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男,原名杨曦光,出生于吉林敦化,原籍湖南湘潭,澳大利亚籍华裔,经济学家,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生前系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蒙纳士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48年10月6日,杨小凯出生于吉林省敦化,从小在湖南长沙长大,学名杨曦光,乳名小凯。1962年至1968年,在长沙市第一中学就读。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在湖南长沙一中高中部就读的杨小凯因父母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而受到歧视。杨小凯反对“
血统论”,遂加入本校造反派组织,投入到该场运动中。杨小凯住在学校里,每天写写标语、贴大字报,偶尔以自由派身份看看学校老师的批斗会,但从未打骂过老师,对于其他同学批斗老师的行为他觉得过了头,偏离了他理解中的文化大革命;同年底,杨小凯参与了为被打成反革命的工人造反派平反的活动,在大街上大肆捕人,公开张贴大字报、撒传单,因此被投入长沙市公安局看守所。
两个月的羁押生活,加深了杨小凯对政治的体悟,其思想开始超越当时的派性争执,转向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为了对中国社会有更清楚的认识,杨小凯连续做了农民调查、知识青年调查,以及共产主义小组调查。1967年下半年,杨小凯开始进行知青调查,最终写成6000多字的《长沙知识青年运动考察报告》,并被广泛传播。
十年铁窗
结束农村调查后,杨小凯回到长沙,用一个星期写成文章《中国向何处去》,并将文章拿去刻印,送给相熟的同学朋友,一大批青年学生受到杨小凯启发开始以理性眼光重新思考“文革”。《中国向何处去》油印稿在小范围传播之后传到相关部门,并引起注意,之后《中国向何处去》被定性成反文革的,需要彻查,并在长沙全城通缉杨小凯。
1968年1月底,杨小凯去往武汉,被同学告密而被捕。1969年10月,杨小凯被正式逮捕,定性为反革命,被判入狱十年。
1970年1月,杨小凯被送往岳阳建新农场。杨小凯每天在农场种地、锄草、喷农药、做泥瓦工、修猪圈、做基建,晚上收工后读报谈学习体会,杨小凯就利用读报看书写心得的机会学习,学习英语口语,自学高等数学,读《资本论》,试图用高等数学重新分析劳动价值论。
十年监禁生活,杨小凯做了五、六十本读书笔记,还有一个电影文学剧本。1978年,杨小凯获释出狱。
职业经历
出狱后的杨小凯在家闲居了一年,这一年,他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了不少课。也是在这一年,杨小凯决定埋葬“杨曦光”,恢复使用乳名“杨小凯”。之后杨小凯在湖南新华印刷二厂从事校对工作,也曾试图参加高考,并准备报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但都没有成行。
1980年,在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于光远的帮助下,杨小凯获得了参加考试的机会,并被录取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后来时任武汉大学校长
刘道玉怜惜杨小凯的才华,最终在刘道玉的奔走和在相关领导的关注下杨小凯获得平反,和妻子一起被调入
武汉大学。
在武汉大学任教两年后,杨小凯被破格提拔为讲师。1982年7月,美国经济学教授
邹至庄来武汉大学讲学,杨小凯担任助手,出于对于杨小凯的赏识,邹至庄推荐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经济学博士。
1983年,杨小凯前往美国学习深造。1987年至1998年,任耶鲁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1988年,杨小凯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开始着手分析“分工与专业化”;同年,任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讲师。1989年,升任蒙纳士大学高级讲师。1990年,获得亚蒙纳士大学终生教职。1993年,升任蒙纳士大学教授(Reader);同年,当选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1994年,任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6年12月至1997年2月,杨小凯任中国台湾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访问研究员。1998年1月,任职于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1999年12月,杨小凯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访问教授。2000年1月,获聘为蒙纳士大学经济学系首席教授。
患病离世
2001年9月,杨小凯查出罹患肺癌晚期。2002年、2003年,
布坎南(198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两次提名杨小凯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2004年7月7日,杨小凯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去世,享年56岁。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杨小凯主要研究领域为数理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
杨小凯的学术成就主要在经济学方面,在研究价格理论的同时,开辟了分工理论的研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完整的经济学系统。杨小凯的理论在经济学中可以应用到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还可以用于国际贸易、经济周期、经济成长、货币理论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杨小凯开始从事经济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之后改变研究方向,用数理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学基础理论,着重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和经济组织,并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发展经济学,力图构建新的经济分析框架。
经济控制论
杨小凯运用数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经济结构与经济分工之间的关系,对分工度、反馈效率、竞争水平、流通效率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杨小凯指出,经济控制理论与数学理论、信息论、大系统理论等融合在一起,更强调这些理论在经济中的运用。数量经济学与经济控制论基本上是平行关系,对策论是经济控制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古典微观经济学新的分析框架
杨小凯拓展了古典微观经济学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经济学、增长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工业组织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等领域。这一新框架将专业化经济、分工和经济组织结构引入经济学的核心部位。证明了市场的功能要比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的复杂得多。它不仅能有效配置资源,还能寻求有效率的专业化水平和分工水平,发现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和制度安排,找到有效率的交易层系,并确定有效率的货币制度和景气循环模式。
微观经济方法
杨小凯为个人设定了生产函数,并假定对个人和单个活动而言,劳动是特定的,以此刻画生产率与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并澄清了两种分工概念之间的区别:一种是基于专业化递增报酬的分工;一种是基于规模递增报酬或者规模报酬不变的分工。另探索了分工、市场结构、经济增长、贸易依存度和城市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育成就
杨小凯编著出版了中文教科书《经济学原理》,英文教科书《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等。
杨小凯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讲授“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控制论”等课程。
杨小凯梳理了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在此基础上,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重新解读
亚当·斯密建立的以分工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学传统,从而创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
杨小凯指导培养的学生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永生,
湖南工商大学教授
庞春,日本商学院正教授李克等。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发表文章
荣誉奖项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杨小凯的父亲
杨第甫曾任湖南省政协主席,母亲陈素曾担任周恩来机要秘书。“文革”中,杨第甫和陈素先后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家庭成员
轶事趣闻
淡泊名利
1993年,杨小凯与
黄有光合作编著的著作《专业化与经济组织》问世,杨小凯曾多次坚持此书作者排名要按照英文顺序放,把黄有光排在前面。最后,黄有光坚持以杨小凯排在前面的顺序发表。黄有光在序言中强调杨小凯的主要贡献,但杨小凯把“压倒式的主要贡献”中的“压倒式的”给删掉了。
与林毅夫论战
2000年,在北京一次讲演中,杨小凯提请人们注意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后发劣势”问题,即由于落后国家发展比较晚,有很多东西模仿发达国家。但由于模仿空间很大,使得落后国家在没有一个“良序”制度条件下,单凭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简单模仿,难以取得发达国家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经济成就。
关于“后发劣势”问题,
林毅夫回应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技术差距,通过引进技术方式,来加速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使经济发展得更快。这就构成所谓“后发优势”内容。
对于两者观点,林毅夫分析了改革至今的成功战略,杨小凯则分析其中的制度性缺失,并认为这样的缺失将会危及整个改革战略的执行。有评论者评价这场争论,两者的观点并不完全矛盾,有些方面是互补的。对于希望中国最终达到的目标“民富国强并且人们都能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是不存在分歧的。两者争论的是经济改革发展与宪政改革(或其他形式的政治改革)的先后顺序与速度这个动态过程的问题,即不只关心长期达到的稳态(Steady state),而且关心过渡动态(Transitional dynamics)。
留学之路
1982年7月,时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量经济学中心主任
邹至庄来武汉大学讲学,与杨小凯进行了学术讨论,邹至庄很欣赏杨小凯的才华和成果,并邀请杨小凯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然而,当杨小凯正式提出赴美国留学申请时,武汉大学党委常委会却不予通过,大多数常委认为杨小凯坐过牢,在政治上不可靠。时任武汉大学校长
刘道玉称,杨小凯坐牢属于冤假错案,已经平反,坐牢一事不应影响他出国留学,武汉大学党委最终没有采纳刘道玉的意见。爱才心切的刘道玉建议杨小凯请邹至庄给国务院写信,向中国政府表明邀请杨小凯赴普林斯顿大学留学的意愿。很快邹至庄的信得到了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外事秘书的批示,杨小凯赴美国留学终于成行。
人物评价
小凯可以算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不只是书呆子,会写文章而已,而是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人民,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敢讲真话,这是知识分子的高尚的品德,所以我就相当尊重他。(澳大利亚
蒙纳士大学经济系教授
黄有光评)
杨小凯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北美最有成就的经济学家。(《
经济观察报》评)
杨小凯是世界上最有洞察力和严谨的经济理论家之一,也是经济学家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思索者之一。(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评)
杨小凯一生追求的是中国现代化,他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学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理论的研究跟认识,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林毅夫评)
人物纪念
2013年7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举办了“纪念杨小凯教授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杨小凯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及中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2014年7月,由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主办,上海发展基金会、中国企业研究所襄助的“市场、产业与分工——中国的改革历程与经济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杨小凯教授逝世十周年追思会”在复旦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