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星命术的学说。简称命学。是以人的降生时星辰的位置、运行等情况判定人的命运状况的一种中国传统命理学。内容复杂而难理解。
起源
星命术的产生自古代中国人民相信人有不同的命运开始。出土的
甲骨孔子《
论语庄子、
列子等也都有与此类似的信命之说。这种思想发展到汉代更加深入人心,连不信鬼神的思想家
王充也笃信命理。信命观念的流传为
星命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
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以及
占卜、看相、
堪舆等术数的盛行也为
星命术推数命禄的星命之术在汉代已经产生。
不过从现有资料来看,从汉至
六朝时期,人们推命的方法还比较简单,至此,
星命术还未成为一门系统的学说。星命学正式诞生在
唐代。约在
六朝后期,形成一种根据星象历法来推人
命禄的五星推命术。此术在唐时流行,并伴之以复杂的
命理之说。在
六朝后期五星推命术开始流行的同时,又有一种以中国传统的
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据的时辰推命术发展起来。至唐,
命理学李虚中为时辰推命术的真正开创者,以他的命学理论为星命学正式诞生的标志。然而
李虚中虽有著述,却未见传世。后人考证旧题其注《
命书》三卷亦为宋人假托。宋初,
徐子平著《
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将
李虚中以始生年、月、日推算
命禄八字子平术,并以八字推命的行世为星命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自
徐子平后,
星命术世代传衍,广为流播,致力于命学研究者代不绝人,如徐墨斋,智德师傅等
命理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历代命学著作,大都术语堆砌,语意玄奥,难诵难解。比较而言,托名宋徐大升的《
渊海子平》,明万育吾的《
三命通会》,清陈素庵的《谪天髓辑要》等较为浅近通达,容易理解,多为后世所本。
命运
命运,一般简称为命。包括命和运两方面的内容。命,即
命禄,指人一生中的吉凶祸福、寿夭贵贱等;运,即运气,指人在短期内的际遇.
在
命理学命者,简而赅,庖犪曰'
正命',仲尼曰'
天命孔子庄子、
列子等也都持有与此大致相同的天命观。汉代命由天定的观念仍然流行,如
扬雄命运观念。思想家
王充命运星位命运佳厄主要取决于出生时值岁的星象。
后来,以上两种命运观念同时流布传衍,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无论是天命观还是星命论都坚信人有不同的命运。正是这种认识给算命风习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如
王充关于星命之说的理论就直接成为五星
算命术的理论依据。古代中国人民也有少数不信命者,如先秦诸子中的
墨子唐代吕才《禄命篇》也对
信命星命术
俗称
算命术,泛指各种推算个人命运的术数。古代中国人民好言
命禄。
《
史记汉书·艺文志太乙星子等书
推数两汉及
魏晋六朝时期人们主要根据《易》理布卦和生日所值星象来推人
命禄,方法比较简单。约在六朝后期,形成了一种根据星象、历法来推人
命禄星辰的生克制化之理,赋予不同星象以种种神煞命局的意义,按人出生时星辰所在位置推算人的命运休咎。此术于隋唐时颇为盛行,至今中国民间亦有流传。六朝后期五星推命术流行的同时,又有一种以中国传统的
阴阳五行唐代李虚中、宋代
徐子平八字来推衍吉凶祸福的命学术数,世人称其为
子平术。
自此,五星术和
子平术便成为中国星命术的两大主要流派。由于
子平术方便易懂,自其产生之后便较前者更为流行。后来随着
星命术的兴盛与传播,术士们还把《易》学、河洛之学、佛道之理等结合五星术与
子平术,创造出五花八门的新推命术。如皇极先天数、
范围数、
成数大定、
紫微斗数、八卦推命、
九宫八卦遁法、
功过格、扑地虎、两会钳……凡此种种,难以尽述。然而,其影响皆不及以
八字论命的
子平术,当今中国民间术士所本,仍多为子平术。
命士
依据
星命术推算人之命运者。亦称
星士、星命家、俗称
算命先生。
中国星命术肇始于汉代,初时多与
卜筮、
占星、看相等术数交相混杂,故早期命士一般同时兼有星官、筮者或相人等双重身份。如被后世奉 为命学之祖的司马季主,《
史记·日者传》即称之为卜者。唐
吕才贾谊讥司马季主曰: '卜筮者
高人星工,主要从事替人推命的实践活动,很少有命学理论上的建树。经过
唐代李虚中李虚中参错重出万民英,为嘉靖时进士,所著两部近百万言的命学巨著《
三命通会》和《星学大成》代表了中国古代
命理学的最高成就。
江湖派侧重于
推命的实践活动。早期的
江湖派命士虽然不重视理论著述,然其多为读书之人,且主要服务于
上层社会。清以后,随着
星命术在中国民间的传播,逐渐沦为江湖术士糊口敛财的手段,自此便日益为文人学士所不屑。
生辰推命
其理论基础是汉代思想家
王充阴阳五行之气的性质与生克制化规律,即可揭示其一生中所有的
命运消息。
关于生辰推命的由来,众说纷纭,难以确考。一说肇始于战国时期的珞碌子,又说出于同时代的鬼谷子,两说
都无史料佐证,自不可信。亦传
六朝时陶弘景会三命之术,并著有《三命抄略》一书,然此书未见传世。《北齐书卷四十九方伎》载:“魏宁,巨鹿人。以善推禄命征为馆客。武成亲试之,皆中。乃以己生年月托为异人而问之,宁曰:‘极富贵,今 年入墓。’
武成惊曰:‘是我!’宁变辞曰:‘若帝王,自有法。’又有阳子术,语人曰:‘谣言:‘卢十六,雉十四,犍子拍头三十二。’且四八天之大数,太上之祚,恐不过此。’既而
武成崩,年三十二也。”从中可见其时仅以始生年月推命,方法颇为简单。至唐,三命术经过
命理学家
李虚中的加工改进,有了新的发展。北宋时期,又有术士
徐子平撰《
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专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时配以干支,合成
八字,来推衍吉凶祸福,使时辰推命的学说更加完备。在
八字推命术的流传过程中,亦有人将其加工改造,花样翻新,创造出五行称命、贵贱定格五行相、两会钳、扑地虎等多种时辰推命之法。然这些都远不及
八字推命术影响深远。
三命
督行。“受命谓年寿也,遭命谓行善而遇凶也,随命谓随其善恶而报之。”星命学中称时辰推命之法为三命术。相传此术缘起于春秋时的珞碌子,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四著录《珞碌子三命赋》一卷。史称
六朝术士陶弘景曾著《三命抄略》,然不见传世。宋
徐子平有《
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二卷传世,明万民英亦有《
三命通会》十二卷。此二书所论重点皆为时辰推命之理,均为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命学典籍。宋
洪迈命者 本命
由人的生辰
八字所代表的命运谓之本命。星命学家多以人之生年代表本命。
八字推命法
亦作四柱推命,俗称算
八字,是
星命术中最主要的一种推命之法。
通过排定一个人出生时阴历的年、月、日、时所值的
天干地支采推断人的寿夭贵贱、祸福休咎。由于一个人出生的时辰分别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合成年、月、日、时四对,共八个字,故称
八字或四柱。
八字推命完善于宋代,
徐子平著《
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始取时的干支参合为四柱八字,再根据其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推人
命禄。故
八字推命又称
子平术。因
子平术较其他推命术精奥严密,受到世人推崇。自宋代以后一直朝野流播,代不绝传。故元
刘玉子平八字推命在古代流行之一斑。
贵贱定格法
全称贵贱定格五行相法。虽名为相法,实为时辰推命之一种。它将春、夏、秋、冬四季与一天
十二时辰分派到黄帝全身的各个部位,谓某时所生居于黄帝之头,某时所生居于黄帝之手,某时所生又居于黄帝之足。以生居头者为贵,居足者为贱,并分别规定与之相关的命局等级。如称正月所生之人为前一年四月受胎,此人生前为京西路来,曾经捐献过一头牛给寺庙,积有阴德,所以此生必定衣食丰足。其
命理与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的佛理相通,又与传统命学相涉,立论颇为怪妄。近代有人将其绘成图画,使之流传甚广。
此术自称为
唐代术士袁天纲所创,然袁为相工,而非命士,考其生平行状,并无这方面的记载,故可断为后世伪托。此术有一卷本专著:《
贵贱定格五行相书》,存于《
永乐大典》。
扑地虎
一种极为独特的时辰推命术。扑地,指术士推命时必须打坐于地,而不能站起来为人推算。由问
命者先报生辰,再将自己的有关情况写于掌心,术士按生辰情况进行一番推算后亦将结果写于掌心,然后两者同时摊开手掌核对。据说每每合之,问
命者若故意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写错,或因记忆不清而误写,术士亦能算出其实际情况,纠正错误。术士持有若干画卷,画卷上标有父母、妻子、贫富、贵贱等许多命运内容,在核准被算者的有关情况之后,术士再打开画卷,据图指出其命运情况。在整个算命过程中,双方很少用言语交谈,故此术显得神秘莫测。此术不知缘自何时,为何人所创,古籍中不见载录,直到今天仍在中国民间流传。
两会钳
亦称前定命数,时辰推命术之一。此术不似一般以年、月、日、时的干支配合为四柱
八字祖业)、昆玉(兄弟)、
行藏(经历)、婚姻、嗣息、归隐六目,每目之下,又各附意味深长的七言绝句一首,作为各自
命运的断语。再次,又以四言成语点出被算之人的命格,并附五言或
七言律诗一首,总说
命理,最后再以白话短文就此人个性、贤愚、命运休咎的兴衰成败作结。此术自称为鬼谷子首创,然
鬼谷子活动的春秋时代绝句、律诗尚未出现,故不可信。此术至今仍在少数地区流传。
其他信息
发展
中国古代星象天文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到
唐代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质变:星象天文学在此之前,一直是单纯的占星术,而在唐代则与
算命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
星象学:
星命术,即用星象与生辰
八字及干支神煞等因素相结合,来分析判断一个人的人生命运。占星术是用来预测国家社会或自然界的灾异变化的学说和技术,它不针对某一个人,而
星命术则与之完全不同,它不关心国家、社会、自然等非个人的事务,而只求认识一个具体人物的未来的命运。两者不仅在对象上完全不同,而且在预测时间上也有较大差异。占星术一般只预测最近的将来的事变,最多也仅涉及几年之后的事变,极个别情况
下才预测几十年后的结果。而
星命术则是预测一个人的全部生涯的事务,一般都要预测一个人从生到死期间的各种命运。由于
星命术的问世,所以我们说星象学至此发生了质变,有了新的突破。至此,中国古代星象天文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便全部形成,使星象学的发展达到了顶点。以下分别从占星与星命两个方面回顾唐至清时期的星象学发展之状况。
到了
唐代,
占星术已发展得空前繁杂详备,可以说已经到了无所不至其极的程度。其集中表现为占星巨著《开元占经》的问世。但是,盛极则衰,事物的发展无不如此,占星术也不例外。占星术在《开元占经》的集大成之后,实际已与社会现实脱离了以往那种紧密的关系,而不再受到社会和学者的注意,其社会作用及对思想学术的影响,绝对比不上汉代星象学及其著作,这表明占星术已经走向衰落,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其地位逐渐让给了新兴的
星命术。
星象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重大变化:神学天命观的中心已从国家朝廷移向了个人和个体家庭。随着封建制度的成熟和巩固,天命观的占星术对它的维护巩固以及有限的监督作用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故其走向衰落也是势所必然。取而代之的是对如何控制个人以及个体家庭的关心,
星命术正是为此任务服务的有效工具之一。它利用普通人对自己命运变化莫测的好奇和关心,而用一套神秘而复杂的学说和技术满足之,使之将自己的命运放在星象以及神煞等外物的身上,而放弃自身的努力,这肯定是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稳定和巩固的。
星命术其思想的深入人心,使芸芸众生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生出一种自我控制的力量,这对于社会控制是十分有效的。作为文化的现象之一,
星命术能在近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生存于世俗社会,并起到一种宗教替代物的作用,而且是以一种自然的和风俗的方式存在着,这表明它是适应了一般民众的心理需要和
知识水平的文化,故不须外力灌输而自有其感染力和生命力。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任何事物只要能自生自灭地存在于历史过程中,都表明它有一定的合理性,尽管这个“理”不一定合乎真理。
起源及变化
笼统讲
星命术的起源是在
唐代,但具体说起来其产生的时间就不得其详。虽然没有可以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资料,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关的资料间接地推测其产生的时间及其发明之人。
星命术的基础之一是
八字算命,而八字算命不会早于韩愈的时代,这是肯定无疑的。与韩愈同时的
李虚中,是
八字算命的始祖,但在他那里,还只是用六字即年月日的干支算命,而非用年月日时的干支(八字)算命。这在韩愈为
李虚中所做的《
墓志铭》中讲得明明白白,可见
唐开元天宝年间,
八字算命尚未正式形成,则星命之术也必不会在此之前:但从另一方面看,星命之术又不会晚于此时。证据是,
韩愈的《
三星行》及杜牧的自作墓志铭中,都用了星命之法,来议论自己的命运情况。可知韩愈和杜牧时已有了星命之术。二人的卒年分别为公元824年和852年,这是一个下限。
再从另一方面考虑,任何一事物之产生决非在一个早上完成,
星命术亦是如此。例如,早在东汉时期,
王充就已谈到过以
星位谈禄命之事。当然
王充所谈与后世之
星命术并不相同,但至少说明把
星象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思路产生甚早。这也可说是后世
星命术的前身或源头。可以想象,经汉至唐的发展过程,
星命术才最终得以形成。根据资料,在韩,李之前无以生辰干支配合星象推命者,至韩、李之时始有明文记载。尽管
李虚中的推命术仅用六字,但已基本具备了后世
八字推命的构架和方法理论,所以韩愈极为赞赏,后世八字推命家尊之为始祖。在这个时候,星象学与六字推命术相结合,也是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之事。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先简单疏略而逐步走向复杂细密的,
星命术也刁;例外。可以这样说,韩、李时期的
星命术尚是其初期阶段,故仅用六字推命。此外,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奇人被后世的星命家们推为祖师,这就是唐玄宗时的
张果,后人把他列为八仙之一,又称
张果老。
张果的
星命术以《果憕问答》的形式留传下来。果即张果,憕指
李憕。
张果传其学于
李憕,故后世星命家都奉张果为鼻祖。
星命术自唐问世以来,历经宋元明清,经长期发展,庄内容和方法上变得日益复杂繁琐,成为一门神秘而难学的学问和技术。因此历代以来真正精通其学术的专家极为少见,而不象占星术那样往往众多专家出现。从唐至清,
星命术的专家只有
张果、元代郑希诚、辽的耶律纯、明代的
万民英、杜全数人而已。许多号称星命之术的高手大师,实际往往只是
八字推命而不懂星命之术,当然也有许多江湖术士
道听途说点星命之法,便虚张声势,欺世盗名。对这些人,真正的星命专家是十分鄙薄的。我们今天追溯
星命术的历史,对此亦吐分清楚,不可
鱼目混珠,混为一谈。
另外还要提到,在中国古代星象学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也先后吸收和融合了
外来文化系统的星象学内容。早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印度佛教的星象学就已经译介到中国来了。但在当时,中国星象学与佛教星象学并未互相沟通融合。比如在《
隋书·经籍志》中就有《婆罗门天文经》《婆罗门竭伽仙人天文说》《婆罗门天文》3种佛教星象著作,这是
佛教文化传入中同时带来的附属物之一。
到了
唐代,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深入和融变,已与中同文化有了相当程度的交融,在星象学领域也是如此。比如:著名的;中国占星学巨著《
开元占经》便是由祖孙4代在中国皇家天文机构任职的印度人瞿昙悉达写成的,这本身就是中印星象学交融的一个有力象征。另外,瞿昙悉达又将印度的《
九执历》翻译并录入《开元占经》卷一〇四,这又是双方融合的一个证据。
到明代,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方文化也开始有限地被介绍到中国来。在这有限的介绍之中,竟然也有星象学在内,实在令人深思。其突出表现为穆尼阁所作的《天步真原·人命部》,其中详细介绍了当时西方
星命术的具体方法和内容:但中国星命术并未完全吸收西方的方法,而仅是有选择地选用了
黄道十二宫的布局方式,使之与中国固有的十二次及十二宫配合起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