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意,上古传说人物,姬姓,是黄帝和嫘祖的儿子,出生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是颛顼的父亲(《山海经》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zhuó)首、谨耳、人面、豕(shì)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人物经历
基本介绍
《
史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
西陵氏之女,是为
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嫘祖今河南
西平县人,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
玄嚣,是为
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
若水。”
传说
新郑县城南关外,有条清澈见底,滚滚东去的河流,人们称它“
双洎河”。相传,黄帝活到一百岁那年,想到自己年纪已迈,要选一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这一天,他把
风后、歧伯、
力牧等老臣叫到一块说:“咱们都是土埋住脖子的人了,体力、精力都不行了,得选拔接替的人哪!”
岐伯说:“你身边有二十五个儿子,挑选一个好的就行了。”黄帝说:“老子有了功业,不等于儿子有功业。为了保住这千秋功业,咱们就得把这天下交给有本事的人,要找到真有本事的人,就得测试,就要挑选。”
于是,黄帝下令,公开张榜,天下有贤能的人都可以应试。测试分文、武、德三科。测试的日期一到,从四面八方来的人成千上万。黄帝、风后、歧伯等亲自监试。最后只剩下两个人,玄嚣和昌意。黄帝把玄嚣和昌意叫来,每人交给他一个珍藏多年的宝
葫芦,说:“这是两个宝葫芦,只要一打开,就能流出三丈宽、一丈深的一股水来,一直流二百里才能流干。从
嵩山南坡到东边的
颍水是三百里远,你们每人拿一个葫芦,从嵩山脚下放出水来,水量不准减少,看谁能让这二百里的水量流三百里那么远,谁就接替王位。”
玄嚣和昌意都是很有心计的人,谁也不肯示弱,都暗下决心,非让这
葫芦里的水流到颍水不可。他们二人都带着葫芦来到嵩山脚下,一个站在山崖南边,一个站在北边,各自把葫芦打开,放出水来,只见那清凌凌的水从山坡上飞流直下,就像两条大河,滚滚往东流去。
这两股水穿峡谷,越平地,只流了二百里就干涸了。他俩都焦急地抱着葫芦摇了几摇,还是不见一滴水。没办法,只得按照黄帝交代的秘诀,又把水收到葫芦里,再次试验。一次、两次、三次……第三天清早,玄嚣高高兴兴地来找昌意,他说:“弟弟,我想出一个妙法,一试准成。”昌意想,既然你一试准成,怎么还会对我说呢?就问:“哥哥,你有什么办法?”
玄嚣说:“你可记得,父亲曾说过,只要掌握要领,这两个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芦能流三百里远。这要领还在两个葫芦上。你想一个葫芦单独能流二百里,要是两个葫芦合到一块儿,就是四百里。既然能流四百里,从嵩山脚下到颍水才三百里,何愁流不到呢?”昌意一听,恍然大悟,伸手抱住哥哥连声说:“妙!真妙!”
当即,兄弟二人便一齐上山,同时打开葫芦,水流有百十
里路,两股便汇流在一起,直入
颍河,颍河水量骤时增大,向东流去,从此后永不枯竭。玄嚣、昌意兄弟二人,这才把黄帝和众前辈请来。黄帝和臣僚们一看,都高兴地连声称赞:“好!好!真是后生有为。”
黄帝又把他俩叫到一块儿说:“从这里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两股水汇流一处,水量就越来越大,永不枯竭;两股水一分开,就没多大劲了。百条江河能汇成大海。这和治国一样,人心不齐,百事无成;万众一心,上下一致,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你们弟兄二人,无论谁接替王位都要带领百姓,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玄嚣和昌意听了父亲的教诲,互相谦让。黄帝看他们都有诚意,就说让玄嚣接王位,昌意辅佐,共商国家大事。
传说,黄帝把玄嚣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
溱水,把昌意葫芦里流出的那段河叫
洧水,两河汇流后流经
新郑南关的那一段叫“双洎河”。
雅安桃树
四川
雅安桃树,她有一段优美的远古佳话,雅安独特的山川
地理环境,天下独领风骚。清风雅雨一年四季拂润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古时候,境内皆是
原始森林,覆盖了广袤的
青衣江流域,因青衣江流域广出若木,故青衣江上古就叫若水,那若木高大参天,枝繁叶茂,开的花也是异常芬芳,格外艳丽,所以若水闻名于天下。
轩辕之时,四川还是
母系社会,江水(今
绵阳地区),若水(今雅安地区,包含今
攀西地区,
眉山,乐山地区)的儿女骁勇善战,为了国家的统一,派出了大批的英雄儿女,参加了彪炳史册春秋的黄帝中原大战
蚩尤的战争。
若水的首领就是第一代雅女昌仆,她领导的若水儿女紧随黄帝屡建奇功,为打败蚩尤,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当她带着若水儿女凯旋归来之时,黄帝为了表彰她及若水儿女的功绩,把他最心爱的儿子昌意降居到若水地区,让若水地区的人民和中原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一家,同享文明,并把在战争中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昌仆和儿子昌意撮合一起组成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这就是《
史记》载盛典大事“昌意娶
蜀山氏”为妻的黄帝为儿子办喜事的第一次记述。
昌意和昌仆回到若水,在今
荥经的
六合乡,即史称
严道古城坪的地方,用若木盖房修建安乐窝,恩恩爱爱的在这里过了一辈子,昌意精通园艺农林之事,他用若木树做粘,将其它树苗嫁接,成了有《
史记》载的扶桑、若木
马桑、桃都等树。桃都据说就是最早的桃树,只
开花不结果,十分艳丽,当他们的后代
颛顼长到十二岁时,昌意亲手将若木树苗封装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根,由颛顼送到中原轩辕的故乡,遍分到天下各地栽种,颛顼就随黄帝一起学习领导和管理国家大事的本领,成为
五帝之一的中华
人文始祖,这是后话。
若木在中原存活很少,直至消亡。而移在
两广岭南的若木却花繁叶茂,就是桃树,
攀枝花树据说也是若木树变种的一种树木,而青衣江境内的若木后又经
神农氏改良嫁接后变成了“雅安桃树”。雅安桃花历经风雨,又经
四川农业大学精心改良培植,硕果累累,更是蜚声海外,冠甲华夏。
主要剧情
史诗记载
盐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块浸染着山水灵性的神奇土地不仅留下了“昌意降居若水”,
司马相如经略南中,
诸葛亮“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意大利人
马可·波罗游访的记载,而且还被一些专家学者们考证为
夏朝始祖颛顼的故里,中国
傈僳族的发祥地。
《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之女,是为
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
玄嚣,是为
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
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
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
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
颛顼也。”
而在史书《
帝王世纪》里对这段
历史记录得更为详实:“帝颛
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原文无姬姓也三字,恐是后人所附会,有待考证)。母曰嫘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女枢生颛顼于若水。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
上述记载告诉我们远古时候
黄帝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指派其两个儿子向远在西南的
古蜀大地扩张,“
青阳降居江水”(江水即岷江,现代史学多数认定江水在山东五湖一带。)指其落籍地在岷江一带,而“昌意降居若水”(若水即
雅砻江)指其落籍地就在雅砻江中下游一带。于是居住在西北
黄土高原的昌意带着其部落赶着牦牛,吹着
羌笛来到了若水(雅砻江)畔的
盐边一带定居下来,并同世居于当地的土著人“蜀山人”实现了民族间通婚,生下了颛顼,颛顼十岁时就开始协助五帝之一的少昊管理部落事务,二十岁时再度进入中原并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朝代
夏朝。(夏朝时代开创者是颛顼之后的
夏启,其离颛顼之时可能已隔几百到上千年的历史了,史记里记
夏族乃颛顼后裔,亦即昌意之后。)
民族语言学
也许人们会提出质疑,
雅砻江绵延千里,有什么依据说明流经盐边一带的河段才称为“若水”呢?要弄清这些问题要两方面入手,一是要从
民族语言学彝语支系中来寻找答案。“若”系彝语“黑色”的意思,与“诺、泸”字发音相通,这个字同为一音的不同写法。雅砻江水从远处看去呈黑色,故
彝族人称之为“黑水”。
时值
今日生活在
攀西地区的彝族人仍将流经境内的雅砻江称“若矣”、“诺矣”或“泸矣”,“矣”彝语水的意思。从雅砻江流域民族聚居分布状况和
行政隶属关系看,在行政隶属上,盐边(古称大笮县)历史上归越郡管辖,而越郡自古就是彝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他们的语言乃至对地域、河流的称谓理所当然就形成了这一区域的主流派,也就是代表着当地的官方的权威称谓。
另又据史书《
汉志》记载:“若水亦出徼外,南
至大笮入绳”。大笮即盐边,为
汉武元鼎六年做设置的邑县,既然若水(雅砻江)到大笮后汇入绳水(
金沙江),那么两江合流后也就自然不称为若水了,因为若水是绳水的支流“若水亦出徼外”说的是雅砻江发源于甘孜,而生活在甘孜乃至雅砻江流域中上游一带的主要是藏民族,他们语言发音的“黑”字绝不与彝族人的“若、诺、泸”相通。历史上一条将流经不同地域因其
民族语言的原因称谓不同的也不乏范例。 如金沙江在流经
攀枝花上游的丽江境内就称丽江,《
蜀水考》:“入云南塔城关名金沙江,至
丽江府亦曰丽江。”又如
澜沧江下游称为
湄公河,
怒江下游称为
萨尔温江等等。
民族识别
二是从
民族识别上来区分,从有关史载和
出土文物考证方面来分析,昌意部落原系居住在西北黄土高原的
氐羌游牧民族,《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说明秦在春秋前属古代
氐羌族,《
帝王世纪》、《水经注·若水》等诸史都有“昌意德劣,降居若水”的记载,结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对即将被
二滩库区淹地文物进行
抢救性发掘时在盐边老县城住地的三源河台地
渔门乡地界出土了
石棺墓群落,经专家现场考证确定为古代氐羌民族的墓葬形式。
我们将这一结论同诸史中“昌意降居若水”的记载联系起来,说昌意部落南下的最终落籍地就在盐边是有事实依据的,不然在远隔西北黄土高原千里之遥的盐边怎么会出土群落式游牧民族氐羌人的石棺墓葬呢?而从对
攀枝花(原属盐边地界)境内的几个早期、晚期人类遗址发掘考察看,均属元谋人的后裔,其丧葬用的棺木是木质棺材,而非石片棺墓,这说明在盐边出现的氐羌游牧民族是迁徙而来,正好与《
史记》中“昌意降居若水”一说吻合。
总结
既然说“昌意降居若水”的落籍地是盐边,而
颛顼帝又是他与蜀山氏女所生,盐边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一代帝王的故里,盐边人也就理所当然地与黄帝家族结成了
姻亲关系,从现代地缘人际关系学的观点来看,盐边人同颛顼帝是实实在在的乡里乡亲关系。因此,盐边人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古代第一代
开国元勋就是盐边人”。
家族世系
(1)
燧人氏(配
华胥氏)—
伏羲(配
女娲)—
少典—
黄帝(元妃
西陵氏,曰嫘祖)—昌意—
颛顼帝(对手
共工)—鲧(白马)(配有莘氏)—大
禹(娶
涂山氏,
女娇,是为
攸女,辛壬癸甲,行十月而生启)—
夏启—
太康 (有崇部落)
(2)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
少昊—
蟜极—
帝喾—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冥—
王亥(又名振)—
王恒—
上甲微—
报乙—
报丙—
报丁—
主壬(也作示壬)—
主癸(也作示癸)—汤(商朝开国君主)—文丁、
帝乙、
帝辛、
箕子、
微子启、
比干(3)燧人氏(配华胥氏)—
伏羲(配
女娲)—少典—黄帝—少昊—
蟜极—帝喾—弃(史称
后稷,本名
姬弃)—
台玺—
叔均—
不窋—鞠—
公刘(姬刘)—
庆节—
皇仆—
差弗—
毁隃(姬隃)—
公非(姬非)—
高圉—
亚圉—
公叔祖类(姬类)—
周太王(又称古
公亶父,本名姬亶)—周
王季(也称
季历,本名姬历)—
周文王姬昌—周武王
姬发(
周朝开国君主)
(4)燧人氏(配华胥氏)—
伏羲—
少典—黄帝—少昊—
蟜极—帝喾(配
陈丰氏,曰庆都)—尧—丹朱—
刘秀(枭雄)
(5)燧人氏(配华胥氏)—
伏羲—
少典—
黄帝—少昊—
蟜极—帝喾—
力牧(黄帝大臣)—伊挚
(6)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
蟜极—大业(配少典氏曰华)—
皋陶—
伯益(伯夷)(四岳)—
大廉—衍曾—衍祖—衍父—
中衍—轩祖—轩父—
戎胥轩—
中潏—
蜚廉—
恶来—
女防—
旁皋—太己—
大骆—
秦非子(
秦国首任国君)—
秦侯—
公伯—
秦仲—
秦庄公—……—
秦始皇(
嬴政,中国首位皇帝)
(7)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
蟜极—大业—皋陶—伯益(四岳)—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
戎胥轩—
中潏—
蜚廉—
季胜—
孟增—
衡父—
造父—渠父—安父—
梁父—
莒父—
奄父—
叔带(赵国始祖)
(8)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
蟜极—大业—
皋陶(
李唐皇帝
得姓始祖)
(9)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挥(即
张挥,
张姓始祖)
(10)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
颛顼—
穷蝉—
敬康—
句望—
桥牛—瞽叟—
舜(帝舜或
虞舜)—
商均(城隍)—……—
遏父(或称虞阏父,是商均的三十二世孙)—
陈胡公(
陈国开国君主)
(11)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配
女登)—炎帝—
轩辕—昌意—颛顼—称—
老童(又名卷章)—祝融—昆吾、参胡、彭祖、会人、
曹姓、
季连(楚国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