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山,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城城东南约有1公里,山起三峰,主峰横枕震东,海拔1944米,两翼呈北南、西南走向。其势若鲲鹏展翅,待冲云霄;其色艳似桃花绽红,烟霞流丹,故名桃花山。国道312线从山脚下通过。
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
地质地貌
山起三峰,主峰横枕震东,海拔1944米,两翼分别呈西南、南北走向;其势若鲲鹏展翅,待冲云霄;桃花山山脉是会宁境内的一条主要山脉,呈南北走向。土壤为同地麻土、红砂土和黄绵土。
气候特征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6—7.1摄氏度,无霜期126—145天,年隆雨量432毫米,且大多集中在6—8月三个月。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汉武帝西巡边事,途经会宁,曾驻跸东山行宫。时桃花山植被繁茂,正值初冬天气,林木葱茏苍翠,山色流丹泛紫,汉武帝登上桃花山,留下了“汉武上马石”,横卧山中。后传说此石通灵不甘受常人踩踏,气愤之下滚入沙沟,但实为山洪冲走。
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三年(1226年),
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时率兵克龙德县(今隆德)、拔德顺州(今静宁县),驻兵县城之野,时遇天气酷燥,大汗难耐炎热,即率兵上山避暑。并留下“大汗拴马树”,耸翠于戏楼侧。后遂建元塔“罗罗王塔”可透梗概。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湖广总督
林则徐因禁鸦片触怒权奸,贬谪新疆,23日途经会宁,当他沿“中大路”出祖河谷地看到桃花山时,在马上惊叹道“此处竟有如此之秀山,钟灵毓秀,实难得也!”并在日记中记述“此处县城颇为完整,自泾州以来,皆无其比”。在会宁逗留期间,林则徐登上桃花山游览,并给戏楼题字“镜花水月”牌匾,给南街关帝庙题“物华天宝”匾额,他为关帝庙题的“气往铄古辞来切今;声和被纸光影盈字”对联,现珍藏于
会宁县博物馆内。
清同治十年(1871年)古二月,陕甘总督
左宗棠屯军西北,令士兵在陕西至新疆驿道两旁植树,会宁境内共植活7.3万多株,当地柳树也被称为左公柳。
民国十三年(1924)9月,九世
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赴北京途经会宁时,夜宿县城学堂(今中医院址),次日早晨乘坐黄缎八抬大轿起程,县长王密及士绅百姓百余人相送至祖河驿道作别,
九世班禅突见轿右桃花山,急令停轿,下地登高远眺,并遥对罗罗王塔合十诵经,慨叹此山佛光灵气,独秀旱塬。
1936年红军会师期间,
朱德总司令带领警卫员登上桃花山查看地形,并登左右二峰,以伟大的战略家眼光,称赞二峰之形势居高临下,虎据城南,进可俯攻县城,退可隐匿群壑,右扼祖河咽喉,左控宴门川要隘,实为战略要地。
景区荣誉
80年代,桃花山被甘肃省林业厅列为省级森林公园。
2020年,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
主要景点
桃花山山径崎岖坎坷,怪石嶙峋。四季景致,细草如茵,山花烂漫,榆杏泛红,霜华染黛。古有“剑峰”、“月崖”、“石室”、“梵塔”、“松院”、“灵泉”、“魁楼”、“杏林”等景点,为“
会宁八景”之一的“桃花艳岭”。现有景点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保宁寺、桃花山石窟、游乐场等景点。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位于桃花山北麓, 是瞻仰凭吊、旅游观光的胜地。分布面积约7000平方米。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园名由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
刘华清上将题写。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设计,巧妙利用了桃花山的山形地貌及自然风景,采用模拟和微缩相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生动地再现了二万五千里征程的艰险悲壮,以景观反映史实,由多个小景点组成:景园入口“三把剑”、毛泽东《长征》诗碑及浮雕、红军长征门、遵义旧址、懋功会师桥、泸定铁索桥、赤水河、草地宿营、甘孜会师会址、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会址、哈达铺纪念馆、榜罗镇会议会址、岷山栈道、六盘山纪念亭、延安宝塔等。
保宁寺
保宁寺,佛教寺院,始建于宋、元年间,后多次被毁。1986年开始重建,1989年大殿落成后取名华禅寺,2000年更名为保宁寺。占地2万㎡,总建筑面积3000㎡。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大佛寺、观音殿、伽蓝殿、子孙宫、天王殿、龙圣寺大殿等建筑,玉皇殿位于保宁寺后山顶上,为硬山顶单檐建筑。2012年省宗教局正式批准保宁寺为佛教活动场所。2018年被列为会宁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龙圣寺大殿,1989年6月由陆宽建造,两殿合一,前后明脊,前堂后室,中间暗卷,三面房顶处理雨水,因造型独特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龙圣寺正殿内的供桌下有古井一口,名为湫,深20余米,水质清洌甘甜,当地传说能治眼疾。
桃花山石窟
桃花山石窟开凿于山脉的最北端的红色砂崖上,自宋金以来,开凿石窟14座。位于平均海拔在1832--1880米之间。桃花山石窟大体呈长方形,长100米,宽20米,面积为2000平方米。初建于西夏(一说始凿于宋元时期),是会宁境内现存的石窟寺。据会宁县志记载:在位于今保宁寺前的空地上,曾建有罗罗王西夏砖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会党公路时被毁,塔内出西夏文石碑一通,亦毁。大部分毁于清同治兵燹,光绪中期曾修复,“文革”中山上所有建筑均被拆除,造像捣毁。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修复。并在石窟洞口搭建木构建筑,窟内塑建神像。在修复使用的同时,个别洞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1988年7月,桃花山庙宇石窟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洞窟的石窟共有鲁班阁、药王洞、文昌阁、无量洞(尧君洞)、轩辕洞、老帝洞、法王洞七座,窟前接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建筑。
桃花山游乐园
该乐园主要游玩项目有水上乐园、迷你飞车、豪华旋转木马、旋转飞椅、超级碰碰车等游乐设施。
开发建设
1986年开始重修庙宇、亭阁等5座。新修七楼四柱牌楼式山门。后又恢复了六月十九庙会。
1996年,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题写园名的“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在桃花山建成,微缩了长征路上14处景观;
200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纪念馆升格为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为副县级建制的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下属办公室、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会师文化研究所、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管理所4个副科级建制单位。
2014年6月,会宁县将以保宁寺为中心的桃花山庙宇景区整体纳入长征景园统一管理,真正实现了集观光体验、宗教文化、民俗休闲、运动竞技、生态保护等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综合景区。
2015年,桃花山实施了上水绿化工程。
2016年,引进了水上乐园、迷你飞车、豪华旋转木马、旋转飞椅、超级碰碰车等游乐设施,建成了桃花山游乐园。
2017年,由民间组织对桃花山上山道路游步道遵义会址至药王井路段加宽建设,并铺设了防滑砖,提高了上山道路的安全性。
2019年12月,会宁县体育局运动中心对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的“登山健身步道”进行了项目改造升级,拆除原有道路,新建彩色透水混凝土步道1161米;新建混凝土道牙1120.52米;改造台阶801.29平方米;道路两边仿树皮生态护栏按照统一标准改造原有栏杆227.19米;新建长3.2米,宽1.4米的景观桥一座;对瑞金塔广场、泸定铁索桥两侧平台也按照游步道标准进行了统一改造,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
历史文化
名字由来
其色似桃花绽红,烟霞流丹,据《山海经》记载,桃花山“其色红润如桃,因以得名”。
传说很早以前,山南沟小如“日”字,北山沟大如“月”字,二沟合之如“明”,故取名为“秀明山”。
烽火台遗址
桃花山烽火台遗址位于桃花山北峰顶。也被称为“桃儿嘴”,烽火台所在山梁为南北向走势,东西两侧为陡峭山崖。台呈圆台体,底周长58米,通高6米,占地面积268平方米。台南北两侧有壕,底宽3米,面阔5米,残深2米;烽火台以北可望见教场烽火台,东南可望见张城堡烽火台,为明代军事防御设施。
历史人文
桃花山之所以有名,非僧非仙,而在于名人胜迹。传说
秦始皇、
汉武帝、
刘备、
成吉思汗曾路过或登上过桃花山。史料记载,
左宗棠、
林则徐、
谭嗣同、九世
班禅额尔德尼等曾到过桃花山。各庙宇还悬有书法家
黎泉、
吴廷富、朱德昕、刘学谮的手笔,
栗在庭、
杨思、
刘庆笃、
刘静庵、
秦望澜等会宁的文人墨客曾为桃花山作诗题词,留下墨宝。
桃花山庙会
桃花山庙会是会宁县民间流传已久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入白银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民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庙会为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六开始,六月二十结束,共5天时间。持续几天的庙会使整个会宁城热闹非凡,增加了许多和气、瑞气和盛世气象。主要内容有桃花山保宁寺宗教文化活动,书画交流活动,秦腔艺术表演活动,旅游商品及民俗文化产品展销活动、特色小吃展销活动,娱乐体验活动等。庙会间每天上山的游客约三到四万人次,或游玩,或看戏、或烧香拜佛等。
轶闻传说
关于桃花山的轶闻传说较多,主要有禾苗不同版本的传说,以及观音菩萨、晏志龙血染桃花山、黑池龙神救驾乾隆传说等多个版本。
禾苗传说版本一
会州南部,有大山。山下有一禾姓人家,有一子,名曰禾苗,此子聪慧好学,勤于稼穑。渐渐成人,其父便操心儿子婚事,四处打听,知山后有一小家碧玉,芳名桃花,堪与禾苗相配,遂三媒六证,结成秦晋。禾苗为人忠厚老实,后经仙人指点,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仙书一本、桃枝半棵植于院中,后终成当地名医,远近闻名。禾苗而立之年,会宁一带旱魃横行,赤地千里,百姓饥食草根。禾苗与桃花罄其所蓄,救济灾民。眼看家中钱粮已尽,自家也到断炊之时,一日,见院中树上然结出大桃,禾苗摘尝,汁醇甜美, 桃花叹道:“可惜只此一株,若能漫山长出此树,便可救济灾民”。夫妻言罢,忽见丢弃的果核长出两株小树,其上结满果实。二人大喜,随叫饥民来吃果子, 并将果核撒至山上,第二天,但见满山碧绿,果实累累,饥民欢欣鼓舞,争相摘食。旱魃见百姓不再挨饿, 便伺机报复。一日早晨,突然一阵怪风,将桃花吹到山顶,睁眼看时,一个枯树般的怪物,对桃花说:“你可向上天祷告,保全我命,莫佑苍生,山上树木即可枯死,如此你可无事,不然你将化为尘埃”。桃花义正词严:“如果我一人性命可换回千万苍生,那 我也死得其所。”言毕,随变成一堆桃红色砂砾。禾苗见妻子已死,失声痛哭,百姓们听到哭声都来探问,禾苗告知桃花舍身救民的事,大家即跪拜桃花救命之恩。从此山上的树称为桃树,山名也称桃花山了。
禾苗传说版本二
很早以前,桃花山不叫桃花山。山下有一禾姓人家,夫妻49岁得一子,甚为疼爱,取名禾苗。禾苗12岁,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也百病缠身,终日卧床不起。禾苗每日上山拾柴艰难度日。四年过去了,母亲的病不见好转,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深秋的一天,禾苗在山上拾柴,到天黑还未拾够一担柴,又饿又累。正在着急时,忽见一白发老翁至,说道:“孩儿莫怕,我乃此处山神,每日见你上山拾柴,为你的勤劳和孝顺所感动,特来助你!明日傍晚,此山南面有一洞门开,洞内有金银,可尽取。切记,切勿贪多,切记洞门只开半柱香时辰”。言毕老翁不见了踪迹。禾苗记之,至二日,禾苗上南山拾柴,日沉时分,忽一声巨响,山腰间现出一圆洞,洞里有金光。禾苗径直入洞内,内如白昼,遍地闪闪发亮的石头,和许多干柴。独没有仙人所说的金银财宝,禾苗不及细想,捡了几块好看的石头和一担柴禾,出了洞门,刚一出门,洞便没有了,禾苗惊之。是日天明,禾苗起来一看,不禁惊喜万分。他拿来的石头竟变成了金条、金砖,柴禾变成了桃枝。于是禾苗将桃枝栽种到山坡上,每天浇水,至第二年,树上开满了鲜艳的桃花,散发出醉人的香味。没几年,山上长满了桃树,人们把这山叫桃花山。
观音菩萨传说
在很久以前,观世音菩萨以普救众生,从普陀山来到桃花山。不多久,如来佛也来到桃花山,二仙相见非常高兴,只是一男一女吃住不方便。如来佛叫太上老君暂挖一洞居住,观音菩萨和桃花女住在一起,他自己修一点住下招收佛徒,故先有如来殿,后有药师殿,再有会宁县之说。太上老君在半山中挖了一洞,取名为老君洞,挖时因用力太大,直通到了张城堡。桃花女受观音菩萨之命,在遍山种植桃树,为王母娘娘在蟠桃会上贡献仙桃,就取名为桃花山。
黑池龙神救驾乾隆传说
山有灵泉洞,据《袖珍中国地图全国古迹名胜志略》记载,洞中有甘露泉,左泉水苦,右泉水甜,相距仅数步,不涸不溢,可医百病。民间谓北泉曰黑池,相传乾隆皇帝曾西巡陇西,路途落水遇险,为一黑脸壮汉所救,问之,曰:桃花山黑池龙王。乾隆醒后差人寻访,果于会宁得此山,遂赐“恩关泽溥”之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