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牡丹园

邢台市柏乡县北郝村境内国家牡丹芍药资源保护区

汉牡丹园是位于邢台市柏乡县北郝村的国家牡丹芍药资源保护区,由柏乡县汉牡丹花卉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创办,占地500多亩,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

交通位置
其他信息
园内囊括了洛阳、菏泽、安徽、甘肃以及日、美、法等国内外牡丹、芍药珍品全部的九大色系上千个品种,以世界牡丹的活化石——神奇的汉代牡丹总领群芳,设有亭台楼阁、湖光水色等20多个景点点缀其中,堪称世界牡丹花的总汇。并展示了大量春秋战国以来的珍贵出土文物,与汉牡丹交相辉映,构成了历史和牡丹特殊的文化品格。
千年神花
据县事旧志记载,两汉之间,王莽篡夺汉室江山后,为斩草除根,派兵追杀汉室宗亲刘秀。一天一位身穿战袍,风尘仆仆、汗流浃背的将军,打马扬鞭,直向北郝村而来。正是兵荒马乱的年月,村民们谁也不敢多事,都吓的赶紧关门闭户。将军下马,挥汗敲门,央求给碗水喝,找个地方躲避一下,哪怕有个破屋旧庙也好。有村民隔着门说,这村一没井,二没庙,你快往村外跑吧。将军无奈,长叹一声:“北郝村有一景,也没庙,也没井,土地爷住在墙窟窿。”(直到我们这一带人的家里土地爷都是在迎门的墙窟窿里供奉着)。
话音刚落,村外风烟滚滚,旌旗蔽日,战马嘶鸣,眼看追兵将至。将军深知处境危险,急忙打马扬鞭,向前跑去,在村头见一断墙寺院,遂跳了进去。“噗通”一声,昏倒在花下。说也奇怪,这花“唰”地一下疏枝展叶,把这位将军遮盖的严严实实,追兵赶来,在寺内东寻西找,不见将军身影,又见一白马向前跑去,便命士兵紧追。
过了个把时辰,昏迷中的将军被阵阵花香催醒,睁眼一看,自己原来躺在花丛中,众牡丹竟相开放,红似朝霞,顿觉心旷神怡,饥渴消失,精神抖擞,跃马而去。那位将军就是后来在柏乡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的光武帝刘秀。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巡视河北时,经过柏乡,由感而发,题咏牡丹诗一首:萧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汉代牡丹之名由此而得。
园区简介
汉牡丹园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北郝村,占地680亩。园内亭台楼阁,古乡古色,与历代碑刻石雕,出土文物相应成趣;牡丹、芍药仙子脚踏祥云的雕像,遥遥相对;十二生肖石雕,惟妙惟肖,活灵活现;雅静长廊、牡丹碑亭、栖风湖、百花厅等新景点二十余处,阡陌交错,曲径能幽,新旧景观巧妙连接,互相衬托,令人如入仙境,流连忘返;园内九大色系上千个品种的牡丹和芍药,白如雪,红似火,黄如金,争奇斗艳,如诗如画;千姿百态的雪松、桧柏、小叶黄杨金叶女贞、龙爪槐、迎春花、白玉兰、红玉兰等10多种名贵苗木花卉错落有致,点缀其中,形成一道道亮丽的园林风景,妙趣横生。
据县志残碑记载:花高八尺,枝粗如椽,谷雨前后,鲜花盛开,同株异花,花大如盘,红白相间,溢香满园,来往游人,络绎不绝。
民间相传,汉牡丹、芍药为神花,是神童仙女所化,两汉年间光武帝刘秀,曾伏花间而避王莽追兵,赋诗一首:“萧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荒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汉牡丹之名由此而得。之后,汉牡丹以花开知国事,忠君报国,传为佳话。国兴则花盛,国衰则花衰,抗日期间,日军顾问高久中雄贪图名花,两次移栽均告失败。汉牡丹从此不发,至新中国成立,而枝繁叶茂,鲜花盛开。
汉牡丹五奇
一、年代久远。
汉代时期已有记载距今已2000多年。早于洛阳唐代牡丹500多年,早于荷泽明代牡丹1400多年。堪称华夏一绝,世界之最。(注:洛阳唐代牡丹或荷泽明代牡丹并不是单株存活,只是从那时兴起种植的,一般牡丹寿命不过几十年,超过百年的稀少)
二、同株异花。
在同一株汉代牡丹上可开出花色不同,花型不同,层次不同的牡丹花。有荷花型、菊花型、千层台阁型。
三、异地不活。
汉代牡丹只能在这个池内栽培,离开此地,则不能成活。1937年后,日寇侵华期间,驻县日军头目妄图独霸名花,曾两次派人深挖,连根带土运回日本栽种,虽然浇水施肥,百般侍弄,汉牡丹仍以死抗争,枯萎而亡。汉代牡丹遭此劫掠,枝叶干枯,数年不发。直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汉牡丹才根枝复生,鲜花又开。因此人们又称赞汉牡丹有民族气节,是爱国神花。后来又有人进行移栽,仍旧未能成活。
四、不解之迷。
既有古代神话(入地成花,牡丹救主),又有现代不解之迷:在清代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驾崩那一年,曾开过两朵白花。一九七六年又开了三朵白花,就在那一年,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相继去世。
五、素有灵气。
清光绪十六年的石碑上,就记载着柏乡汉牡丹“素有灵气”。从老一辈就流传着“花开知国事,花盛则年丰,花衰则年欠”的说法,百姓“观花问事”之风仍盛。
汉牡丹传说
仙子下凡
据传:每年一次的蟠桃盛会上王母娘娘都会带领众神仙去她的后花园里赏花,唯独这年议程里缺少了这一项,众仙家正感到纳闷,王母娘娘传下懿旨有谁可以将后花园里的牡丹医活重重有赏,原来是每年的蟠桃大会上百花齐放,鲜艳无比,偏偏这年牡丹因病未开,牡丹是花中之王,众花无心斗艳,均未开花,就在此时,王母娘娘身边的金童玉女韦丹、碧玉自愿请缨下界寻找名医为王母和玉帝解忧,玉帝甚喜派二仙下界寻医问药,碧玉韦丹随拜别玉帝娘娘,驾彩云飘落人间。
二人下界访花农,问名医,寒来暑往,转眼间已有一年光景,一日二人走到柏乡鄗城,恰逢萧王刘秀,带领部下,巡视至此,见碧玉韦丹正在张贴榜文问明原因后,便说“南十里处北郝村有一弥陀寺乃名刹古寺,寺内植有奇花异草,葱笼茂盛,广慧长老存有秘方良药,能医百花之病,你们可去找他一试。”碧玉韦丹再三拜谢,径向弥陀寺寻去。见到长老,取出牡丹,说明来意,长老看罢道:“要治牡丹此病,需熬制灵芝粉露还原汁,只是还需百花之粉百草之露,弥陀寺众僧,北郝村乡亲,听说救治牡丹要采集百草之露,都帮两位采集,至中午时,花粉,草露已是够用,广慧长老忙活一夜终于制成灵芝粉露还原汁,将药滴在枯枝上,转眼间,牡丹枝繁叶茂,花蕾绽放,芳香四溢,众人拍手称奇,随即碧玉韦丹驾祥云,在云中举手揖让以谢众人,直至凌霄宝殿,玉帝王母大悦,为他俩庆功,席间二人请求愿化作牡丹芍药重返人间,造福一方,答谢众位好心人,玉帝王母恩准,在谷雨时节与文武百官、各路神仙为碧玉、韦丹送行。王母娘娘将一七彩缎锦向空中抛去,顷刻间化作一道七彩长虹,碧玉韦丹沿彩虹由天而将。
神花奇缘
日寇侵华时期,驻县日军顾问室长官木村宫一,聘请精通中文、日文的王浩任爱女木村山子的家庭教师。王浩的儿子王少岳和木村山子在共同学习和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互有爱慕之心。
木村宫一妄图独霸名花,派兵用武力强行挖走柏乡县千年神花——汉代牡丹,运回日本国栽培。汉代牡丹枝叶干枯,以死抗争。王浩为阻止日本兵挖掘牡丹,以身护花,英勇牺牲。少岳与日本兵展开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被日本兵抓住。木村山子舍命相救,救出少岳。 在战斗中,八路军大获全胜,并俘虏了木村宫一和山子等。抗战胜利后,木村宫一和山子被遣送回日本。
三十年后,木村宫一带山子再访汉牡丹园。木村宫一为当年掠夺汉牡丹、杀死王浩跪地忏悔。山子和少岳一对恋人几经曲折,终于喜结良缘。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富贵寓意
文化象征寓意的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语言文化及各种艺术形式中常常采用各种手法,如隐喻、象形,谐音等等,表达人们生活和思想中某种特定的象征或寓意,进而表达人们的以及民族的理想、祝愿、向往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卉的文化象征意义更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用花卉组成的迹象语图案不下百余种,其中又以牡丹花最多,因为人们喜爱牡丹,就牡丹而言,由其花朵雍容华贵,端庄富丽而引发人们诸多联想,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
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曾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能够富裕起来,牡丹,正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期盼与追求,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牡丹也是美的化身,纯洁与爱情的象征。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 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与其他花鸟、山石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
艺术审美
由牡丹本身所表现的内在美、素质美,曾引起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和陶醉,尽其才华为之描绘和讴歌,涌现出数以千计的以牡丹为题材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以及各种绘画和艺术品。众多的牡丹诗词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构成了牡丹文学的基础。唐、宋两代及其以后的一些文学巨匠留下的牡丹诗文,仍散发出光彩。牡丹诗文内容广泛,诗人常常借物咏志,借古喻今,不少诗篇思想深邃,表达了诗人执著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所以历代诗人、画家、艺术家都钟情于牡丹,以牡丹为题材的诗词书画广为流传。以牡丹命名产品、商标以及各种生活用具上的牡丹装饰图案更是不胜枚举。历来吟牡丹、画牡丹、唱牡丹的作品最多。在杨茂兰主编的《历代咏牡丹诗词四百首》中,唐五代就有125首,宋代167首,金元27首,明代37首,清代67首,共计419首,作者共203人。其内容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牡丹对当时社会引起的风情和爱好。
在我国众多的古老民歌和现代歌曲中,以牡丹为素材的不乏其作。这些牡丹歌曲(民歌)委婉、清新、优美,听其歌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得到美的精神享受。
在我国最古老的《诗经》中就有以牡丹、芍药为爱情信物的歌词:“赠之于芍药。”这芍药不单指芍药,亦指牡丹。因为牡丹最初无名,统称“芍药”。
在近代和现代的许多民歌中,以青海、甘肃一带的“花儿”和河南民歌《编花篮》最为流行。“花儿”是一种流传民间的口头演唱形式,它将当地的风土人情揉和在一起,表现人们对故乡的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编花篮》则通过优美的曲调将一群上山采牡丹姑娘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其歌,似到了风光迷人的田园山乡。
现代歌曲赞美牡丹的也不少,其中流传最广的当首推电影《红牡丹》插曲《牡丹之歌》。歌曲赞颂了牡丹的品格,叙述了牡丹的经历,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激情。
以牡丹为题材的画家,远在南北朝时代(550-577)就有杨子华画牡丹的记载,到了唐代,画牡丹的画家就多了。据董首《广川画跋》记载:唐代画家“边鸾所画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润泽。”五代南唐时(923-936年)徐熙画的《牡丹图》用笔清秀,意趣生动,堪称一绝。到了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泼辣豪放,是一创举。清代恽寿平画牡丹,润秀清雅,自成一体。到了近代,著名画家王雪涛曾画了大量的牡丹画,幅幅神态各异,生机勃勃。绘画大师齐白石画的牡丹画,用笔简练,常中是聊聊数笔,却生机盎然。
牡丹五彩缤纷的颜色,富于变化的花型,沁人肺腑的香气,硕大花朵上丝绢般的花瓣所表现出的风韵,给人以特有的自然美感。而诗歌、绘画及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再创造,又使牡丹的自然美得以升华,从而表现出内涵更为丰富的艺术美,并以各种艺术形式使其形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长驻。对于牡丹文化中所表现的美学特征,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思考,使其更加发扬光大。
艺学文化
牡丹的栽培应用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它涉及到生物学、育种学、药物学、园艺学、造园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其中又以花卉园艺学的内容最为丰富。
牡丹最早的应用主要是药用。时至今日,牡丹根皮——“丹皮”在中草药中仍居于重要地位。以药用植物最早记载牡丹的当推《神农本草经》。该书为秦汉人托名“神农”所著,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
千百年来,牡丹得以千姿百态,美名远扬,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牡丹易于产生变异的生物学特性。而牡丹由山野迁入田园、庭院,由野生变为栽培是其得以产生变异的基本条件,这是牡丹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质的飞跃。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使牡丹的生物学特性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花朵由单瓣、半重瓣变为重瓣,以至出现台阁花;花色也由少数几种颜色演变成九大色系;品种由几十种,发展到数以千计。经过花农的长期实践和园艺学家的深入总结,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牡丹栽培技术。其中用芍药根嫁接牡丹花、花朵染色法等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对花卉园艺学的重要贡献。
由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洛阳牡丹记》,不仅记述了当时全国牡丹的分布,洛阳牡丹成名的原因,记载了优良品种,而且记述了牡丹品种的来历、命名原则、育种方法、演化规律、栽培技艺以及赏牡丹的民风民俗等,这样将牡丹栽培与牡丹文化结合起来的创作方法,也是古代花齐园艺学著作的重要特色。这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今后研究中国牡丹栽培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从唐玄宗令宋单父在骊山植牡丹万本,创建牡丹园以来,中国各地引种、栽植牡丹的活动,培育新品种的活动,搜集各地名品建设牡丹专类园的活动,长盛不衰,以至在甘肃中部由汉、回、东乡等各族农民群众创建的农家牡丹园,星罗棋布,形成一道富有陇原特色的亮丽风景。
旅游氛围
中国牡丹欣逢盛世,沐浴春晖,盛况空前,在许多生产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会,弘扬牡丹文化。那时,花城便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万紫千红的花光,如痴如醉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牡丹的花开带来万人的赏析。从而形成了因牡丹而出外旅游的氛围,延续成了牡丹文化的旅游,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从古今中外的牡丹发展的历史看的确如此。真可谓“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有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乡土气息
牡丹在不同地域,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乡土气息。
素有“光武中兴之地,汉代牡丹之乡”的河北柏乡有七株堪称“世界牡丹活化石”的汉代牡丹。每年谷雨前后,芬芳吐蕊,香飘数里。
围绕汉代牡丹两千余年的文化历程,产生了大量的优美传说和民间故事: 一日黎明,寺僧忽觉香气袭人,惊愕之间,只见一对少男少女,身着红衣,飘然入庙,急起追之,没入阶下,牡丹、芍药随之而出,一时轰动四乡,人们争相观赏,而仙童仙女入地成花,男作芍药,女化牡丹之说就不胫而走,口口相传,妇孺皆知。时至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卜者王郎借刘子舆之名,邯郸称帝,视刘秀为心腹大患,多次派兵追杀刘秀,刘秀为躲避王郎追杀四处奔波。一次,刘秀孤身一人被王郎军追杀至鄗城南,慌不择路,躲到北郝村弥陀寺内盛开的牡丹丛中,逃过了一难。为感谢牡丹花救命之恩,在断墙壁上题诗曰:“萧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惟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 因为柏乡的牡丹救过汉光武帝刘秀的命,汉牡丹之名就由此而得。
更为神奇的是:帝王驾崩,汉牡丹以开白花为先知;国泰民安,汉牡丹则以红花兆盛世。汉牡丹不同于其他国内牡丹的五大独特之处:
一、年代久远。汉代时期已有记载距今已2000多年。
二、同株异花。一株汉牡丹同时可开出不同形状的花朵。
三、花恋故土,异地不活。
四、不解之迷——帝王驾崩白花为兆。
五、素有灵气——花盛年丰,花衰年欠”
汉牡丹仍以她的花色和花朵枝数感知着共和国的诸多大事,百姓的观花问事之风也依然很盛。
生物特性
牡丹在其整个生命(活)过程中,具有两个周期性的变化。一个是生命周期的变化;另一个是年周期的变化。
牡丹生命周期的变化也象其它高等植物一样,具有阶段性。生命始于胚的形成,而终于植株的死亡。中间需经过胚胎(种籽成芽)阶段、幼年阶段、弱年阶段、壮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即所谓,“牡丹籽生者,二年曰幼,四年曰弱,六年曰壮,八年曰强。”“分栽者,一年曰弱,二年曰强,八年曰艾,十二年曰耆,十五年日老。”但是,牡丹生长开花15年后,并不意味着牡丹整个生命周期快结束了,而是说它的旺盛开花从而转弱了。如果花农能细心培育、加强管理,牡丹生长四、五十年乃至百年以上也是常有的。 牡丹周期的变化,根据它的活动规律显然可以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即生长发育期(包括生殖)与相对休眠期。生长发育期即从每年春季2月间鳞芽萌动开始到10月底叶片枯落为止;相对休眠期则从枯叶时起到翌春芽萌动为止。
药学价值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牡丹皮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抗炎抗菌作用:牡丹中的主成分丹皮酚灌胃对右旋糖酐、醋酸和鹿角菜胶所致大鼠的脚肿胀有抑制作用;丹皮酚还能抑制醋酸或5-HT引起的小鼠腹腔或豚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临床上应用复方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阑尾炎。体外试验其煎剂对十余种细菌有抗菌作用,有效成分为没食子酸
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丹皮酚灌胃对小鼠有镇痛作用,腹腔注射或口服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明显延长环己巴吡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还能明显对抗戊四氮、士的宁、烟碱和电休克所致的惊厥。临床上与其他药配伍,常用于经闭痛经以及跌扑伤痛等。
3. 降压作用:丹皮煎剂或丹皮酚,对麻醉犬、大鼠或肾型高血压犬均有降压作用。临床上也曾试用单味牡丹皮治疗高血压症,有近期疗效。
4. 临床多用其煎剂治疗急、慢性阑尾炎、菌痢、过敏性鼻炎
【文献选录】
《珍珠囊》:牡丹乃天地之精,为群花之首。叶为阳,发主也;花为阴,成实也。丹者赤色,火也。故能泻阴胞中之。
《本草纲目》: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
《四川中药志》:治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调经活血。
咏汉牡丹
咏汉牡丹
清/吴明勤
鄗南古寺游人多,知是牡丹开满棵。
鄗南古寺游人弱,知是牡丹开已落。
花开花落本寻常,世态从此分炎凉。
牡丹开后有芍药,芍药开时便萧条。
世人强半爱牡丹,我从三十年前一游观。
近年花比往年好,可怜贱子腰脚已衰老。
愿栽花木移万家,万家都有富贵花。
怎奈移去难栽活,始知好花愿将红尘都摆脱。
寺僧爱将花护持,未许闲人折一支。
花开多在谷雨节,红者如霞白如雪。
好花须将好意看,天香国色莫摧残。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