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也叫大年初二,又称“迎婿日”,“回娘家”,客家传统叫法又叫“转妹家”。是中国农历一年之中的第二天,亦是正月第二天,正月最早源自春秋时期,它一般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之间。
名称由来
在中国古代,一月份是天子召集文武朝臣商定一年政治事务的日子,因此,这个月也称“政月”,即“议政之月”。物换星移,春秋迭代,七雄纷争的战国之后,“六王毕,四海一”,出了一个叱咤风云威震宇内的秦始皇。他姓赢,单名一个“政”字,因此,政月这个称法就犯了忌讳。于是,朝廷救令改字为“正月”。但是,“政”“正”二字读音仍然相同,便又强行变更了字音,读作征(zhēng)月。不过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清代黄生在《字诂》一书中说:“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
另有一种说法,春秋时期,《春王正月》载:“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称正也。”再者,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每年的第一个月,各个朝代不尽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每个朝代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将改后的第一个月叫“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正月第一天为正月初一,第二天则为正月初二。
历史沿革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每年的第一个月,各个朝代不尽相同。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正月第一天为正月初一,第二天则为正月初二。
节日起源
农历年的第一个月,传统的叫法是“正月”,要从古人给月份命名的方式习惯说起。我们的祖先除了用序数词标明月次之外,还为各个月份取了别名。月的别称往往显示其季节时令的自然特征,如:一月份时太阳和月亮的视位置同在陬营这组星宿的空城内,因此有别名为陬月。三月份是开始采桑养蚕的时节,便又称蚕月。九月份秋霜肃杀,万物渐渐凋敝,阴气侵寒,大地呈现一片灰蒙蒙的昏暗景象,故称玄月。十一月份是冬至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故名冬月。古人也有注重强调某一月份中特定的社会活动内容而为月份取名的。比如,十二月是一年最后一个月,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上自王室,下至民间,在这个月里都要除旧布新,迎接新生活的到来,故此月又称涂月,涂即除,以新易旧的意思。再则,每年都在十二月份腊祭百神,这个月就又叫腊月。
节日习俗
主要习俗
正月初二又称迎婿日,回娘家,又称走娘家,客家传统叫法又叫“转妹家”。在旧时代,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除夕和初一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和夫婿同行俗称“迎婿日”,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占书》中说,正月初二是“狗日”。
新女婿去给岳父岳母拜年是必需的,还要给新娘同族的长辈们拜年。拜年要带礼品,还要带一定量的红包,遇到晚辈或儿童要发压岁钱。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初二,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和谐温馨场景延续。正月初二娘家的父母会在一大早打扫好屋子,期待着姑娘姑爷的到来。女儿女婿一进门,必定先奉上四样精美礼物,寓意好事成双。女婿首先给岳父岳母拜年。入座后,他们或陪着老人打牌聊天,或亲自下厨,折腾出一桌丰盛的饭菜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谈笑风生。
民间传说正月初二是财神菩萨的生日,老板都要敬财神祭品,图吉祥和利市,北方还用饺子上祭,据说敬过财神的饺子是财神赐给人们的“元宝”,吃了这种饺子可以“财运亨通”。近代浙江各地祀赵公明极盛,俗谓:“初二招财爷吃肉”,旧俗于每月初二祭拜财神爷。
《北平岁时志》载“初二日祭财神,是日多吃馄饨,谓之元宝汤”,因馄饨元宝外形相似。
俗话讲“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正月初二吃面有三个讲究:一是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手擀面。初一包饺子时,可多准备点面团,预留下来做面条。二是做面条用冷汤。面条煮好后,过两遍水让面条冷却,然后配上卤子,做成打卤面等。三是面条要整齐劲道。不能出现断断续续的问题,要顺顺滑滑。
“初二的面”寓意生活上是顺顺利利,亲戚朋友子女之间常来常往。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不能少的,烧肉取“红皮赤状”(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之意;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勒劳刻苦;鱼是象征年年有余,象征对新一年的好兆头。
正月初二是“跑亲眷朋友”的开始,拜年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家族长辈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旧时,交友广泛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主人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恰如时人竹枝词所记:“换得桃符样色鲜,长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忽忙当贺年。”
在华夏大地生活的很多民族都习惯在大年初二祭祖的习俗。自古以来,族有族祭,家有家祭,古时祭祖是过年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神圣仪式,这一天每家都会祭上先人排位,用三牲、粮食等供奉起来,直到年节结束才停止。大年初二是新年的开年之日,这天祭拜先祖,能够得到祖宗更多的庇佑。
地域习俗
神炎帝从刀耕火种发展至农耕,中间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将离兽除自己足食外,其余的进行圈养训化,使牛马为农耕服务,节省劳动力。后来驯化成耕牛、战马,便于打仗、农耕。
从炎帝开始,神农镇一带,每年大年初二这一天要祭祀牛羊,把所有的牛羊骡马集中到村边的一块大而美的地方,烧香、放鞭、祭牛羊,叫作“牲口出行”,意味着一年的开始。在庄里村五谷庙院的东北角殿原供奉着马王、牛王,称之为“牛王殿。”这是因为炎帝驯服牛马,减轻了劳动强度,为农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运河沿岸的村庄,每年的正月初二,家家户户都有抢头水的习俗。正月初二抢头水自先祖移民过来后就已存在,世代相传,至今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据传,大年初二是接财神的日子,水通财,水生金。因此,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取到第一桶水,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做生意发大财。于是初一的下午便早早地把井绳、水桶、扁担和灯笼准备好,初二早晨早早起来去打水,争取打得第一桶水。运河沿岸村民正月初工抢头水,祭奉财神的习俗虽带有迷信色彩,体现农民百姓对生活富足的美好期盼。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各项搞活市场、发展经济等优惠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农民生活逐渐走向富裕。21世纪以来,随着家家户户都铺设了自来水管道,都吃上自来水,再也没有人去井台打水。伴随村中老井的荒废,农村正月初二抢头水的习俗也逐渐不那么流行。
北京吃元宝汤,“正月初二,早吃馄饨拜财神”,天未亮就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像元宝,故称“元宝汤”。
广东恩平吃发糕,拜完年先全家吃发糕,边吃边大喊:“开年吃发糕,财旺福又到!”
云南凤羽吃饵块,大年初一包元宵,大年初二吃饵块,是当地习俗。
江苏地区将正月初二当作米娘娘生日,从正月初二开始煮米饭为食。
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在年初二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即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福建省福清市民间独有的习俗拜初二,古称“跪新座”,今又称“拜神座”。正月初二这一天,凡上一年有成人去世的家庭,都要给亡人设置灵位,等待亲戚朋友前来吊。相传,嘉靖年间,有一年年底,戚继光击入侵福清的倭寇,逃难的百姓纷纷回家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见面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第二天就到死难者家中吊唁。人们初立仍不随意串门。初二上门吊唁者,必须在前一天登门拜年,否则就触犯了禁忌。
相关活动
在农历正月初二,较多香港人除了庆祝春节之外,还会到沙田马场附近、被称为香港四大庙宇之一的车公庙里,祭拜祈福。农历正月初二是车公诞。
车公诞有一些很特别的仪例如打鼓和转风车,就是必做的动作。打鼓,是为了告知车公自己的到来;而转风车,则是为了转去衰运,迎来好运。除了农历正月初二和初三之外,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六月六日以及八月十六日,都被认为是车公诞,在这几个日子里面,车公庙的香火也十分鼎盛。
平坝县高峰镇大狗场仡佬族每年正月初二送祖活动祭词。
大连市政府规定,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为烟花节。在这期间,市政府在星海广场和劳动公园施放焰火,市民在家门口施放爆竹烟花。
2025年,“洪福洪江年”活动将重点打造“芳华如歌”活动。正月初二至初六在芳华大道举行,将市民和游客带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典怀旧老歌通过专场演出、歌曲接龙、互动串烧、歌曲擂台等方式唱响。
节日传说
回娘家
相传,初二回娘家的典故来自明朝朱元璋让安庆公主初二进宫拜年,被人们广为流传。后世把这一天定为了女儿回娘家探亲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虽不像古时候那样讲究,人们过年的方式也不断改变,有些小两口选择轮换着去双方家长那里过年,有些小两口则带着双方父母一起外出旅游,还有人把双方父母接到一起团圆,原本的“两家人”,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变成了一家人。
财神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神灵。每年正月初二祭财神,鞭炮声昼夜不休。财神在民间并非专指一人,而是一个总称,共有五路财神,东路财神比干、西路财神关羽、南路财神柴荣、北路财神赵公明、中路财神王亥。商家最为较为重视,大多供三个财神,即关圣大帝、玄坛赵元帅、增福财神,供品多为羊肉、雄鸡、活鲤鱼、年糕、馒头等。
财神庙
“财神庙”即供奉财神庙宇。所谓财神,即迷信者谓为主管财帛的神,传说本是兄弟五人,唐末已有香火,庙号“五通”。宋徽宗大观年间赐庙额曰“灵顺”。宋代由侯加封至王。因其封号第一字为“显”,故又称“五显公”,其庙称“五显财神庙”。人间对他们的恭敬与虔诚,大大超过了其他神佛。其所以交了如此的好运,无疑是沾了“财”字的光。
正月初二的庙会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为争取第一个进入庙门,抢到给财神爷烧头柱香,午夜里便徒步或坐马车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广安门城楼下;虽然冻得鼻流清涕,浑身瑟缩,却毫无怨言,仍喜笑颜开,耐心等待。清晨6点钟城门一开,香客们便潮水般地涌出去,浩浩荡荡地向着财神爷的圣灵之地进发。陆陆续续地拥挤到庙门前、庭院中、石阶上、大殿里;人人手里执着一股香,急切地盼望着早些焚在香炉中,好让财神爷早点儿领受自己的香火,保佑自己发大财。一股股的香把3尺多高的青铜香炉插得严严实实,熊熊的火焰窜起一尺多高。
车公庙
相传,车公是南宋末年一位姓车的大将,因其英勇善战、爱护百姓,被民间供奉牌位祭祀。而修建车公庙的历史,则要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据说当时香港新界地区发生瘟疫许多百姓因病丧生。为了辟邪祈福,沙田区的村民便抬着车公的牌位在区内巡游,不久之后,瘟疫竟然奇迹般消除了。村民认为一定是车公显灵保佑,于是就修建了庙宇来泰祀车公到车公庙拜祭车公。农历正月初二就是车公诞。
相关禁忌
回门礼忌单
中原一带,是日新出嫁的闺女回娘家,谓之“回门”。新女婿给岳父送的礼要双数,忌单数。否则,不吉利。
祭财神忌语
汉族是日祭财神。旧时有登门售财神像者。不欲购者,只能回答“已有”忌讳说“不要”,以避不祥。
忌外人
苗族是日(又初四、初六)杀猪祭门主。祭时禁忌外人和女子参加,汉族人亦不得偷看。俗以为祭门主后才能得到祖先的保佑。
忌午睡
正月初二部分地区白天不可午睡,否则整年度都会很懒惰。主要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忌洗衣
水神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部分地区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忌倾倒
忌倒污水、垃圾、扫地: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地域禁忌
福建福安:亲朋好友互不串门。
文化作品
文学记载
相关诗词
节日影响
经济生活
春节假期期间(一般初一到初八),人们更倾向于在外出就餐和休闲娱乐方面消费。以往很多人回乡探亲期间都会去楼盘样板间和汽车4S店逛一逛。居民消费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政府正试图通过促进消费来提振经济。
短途春运
正月初二至正月初五,假期探亲、旅游、拜年聚会、短途自驾出行车流早晚较集中部分路段将出现区域性拥堵。
社会影响
正月初二回娘家的习俗,给出嫁的女儿提供了团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展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珍视。
法定假日
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决定》明确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