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立和,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副教授,获‘刘仙洲奖’,‘西门子奖’,‘航天海鹰杯十佳学术新秀’,‘清华大学特等奖’,第五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二等奖,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三等奖等。
主要经历
1991.9~1995.7:南京市,
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
热能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1995.9~2000.3:北京市,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
专业博士学位2000.4~2002.4:东京大学机械工程系,热科学与复杂系统
分子动力学实验室,
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博士后特别研究员
2002.4~今: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与复杂系统理论,复杂环境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自然灾害的模拟、预测和控制,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中的传热,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方面,非线性和非平衡的热力学,能源系统的优化等领域。“现主要偏向于‘最大流原理’的研究,偏向于‘哲学’”;以写论文为主,理论性强。
1、 2002.4-今:环境科学与工程,复杂
系统科学理论,复杂环境系统的非线性问题,沸腾传热的非线性特性。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有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406018)(从传递现象的角度探讨分形结构形成的物理机理),‘天津大学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No.411703-0101),‘天津大学杰出人才引进基金’(No.W2020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No.413042)
2、 2000.4-2002.4:相变传热,非线性和
非平衡热力学,非线性沸腾传热动力学,两相流的动力学与传热等。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有‘非线性沸腾传热’,‘非线性沸腾传热动力学’,‘非线性非平衡热力学’,‘人工穴槽的沸腾传热与控制’,‘两相流的分歧’。
3、 1997.3-2000.3:非线性相变传热学,微重力传热等。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线性沸腾传热’(No. 59976016)和‘微重力下的沸腾传热动力学’(No. 59625612)。
4、 1996.5-1997.2:双组分混合物的沸腾与凝结,微液膜的稳定性等。主要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重力下的气泡动力特性与热毛细现象’(No. 59586004)
5、 1995.3-1995.7:燃烧与换热器的设计。
专业兴趣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与复杂系统理论,复杂环境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自然灾害的模拟、预测和控制,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中的传热,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方面,非线性和非平衡的热力学,能源系统的优化等领域。
“现主要偏向于‘最大流原理’的研究,偏向于‘哲学’”
学术成就
获‘刘仙洲奖’,‘西门子奖’,‘航天海鹰杯十佳学术新秀’,‘清华大学特等奖’,第五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二等奖,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三等奖等。
代表论著
国内杂志论文
柴立和, 彭晓峰. 浓度边界层中成长汽泡的界面特性. 工程热物理学报. Vol.19, No.2, pp.213-217, 1998.
柴立和, 彭晓峰. 微重力下双组分池内高热流时核态沸腾传热理论分析. 航空动力学报.Vol.13, No.3, pp.263-266, 1998.
柴立和,彭晓峰. 非线性沸腾传热?I: 耗散结构理论. 自然杂志. Vol.20, No.4, pp.243-244, 1998.
柴立和,彭晓峰. 非线性沸腾传热?II: 突变与分岔理论. 自然杂志. Vol.20, No.5, pp.305-306, 1998.
柴立和,彭晓峰. 非线性沸腾传热?III: 随机理论. 自然杂志. Vol.20, No.6, pp.366-367, 1998.
柴立和,彭晓峰. 沸腾传热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的哲学思考. 大自然探索. Vol.17, No.4, pp.201-205, 1998.
鲁维加,蔡亮,柴立和. 预混可燃气火焰传播速度的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 Vol.28, No.1, pp. 87-90, 1998.
柴立和,彭晓峰. 非线性沸腾传热?IIII: 相变涨落关联. 自然杂志. Vol.21, No.1, pp. 61, 1999.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系统中的分岔和突变现象. 工程热物理学报. Vol.20, No.3, pp.332-336, 1999.
柴立和,彭晓峰,张志军,王补宣. 薄液膜稳定性分析.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Ser. A, Vol.14, No.1. pp.112-118, 1999.
柴立和,彭晓峰,张志军,王补宣. 微重力下双组分核态沸腾的微楔形模型.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Ser. A, Vol.14, No.2, pp. 225-231, 1999.
柴立和,杨荣贵. 模型化方法的哲学思考. 大自然探索. Vol.18, No.2, pp. 87-90, 1999.
柴立和,蒙毅,彭晓峰. 传热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的新视角探索. 自然杂志. Vol.21, No.1, pp. 4-7, 1999.
柴立和, 彭晓峰,王补宣. 沸腾系统中活化核心相互作用特性. 机械工程学报, Vol. 36, No.2, pp. 21-24, 2000.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系统中干斑相互作用特性. 原子能科学技术. Vol.33, No.6, pp.55-61, 1999.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池沸腾传热基础理论新视角探索.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Vol.7, No.1, pp.74-80, 1999.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传热新模型.化工学报,2001, 51(5): 598-603.
柴立和, 颜岩,彭晓峰. 生物热力学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自然杂志. Vol.21, No.4, pp.216-219, 1999.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传热基础理论的拓展. 工程热物理学报,Vol. 21, No. 5, pp. 605-610, 2000.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系统的两象性及不确定性现象. 中国科学(E辑), 2000, Vol. 30, No.2, 97-104.
柴立和,文东升,彭晓峰. 相似理论的新视角探索. 自然杂志. Vol.22, No.3, pp. 168-170, 2000.
文东升,王补宣,柴立和,彭晓峰. 传热传质对Taylor稳定性的影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Vol.41,No.z1,2001.
柴立和,彭晓峰. 沸腾形态转变的理论分析. 被物理学报接受发表, 2003.
柴立和,彭晓峰. 东京大学的复杂性研究学科.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Vol. 24, No. 6, pp. 14-17, 2003.
柴立和,马德刚. 复杂系统的热力学理论
. 自然杂志, Vol. 25, No. 5, pp. 261-264, 2003.
柴立和,彭晓峰. 东京大学交叉学科简介及其启示. 国际学术动态, 2003, 6: 17-19.
柴立和,马德刚. 分形生长的新理论.
天津大学学报, Vol. 37, No. 4, pp. 326-330, 2004.
柴立和,彭晓峰. 来自化学前沿的挑战:动态自组装. 化学进展, Vol. 16(2): 169-173, 2004.
马德刚,柴立和. 科学历史观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天津大学学报, 2004, 6(4): 97-101.
柴立和,彭晓峰. 东京大学的复杂性研究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N1, No. 8, pp. 76-79, 2003.
柴立和, 郎铁柱. 生态复杂性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 自然杂志, 2004, 26(2): 98-102
王俊博, 柴立和等 环境科学中的复杂性思维,环境保护科学,2004, 30(5): 65-68
柴立和. 多尺度科学研究进展. 化学进展,2005, 17(2): 186-191
柴立和. 形状科学研究进展及建立形状科学的尝试. 自然杂志, 2004, 26(5): 300-304
柴立和, 杨战. 复杂性科学几大学派及其研究特点. 现代物理知识,2004,16(6): 25-30
吴承泽,柴立和. 清洁生产的热力学循环分析,天津理工大学学报(已接受发表),2004
陈黎明, 柴立和. 生物膜废水处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机理探讨. 自然科学进展(已接受发表),2004
王俊博, 柴立和. 具有时滞效应的三物种食物链混沌行为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已接受发表),2004
陈黎明, 柴立和. 生物膜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力学进展(已接受发表),2005
柴立和, 李慧博,吴承泽. 清洁生产技术理论框架的热力学分析. 天津大学学报(已接受发表),2005
柴清和, 柴立和. 微电子器件散热控制及设计的一个理论模型. 仪器仪表学报(已接受发表),2005
柴清和, 柴立和, 邱传飞. 基于沃尔什函数的信号采样与恢复. 仪器仪表学报(已接受发表),2005
柴清和, 柴立和, 邱传飞. “
智能尘埃”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仪器仪表学报(已接受发表),2005
柴立和. 漫谈重整化方法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现代物理知识,2005,17(2): 25-30
陈黎明,柴立和. 生命是什么:一个基于新物理学原理的回答,医学与哲学(已接受发表),2005
柴清和, 柴立和. 从形状科学与工程前沿谈几何教学的改革.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已接受发表),2005
李慧博,柴立和.复杂性科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科技导报(已接受发表),2005
柴立和. 非平衡态统计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现代物理知识,2005,17(5):110-115
陈黎明,柴立和.科学时空观的几次重要变革及展望. 现代物理知识(已接受发表),2005
蒋田田,
柴立和. 基于最大流原理的生物演化模型.
安徽农业科学,2012.
程宏鑫;
柴立和. 基于最大流原理的全球工业系统演化模型.
自动化博览(增刊),2011
国内会议论文
柴立和, 彭晓峰. 浓度边界层中成长汽泡的界面特性.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1997,重庆。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系统中的分岔和突变现象.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1998,合肥。
柴立和, 彭晓峰, 王补宣. 沸腾传热基础理论的拓展.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1999,苏州。
文东升,柴立和,王补宣,彭晓峰. 传热传质对Taylor稳定性的影响. 高校工程热物理年会. 2000,北京。
柴立和. 复杂性科学与美学. 自然、科学与美研讨会. 2003,北京。
陈中智,郎铁柱,张凤,柴立和. 具有超级传染事件的流行病传染动力学模型. 空间信息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2003,北京, pp. 57-61。
柴立和, 彭晓峰. 汽泡相互作用对沸腾模式转变的影响.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2004,吉林。
柴立和, 马德刚. 污泥干燥过程的分形特性.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2004,吉林。
陈黎明,柴立和. 生命是什么:一个基于新物理学原理的回答,生物学哲学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2005
陈黎明,柴立和. 发展非平衡统计力学的一个新方法:I理论及生物膜结构应用. 工程热物理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会议,2005
李慧博,柴立和. 研究复杂系统的一个新方法:I理论.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2005
李慧博,柴立和. 研究复杂系统的一个新方法:II应用. 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会议,2005
李慧博,柴立和. 给水网络的分形生长特性. 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会议,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