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主要起源于黄帝裔孙帝喾高辛氏之子契的系统,称号玄王,十四世商成汤建立商朝,晏氏是殷商后代。晏氏出自宋公室子姓,西周初年封于宋国(今商丘一带)叫“晏”的食邑,后裔“以邑为氏(即“姓”)。
得姓始祖
姓氏源流
晏(Yàn)姓源出有三:
来源于
子姓。春秋时期的
齐国大夫
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山东省
齐河县西北的
晏城赫赫成汤齐灵公曾经打算嫁女给晏婴,按照古代
同姓不婚的原则,晏弱不可能为姜姓。另外晏弱死的时候,晏婴用
殷人的礼仪给父亲服丧。由《
叔夷钟》和《左传》等证实,晏氏乃
商汤王后代,春秋时
宋穆公曾孙晏弱(桓子),因政治避难,靠姻亲关系迁入并仕齐,晏弱后代人才济济,其子晏婴为国之栋梁,晏氏从此在齐国发扬光大。
来源于
陆终氏,是陆终子
晏安的后代。传说中的古帝
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叫做阳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西周时期,晏安的后代
曹侠来建立
邾国(
邹国),故又为
曹姓、
邾姓、
邹姓的始祖。见《世本》、《史记》等。
来源于
晏龙。晏龙是唐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被认为是晏氏的始祖。晏龙的父亲是帝喾,而帝喾的曾祖父就是黄帝。见《山海经》。但因《山海经》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是传说而不是历史,所以我们一般不采用这种说法。
姓源考略
根据《齐侯鎛钟铭》
晏弱为
宋穆公曾孙,得氏时间应该是在宋穆公(约前785年—前720年)死后其位让与太子与夷,并使其子冯出居于郑,这里的子应该是嫡长子,应该还有其他庶子,这些庶子很可能被分封与“晏”的
食邑,其后人便以邑为氏。 晏氏非出自
姜姓,出自宋公室
子姓,西周初年封于宋国(今商丘一带)叫“晏”的食邑,后裔“以邑为氏(即“姓”)“。最早晏姓名人为晏弱。最早晏氏记载为《范阳龙潭卢氏宗谱》记载周平王时期
卢姓始祖齐国
高傒公夫人晏氏(约前725年—前644年)。
齐国晏氏
春秋时期,身为
宋国公室后裔的晏氏一族,于
齐桓公时期投奔齐国,并定居齐国,世代为齐国大夫。
《管子·小匡》记载:“故使
鲍叔牙为大谏,
王子城父为将,弦子旗为理,
宁戚为田,
隰朋为行,曹孙宿处楚,
商容处宋,季劳处鲁,徐开封处卫,晏尚处燕,审友处晋。”此处的“晏尚”应为
齐国晏氏的开族始祖。
《管子·大匡》又记载:“
管仲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房玄龄注释,此处的晏子就是就是
晏平仲的先祖,只是不知其名。
晏安的推论
晏氏,我国最古老的《
世本》专籍记载说:“
陆终子
晏安之后。”此外,《
姓氏考略》上说:“世本,陆终第五子晏安,唐尧君有
晏龙,见山海经,当为晏氏所自出,望出齐国。”由此可见,晏氏是一个具有几千历史的古老家族,他们的得姓始祖是晏安,是陆终的第五个儿子。陆终则是祝融氏
吴回之子,推算起来,他们是黄帝的后裔,龙图腾的族人。主要繁衍于山东省境内,因此,《
元和姓纂》一书记述他们的源流说:“左传,晏子名弱,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并其族,汉有
司隶校尉晏将。”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
临淄县)。晏氏后人尊晏安为晏姓的始祖。晏氏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家族。这个古老的客族,传到了春秋时代,家族昌盛,成为齐国
四大贵族之一。
迁徙分布
晏氏或是一个典型的
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二位,人口约五十八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5%左右。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晏姓出自
姜姓。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颛顼又有一个曾孙,叫
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在晏(今山东省
齐河县西北的
晏城),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晏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晏姓。晏姓的望族居住在
齐郡,即是山东临淄一带。晏姓是当今较罕见姓氏,但分布颇郡望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
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
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
青州北海郡。
太原府:亦称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
管涔山南部一带、
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
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
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
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
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
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
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
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
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
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
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
东明县以及
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
正阳县不远。
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
东明县、定陶区一带,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东海郡:亦称
郯郡、
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
郯城),后置
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
刺史部治,在
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
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
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
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
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
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
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
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
临沂县、江苏省
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
邳县东部和江苏省
宿迁县、
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
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
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
宗祠楹联
四言联
姓启晏龙。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晏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临川名士;
齐国贤卿。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词人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景德年间赐
同进士出身,庆历年间官至
集贤殿大学士、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
枢密使。其词作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下联说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夷维人,
齐灵公时,继其父亲
晏弱为齐卿,历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出使
晋国联姻,与晋国大夫
叔向议论齐国政治,预言齐国政权将为田氏所取代。虽至高官,但生活俭朴,每顿饭不吃第二种肉菜,妾不穿丝帛做的衣服,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在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后人采集他的言行,编成《
晏子春秋》。
霸君建绩;
兴学做人。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齐大夫晏婴
名显诸侯。下联典指宋·晏殊知
睢州时兴学授徒,人才辈出。
苴裘共仰;
骨鲠无惭。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齐晏婴。下联典指宋晏敦复。
五言联
晏子光万古;
棋经焕千秋。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正卿晏婴,字平仲,
夷维(今山东省高密)人。连任灵、庄、景三朝正卿、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有《宴子春秋》内外篇,凡八卷二百十五章。下联典指宋代棋师
晏天章,有《元元棋经》传世。
论驳廿四事;
文集百卷书。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
吏部侍郎晏敦复,曾论驳二十四事,反对秦桧投降求和的主张。官至尚书等职。下联典指宋代神童晏殊。
八言联
秉轴选才,终招快婿;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晏殊善知人,二女分别嫁
富弼、杨蔡。下联典指宋曾氏寡妇晏氏募田丁,结寨若牛山下,捶鼓击贼,贼平,受封为恭人。
相臣克俭,美平仲之家风。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神童晏殊,字同叔,
临川人。景德初,以神童荐,真宗召与进士并试廷中,殊
援笔成。官至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诗擅文,有《类要》一百卷,《文集》二百四十卷。下联典指宋代名人晏敦的事典。
历史名人
晏弱
晏弱,
宋国公室
子姓。晏子之父桓子晏弱见于《左传 ‧宣公十四年》:冬,
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晏桓子,与之言鲁,乐。桓子告高宣子,曰:「子家其亡乎!怀于鲁矣。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一国谋之,何以不亡?」观人论世,皆极中肯,显见其胸中素有所怀,日后事功非侥幸而致。除上引之外,晏桓子之重要事迹见诸《左传》者如下:《左传‧宣公十七年》:
齐侯使高固、晏弱、
蔡朝、南郭偃会。及敛盂,高固逃归。夏,会于断道,讨贰也。盟于卷楚,辞齐人。晋人执晏弱于
野王,执蔡朝于原,执南郭偃于温。
苗贲皇使,见晏桓子。归,言于晋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齐君恐不得礼,故不出,而使四子来。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执吾使。』故高子及敛盂而逃。夫三子者曰:『若绝君好,宁归死焉。』为是犯难而来。吾若善逆彼,以怀来者。吾又执之,以信齐沮,吾不既过矣乎﹖过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辞,而害来者,以惧诸侯,将焉用之﹖」晋人缓之,逸。《左传‧襄公二年》:
齐侯使诸姜、
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
晏弱城东阳以逼之。《左传‧襄公六年》:十一月,齐侯灭莱,莱恃谋也。于郑子国之来聘也,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甲寅,堙之环城,傅于堞。及
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丁未,入莱。莱共公
浮柔奔棠,正舆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晏桓子卒于鲁襄公十七年,《左传》云:齐晏桓子卒,晏婴麤缞斩,苴绖带,杖
菅屦。食鬻,居倚庐,
寝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礼也。」曰:「唯卿为大夫。」晏桓子以上,莫明来历。上引《史记 ‧管晏列传》载晏婴为「莱之夷维人」,则其先莱人,至其父
晏弱奔齐仕为大夫欤?然则晏氏于莱或有来历,一旦入齐,竟为寒门小家,终不得比国、高、崔、庆之豪门强宗,
于鬯香草校书云:春秋时齐晏氏为齐世民,婴父弱,谥桓子,桓子以上无闻焉。《管子‧大匡篇》有
晏子,房玄龄注但谓「平仲之先」,不能实其人,其家世之微,亦可见矣。
晏婴
晏婴,字仲(?-公元前500),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
晏婴墓在山东淄博
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
管仲。著有《
晏子春秋》8卷250章。
晏殊
晏 殊,字
同叔,北宋宰相,著名词人,
临川人。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为进士,庆历中官
集贤殿学士、
同平章事兼
枢密使。他填词擅长小令,承袭南唐风格,多表现士大夫阶层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音调和谐。他的《浣溪沙》中有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传诵很广。代表作有《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珠玉词》等。他喜好贤能,范仲淹、
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曾是他的学生。他的儿子
晏几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晏铎
晏 铎,自贡
富顺县人,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
翰林院庶吉士,历任
福建道御史。他学问渊博,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政绩斐然,受到人民爱戴,是明英宗时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晏几道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第七子,也是北宋有名的词人,他的词多感伤情调。
晏天章
晏天章,宋代棋师。他不但棋下得好,而且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著有《元元棋经》一书,为后世研究下棋理论提供了材料。
晏敦复
晏敦复,字景初(1120-1191),晏殊曾孙,宋代临川
文港沙河村(分属
进贤县) 人。少就学于程颐。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初任
御史台检法官。绍兴元年,由
礼部郎迁
吏部郎。。因事件
右丞相吕颐浩,贬为贵溪知县。后改
临江军通判。不久,复召为吏部郎,转左
司谏,进
中书门下诸房公事。
晏敦复为人刚直敢言,曾弹劾准西
宣抚使刘光世强换淮西民田;揭露右丞相
汪伯彦之子汪召嗣无德无才,反对派他担任江西
盐司(
转运使)和袁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年),金人遣使前来议和,要南宋君臣拜接
金熙宗的诏书。吴敦复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上疏坚决反对。宰相
秦桧派人暗中拉拢,许以高官厚禄:“公能曲从,两府旦夕可致”。他横眉冷对,声裂金石:“吾决不以身计误国家,吾乃姜桂之性,到老愈辣。”绍兴十五年,曼敦复代理吏部尚书,兼
江淮经制使。因与秦桧不合,改任
宝文阁直学士,并先后出任
衢州知府、
亳州提举。后闲居数年卒。宋高宗曾给予“严峻耿直,敢于议政”的好评。
晏斯盛
晏斯盛,字虞际,号一斋,清朝新喻浒江(现为
上高县蒙山乡所辖)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江西乡试第一名,次年举进士,为庶吉士。雍正元年分校顺天乡试,授
翰林院检讨。五年为会试同考官。雍正六年(1728年)晏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山西,普是雍正皇帝的宠儿、当朝宰相
朱轼(高安人),于康熙劣官史,做出了好成绩的地方。因此,当
晏斯盛前往山西任上,雍正赐他浮水古砚及笔墨时,郑重说明:“此
太学士朱试所进,今以赐汝,汝可时时把玩,勉为朱轼可也。”雍正这番话,晏斯盛当然心领神会,铭记在心。一到山西,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敢于碰硬脑。当时清政府派往山西驻防、监视人民的
镶黄旗军胡作非为,恣意要马匹,凌辱
官绅。晏斯盛了解到这情况,即向雍正如实报告。雍正阅后即批;“晏斯盛据实
陈奏,甚属可嘉,若隐忍不言,则此辈愈多事矣,晏斯盛着交部
议叙。”晏到安徽的第三、第四两年,连年旱灾,安徽江北州、县人民大量逃荒,离乡别井,外出求食。旱灾原因,主要是没有修水利。晏花了很大精力,用
以工代赈办法抓兴修水利,同时写了江北水利书二卷,总结水利兴修与否的经验教训,及其兴办措施等等。其时又奉上级命令,要他暂时管理好龙江、西新各关口税务,并要将这些税务关口的积弊上奏,要实事求是,不以隐以私情。大概是这两件事情都办得不错,乾隆比较满意,乾性七年(1742年)三月又擢升为
山东巡抚。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晏调
湖北巡抚。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
晏斯盛闻乾隆南巡,曾往安徽淮上迎驾,兼述衷肠。这年十一月,又往北京祝皇太后寿。乾隆问斯盛:“汝母年几何?”对曰:“八十又八。”翌日,乾隆赐晏母“春永萱庭”匾额及内缎
荷包。次年正月晏抵家,不久便病死。乾隆遣官
谕祭。晏著有《易学初津》、《
禹贡解》、《
楚蒙山房易经解》、《诗集》数十卷,皆梓行。
晏阳初
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又名兴复(1890-1990)、遇春、云霖。四川巴中人。1913年就读于香港
圣保罗书院(
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
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191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9年入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1944-1945年,美国
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
荣誉博士学位。
晏阳初大学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1923-1949年长期担任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创办
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
危地马拉、
哥伦比亚及
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晏阳初还曾在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担任顾问。晏阳初早期开展
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见乡村建设),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
平民教育概论》、《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后期为纪念他特上映同名电影《晏阳初》。
开国军人
晏福生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国金。湖南省
醴陵县人。1923年参加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曾任安源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醴陵暴动,同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醴陵赤卫团排长,
湘东南独立师第3团副官,红8军第22师四19团特派员、团政治委员,红6军团第18师政治委员,第16师政治委员,
西路军总部教导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
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委员,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副政治委员,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政治委员,359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
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政治委员,第28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7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湘西行政公署主任,湘西军区司令员,湖南人民政府民政厅厅长,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
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
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
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4月7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0岁。
晏庆明
晏庆明(1900-1933.9),湖北省
大悟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代,靠替地主放牛和卖长工度日。1930年2月在大悟县河口参加
赤卫队。
1930年2月后,历任大悟县赤卫队排长、队长等职,率领部队经常活动在红安、河口、
刘集一带,打击地方民团的反动势力。1931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4军团长。在攻打
七里坪战斗中,亲自率领突击排,插入敌人的阵地直捣敌军老巢,给敌军以重创,并活捉了敌团长,为夺取整个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红四方面军西征后,留在
鄂豫皖苏区坚持游击斗争。1933年9月,在红安大山寨战斗中,胯部受伤,寄住革命群众家中疗养。不久因国民党进攻,转移到刘集新屋咀养伤。由于医药缺乏致伤口恶化而去世,时年33岁。
晏维贵
晏维贵(1912-1936),湖北省
黄安(今
红安)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革命。
1928年参加
黄安县赤卫队,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参加惩治土豪劣绅等农民运动。1931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红4军。1932年
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入川后,根据中共党组织安排,留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同年转入红25军,
任红25军游击师师长。1936年率部转战麻城,在一次与敌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4岁。
晏八风
晏八风(1905-1932),安徽省金寨县人。幼入私塾读书10余年,辍学后在家乡教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随
周维炯、李升武等到武汉入
东湖农民运动讲习所。后以教书为名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春在家乡创办共进第五小学,和
毛绍成等组织农民协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秘密组织有志青年结拜“三十六弟兄”,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
立夏节,率领三十六弟兄在包畈宣布武装起义,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同年冬奉调中共赤南县委任秘书。1931年夏调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任组织委员兼军事委员。1932年春调中共
固始县任组织部部长。同年秋升任中共
固始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率部与敌作战时牺牲,时年27岁。
晏春山
晏春山(1893-1933.5),女,湖北省黄陂县人。出生在贫寒家庭。十几岁时被父母送到武汉纱厂做工,结识了忠厚淳朴的码头工人潘家年,在患难中结为夫妻。1927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7年和丈夫带着两个小孩回到他的家乡河南省光山潘家湾(现河南省
新县郭家河)务农。潘家湾与湖北
黄安(今红安)
七里区的杨家洼隔河相望。当时北伐军已攻克武汉,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杨家洼的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直接影响到河对面的潘家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夏带领潘家湾一带贫苦农民,参加了鄂豫边区的白沙关暴动,并当选为妇女主席,后任中共河南省新县潘家湾党支部副书记。1932年秋任中共新县潘家湾党支部书记,兼管妇女工作。经常化装成卖烧饼、油条的小贩,来往于
七里坪、潘家湾一带,搜集敌情,散发传单,帮助红军照看伤病员,购买粮食、食盐、药品、电池等生活必需用品。1933年5月,在组织发动妇女的一次活动中,不幸被国民党“清剿队”发现,在湾店的周凹被逮捕,施以种种酷刑。一天佯装忍受不了酷刑,答应愿意带路去找游击队,敌人将她反绑起来,用铁丝穿透其手腕,荷枪实弹地跟在后面。当她把敌人带到悬崖陡壁的
大花台顶后,“清剿队”问她:“红军在哪里?”“就在这里,你们跟我来。”接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时年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