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林肯·斯蒂芬斯的美国记者,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中,在美国新闻界掀起了一股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浪潮,其来势之猛犹如一股龙卷风,但它的寿命也与龙卷风一样短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火中平息。1901年登上总统宝座,发起进步运动的西奥多·罗斯福在开始也对这个运动表示赞赏,但随后觉得事情不妙而反过来斥之为扒粪运动。与卡尔·马克思煽动暴力革命不同,林肯·斯蒂芬斯推动的那场扒粪运动,目的是打击腐败,促进改革,“拯救美国”。
生平简介
生活背景
1890年代是
美国历史的分水岭,在分水岭的一边,是一个农业的
美国,在分水岭的另一边,是现代的美国,一个
城市化的工业国家。林肯·斯蒂芬斯,就属于这个时代。此时的美国正好走出
南北战争的阴霾,迎来经济腾飞的黎明。但是,血汗工厂、贪污受贿、尔虞我诈、假冒伪劣等问题也给这个“
镀金时代”蒙上厚厚一层灰。林肯·
斯蒂芬斯和同道们一起,把美国新闻界的“黑幕揭发运动”推向高潮,也把阵痛中的美国推向了正确的轨道。由此,林肯·斯蒂芬斯被誉为“揭开地狱盖子的美国新闻人”。
详细介绍
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1866年4月6日生于
旧金山一商人家庭。祖先为
德国移民,在
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中成为当地显要。他家的住宅后来卖给州政府,成为州长官邸,一直使用到
罗纳德·里根当州长,后来成为古迹而保存下来。家人本来有意培养他从商,可是他偏偏对金钱毫无兴趣,内心一向排斥商业活动。1885年他进入
加利福尼亚大学,主修历史,1889年自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赴德国
莱比锡大学和
法国巴黎大学等
欧洲著名学府学习心理学和伦理学,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游学生涯。1892年斯蒂芬斯带着4个德国大学学位和在巴黎认识的妻子回到美国,由于其父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为养家糊口,他在
纽约《晚邮报》当上了本市新闻部的记者。斯蒂芬斯一度加入该报的
华尔街报道组,发表了一系列有深度的报道,初步奠定了他在《晚邮报》的地位。
斯蒂芬斯在《晚邮报》作的最成功的是警界新闻,并在此期间同当时的警长,后来当上总统的
西奥多·罗斯福成为好朋友。斯蒂芬斯在任《晚邮报》和《商业告知报》记者期间,发现了商界为谋取特权收买政界人物的大量证据。1901年他转入
爱尔兰裔人士塞缪尔·希德尼·麦克卢尔创办的《麦克卢尔》杂志,担任编辑主任。在《麦克卢尔》期间,他发现,他的真正专长是当一个撰写揭露市政黑暗文章的作家型记者。于是斯蒂芬斯从
密苏里城出发,沿路调查
明尼阿波利斯、
克利弗兰、纽约、
芝加哥、费拉德尔菲亚和
匹兹堡英国《
泰晤士报无冕之王斯蒂芬斯为黑幕揭发运动和后来的新闻届培养了一批新一代的记者和接班人。他非常注重从大学生中物色有政治眼光的新人。经他的提携,
哈佛大学二杰——
沃尔特·李普曼和
约翰·里德,迈进了新闻界大门。斯蒂芬斯和二十岁出头的
李普曼联手写的有关
格林威治黑幕揭发运动结束后,他的注意力转移到
墨西哥革命和俄国
十月革命。1919年去彼德格勒旅行时他采访了
列宁美国青年心目中的传奇式人物。1927年他回国定居。他花费5年时间、以幽默的笔调写成的自传于1931年出版,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被《
大英百科全书加州卡梅尔。
人物事迹
初露锋芒
1892 年,从欧洲留学回国的斯蒂芬斯回到纽约,进入报界。各种社会丑恶让他触目惊心:金融界和政界狼狈为奸,通过钱权交易牟取暴利;贪赃枉法是警界的家常便饭,警察定期向
酒吧、歌舞厅索要黑钱;种种犯罪分子往往是各有“门道”,可以少判、减刑甚至不受任何惩处。 1901 年,受《
麦克卢尔》杂志之邀,斯蒂芬斯出任该刊编辑部主任。这份创办于1893 年的杂志,被后人称为“黑幕揭发运动的桥头堡”。在这个平台上,斯蒂芬斯开始大展身手。他连续发表文章,揭露美国城市政府官员的腐败丑行。他说,“要用每一座城市代表城市腐败中的一类典型”:选择圣
刘易斯是为了反映贿赂问题;明尼阿波利斯则揭露该城盛行的警察贪污;
费城的整个市民都已堕落,以致他们甘愿放弃自己的投票权。
成名之作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城市高速发展,是美国历史上城市化速度最快时期之一。但由于没有配套的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城市问题城市的迅速发展,急需建立、健全相应的市政机构和管理体制。但是90年代以前,
美国联邦政府太上皇圣路易斯最能反映贿赂问题;而明尼阿波利斯的警察贪污一直非常盛行;匹兹堡则有一台政治和工业机器控制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费城整个市民都已堕落以致他们甘愿放弃自己的投票权。
好友绝交
从市,到州,再到联邦,斯蒂芬斯揭露的笔触不断升级,最后与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短兵相接。他的《自述》中记录了与罗斯福总统的交锋。当采访深入到某些具体法令法案时,罗斯福总统坦言,为了通过某些利国利民的条款,有时他不得不与参议院和众议院做某种交易,对此自己也时有忐忑,因为参众两院并非代表共同的利益。斯蒂芬斯尖锐地指出,这实际也是一种贿赂。罗斯福勃然大怒,坚决否认。斯蒂芬斯说:“总统先生不是说过,尽管参议员们行为不端,你还是不得不与之周旋吗?” 罗斯福答曰:“不错。” 斯蒂芬斯又问道:“总统先生也说过,尽管笼络某些参议员,你不得不对他们的人选委以官职,不知正确与否?” “不错。”罗斯福答道。 斯蒂芬斯得出结论:“这岂不是意味着,总统先生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票而不惜授之以利吗?”“这正是最令人难以容忍的贿赂。因为这种做法是以公薪的名义花人民的钱,而不是动用参议院的钱,况且如此作为仅仅是为了赢得由人民选出的参议员的支持———支持反映人民意愿的议案!这已经不仅仅是贿赂,遮遮掩掩、数目不多的贿赂了。正是这种做法,引发了现在总统和人民鏖战正酣的腐败机制。”他越说越激动,而罗斯福总统似乎已被他打动。后来,几经踟蹰,罗斯福终于说出某名参议员与他私怨甚深,总在政治上与他作对,阻挠他要通过的每一条
议案。于是,他不得不任命这名参议员的情妇的弟弟当某市地方检察官。以后,果真就很少遇到这名
参议员的刁难。对此,斯蒂芬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总统先生,甚至是你本人都能察觉到为了推行你的利民政策,你得在参众院收买选票,以求得到人民选举的那些代表的支持。”斯蒂芬斯的这些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罗斯福又将他召到白宫,怒气冲冲地指责他滥用文字,居然公开说他是贿赂和腐败。一些随员嚷嚷道:“什么文章!简直一派胡言!”一位部长指责说:“这是诽谤,总统先生,这已经构成了对美国总统的诽谤。”斯蒂芬斯故作惊愕地反唇相讥:“还不至于那么糟吧?阁下是想控诉我诽谤总统,对我进行审讯吗?那阁下能否告诉我,我可以要求总统为人证,证明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基于总统本人所述。”几经交锋,罗斯福总统火气稍减,只是把他赶出
白宫。
御赐雅号
不久,在记者招待会上,余怒未消的罗斯福总统将斯蒂芬斯那种专门揭丑的记者称之为“扒粪者”———这一说法来自
班扬的《
天路历程》。小说中的扒粪者手拿粪耙,目不旁视,只知道朝下看,因此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满目都是地上的秽物。罗斯福总统后来肯定会为自己这次“出言不逊”感到懊悔,因为金口玉牙的总统先生一不小心“御赐”给了黑幕揭发运动更为生动的名称:
扒粪运动。这枚光荣的勋章被黑幕揭发者欣然接受。黑幕揭发运动于是“名正言顺”地开展了十多年。不过,罗斯福也不必懊恼太甚。有历史学家说,“
华盛顿创建了美国,
林肯保卫了美国,而罗斯福则恢复了美国的活力。”这么高的历史评价当中,也少不了那些扒粪者的监督之功。要知道,这位西奥多·罗斯福并不是那位带领美国走过二战的
富兰克林·罗斯福。同时为百家报纸撰稿《麦克卢尔》杂志越办越火,斯蒂芬斯被人们称为扒粪运动的“领头羊”。然而,随着广告收入的增加,斯蒂芬斯的自由反而越来越受限制。广告部警告说他揭发的某公司是重要的广告客户,杂志主编也屡次强行撤下他的文章。斯蒂芬斯震惊了:“在我自己的办公室竟然有政治的干预!”他与几名志同道合者终于集体辞职,创办了《美国杂志》。在斯蒂芬斯的带领下,《美国杂志》很快就打开局面。这时,当初的志同道合者开始提醒他“悠着点儿”,不时给他送来进度报告,告诉他发行量增加多少,广告增加多少,利润增加多少。“用不着多说,我心里很清楚《美国杂志》碰上了难得的成功机会了,而且我们每个人没准还能狠狠地赚上一笔。”但这却使他内心痛苦不堪:“我带着几分痛苦和羞耻注意到,尽管我对自己撒谎,但我实在是很悠然自得。一切都是自己所为,不受任何外界影响,我被我自己的钱收买了,被挣钱的前景收买了。”斯蒂芬斯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美国杂志》,成为
自由撰稿人。此时美国的
报刊业已完成大众化过程,各类报刊在众声喧哗中蓬勃发展。
由于对美国社会的失望,斯蒂芬斯对
十月革命非常感兴趣,在1919年访问了
苏联。他的苏联之行使他相信他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他说:“我已经看到了未来,它正在成为现实。”他的这句话在他那一代对共产党革命着迷的西方知识分子中曾风靡一时。但好景不长,到了1932年,斯蒂芬斯去世前不久,他对苏联这个所谓的新社会幻灭了。在那一代西方左翼知识分子中,斯蒂芬斯是觉悟得比较早的。在斯蒂芬斯的身后,他的那些作品成了美国社会文化史的一部分,是人们认识和了解那段美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他对
资本主义的批判也一直是美国左翼思想的来源。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斯蒂芬斯等人对他们所处的社会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