅罗斯拉夫一世麾下担任军官,从此开始他的戎马生涯。不久后,年方20的哈拉尔便带着500部众南下来到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庭皇帝米海尔四世手下效力,并成为了瓦兰吉卫队的统帅。
在拜占庭停留的十年间,哈拉尔征战不断,并因在1041年保加利亚战争中的杰出表现获得了保加利亚人焚毁者(Bulgar-burner)的称号。
1045年,哈拉尔返回挪威,与他的表弟斯文结成同盟,以武力夺取了挪威的统治权。1047年他成功继承了挪威王位,称哈拉尔三世。斯文则继承丹麦王位,称斯文二世。随后,哈拉尔三世为了恢复北海帝国的疆域多次进攻丹麦。虽然他屡次赢得胜利,但他试图以军事胜利扩展领土的行动却收效甚微。正当哈拉尔三世苦恼之际,托斯蒂格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另一个良机。
虽然后世史家大多认为,哈拉尔三世选择干预英格兰王位继承的举动过于冒失,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哈拉尔三世的这场军事冒险倒也有据可循。
早在1038年,前任挪威国王马格努斯(马格努斯一世·奥拉夫森)曾与继承英格兰王位的哈撒克努特(哈代克努特)签订了一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若一方死后无嗣,另一方则可以继承死者的王位。
因此,当没有后代的哈撒克努特于1042年逝世时,马格努斯有权根据这一条约排除忏悔者爱德华的继承权。虽然马格努斯并未采取行动,但他从未取消这份同盟条约。所以,哈拉尔认为,作为马格努斯的继承人的他,理应享有先王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
除了血统依据之外,哈拉尔三世手下善战的维京军队也是他自信的来源:
2个世纪前,维京人就曾占据英格兰的半壁江山。
50年前,他们更是在杰出领袖克努特的领导下,成功征服英格兰,建立了丹麦王朝。
维京军队由以重步兵为主的职业军人构成,他们使用木制圆盾、长矛和长剑作战。部分孔武有力的精锐战士,还使用一种强力的破甲兵器——双手战斧。这种柄长1.5-1.8米的战斧只要一击便可砍透对手的盾牌和头盔,也是克制骑兵的利器。
此外,维京军队在远程武器和护甲装备方面也有优势。他们无论在海战还是陆战中都擅长使用弓箭,部队中有一定数量的弓箭手,全军在护甲的装备率上也高于英格兰人。
维京人于870年征服东盎格利亚后开始配备马匹,这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陆上机动作战能力。他们通常在行军时骑乘马匹以提高进军速度,但在战斗时仍然下马作战,以此保持重步兵在防御能力上的优越性。
另外,维京人的长船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作战的机动性。若英格兰人的数量较少,维京弓箭手便利用长船为掩体射击缺少护甲的英格兰民兵,掩护己方重步兵登陆作战。若发现英格兰人数量较多,维京人则可以迅速登船撤离。转而驶往防备较为薄弱的地区继续侵扰。
可以说,当时的维京军队已经具备了轻骑兵侦察、突袭和掩护作战的职能。配合原有的重步兵和轻步兵两类武器系统,使其获得了进行袭扰作战的一切优势条件。英格兰人则处处受制,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攻。
在哈拉尔三世调集兵员期间,托斯蒂格先行回国充当内应。他在1066年夏天,召集了60艘船满载士兵杀入亨伯河口。但他却被当地守军击溃、最后只得带着12艘船仓皇逃走。
当托斯蒂格发起第一波攻势时,哈拉尔三世也已整装待发。1066年9月,哈拉尔率领300艘船与托斯蒂格的残部在苏格兰会合后,沿乌斯河南下,兵锋直指约克。哈罗德闻讯,也开始动员各地领主出兵勤王。
11世纪时的英格兰军队主要由临时征召的自由民组成,他们在作战时依然保留了撒克逊先祖从丹麦带来的战术风格。大部分士兵使用长矛作为主要武器,少数精锐武士以长剑和短柄战斧为次要武器。他们的常见装备还包括一面椴木圆盾和一把短刀。除了少部分贵族可以装备锁子甲和铁制头盔之外,大多数人仅身着皮制或亚麻质地的衣物。
撒克逊军队的核心力量则是国王和大贵族所率领的亲卫队(Housecarl)。这些全副武装的职业军人在各自领主的率领下,组成一个小型战斗单位。为了进一步提升机动性,这些精锐步兵还有可替换的多匹战马作为运输工具。
另外,哈罗德的麾下还有一些精锐的维京佣兵,他们也使用维京特有的长柄战斧。祖籍丹麦的撒克逊人也有一些使用北欧长弓的弓箭手,作为掩护力量。甚至还有一些北方边境的地方骑兵,继续沿用罗马帝国时代的东方骑兵战术,为步兵同行提供帮助。总体来看,双方的实力差距并不很大。
9月20日,哈拉尔三世率领大军登陆,在福尔福德击败了麦西亚伯爵埃德温和他的兄弟诺森比亚伯爵摩卡率领的北部英国军队,并成功占领约克。挪威人虽然初战告捷,但也有一定损失,于是哈拉尔在短暂地占领该城并掠走人质和给养后,决定让全军回到在Riccall船上暂作休整。入侵者与诺森伯兰伯爵媾和以换取其支持哈拉尔德登上王位,同时也要求从整个约克郡给予更多的人质。
此时哈罗德二世正在南英格兰防御从法国而来的由征服者威廉带领的入侵者。当得知了挪威的入侵后,他带着他的侍卫以及尽其所能召集来的领主日夜不停的一起快速向北。在4天内,他的队伍从伦敦到约克郡,一共行进了185英里,这绝对可以让挪威人大吃一惊。
哈拉尔得知英军主力抵达的消息后,也做好了决战的准备,但哈罗德的急行军,仍然让维京人不得不仓促应敌。
位置
有争议的是,在战役发生时那里是否有一个村庄和一座桥。一种推测认为,在1066年时还没有斯坦福桥,甚至直到1086年,末日审判书编成时也不没有。这个暗示和描述穿过德文特河地点的名字应当是由单词石头(stone)、涉水(ford)、桥(bridge)衍生出来的,即被水漫过的石头(stoneford)与桥梁(bridge)。在村庄的位置,在河床上有一个露出河床的岩石,曾经有水流过形成一个迷你瀑布。在枯水季节人们可以很容易的从这一处步行或骑马涉水过河。
战斗过程
9月25日,双方在斯坦福桥准备决战。挪威一边大约9000人,英军的人数则与之相当或略多。
战前,熟悉英军战法的托斯蒂格建议哈拉尔率军回到船只附近,利用船只掩护以防御英军乘马突袭。但哈拉尔拒绝了这一建议。他举起战旗“大地摧毁者”(Land-Waster),下令全军在高地上摆出狭长的盾墙阵型,并在弓箭手外围布置一圈士兵进行护卫。此外,哈拉尔三世还要求前排士兵将手中的长矛朝向斜上方、以防敌军乘马突袭。
同时,英军也在哈罗德指挥下以盾墙阵型向前推进。双方布阵完毕后,有20名身着锁子甲的英军骑兵来到挪威联军阵前,其中一人向托斯蒂格喊道:你的兄弟哈罗德国王在此向你问好。你若答应他的条件与他保持和平的话,将能获得王国的三分之一。
托斯蒂格表示拒绝:那么我的盟友挪威国王将能得到什么?
骑马者略带嘲讽地回答道:既然他的个头比一般人都要高,那就给他一片七英尺见方的土地,不够的话再多一点也没问题。
说完这番话后,骑马者回到了英军阵中。事实上,出阵者就是英王哈罗德本人。当哈拉尔得知此事后,也嘲讽地对托斯蒂格说道:这矮子看着就像个小男孩,不过他在马镫上站得还挺安稳。
随后,战斗正式打响。哈罗德先派出一队人乘马向挪威军队发起冲击。但第一波攻击被盾墙所阻,挪威人的弓箭手也给英军先锋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哈罗德见状,决定采取佯攻之法诱使挪威军队出击,以破坏其防线。
哈拉尔三世不知是计,在未携带盾牌,也未着锁子甲的情况下就挥舞长剑冲出,率军发起冲锋。双方在短促的弓箭与标枪射击后,使用严密的盾牌阵撞向对手。一场残酷而血腥的重步兵对战,在两支风格异常接近的军队之间展开。
关键时刻,哈拉尔三世被一支流矢射中咽喉,当场毙命。托斯蒂格见状立刻命令全军后撤,重新组织起盾墙防御。此时,哈罗德再次要求托斯蒂格罢兵休战,许诺饶恕后者的所有军队。但倔强的挪威人死战不退,与哈罗德的精锐近卫军再次血战。托斯蒂格很快也战死沙场,挪威人败象已显。
这时,留在船上的挪威后备军急忙赶来增援。但这支后备军抵达战场时已精疲力尽,为了减少负担,他们便扔掉盔甲继续战斗。但整场战斗已失去悬念,人数处于劣势的挪威人不断后撤。
发起追击的英格兰军队却被一位据守桥梁的挪威武士挡住去路。这位一夫当关的勇士,使用重型战斧,先后砍杀了40余名英军。最后一个英格兰人靠着半块木板漂到桥下,用长矛刺透桥板击中了挪威巨人,这才杀死了他。但他的努力也已无力回天,英军的屠戮一直持续到深夜。
还有另一种关于作战过程的说法,哈罗德的突袭使得维京人措手不及。战局对于挪威人来说极为不利,他们的军队被分割为两股,一些人留在德文特河西岸,而主力部队停留在东岸;由于事前没有想到撒克逊人会突然进攻,再加上这天天气出奇地热,挪威人把盔甲都留在了船里。
撒克逊军队很快击溃了西岸的挪威军队,等到撒克逊部队的主力到达时,留在西岸的挪威人不是被杀就是逃过了河。挪威人在东岸组成了一道盾墙来抵御英国人的进攻。哈罗德的军队一拥过河,排成了一道比挪威军队稍窄的阵线,随后发动了冲锋。尽管没有披戴铠甲对于挪威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劣势,双方仍然激战了数小时之久。最终挪威军队开始显露出败象,撒克逊人趁势突破了对方的盾墙防御,并对敌人的侧翼进行了合围。哈拉尔德被一支流矢射中气管,当场毙命。托斯提格也战死阵中。挪威军队开始瓦解,并且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
在战役的最后阶段,在雷考看守船只的挪威军队在哈拉尔德的女儿的未婚夫埃斯泰因·奥瑞(Eystein Orri)的率领下赶来增援。因为长途跋涉,这支援军中的一些人在到达战场之前就因为劳累而跌倒甚至死去。这些战士全副武装加入战斗,他们的反击被挪威人称为“奥瑞之风暴”(Orri’s Storm)。他们的确短暂的阻挡了撒克逊人的凶猛势头,但是很快因为寡不敌众而战败,奥瑞本人也被击杀。至此,挪威军队彻底溃败,撒克逊人一路追击,有的挪威人在逃跑时溺毙在河里。
难以想象在如此狭小的战场竟战死了如此之多的士兵,据说在此役七十年之后这里的土地仍然因为白骨堆积而显成白色。
后果
战后哈罗德和残存的挪威人(包括哈拉尔德的儿子奥拉夫(Olaf)和奥科尼伯爵保罗·索芬森(Paul Thorfinnsson, Earl of Okney))达成了和平协议。挪威人被允许离开英格兰,前提是他们必须发誓永不踏上英格兰海岸。挪威人来的时候乘坐300艘船,回去的时候只能坐满24艘船了,这足可见他们的人员损失之大。他们先是退回奥克尼群岛,并在那里过冬。来年春天,奥拉夫返回了挪威。挪威王国随后分裂,奥拉夫和他的兄弟玛格努斯(Magnus)分别治理一部分国家。
斯坦福桥战役结束后的第三天,也就是9月28日,诺曼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率领下在英格兰南海岸登陆。哈罗德只好带着自己这支刚刚经历过一次战斗而疲惫不堪的军队火速南下迎敌。10月14日,哈罗德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兵败被杀,宣告了诺曼征服的开始与盎格鲁-撒克逊统治时代的结束。由于众多的塞恩贵族战死在斯坦福桥和黑斯廷斯,撒克逊人很难再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来面对诺曼大军。
纪念碑
在当代的斯坦福桥镇,有一块为此战役而竖立的纪念碑。纪念碑上写着:
THE BATTLE OF STAMFORF BRIDGE
WAS FOUGHT IN THIS NEIBOURHOOD
ON SEPTEMBER 25 1066
斯坦福桥之战
发生在此地不远
1066年9月25日
纪念碑旁边的牌子上写着:
THE BATTLE OF STAMFORD BRIDGE
KING HAROLD OF ENGLAND DEFEATED
HIS BROTHER TOSTIG AND KING HADRAADA OF NORWAY
HERE ON
25 SEPTEMBER 1066
斯坦福桥之战
英格兰国王哈罗德击败了
他的弟弟托斯提格和挪威国王哈拉尔德
1066年9月25日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