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兰,是诺曼征服之后逃出英格兰王国投奔拜占庭帝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武士,通过拜占庭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的赐予,在克里米亚半岛南部建立的一个小邦,附属于拜占庭帝国。
建立
远方的新家
在
诺曼征服后的国破家亡之际,
盎格鲁撒克逊贵族没有放弃抵抗。在国内组织起义的同时,他们还在海外继续奋战,希望着能卷土重来,或者找到更好的出路。
创作于14世纪
冰岛萨迦的《
忏悔者爱德华之歌》忏悔者爱德华之歌和
法语写成的《拉昂的无名编年史》,都记载了这样一则事迹。一些盎格鲁贵族,在
黑海沿岸建立了新的祖国。这个说法也得到了
诺曼人的《
末日审判书》与
拜占庭的史料的佐证。
大约在1090年,也就是诺曼征服的十几年后。一批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盎格鲁-
丹麦领主,组织了一支有350艘船的船队,带着4350人出海。他们就如同《
圣经》中的
以色列人出
埃及一般,离开了
英格兰,并在海外建立了一个新英格兰--Nova Anglia。
他们的头目叫西瓦尔德。历史学家认为,他就是历史上的
格洛斯特郡大贵族--西瓦尔德·巴恩。根据《末日审判书》的记载,此人在英格兰的8个郡共有21个庄园。但在1071年,在起事反抗诺曼人失败之后,他被
征服者威廉关进监狱。最后在1086年获得宽恕出狱,然后此君就消失在了英格兰史料之中。也许他和其他的王国贵族一样,选择了自我放逐。
诺曼人也乐意看到这些危险分子主动离开。
根据萨迦史诗,他们远涉千里,穿过
直布罗陀海峡,一路靠劫掠为生。当他们听说拜占庭帝国正在被蛮族围攻时,就在1090年来到了内忧外患的
君士坦丁堡。根据
安娜·科穆宁娜的《
阿莱克修斯传》记载,这一年围攻君士坦丁堡的
佩切涅格人,在海陆两路上同时被拜占庭发动的外族军队击败。这海上的一路很可能就是这些远道而来的盎格鲁人。他们由此获得了皇帝
阿莱克修斯一世的赏识。有一些人选择向皇帝效忠,加入了著名的
瓦兰吉卫队。但多数人不甘寄人篱下,平庸地了此余生。
他们应该知道,曾经来争夺英格兰王位的挪威国王哈拉尔德·哈达拉达(
哈拉尔三世),也曾流亡到拜占庭,并在瓦兰吉卫队服役。这位北方英雄,曾在
小亚细亚、
西西里和
北非征战,并获得了荣耀和财富。一直到27岁,才回到故乡自立。他的传奇故事在
西北欧广为流传。对于这些人而言,最重要的已经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属于自己的荣誉和自由。虽然自立门户有失败的风险,但仍然是充满荣耀的尝试。
于是他们向拜占庭皇帝请愿,希望皇帝赐给他们可以世袭的土地与官职,并且免交赋税,条件是为皇帝提供军队。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赐给了
克里米亚半岛南部,一片原属于东罗马的土地。
满怀希望的英格兰流亡者,在黑海上航行了6-7天后,来到了皇帝应允的封地。随后通过一系列血战和屠杀,清除了当地可能是
可萨人与
罗斯人一类的异教徒。最后,这个新国家被宣布为新英格兰‘Nova Anglia’,以此怀念逝去的故国。东罗马人称他们为Orientale Anglia,意思是东方的英格兰。其他材料也证明在1100年前后,东罗马帝国恢复了对克里米亚南部的影响力。这有可能也是
盎格鲁人参与其中的结果。
东方的新英格兰
在新英格兰建立后,阿列克休斯派出一名税吏去当地征税,结果被当地人谋杀。出于恐惧,很多留在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鲁-瓦兰吉卫队成员,吓得逃到了新英格兰避难。
后来皇帝承诺既往不咎,一些人才回到首都,官复原职。皇帝也减少了对他们的干涉。甚至还遣使
匈牙利,请来
天主教的神父与牧师,以帮助他们维持自己的信仰。此后,英格兰流亡者在君士坦丁堡也有自己的教堂与教士,并与
罗马教廷保持了联系。
根据《忏悔者爱德华萨迦》的描述,这个东罗马的小小附属,首都就叫Londnia——
伦敦。还有一座
约克城,以及其他与故乡城市同名的城镇。其领土主要位于克里米亚南端和
刻赤海峡附近。
在13--16世纪,
加泰罗尼亚西班牙人绘制的波多兰海图上,东方地区都出现了伦敦、萨塞克斯等英格兰城市的名字。直到16世纪,一份由意大利人绘制的黑海商业地图上,还清晰地标出了伦敦与萨赛克斯位于海峡以东,瓦兰吉波利斯位于海峡以西。这些地图从侧面佐证了新英格兰的存在。根据希腊人绘制的海图描述,这片沿海土地上布满了各种堡垒,防守十分严密。
这个小小的东方英格兰,也让让留在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有了寄托。当地也在不停地为拜占庭提供兵源,即盎格鲁-瓦兰吉战士。这份归属感,有助于帮他们保持某些民族特性和语言。当传统的撒克逊战术在英格兰本土退出历史舞台后,由于隔绝,标志性的大战斧被他们继续沿用了几个世纪。拜占庭人先称这些精锐重步兵为持斧的
不列颠人,后来直接叫他们持斧的盎格鲁人。战斧是父子相传的武器,也是传统与忠诚的象征。
在新英格兰的战士来到首都后,想成为瓦兰吉战士,就得先交一些入门费,并通过一些技能测试。
希腊人这么做是为了保证兵员的质量。只有武艺高强而且富足的贵族战士,才能在支付旅费后支付加入费,并通过技能测试,最后登记为瓦兰吉。没有通过测试者,可以加入其它雇佣军单位,或者成为贵族的私人护卫。
在职能上,有的战士获得了一等卫士的高级称号。他们除了在战时作为精锐步兵追随皇帝出征,在重大节日和仪式上也要盛装打扮,体现皇室的威仪。平时负责保卫圣索菲亚大教堂与大皇宫等要地。
更重要的是,早期盎格鲁人有自己的信仰,而且与
希腊贵族语言不通。所以他们还充任皇家侦探,秘密警察,监狱守卫。为皇帝粉碎阴谋,处决阴谋家和叛国者。皇帝对他们也比较放心。
活动
滋润的生活
第一代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鲁移民,可能是坚持族内通婚的。但是时间一长,就开始与
斯堪的纳维亚与
罗斯人战士的子女结婚。之后,还有与希腊人的通婚。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混血后裔子承父业,可以继续在瓦兰吉卫队效力。
在生活上,英格兰瓦兰吉战士生活优越。他们军饷丰厚,还有数目不等的战利品。新皇帝继位后,会让卫士们象征性地“劫掠”行宫来收买人心。平时,他们则可以品尝葡萄酒和
地中海美食,逛高级妓院,观看竞技场的比赛等等。
在文化上,他们有自己的天主教神父与教堂,与罗马教皇保持书信联系。这些人在说着略显古朴的英语同时,还学会了希腊语。这就让古英语,在11世纪的君士坦丁堡,成为街头的多门语言之一。
一个有趣的例发生在1090年。一个名叫约瑟夫的
坎特伯雷僧侣,从
耶路撒冷朝圣的归途中,在君士坦丁堡碰到了一群自己的老朋友。他们都是流亡到拜占庭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此时已经加入了瓦兰吉卫队,而且获得了荣耀和很高的官职。在老朋友的引荐下,他见到了
圣安德鲁的一块骨头。还通过他的英国移民朋友当翻译,与希腊守卫交流,讨论要出多少钱才能把这个圣物带回英格兰。
武德充沛
那几百年里,盎格鲁-撒克逊人持续不断地为瓦兰吉卫队输血。从11世纪末起,盎格鲁战士在拜占庭皇家卫队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并见证了拜占庭帝国后期的一系列历史变故。
阿列克休斯的继任者
约翰二世,就带着他的英格兰持斧者们,参加了1122年对阵佩切涅格的扎戈伊之战。当
法兰克人、
佛兰德斯和拜占庭的部队攻击敌方的大车阵失败后,约翰二世派出了540名盎格鲁瓦兰吉战士。虽然与对手的数量比是1:60,但悍勇的盎格鲁人,依旧攻破了车营,扭转了战局。用手中的大战斧,为全军开路。
在1137年的安条克之围里,他们与是自己世仇的诺曼裔骑士们对垒。
1155-1156年,安条克的雷诺-德-沙蒂伦(
沙蒂永的雷纳德)带人攻击
塞浦路斯岛。当时的岛上,就有瓦兰吉卫队在负责防御。1159年,瓦兰吉卫队参与了报复雷纳德的行动,沙蒂永最后被瓦兰吉卫队按住,在
曼努埃尔一世面前下跪。随后他们又追随曼努埃尔进入安条克城。
在1176年的
密列奥塞法隆战役中,有很多瓦兰吉卫队阵亡。但还是有盎格鲁瓦兰吉战士幸免于难,并带着曼努埃尔给
亨利二世的书信前往英格兰,向英王亨利二世汇报战役的情况。
1203年--1204年,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围攻君士坦丁堡。城市中约有6000名丹麦和盎格鲁瓦兰吉战士,成为保卫城市的主心骨。根据克莱利的罗伯特写的《征服君士坦丁堡记》记载:
1203年7月17日的战斗里,在靠海的碉楼上,有勇敢的盎格鲁战士和丹麦战士。他们堵在十字军的攻城梯前,看上去骇人而强悍,并多次血腥地打退了
十字军的登城。
在战场上他们擒将杀敌,并生擒过十字军骑士,押到
阿历克塞三世面前。在
拉丁人与希腊人谈判期间,他们也披挂着豪华的铠甲,出现于宫殿里和各种外交场合中,奋力维持着帝国的颜面。
但这些勇士,仍然无法扶起倾倒的大厦。
阿历克塞五世在逃跑前,还交代他们要继续抵抗。但深知大势已去的他们,要求希腊人还清欠下的军饷才肯继续作战。在失去了效忠对象后,他们来到
法国人和
威尼斯人的营地,要求免于惩戒,获得体面的对待。
他们的勇猛,的确赢得了新国家的认可。
拉丁帝国的鲍德温一世,把他们编进了自己的瓦兰吉卫队。1204年,他还让一个从英格兰来的神父--约翰·布莱克,为他们主持
弥撒。1208年,教皇
英诺森三世写信给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鲁人,要求他们向拉丁主教缴纳十一税。
另一方,退居
尼西亚和
伊庇鲁斯的拜占庭势力,也有自己的瓦兰吉卫队。有的盎格鲁卫士,晋升成为了步兵或骑兵的指挥官。在
尼西亚帝国光复君士坦丁堡后,盎格鲁人继承了以往的传统,承担了城门钥匙持有者、秘密警察和宝库守卫等任务。
在1264年与
保加利亚人的战斗中,瓦兰吉卫队被
保加利亚军伏击,困在了一座叫艾诺的小城里。他们以交出他们俘虏的罗姆苏丹艾兹丁为代价,换取保加利亚人的解围。次日帅援军赶到的
米哈伊尔八世就这样失去了一个宝贵的人质。生气之余,皇帝让他们换上女人的衣服,然后带他们在君士坦丁堡游街以示惩罚。不过他们依旧参与了13世纪末在
巴尔干和
小亚细亚的许多战役。
顽强的生存
在13-14世纪,虽然拜占庭帝国已经是四分五裂,但这个小小英格兰依旧保持着独立地位。克里米亚半岛地形险要,中部又有陡峭的山地可以防御北来之敌。在各路游牧民族的虎视眈眈下,这个东方的小英格兰,发展成了高度军事化的社会。
1246-1247年,教皇
英诺森四世向蒙古大汗派遣使节。使团成员记载,在他们从西向东穿越库曼尼亚时,右边也就是库曼尼亚南方的黑海边,有一片撒克辛土地(Terra Saxi),居民是
基督徒。虽然使团认为他们是
哥特人,但其实是新英格兰的撒克逊后裔。这片明显区别于周边蛮族的国土上布满了堡垒。在一次与
鞑靼人的战役中,萨克逊人(Saxi)英勇地保卫城堡:
鞑靼人用攻城器械攻击城堡。但是守军以牙还牙地打造了攻城器械,并用守城器械与鞑靼人对射,让他们不敢靠近城市。后来鞑靼人试图挖地道,然后在城里放火。盎格鲁人则有条不紊地一面派人灭火,一面阻击进城的鞑子,并发挥近战特长将他们逐出城市。在留下了大堆尸体之后,这些侵略者只好无功而返。
正因为进行了如此勇猛的抗战,成书于14世纪的《忏悔者爱德华萨迦》里才会说:
从那时起,也就是11世纪,盎格鲁人就居住在那片土地上。换而言之,在14世纪,这个小政权依旧是独立的。
14世纪的拜占庭文献《官职之书》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庆祝圣诞节的晚宴上,意大利城邦代表、来自爱琴海诸岛和其他飞地的臣民们,依次向名不副实的罗马皇帝献上贺词。在
比萨人道贺后,盎格鲁人登场了。这说明在拜占庭人眼里,他们还是一个有特性的族群。盎格鲁-瓦兰吉战士们一边大声地敲打并挥舞着大战斧,一边用自己国家的语言,也就是
英语,向皇帝高呼万岁。
到此时为止,重型战斧装备和英语,一直是他们特殊的身份标志。
消亡
到了帝国末期,作为野战力量的瓦兰吉卫队声望大不如前。但由于与皇帝关系亲密,盎格鲁-瓦兰吉战士也承担了更多的内务。比如监督仆人们上菜、收拾餐具、保护皇帝用膳,以防有人下毒。在任何时刻,他们都骑马或者步行追随皇帝。在皇帝带上皇冠时,他们会围成一个半圆保卫君主,有很荣耀的地位。
15世纪初期,盎格鲁-瓦兰吉战士,最后一次出现于史书中。
威尔士神父,也是编年史作者--阿斯克的亚当,在
罗马见到了两个代表拜占庭,寻求西方盟友的希腊使臣。当得知他从英格兰来后,二人热情地告诉亚当,他们对英格兰有好感:
因为君士坦丁大帝就是在不列颠,被不列颠军团拥立为
奥古斯都,而且他麾下有很多不列颠战士。他带着他们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盎格鲁人会扛着大战斧作战,其他国家的人都不会这么做。
虽然这段评价混杂了真实历史和刻板映像。但至少可以说明,在拜占庭的危难岁月里,还有持斧的盎格鲁战士,出现于拜占庭国土上。而且希腊人应该清楚,黑海边的英格兰与
西欧的英格兰的关系。因为拜占庭与英格兰君王一直有书信联系,而
曼努埃尔二世本人曾经到访过英格兰请救兵。
可见,直到15世纪初期,大战斧已经成为了盎格鲁瓦兰吉深入人心的标志,赢得了希腊人的敬佩。这些人和他们的混血后代,很可能作为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亲卫,参加了1453年的最后一战。有记载称,一群使用战斧的瓦兰吉战士,死守一座被包围的塔楼。最后用勇猛,打动了雄心壮志的
奥斯曼帝国苏丹。后者允许他们安全离开。
由于史料残缺,人们对于黑海小英格兰的结局没有定论。盎格鲁-瓦兰吉卫队是否有从
英国本土补充血液依旧存疑。我们只能推测,小英格兰在最后的岁月里提供了不多的战士,还与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鲁群体保持联系。但更多地受到了
热那亚人的影响与控制。
1261年,米海尔和热那亚人签署《南菲宏条约》。热那亚获得
金角湾对岸的加拉塔区,作为贸易据点,从而扼住黑海海运的咽喉。随后拜占庭皇帝的后院洞开。由于新英格兰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并占据了一些不错的港口,巧取豪夺的热那亚人不会坐视不管。他们极有可能通过舰队封锁与经济讹诈等手段,慢慢吞并了东方的小英格兰。
北方
金帐汗国的威胁,也时刻存在。已经控制克里米亚南部港口--卡法(
费奥多西亚)的热那亚人,一度与金帐汗国合作,为
蒙古人提供了一支常备雇佣步兵。这支曾与俄罗斯民族英雄
德米特里及征服者
帖木儿血战的欧式步兵里,也应该有盎格鲁战士的身影。到了15世纪,小英格兰的土地基本上成了热那亚的势力范围。内陆地区受到迪奥多罗公国的影响,可能皈依了
东正教。
1475年,随着奥斯曼军队入侵克里米亚,这里彻底归于
伊斯兰教的统治。这些不甘沦亡的撒克逊人的残存血脉,最终融入了
克里米亚鞑靼人、希腊人,甚至极少数
意大利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