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东自古有着“棠下水月宫、甘棠树下传说风水宝地”之美誉,是棠下历史文化远古时代的发祥地,棠下人之路的起点。1953年行政土改棠下被一分为二,棠下西边丰乐大社与东边东南社、菱角社、东北社龙门领区范围上建立成“棠东村”同时棠下西部范围自然村并建立成“棠西村”,改名几年后由于某种原因的棠西村并更改回棠下,因此随着时间过去棠东渐渐淡忘旧称“棠下”成为甘棠树下地区唯一没有棠下字名的自然村,棠东早期成为甘棠树下的中心力量位置,因北上火炉山正对水月宫庙堂前面有一株高大甘棠树下,西与北社、达善、新墟相邻,东部与车陂接壤,南部中山大道到珠江岸边土地的使用权已全部易主,北部为广棠、广九铁路、大博大罗、横岭、大朗湖、岗丫头东北角山地、牛佛庙竹园、棠东花果山、牛岭岗。
棠东站
是广州地铁21号线的一座车站,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棠下东面的泰安北路与棠东东路路口的地底,是广州地铁21号线的快车经停站,站名因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地区的棠东村而得以命名,已随广州地铁21号线于2019年12月20日同步启用。
棠德
广州市为妥善安置广州老城区拆迁户的住房问题,由广州市政府出资建设棠德社区,棠德形成于九十年代,“棠德”一词出自古籍、古诗词中有:“耕道而得道,棠德而得德”(耕种真理而得到真理,棠取自甘棠树下的经历)。“棠德”的意思是:“像甘棠树下的经历那样用勤劳双手世代相传去追求完美高尚的道德品质。”棠德南下辖有棠下、东、西村。
中山大道棠东
广州市中山大道位于广州城区东部,1925年开始修建,路线呈东西走向,全长约14公里。西接
天河区天河路,东至
黄埔区黄埔东路,横跨天河、黄埔二区,全长14.8公里,是广州东西走向的干道之一。广州中山大道快速公交线
广州BRT。西起
天河体育中心,东至黄埔夏园,共设26个BRT站点。包括体育中心、石牌桥、岗顶、师大暨大、华景新城、
上社、学院、
棠下村、
棠东、天朗明居、
车陂、东圃镇、
黄村、珠村、莲溪、茅岗、珠江村、下沙、乌冲、黄埔客运站、双岗、沙浦、南海神庙、庙头、南湾及夏园站。其中,岗顶站和师大暨大站是世界上最长的BRT站点。
1925年,
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了一个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大港,为了实施他的计划,就必须得打通
广州市中心与
黄埔之间的道路,广州市政府动员了大量劳动人民,尤其是
石牌村、上社、
棠下村(棠西荣、棠东华)车陂、黄村、东圃、珠村等城中村的人民,日夜奋战,终于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完成了道路的建设。因为这是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所提出的计划,为纪念
孙中山而命名为中山大道。1987年为了迎接六运会的到来,就把它拓宽为48米的混凝土马路。
棠下春秋
鹿步司棠下乡南宋初年开村,“棠下”这个名古已有之(亦称棠溪)。“棠下”的得名,取自“甘棠树下”之意,其源自一美丽的传说《棠下开村的故事》。而“棠溪”的得名,则是源于它有三条小河叫棠下涌、棠下新涌、棠下东南涌(古时“涌”、“溪”都是小河的意思),这是棠下人赖以生存的珠江母亲河。广州东部面积最大的棠下街道,这片土地饱受古典乡村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勤劳世代相传的理性光芒,先辈的棠下人靠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辟出一块块良田。此后不懈努力,世代相传成了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棠下村庄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以水月宫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的策源地,以惊人的士气发起冲锋,一举击溃敌军。捍卫了民国时期政权,也成就了自己在旧社会时期著名的五虎村,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地方强大的集体力量,在近六十多年来,棠下美丽与曲折历程中这片一再让世人惊叹的土地上,曾经上演了怎样的各阶段历史剧。
棠下水月宫,棠下中心的灵魂风物,它见证了棠下人甘棠树下的经历和棠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在水月宫的神灵,棠下人称她为水月观音菩萨,棠下东、西村以水月宫为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古代的棠下隶属番禺县鹿步司车陂堡,1952年棠下脱离车陂堡,独立设乡。1953年6月广州市设立黄埔区,由番禺县划归黄埔区管辖,棠下乡被划入黄埔区,成为广州市的一部分,1953年9月土改棠下乡被一分为二,被拆分为棠西乡、棠东乡。
1957年棠西乡改回原名棠下,棠东乡建立了棠东,1958年4月30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广州棠下,成为西村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一笔。1973年8月成立东圃人民公社,西村、东村随东圃公社划归郊区管辖。1984年2月广州郊区撤销全区15个公社,东圃公社改称东圃镇。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设立天河区为市辖区一级政权机构,棠下由广州郊区划归天河区管辖。西村脱离东圃镇,1997年12月获广州市文明单位称号棠下街成立,西村划入棠下街,2002年9月3日东圃镇撤销解散,东村划归棠下街,被拆分半个世纪的棠下东、西村范围再次统一,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六十多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中,棠下人兴建工业区,建大量标准厂房、仓库,搞生产队分红股份制造福村民,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分分离离合合的棠下,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搞经济联社发展来壮大自己的富强之路。完整的棠下在哪里,也许近半个世纪执着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成为棠下人的集体记忆,也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甘棠树下
棠下村的开村有一个十分美丽的传说,
水月宫一带绿草如茵,溪水晶莹,花香鸟语,翠竹横斜,杨柳依依,还有一株高大的甘棠树,一天一位衣衫褴褛、憨厚诚实的青年大汉路经此地,坐在甘棠树下,顿觉得沁人心扉,不知不觉就睡着,梦中一位白发老翁告诉他这是块风水宝地,是个好有发展前途的地方,如今赠给你,你就做这里的主人吧!”说完,跨上仙鹤,腾云而去,青年一觉醒来,举目四望,发现此地果然是个好地方,便决定扎根于此。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辟出一块块良田。此后不懈努力,世代相传,这里就成了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村庄。为纪念甘棠树下的经历,人们把村子命名为“棠下”以后,潘姓、钟姓、梁姓、李姓、苏姓人家相继迁来,开发繁衍。棠下村不断壮大,1953年由于行政土改棠下从此旧社会时期著名的五虎村棠下被分成棠西与棠东两大行政村,棠下开村的美丽传说终归棠西,风水宝地
水月宫庙堂归属棠东,这是天河区最美丽最曲折的真实历史故事。
潘达微故居
潘达微祖居,又名新厅。位于天河区棠下街棠东启明大街19号,建于清代,两进三间,水磨
青砖石脚,硬山顶,碌灰筒瓦。面宽约11米,深约18米。两进之间的天井已经盖上瓦。首进门官龛上的灰雕图案十分精致。二进厅堂残留的屏门上还有精致的木雕花卉。左间宽约4米,是卧室;右间宽约2米,前是厨房,后是柴房;天井与祖堂之间有门进入卧室和厨房。同盟会员,曾冒险收葬辛亥三·二九起义死难烈士遗体于黄花岗。少年时,潘达微曾在该屋居住过,后为支持孙中山革命,将该屋典卖。
潘达微(1880~1929),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铁苍,号景吾、冷残、觉庐冷道人等,祖籍番禺县鹿步司棠下村(今广州市天河区棠下东村)人,其本人出生于今广州市荔湾区。父为清末武官和广州广仁善堂的创始人之一。潘达微晚年潜心艺术,在美术、摄影等方面很有成就,其摄影作品曾获国际摄影沙龙奖。
2002年9月1号,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土地状况
天河区原是广州市郊区,作为广州东部的农业乡村,棠下人甚至是卷起裤脚下田,挥起锄头种菜的地道农民。他们都没有编写的经验,甚至还“拿起笔杆比锄重”,但在历史“号角”的驱动下,毅然拿起了笔去干“常人不敢干的事业”,值得佩服他们的勇气,也赞美他们的精神。
过去记述了过去村中发生过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各阶段的状况。此中有欢笑,也有眼泪;有经验,也有教训。成功的令人自豪,奋发向上;失败的可以作为借鉴,令后来者可以绕过暗礁,避开过去的尴尬。我们相信,善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棠下人,一定能善用历史,开拓进取,创造更美好的宏业。
进入新世纪之后,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除了在经济上继续充当领头羊角色外,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也走在前列。当前改造。“城中村”的呼声越喊越响,随着近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即将成为历史。等到改造的鼓声一响,那时棠下的一切就要成为历史,史资料记载是件功在千秋的美事,如此难得的瑰宝,愿历史留在读者心中。
村界的划分,初时并无明确标志,只是按土改时“耕者有其田”的原则,以田块的主人的归属为依据。因此最初的边界并不是直线,而是犬牙交错,还有一些“飞地”(远离本村,深入邻村范围的土地)。为了便于管理和灌溉,合作化和公社化时期,相邻的村、队曾作过一些小量的调整,“飞地”没有了,但“犬牙”还在。因此,棠东边界图还是弯曲的,象个曲背的人形,也有人说象海马。
东边征地情况
棠东位于广州市东部的城乡结合部,南临珠江,北靠车陂涌上游大坑,广深铁路、黄埔大道、中山大道、广园快速公路、北环高速公路横贯其中,形成优越的交通环境。广州市区向东扩展,要建设未来国际大都市的第三组团,棠下街正处在地段的中心。
五六十年代起,刚开始向工业化迈进的广州便在棠东征地建厂,广州化工厂、珠江造纸厂、广州化学纤维厂、广州合成橡胶厂都相继定址棠东。尤其是1956年广州氮肥厂筹建,连续几次大量征用棠东田地。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更多的住宅楼盘开发商都相中了棠东这块黄金宝地。骏景花园、棠德解困小区、省检察院宿舍、市检察院宿舍、春江花园等几十个项目均已建成,还有一批征地项目正在洽谈当中,棠东可利用的土地将会越来越少。
除了国家征用大量土地外,为了保住“财路”,棠东村还利用工业预留地在村子周围兴建了工业区,建了大量的标准厂房、仓库,有些经济社还集资兴建了社员公寓,再加上私人建房,村子规模不断膨胀。从中山大道到珠江岸边,土地的使用权已全部易主,中山大道到广深铁路之间已没有一块现成的农地,只有广园东路以北到北部台地之间仍有少量耕地可供耕作,而这些土地很多即将被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