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1658年-1712年),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清朝康熙年间大臣、戏曲家、文学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曹寅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初七,是
曹玺的妾室顾氏所生的长子。不久玄烨继位,1662年改元康熙,一年后曹玺出任
江宁织造,携家家定居在
江宁(今
南京),曹寅童年便是在此度过的。他幼年曾在
马銮(明末大学士
马士英之子)门下启蒙,还有“神童之誉”。
在康熙帝亲政后,曹寅于康熙八年(1669年)被选中,进京入宫中担任“佩笔侍从”,即康熙伴读。不久后,曹寅还被选为御前侍卫。康熙十一年(1672年)即为康熙帝近侍,陪侍游猎,还在
内务府的养鹰鹞处当差,饲养用于围猎的鹰。康熙十八年(1679年),曹寅“精书法、娴骑射”,被任命为
銮仪卫治仪正,负责
博学宏词科的接待、应试工作,故与应试者多有会面。曹寅得以与
施闰章、
陈维崧、
陈枋、
蒋景祁、黄庭等名士交好。此后几年,曹寅多次随康熙巡视塞北。
除此之外,曹寅在此期间也因职务等种种原因与多方人士结识,如
纳兰性德、
张英、
高士奇、
王士禛等等,逐渐打入了文人圈子。
外任江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曹玺在任上“以积劳感疾”,卒于江宁。曹寅为此南下奔丧,并被下诏擢升为内务府
慎刑司郎中,协助管理江宁织造,同年还作有《放愁诗》以抒怀。次年,曹寅携全家返京,途中作有诗《黄河看月示子猷》和《北行杂诗》二十首,回京后他就任慎刑司郎中,兼
佐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曹寅出任
苏州织造。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曹寅回京述职,同年底赴任江宁织造,兼苏州织造。次年,李煦上任苏州织造,曹寅故专任江宁。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雨水频繁,曹寅与
漕运总督马格桑、
江苏巡抚宋荦二人奉令到达扬州、淮安赈济灾民,还作有《奏押运赈米到淮情形折》与《赴淮舟行杂诗》。
曹寅到达两淮后还广结文人志士,与
余怀、梅鼒、叶藩等人相识。曹寅在
苏州织造署设“怀楝堂”,以表孝心,各方文士如高士奇、王鸿绪、吴之振等或作诗、或作词;次年苏州名士又为《楝亭图》题咏, 皆有响应。曹寅在江南任职二十余年,多次举办文人活动,结交各路文人志士,也是在趁机拉懂人心,巩固当局在两淮一带的势力。
接驾南巡
曹寅任职江南期间,康熙分别于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南巡视察民情,曹寅均接驾迎送。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抵达江宁,驻江宁织造,并为
明孝陵题“
治隆唐宋”四字。曹寅制匾,还会同宋荦一起修缮明孝陵。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曹寅第二次接驾,皇帝令他和李煦从下年起轮管两淮盐政,为期十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南巡到达三汊河宝塔湾行宫。曹寅、
李煦等人因监修宝塔湾行宫,“捐助银两,尽心公务”,被康熙嘉奖,曹寅被授予通政使司通政使的头衔。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第六次南巡,三月初六抵达江宁,驻江宁织造署,也是曹寅主办接驾的。
管理盐政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曹寅正式上任两淮巡盐御史,上任之后立志整顿盐务,光是两个月内就上奏了五件密折。不过由于盐课难以彻底整顿等缘故,到了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两江总督噶礼以“两淮盐课亏空三百万两”为由想要参曹寅、李煦,不过此事被康熙阻止。康熙帝多次暗中下令曹寅找到方法填补亏空,以免遗罪子孙。次年,曹寅上奏《设法补完盐课亏空折》,并附《钱粮实数单》,虽有一部分亏空得以补缺,但实际亏空钱粮数仍然十分巨大。
刊刻文典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曹寅等人受令在扬州天宁寺设立的书局刊刻《全唐诗》。校对开始后,除了十翰林负责主要校对,曹寅还招揽江淮文士参与工作,并与他们交好。直至第二年九月十五日刊刻完毕,期间曹寅多次上奏通报进度并进奏样本。除校对《全唐诗》外,曹寅在同年还刊刻了《楝亭五种》《楝亭十二种》,并捐资重修松巅阁。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曹寅到扬州书局参与《佩文韵府》的刊刻工作,但由于同年七月曹寅患病而死,《佩文韵府》并未刊刻完成。后由李煦继续主持刊刻工作,直至完工。
病逝扬州
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命其复任两淮巡盐御史、补齐亏空时,曹寅便已经“耳鸣目昏”,显露了病衰的迹象。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曹寅于七月初一染上风寒,十八日托付李煦上奏专折请康熙帝恩赐圣药,康熙命专人送药前往,不过药还未到扬州,曹寅就于同月二十三日病亡。
主要影响
在戏曲方面,曹寅的创作借鉴融合南北戏曲,又有所创新。曹寅不追求华丽词藻,在戏曲的曲辞、宾白、音乐体制、关目、排场等方面均能合理调配,且安排相衬的套式,如《北红拂记》全剧十一出,在体制上比传奇剧短,又比杂剧长,如此避免了杂剧的简单粗疏,又避免了传奇剧的冗长拖沓。在题材的选择上他也能对历史事实进行大胆又合理的改编,如在《续琵琶记》中,他舍弃了曹操“粉脸藏奸”的扮相,而是把它塑造成了一个和传统不同,有魄力、有智谋的英雄形象。曹寅的戏曲创作还是分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雅正之美,像《北红拂记》《续琵琶记》《虎口余生》都具有浓郁的教化色彩。
在词的方面,曹寅题材丰富、内容多样,除了写爱情、写离别等传统题材外,更多的是交游和韵、凭吊抒怀以及咏物言志词。此外,曹寅十分重视对于词“尊体意识”的继承和发展,即认为词能够传世,具有不朽的价值。这反映在曹寅“倚声按谱”,按照词的唱调、曲式、格律写作词,还反映在曹寅作词看重“抒情性”的“心绪性”,发自内心创作词曲。而在古诗方面,曹寅的“师古”倾向十分明显。
历史评价
清文人
聂先作《
百名家词钞》,其中收录了曹寅的部分词作,对曹寅词的评价是:“选声辨韵,自有心裁,嚼字调音,自多妙咏。”
清文人
朱彝尊在《楝亭诗钞序》中评价曹寅:“楝亭先生吟藁无一字无熔铸,无一语不矜奇,盖欲抉破藩篱,直窥古人赛奥。”
清文人张大读到曹寅的《楝亭诗钞》,作《书楝亭银台诗后》七绝六首以称赞其才,其一和其六分别是: “跳丸家法斗量才,笔健凌云性绝埃。多少时贤夸丽句,可能横槊建安来。”(其一)“济时才略爱贤心,排戟雍容主眷深。中禁文章须领袖,愿从公后和韶音。”(其六)
人际关系
原配顾氏,早卒,后娶李煦父李士祯族弟李月桂之女李氏。
刻书之功
扬州诗局为何设于天宁寺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江宁织造、
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寅,在扬州创办了一个大规模的编校出版机构——“扬州诗局”,奉旨校刻《全唐诗》。“扬州诗局”就设在扬州天宁寺里面。
康熙四十四年的三月十九日,“上发《全唐诗》一部,命
江宁织造曹寅校刊,以翰林
彭定求等九人分校。”曹寅奉旨后,即积极着手筹备。当年至次年期间,曹寅所上的奏折很多内容与刊刻《
全唐诗》有关。
据史料称,曹寅把“扬州诗局”设在天宁寺里,是因为天宁寺内就有他的的行署,属于任职时的房产,而且10多年前
孔尚任曾住在天宁寺东廊待漏馆。这样既不用出去另找房子,也便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校刊《
全唐诗》的质量,加快校刊《全唐诗》的速度。
《全唐诗》究竟何时开刻
《全唐诗》开刻时间问题一直有争论,而
清宫扬州御档的解密,使这个历史疑团迎刃而解。
据《清宫扬州御档选编》载,曹寅四十四年(1705)五月初一日折云:“恭蒙谕旨刊刻《
全唐诗集》,命词臣彭定求等九员校刊。臣寅已行文,期于五月初一日天宁寺开局……”可以看出,五月初一日,天宁寺开刊刻《全唐诗》书局,但校刊工作并未完全开展。
另从其他档案资料可以看到,编校词臣是陆续到位的。曹寅于康熙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的
奏折:“校刊全唐诗,现今镂刻已成者,臣先将
唐太宗及高、岑、王、孟肆家刷印,装潢一样贰部进呈。其纸张之厚薄,本头之高下,伏候钦定,俾臣知所遵行。”康熙帝
朱批:“知道了。样本都改过发回。”
《全唐诗》大规模的刊印工作自此开始。扬州诗局进入刊刻工作的
高峰期,实际上是在康熙四十四年十月以后。
《全唐诗》何时刊印完毕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曹寅多次上奏康熙,请示刊刻事宜。康熙四十五年(1706)二月二十八日的奏折说:“又诗局翰林官等,校修唐诗,今年可以竣事。”到了
七月初一奏折:“遵旨校刊全唐诗集,目下刊刻只剩五百余页,大约本月内可以刻完,八月内校对错字毕,即可全本进呈。共计有十二套,除春间所进二套外,又校对得六套,谨装订进呈御览,伏求圣训俯鉴错误,指示臣等,使得刊改归正,以成一代之书。”康熙帝朱批:“刻的书甚好,等细细看完序文,完时即打发去。”至此,《
全唐诗》的校刻工作已接近尾声。
康熙四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奏折:“今有刻对完全唐诗九十套,进呈御览。其余俱已刻完,月内对完,即行刷印进呈,合并奏闻。”《进全唐诗表》说:“于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初一
日书成,谨装潢成帙,进呈圣览者。”
康熙四十六年(1707)四月十六日5月17日,康熙《御制全唐
诗序》写成颁发,补刻诗序,冠式书前。《全唐诗》的刊印工作即全部结束。
刊印速度和质量如何
今本《全唐诗》900卷计9814页,除去先前所试刻少部分外,平均每月刊刻在1000页以上,这个速度在
雕版印刷时代是相当快的。
从奏折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全唐诗》异常重视写刻质量。
曹寅上奏康熙时说:“臣细计书写之人,一样笔迹者甚是难得,仅择其相近者,令其习成一家,再为缮写,因此迟误,一年之间恐不能竣工。”当时正流行软字精刻风尚,曹寅于康熙四十四年七月专门召集文人训练名手缮写和雕刻《全唐诗》,《全唐诗》字体借鉴
欧体、
赵体风格,秀丽、俊逸且900卷前后字体几近一致,因为字体风格独特、印刷精美、校勘谨严,也为其成为清代雕版史上的典范之作奠定基础。
曹寅何时何因去世
为了更好地昭示自己的文治武功,玄烨又于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命
江宁织造曹寅、
苏州织造李煦、
杭州织造孙文成等,于扬州开刻《佩文韵府》。之所以把刊刻地定在扬州,恐与曹寅曾在扬州校刻《全唐诗》,所
刻书令康熙十分满意有关。
曹寅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月初三日(5月7日)奏折称:“《佩文韵府》已于三月十七日(4月22日)开工刊刻。”此则奏折十分清楚地表明了《佩文韵府》在扬州开刻的准确日期。
至于刊竣的日期,我们可以从档案书籍中找到答案。据《清宫扬州御档选编》载,李煦在“奏为御颁
佩文韵府在扬州刊刻公竣装箱进呈等请旨事”一折中称:“窃臣与曹寅、孙文成奉旨在扬州刊刻御颁《佩文韵府》一书,今已
工竣。谨将
连四纸刷订十部,
将乐纸刷订十部,共装二十箱,恭进呈样。再连四纸应刷钉若干部,将乐纸应刷钉若干部。”
此奏折还说明《佩文韵府》的雕印任务是曹、李、孙三人共同奉旨承办的,书局的初期刊刻工作由曹寅主持,但不久曹寅病故。李煦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十八日(8月19日)奏曰:“江宁织造曹寅于六月十六日(7月19日)自江宁来扬州书局料理刻工,于七月初一日感受风寒,卧病数日,转而成癯,虽服药调理,日渐虚弱。”七月二十三日又上奏:“曹寅七月初一日(8月2日)感受风寒,辗转成癯,竞成不起之症,于七月二十三日(8月24日)辰时身故。”
曹寅未能
主持工作至《佩文韵府》完工,曹寅卒后,李煦主持刊刻工作,直至竣工。
实际上,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九月初十日全书已刻完,康熙在看完样本后,朱批道:“此书刻得好的极处。”至此,《佩文韵府》的刊刻工作全部结束。
《佩文韵府》自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二月在京开编,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在扬开刻,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九月刊竣,前后历时近十年。
影视形象
主要作品
曹寅诗词文曲俱佳。他曾自我评价:“吾曲第一,词次之,诗又次之”。在戏曲方面,他创作了多部传奇剧和杂剧,《北红拂记》《太平乐事》《续琵琶记》《虎口余生》是他先存四部流传至今的作品。而诗词方面,曹寅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首诗词,他的作品分别被收录于《楝亭诗钞》《楝亭词钞》《楝亭文钞》《楝亭词钞别集》中。
奉旨主持刊刻《
全唐诗》《
佩文韵府》。又汇刻前人文字为音韵书《楝亭五种》,包括《类编》十五卷、《
集韵》十卷、《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
重修广韵》五卷、《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五卷;刊秘书十二种为艺文杂著《
楝亭十二种》,包括《梅苑》《
声画集》《
法书考》《
琴史》《
墨经》《
砚笺》《
千家诗》《
禁扁》《
钓矶立谈》《
都城纪胜》《
糖霜谱》《
录鬼簿》。
轶事典故
曹寅不仅擅长文学创作,他在从政之余,还以
校勘、购书为乐。所藏书宋元版本较多,校勘亦精。他曾和朱彝尊来往过密,
李文藻称“
曝书亭之书,楝亭皆抄有副本”,如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200卷、宋
赵孟奎《
分门纂类唐歌诗》100卷、魏鹤山《毛诗要义》《楼攻媿文集》等。编撰有家藏书目《
楝亭书目》8册16卷,著录图书3287种,抄本、内府刊本甚多,仅“说部类”就有469种。刻《音韵》5种及《楝亭藏书》12种。所校刊的古书甚为精美,如顾景星《白茅堂全集》,施闰章《
学余堂文集》《
诗集》《
全唐诗》900卷等,抄本有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等。章学诚说,曹寅刻古书十五种,世称“曹楝亭本”。藏书印有“千山
曹氏家藏”、“楝亭曹氏藏书”、“子孙保之”、“平滦世家”等。
人物争议
曹寅是清代作家
曹雪芹的祖父,因而在
红学中备受关注。可以说没有曹寅就没有《
红楼梦》,一方面曹寅的亏空成为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转折点,这一转折过程为《红楼梦》提供了故事背景和素材,另一方面曹寅的文学气质以及他为曹家营造的文化氛围,感染和熏陶着他的子孙们,这为《红楼梦》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感人至深的
黛玉葬花情节正是源自于曹寅的葬花诗。曹寅的《楝亭诗钞》有两首葬花诗,一首是《题柳村墨杏花图》:“勾吴春色自藞苴,多少清霜点鬓华。省识女郎全疋袖,百年孤冢葬桃花。”另一首是《题王髯月下杏花图》:“墙头马上纷无数,望去新红第几家。前日故巢来燕子,同时春雨葬梅花。”
袁枚在《
随园诗话》中记载:“康熙间,曹楝亭(曹寅)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
随园胡适先生据此考证出了《红楼梦》源自于曹家的真实故事,“甄家与贾家都是曹家”,作者是曹寅之孙曹雪芹。
后世纪念
2017年6月26日扬州
大虹桥修缮施工,南侧桥腹发现一块与曹寅有关的石碑。长约七八十公分,宽约五十公分。碑文为:“公后尘 康熙五十一年岁在壬辰四月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史盐漕察院曹寅题。”下部有两方印章,一枚印文为“曹寅之印”,另一枚印文略显模糊,印文似为“荔轩草”。该石碑后收藏于
扬州市博物馆。
著述
基本信息
出版日期: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