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八景即甘肃省会宁县境内八大景色。均出自1994版《会宁县志》。有旧八景和新八景之说,“旧八景”产生于明代。“新八景”产生年代无考。
会宁旧八景
早在明代,会宁即有“八景”之说法。即万寿晨钟、雪山积玉、硝岸堆银、连城夕照、屈吴晴岚、黑池灵湫、桃花艳岭、九泉春水等八景。
明、清两代赞咏“八景”的诗作不少。据旧《会宁县志》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会宁教谕张才(浙江人)作《会宁八景》七律一首;
明代成化年间,会宁举人
张拱端作《会宁八景》七律八首。诗曰:万寿钟鸣午夜晓,连城堞照夕阳天。屈吴挂日岚光霁,桃岭舒花翠色艳。云暗雪飞山积玉,月明硝映岸堆铅。黑池龙喷灵湫雨,春水时添九窍泉。
清代道光年间,会宁知县徐敬作《会宁八景次前志张拱端韵》七律八首,仅将张拱端所作七律抄录于各景之后。
万寿晨钟
万寿晨钟的钟的前身是靖康铁钟,该钟是秦州甘泉堡(今
会宁县翟所乡西宁古城)行香寺古钟,铸造于北宋末年的靖康元年(1126年),在会宁古西宁城放置了385年。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被三边总制张泰运往固原,悬挂于固原钟鼓楼,现存于固原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在固原放置了501年。钟高2.36米,口径1.7米,重约7吨。钟体分3排8行24块,全钟铸有铭文436字及各种图案,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后明嘉靖六年(1527年)三月,陕西泾阳人陈侃、陈世金2人铸造,周长5米,直径1.7米,高2.5米,重约5吨。其声清脆洪亮,数里可闻。悬挂铁钟于县城万寿寺钟楼,1958年大炼钢铁时砸毁。
诗曰:寺依青山夜阁虚,晓钟声动疾还徐。松边梦鹤惊飞处,潭底潜龙起蛰初。半壁残辉林月坠,一天微影海霞舒。老僧初定尤危坐,厌听轮蹄过竹居。
雪山积玉
指冬季山区雪景,银光闪耀,如堆银积玉。据清道光十一年所纂之《会宁县志》记载:雪山,县北三百六十里。来自西域,经靖远至县界而集,起伏蜿蜒,西距黄河,层峦横峙,盛暑积雪不消。盖天限北狄,为一方远镇。
诗曰:六月飞雪朔风寒,咫尺云山作玉团。雍伯漫劳当日种,卞和空抱此生叹。无凭雕琢供清玩,有待消融济旱干。尘虑不生诗骨爽,令人终日倚楼看。
硝岸堆银
甘沟驿镇硝沟坪,蕴藏芒硝,裸露地表,远望白色闪灼,犹若堆银。
诗曰:万物都归大化钧,山根飞屑白如银。药笼收去堪医世,国赋征来岂厉民。积雪不消余谷口,长铲争荷满河滨。凭谁受得纯阳术,只炼成真广济贫。
连城夕照
西宁城遗址,东中西三城相连,故称“三连城”。每当夕阳余辉映照之际,形成斜照峡一抹红。
诗曰:百雉连城一望赊,曦轮转影又西斜。空虚断霭归行客,古木寒烟集乱鸦。天际光阴须爱惜,人间兴废莫咨嗟。琴堂吏散多闲趣,坐对遥岑看落花。
屈吴晴岚
县城北180公里以外有屈吴山,历史上曾
靖远、
会宁两县所辖。山上植被繁茂,树多草盛。天气晴朗时,岚烟瑞霭,山色秀丽。
诗曰:突兀峰峦势向东,每看岚气郁葱葱。春前未雨和烟白,秋后将晴旁日红。隔断嚣尘清入簟,移来图画映帘栊。有时缭绕随风起,化作祥云满碧空。
黑池灵湫
据道光十一年知县毕光尧纂修《会宁县志》卷之二《舆地志·山川》载:金龙峪,县北一百八十里,有黑池灵湫。
诗曰:石窦飞来半亩宽,黑云深处有龙蟠。添流不藉三春雨,润物能苏九夏干。游泳鱼虾怜浪静,回翔鸥鹭怯波寒。居民垦祷灵湫雨,顿觉甘霖沛泽漫。
桃花艳岭
县城旁之
桃花山,山岭拔地而起,海拔1944米。山起三峰,中峰突起,两翼环抱,山体赤若桃花绽红,故称桃花山。
诗曰:桃花高岭隔林坰,不逐群山送远青。艳骨何年经劫火,炎光终夜逼文星。重重赭树迷樵径,邈邈红泉绕客亭。自是平生多逸致,结茅来对锦云屏。
九泉春水
铁木山之九眼泉,溢泛醴泉,水质甘冽,春水涓涓,四季长流。
诗曰:一色寒泉九窍幽,春来合派似川流。迎风细细生鲸甲,映日溶溶漾鸭头。时泛落花归别涧,更随甘雨入平畴。呼童汲取澄清处,闲煮芸芽破客愁。
会宁新八景
会宁新八景,即:会师名园、桃岭流丹、香林翠峰、东山叠翠、古驿平畴、米峡锁波、明心故居、侯川秀野等八景。
会师名园
会师园位于县城西门内,历史上称文庙广场,50年代改称四干会,成为全县大型集会场所。1986年,纪念三大主力红军会师50周年时,以原有会师遗址为基础,新建会师纪念塔。正式命名为会师园。全园占地18975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新建的会师纪念塔,三塔环抱,巍峨矗立,既体现了经过艰苦卓越长征的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又表达了全县人民对红军的缅怀轫纪念。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使其更为二陆观。
园西南角之会师楼,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989年重修。下为砖砌拱型城门,原称“西津门”。上为两层飞檐木楼,高7米。两侧各保留47米城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红军在此会师,分别改称会师门和会师楼。会师楼与纪念塔遥相呼应,成为会师园的主体建筑。
纪念塔后的红军会师联欢会旧址,原系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的文庙大成殿。1936年10月10日红一、四方面军曾在此举行会师联欢会。1986年在原地垫高照原貌修葺一新,飞檐翘角,红柱绿瓦。殿内陈列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和领导人手迹,再现红军会师前后的壮丽情景。
北侧和西侧新建历史
文物陈列馆、“老年之家”。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群体。园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进馆能接受传统教育,登塔可眺望县城全貌,成为人们旅游、瞻仰的重要名胜。
桃岭流丹
桃花山耸立县城东侧,《山海经》载:“……其色红润如桃,因以得名”。山上原建有“罗罗王塔”和60多处庙宇,为宋元古刹,至“文革”中全部毁圮。桃花山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列为绿化区,大力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现已树木葱茏,绿草如茵。1986年开始重修庙宇、亭阁等5座。新修七楼四柱牌楼式山门,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桃花山”匾额镶嵌其上,山门高敞华丽,题字端庄道劲。近年来恢复六月十九庙会,会期4天,万人云集,热闹异常。主峰海拔1944米处,建有气象站和广播电视转播台。广播电视转播台为仿古建筑,起枪翘角,碧瓦红墙,古朴典雅。大门上方悬挂由省广播电视厅总工程师何谧书写的“无远弗届”匾额,两旁雕刻“无踪无影波转人间传真理,有声有色光照天下颂中华”楹联,由何谧撰文,书法家朱德折书写。远望今日桃花山,形似硕桃,颜若流丹,正以新的姿态,迎接四方游客。
香林翠峰
香林山即铁木山,宋代称铁毛山,后讹传为
铁木山,在县城西北70公里汉岔乡和头寨子乡交界处主峰海拨2404米,为会宁境内最高点;山脉延绵28公里左右。主峰顶部为会宁境内仅存的一片天然次生林,面积约330余亩;沿次生林下缘,国营铁木山林场和附近社队营造人工林7800多亩;植被覆盖较好。香林山孤峰独秀,像一顶翠冠,突兀千峰万峦之间,雄踞崇山峻岭之上,给会宁旱原平添一分秀色。主峰北麓建有庙宇多座,元代大德四年(1300年)开山始建,明、清最盛,为周围百里内较大的佛教活动场地。每年六月十九日庙会,会宁、定西、榆中、通渭、靖远几县信徒来此烧香拜佛。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甚至四川峨嵋山僧侣也来朝山膜拜。60年代,庙宇渐被拆除,庙会停止;80年代,复修庙宇,庙会又兴盛起来,且规模空前。
铁木山南麓山腰之瓦窑岔、山脚之八眼泉,有优质天然矿泉水,清凉甘冽,群众视为“神水”,取来治病;西南坡10余里处之牛门洞,1920年以来出土大量彩陶壶、瓮、罐、钵、盆等,属甘肃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类型,1982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定名牛门洞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国道319线(宜兰公路)似银链缠绕铁木山腰,县道马巉公路、乡道四马公路均经铁木山而过,交通方便;服务行业亦有发展;有关部门正加紧开发铁木山旅游事业。
东山叠翠
县城东山,原为荒山秃岭。民国时期,开始栽植少量榆、柳、槐、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列为城区绿化重点,由东山林场管理,职工、师生、居民义务植树。后提北川渠水浇灌树木,绿化效益显著。现成活杨、榆、杏、松、柏等树木8万余株,柠条22万余丛,覆盖面积3000多亩。春季杏花绽红,云霞一片;夏日绿树成荫,层层叠翠;秋天霜染杏叶,漫山红遍;冬时松柏映雪,山色紫黛。山腰建有中波广播转播台,亭阁式仿古建筑给东山增添新的景观。东山已成县城群众晨练、暮游、消夏、休憩的良好场所。
古驿平畴
古驿郭城,系明正统五年(1440年)所建驿城;内设驿站,现为郭城驿镇政府驻地。驿西北5里许,有北宋元符年间所筑郭虾蟆城(
郭虾蟆城遗址)。金亡后,元帅郭虾蟆守孤城抗元3年,举家自焚,死节于此,因此得名。驿站所在川区称郭城川,位于会宁北部,祖厉河下游。川东西最宽处约3公里,南北长38公里,海拔1497米至1614米。包括郭城驿、河畔两乡91个合作社,有川地、坪台地7.33万亩。川区地势平坦,土质较好,但气候干旱,年均降水量312.8毫米。70年代,建成靖会电灌工程,从45公里外提引滔滔黄河水灌溉其川。发展水浇地6.25万亩,粮食亩产由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以上。田、林、路、渠配套完善,农、牧、副、乡镇企业有长足发展:如今郭城川沃野百里,平畴千顷,渠道如织,公路似网,绿树成荫,麦浪翻滚,瓜菜满园,梨果飘香,宛如一块绿宝石,镶嵌在祖厉河畔,夏景秋色,堪称北国江南。古驿平畴,不仅是会宁的米粮川、瓜果乡,而且成为会宁一大景观。
米峡锁波
1972年建成的
米家峡水库,位于县城南35公里之华家岭北麓崇山峻岭间。库容450万立方米,蓄水面1平方公里左右。灌溉5000多亩,养鱼数万尾。植被好,水源丰,淤积慢,效益高。巨型大坝锁住高峡流水,登临坝顶,近看:白杨伴绿柳,碧水映翠峰,红鱼翔浅底,紫燕舞长空,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远闻:歌声共笑语,犬吠和鸡鸣,牛羊叫哞哞,飞车响辚辚,农家欢曲,不绝于耳。启闸泄水,飞流直下,银瀑喷雾,涛声回荡,蔚为壮观。
明心故居
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故居(
关川道堂),位于县城西北86公里之头寨子镇马家堡村。
马明心,祖籍甘肃武都,清乾隆时期,从麦加朝圣回国后,在青海、甘肃等地传教,后定居马家堡。故居在马家堡村西北、关川河东岸之崖坎上。两孔窑洞,坐东向西,平行并列。窑深10.5米,宽3.1米。门前崖面用青砖砌就,并以砖刻装饰。北侧窑门两旁刻:“古庄思远祖;静室讽遗经”对联。长期以来,邻近各县回族群众在三月二十七日马明心遇难日来此地诵经礼拜。80年代,当地回族群众,辟阔院落,维修古窑,神树栽花,美化环境,成经常性礼拜场所。人到此,满目古柏翠绿,鲜花盛开,顿觉幽雅清静,庄重肃穆。
侯川秀野
县城东南33公里之侯家川,川长约2.5公里,西、北、东三面以华家岭山梁为屏障,国道西兰公路蜿蜒其间;省道靖天公路沿川而过,交通极为便利;境内侯川河纵贯全川,有侯川、沙沟两座水库,水浇地700亩,灌溉条件甚优。当川的李家古堡,占地15亩,系全县之首。堡内果树密布,牡丹盛开,为侯川中学校园。整个川道阡陌纵横,杨柳成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置身其间,似入江南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