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片用上等糯米、核桃仁、川白糖、蜜玫瑰等原料,精制加工而成,是重庆市合川区地方名产之一。特点为粉质细润,绵软,片薄,撕开似“乔牌”,卷裹不烂,色洁白,味香甜,突出浓郁的桃仁,玫瑰香味。其中以合川桃片最出名,1925年曾在巴拿马博展会上,获巴拿马金质奖。
制作方法
选料
选大粒糯米,用罗筛掉杂质和碎米,用50~60℃的热水淘洗约10分钟,捞起沥去水分后,加盖捂20分钟即可摊开待用。
炒米
将捂好的
糯米,以
油制过的
河砂拌炒,火势要旺,每锅
炒米1公斤,要求炒到糯米“跑面”时,快铲起锅,用罗筛去砂子即可。
磨粉与回粉
将炒制的糯米用电磨磨成
细粉,以90~100眼筛过筛。筛出的称为“火粉”,将“火粉”置于晾席上摊开吸水回潮,时间在3天以上,直到手捏粉子成团,不散垮即为回粉。夏季用回粉需加微火炒熟,冷却后方可使用。
制搅糖
川白糖加水,按10∶3的比例放入锅里溶化煮沸后,以蛋清或
豆浆提纯,
除去杂质、糖泡子,加
饴糖(数量为川白糖的5%)继续熬制,夏季熬至130℃左右,冬季熬至120℃左右,将
糖水滴入冷水
中能“成团”时,即起锅。起锅后边下化油边搅拌,直至
糖油充分混合翻砂后,置于
案板上冷却,用擀筒擀散成细
糖粉,过筛后即可使用。
制浆桃仁
精造漂白的
核桃仁,切碎过筛,选出颗粒均匀的碎桃仁,以提糖水浆制,加蜜玫瑰、川白糖拌匀即可。
拌合与装盆
将回粉与搅糖充分揉合后,分3层装盆,以1/3装底、
面层,以2/3拌合浆桃仁放中层,3层都要使用“铜境”走平,最后捶紧,走平。
炖糕
将装盆的糕坯置于热水锅里搭气,水温50~60℃,时间2~3分钟,即可起锅静置回潮,到次日糕质绵软紧密时,即可切片。
切片包装
将炖好的糕坯倒出,用机器切片。
椒盐桃片制作
1.制炒熟
糯米粉:糯米经淘洗后放置一定时间吸水胀润,将白砂入锅炒至180~200℃后加入吸水糯米炒熟。出锅后去除白砂,用
粉碎机粉碎成末,用100目以上
筛子过筛,再经过吸湿而成。
2.
潮糖制作:将
绵白糖或白砂糖粉加5%左右水分,和适量的
植物油或
动物油,充分搅拌,放在容器内静置若干天,使部分糖分子因吸水而得到溶解,即成潮糖。
3.
面团调制:将吸湿后的糯米粉与潮糖拌匀,用擀筒碾擀二遍,
刮刀铲松堆积,再用双手掌用力按擦二遍,要擦得细腻柔绵,用粗筛筛出糕料,或用机器擦粉过筛。
4.成型:先将1/5的糕料入烫炉制面,再将3/5的糕料和去涩核桃仁拌入饴糖及芝麻屑,入烫
炉铺平按实,最后将1/5的糕料入烫炉制底,用工具揿实,要求平整,厚薄均匀,开条待炖。
5.炖糕:水温80℃,条糕坯连烫炉放在置有蒸架的锅里,
隔水蒸约4分钟,面、底均呈玉色,刀缝有裂缝时即成熟。
6.回汽:将蒸过的糕坯有间距地侧放在回汽板上,略回冷却,再放回锅内加盖回汽。
7.静置:回过汽的糕坯正面拍上一层淀粉,侧立排入糕箱内,上面铺上蒸熟的
小麦粉,使糕坏与外界空气基本隔绝,放置一昼夜后,让其缓慢冷却。
8.
切糕:用切糕机或手工切成均匀的薄片,但糕片间不脱离。
9.
烘糕:糕片摊排在
烤盘内,经230℃左右的炉温烘烤约5分钟出炉。
10.包装:出炉收糕后趁热包装,然后进行冷却,并装入密封盒箱内。
发展历史
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合川县城“祥云斋”糖果铺开始生产甜桃片。之后,
内江人朱国祯、蒋盛文等在合川城
申明亭开设“同德福”典当,又在苏家街创办“同德福京果铺”,生产各种
蜜饯、糖果,同时对合川“祥云斋”试制的桃片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初步生产出具有色白、离片、绵软等特点的“合川桃片”。
合川桃片最早闻名于世的历史
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合川县举人张石亲(
张森楷)把合川同德福桃片、易正茂盐梅作为合川特产,带至成都、北平(今北京)等地送师友,其味鲜美,不同凡品,受人称赞,于是,合川桃片就渐渐远近闻名了。
合川桃片第一次提高质量的历史
公元1916年(民国五年),同德福糖果业由余洪春接手经营。余死后,其子余复光继承。此人精明干练,通权达变。深知欲发展桃片业务,关键在于提高质量。为了提高桃片质量,他首先采用上等原料,如糯米一律用上熟大糯米,所用的糖是当时市场上最好的英国太古公司白糖和台湾白糖,其他如桃仁、
麻油等都采用上等优质原料。其次,他严格讲求精工细作,研究刀法,每斤规定在250片左右。再次,他在选料、磨粉、搅糖、蒸块、包装等每道工序上,都订有详细规章,按章办事。并设有专人担任质量检查,严格把关,做到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门。于是,“同德福”桃片的质量,在同业中一路领先。
合川桃片最早获奖的历史
公元1920年(民国九年),同德福桃片在
成都花会物展竞赛中,首次获得优质奖章。
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
四川省劝业第5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同德福送去的桃片又名列前茅,获得特等奖章。
公元1926年(民国十五年),驻合川的
川军二十八军第三师师长
陈书农主持召开的合(川)、武(胜)、铜(梁)、大(足)、璧(山)五县展览会上,同德福桃片又一次得到一等奖。三师旅长杨杰华还亲笔题写了“片片飞来是桃花”的匾额,送与同德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竞争实力的桃片厂
一是“同德福”桃片厂;二是“三民斋”桃片厂;三是“蔗园”桃片厂;四是重庆日升桃片厂。
解放前夕,合川有糕饼作坊28家,从业人员百余人(民国初年,合川仅有糕点作坊14户)。
1952年,合川县供销社在老同德福旧址建
糖果厂(后交商业局成合川国营糖果厂)。
1956年“私改”,合川城关私营糖果坊建
公私合营糖果厂,糖果户组建
生产合作社。“同德福”的厂名一度更改。
1958年技术革新时,国营糖果厂自制滚筒
硬糖成型机、榨油渣机各一台,首用机械产糖果。
1959年,
合川桃片由
外贸公司组织远销香港、
澳门地区。
1963年,公私合营糖果厂并入国营糖果厂;1964年起,国营糖果厂新设桃片
切片机一台。当年,经国家
商业部批准,合川桃片注册为“三江牌”商标。
7、改革开放以来,合川桃片的发展历史:
1979年,国营
糖果厂建新厂房于塔耳门,桃片、糖果、糕点车间同时迁入。此时,糖果生产合作社改称三江
食品厂。
1980年至1981年,
合川桃片先后荣获四川省政府、国家商业部颁发的糖果糕点
优质产品奖,并获国家
银质奖章。
1982年,“同德福”合川桃片的厂名又得到恢复。
1984年,国营糖果厂贷技改款对桃片生产进行连动化改造。
1985年,合川城乡共有糖果糕点和桃片生产厂三十多家(含乡镇企业),年产糖果糕点1000多吨。
1991年,“同德福”桃片厂老职工荆朋山(原
合阳镇濮湖乡火焰村4社农民)带领儿子荆世勇创办了“合川县金都桃片厂”,当年11月1日开业,生产出小批量的“合川金都桃片”。
1992年,24岁的荆世勇凭着自己职高毕业后到沿海打工3年所积累的经验,跑市场、摸行情、促销路,当年使“金都桃片”
日产量由300多斤上升到500多斤。
1995年,
合川市金都桃片厂第一次
扩大再生产,投资50多万元,在盘龙村水产校附近的北环路旁征地1.3亩,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大楼,使当年桃片日产量上升到800多斤;这一年,时任厂长的荆世勇在父亲的技术指点下,开始试制自己的新产品“川洲桃片”,于当年底正式获准登记注册。
1996——1998年,合川市金都桃片厂坚持年年抓技改,年年上项目,平均每年
固定资产投资10多万元,截至1998年底,该厂已拥有
固定资产200多万元,日产桃片4吨以上,每年上交税金10多万元。
1999年,金都桃片厂又新征地10多亩,开始实施糕点企业走“规模、质量、效益相结合”的新路子。当年,“川洲桃片”已先后开发出“香甜、椒盐、
八珍、红豆、
黑米、
黑芝麻、
绿豆”共7个桃片系列品种,开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消费者的需求。
新世纪以来,“川洲桃片”的发展线索
2000年10月,金都桃片厂正式更名为“合川市川洲桃片有限公司”;同年12月,该公司在合川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统筹协调和精心指导下,与黄土镇
联合开发了“
荞麦桃片”新产品的荞麦原料基地。
2001年4月,“荞麦桃片”批量生产。“5.1”劳动节,
公司投资5万元,与《
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共同策划和开展了“川洲桃片有限公司资助重庆老知青,重返热血故土——
西双版纳”的主题系列活动。这七天假日旅游,1000多名重庆老知青每人带着“川洲荞麦桃片”礼品,从
云南省城
昆明到西双版纳,甚至中缅边境的
打洛、勐龙等县镇,到处都是老知青在探亲访友,到处都能看到“川洲荞麦桃片”这一精制的馈赠礼品。
2001年底,公司当年生产的“川洲桃片”8大
系列产品总产量已达1500多吨,创利税150多万元,荣获“
重庆市消费者满意商品”、“重庆市企业计量
工作评定合格单位”、“合川市
食品卫生先进单位”、“合川市旅游定点单位”等
荣誉称号。
2002年,合川市川洲桃片有限公司被中共合川市委、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优势企业”。
2002年底以来,全市已有桃片糕点企业20多家,年生产桃片糕点3000多吨,其中尤以川洲桃片、三民斋桃片的产量和质量为上乘,川洲桃片的
生产量占全市桃片总产量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