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8年是明朝正统十三年,戊辰年(龙年),发生的事件有王骥征讨思机发、禁用铜钱等。
本年年表
大事记
1、古登堡返回故乡美因茨,筹措资金再作试验,并于1448年基本解决了
金属活字的铸造和印刷的技术问题。
2、韩国电影《
神机箭》中伪造历史情节:1448年韩国发明火箭
《神机箭》由
安圣基、
郑在泳和
韩恩贞等多位著名演员联袂主演,该片主要讲述
朝鲜世宗然而即便抛开“胡编历史”的问题不谈,以古装大片的标准来衡量,《
神机箭》从内在结构到外在形式的各方面都显得粗糙平庸、水准低下。
逝世
1、约翰八世·帕里奥洛格斯 (1390年-1448年10月31日)从1421年开始为
拜占庭帝国的共同统治者,1425年至1448年为帝国唯一的皇帝。
约翰八世出生于
君士坦丁堡,是
曼努埃尔二世皇帝的长子,1421年被他父亲任命为共同在位者。1425年曼努埃尔二世死后,他成为拜占庭帝国唯一的
皇帝。 约翰八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1414年娶
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一世的女儿安娜,第二次是1421年娶法国蒙
福尔的贵族之女
索菲亚。但是两次婚姻均无后代。 1432年,约翰八世成功地抵御了
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为了抵抗
奥斯曼帝国的威胁,约翰八世亲赴罗马与教宗会晤试图达到
东正教与天主教的统一。
1439年两人在
佛罗伦萨就此签署了一份协议,但是最后统一
基督教的试图还是失败了。随
约翰八世同赴意大利的学者对欧洲正在开始的文艺复兴有一定的影响。最后约翰八世在位期间还是基本上抵挡住了奥斯曼帝国的入侵。
2、
朱权(1378年-1448年),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
宁王,号臞仙,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
朱权多才善谋,雄心远图。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他被封为宁王,二年后到北方边境的军事重镇
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就藩,“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
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
朱棣起兵反叛,建文帝
朱允炆害怕
朱权投向朱棣,召朱权至京师,朱权抗命不至,对南京朝廷持观望态度,被诏削三护卫。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取得大宁骑兵助战。同年朱棣率兵至大宁,朱权准他入城见面。朱棣暗中派人交结朵颜三卫首领及大宁驻军。朱棣趁朱权出城为他送行时出伏兵挟持朱权,把朱权与其家人带回北平,同时收纳大宁诸军及三卫骑兵为己用,实力大增。
历史大事
正统十年(1445)十二月,云南千户王政奉敕币谕
缅甸宣慰使索
思任发,未即遣,缅甸以天变生惧,以思任发及妻孥部属三十二人交付王政。王政斩思任发,函献京师。思任发之
子思机发仍占据
孟养,屡谕不从。
正统十三年三月十七日,
英宗命
都督同知聚佩平蛮将军印,充
总兵官,率南京、云南、
湖广、四川、贵州官军士十五万人往讨思机发,复命靖远伯王骥总督军务,
侍郎焦弘督饷。十月,师抵金沙江,渡江直抵孟养,斩杀无数,思机发死于乱兵之中。南部诸部落皆震惊说:自古汉人无渡金沙江者,今王师至此,真是天威。王骥与思任发子思禄约定,许其以土目统辖各部,居孟养如故。复与立石金沙江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畏惧,听从朝命。
王骥等班师回朝。
其时钞既通行,而市廛仍以铜钱交易。每钞一贯折铜钱五文。于是
正统十三年(1448)五月初六日,监察御史蔡愈济为此
奏言:请出榜禁约,仍令
锦衣卫、
五城兵马司巡视,有以铜钱交易的擒治其罪,罚以十倍。
英宗从其请,禁用铜钱交易。然而明朝廷令禁用铜钱,而钞法仍不通行,商民益以为不便,其后此禁亦渐弛。
罢大臣保举之法
宣宗时为搜罗贤才,命大臣旁求俊人,布按二司知府有缺,令京官三品以上者保举。其初意未尝不善,但法行既久,多有弊病:先所荐举,后有过恶则力加掩覆,贤否混淆,保举不公。
正统十三年(1448)七月二十日,巡按河南监察御史涂谦言:荐举
贤才,就任内外官员。初任之时,莫不砥砺束修,及得授地方知府,不过一二年,遂改常态,往往累及荐举之大臣。乞请该部暂停保举之例,仍遵洪武、永乐旧制,凡方面知府,从吏部于内外九年
考满官内,选其才识优长、志行卓异者升授。或者由皇上亲擢朝臣才德素著者任用为便。
英宗允准。遂诏罢大臣举官之例。当时,尚书
王直稍收其权于
吏部,加之
给事中余汴、御史涂谦屡以为言,于是罢之,使选举之权悉归吏部。
正统十三年(1448)八月二十四日,吏部言:近者方面知府缺员,停罢会官保举之例,其郎中、
员外郎任满九年,亦宜免会官考试。仍遵旧制,从本衙门堂上官并
都察院考核,本部覆考,奏请升黜。英宗采纳其议,遂罢各部郎中员外九载会考制度。
正统十三年(1448)八月二十八日,巡抚大同右
副都御史罗亨信奏陈:永乐时诏边卒尽力开垦,不征其税。皇上即位之初,亦遵旧制。今户部遣官于大同、
宣府,经量新垦之地,每人除八十亩外,余地每亩征税五升。而塞北军士守边效劳,岁无宁日,其余丁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年自正月伺候接送北虏使臣,至二月出境,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得采草,八月以后修关务边,十月又将迎接使臣。计一岁之中,不得尽力于田亩者常十之,六七。况边境之地,沙碱硗瘠,霜早雨迟,收获甚微。听其自食、方能勉强自给。若征其税,则人人畏难,不敢耕种,衣食不足,必致逃窜。户部官只知积粟,不知守边得人。人心不固,虽有粟谁与共守?且今边警频至,正宜布恩信以结人心,岂可生事,乞罢经量征税。
英宗允准。
庆寿寺在
紫禁城西,金章宗时建立。太监王振媚佛,数言寺之弊陋。英宗于
正统十三年(1448)二月初三日,命重新修葺。凡役军民万余人,费物料巨万。同年十月修成,壮丽甲京师,英宗临幸,并赐名“大兴隆寺”,
王振延聘
崇国寺僧作佛事。英宗幸寺中,亲自传法称弟子,公候以下趋走如行童。
王卺(?-1463),郿县人。永乐中
乡荐,历山东左布政使,所至有惠政、政绩颇著。
正统六年(1441)工部左右
侍郎,
正统七年七月任
工部尚书。因性狷介,为王振所侮,遂于正统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致仕归里,天顺七年(1463)七月十三日卒。
邓茂七(?-1449),江西
建昌(今
永修)人,与其弟茂八为避仇走福建,投奔
宁化县豪民陈政景,为众所推重。御史
柳华编里甲,茂七兄弟皆为甲长。当地
佃农向来须将租米送往地主家中,
正租之外,又多勒索。邓茂七号召佃农拒绝送租,由田主自来收取。田主遂告讼县官,县官不巡检缉捕,茂七拒捕,杀弓兵数人。官军三百人前往镇压,茂七率众杀死官兵、巡检、知县,于
正统十三年(1448)四月与陈政景举兵起义。先后攻取了
沙县、
尤溪等处,推官
王得仁与守将及知府镇压,陈政景牺牲。而
邓茂七起义军则声盛益大。当时有尤溪炉王蒋福成于旬日之内得万余之众,占据尤溪,与茂七互为声援。加之,福建兵卫久驰,又苦于布政使宋彰虐政,争相投奔起义军的农民竟达数万人。邓茂七于沙县
陈山寨建立政权,称“铲平王”。义军围延平(今福建
南平),破泉州,攻占二十余县,与浙江
叶宗留起义军相呼应。明政府派佥都御史
张楷、宁阳候
陈懋以及
梁珤、
陈豫等率京军二万人江浙
漕运二万七千人,利用蒙古族、回族组成的精兵前往镇压。
正统十四年,罗汝先、黄琴勾通官军,愿杀茂七以赎罪,邓茂七中计遇伏,起义军伤亡惨重,邓茂七遇难。其余部林子得、邓永祖等拥立茂七兄子
邓伯孙以九华为根据地,继续斗争。同年五月,邓伯孙中计,杀大将
张留孙,复遭官军袭击,邓伯孙被俘牺牲。部将罗丕、廖宁等率余部,转移到深山之中伺机出击。次年,为官军诱杀,起义遂告失败。
刘永(?-1448),字克修,江西
大庾县人。由进士任刑部主事,历工、刑二部郎中。曾从
工部侍郎罗汝敬巡历陕西,又从刑部尚书
魏源巡视口北,多有赞画之功。杨溥荐之任荆州知府,刘永爱民如子,
正统十三年(1448)六月卒。荆州民哭拜于门者甚众,时人以为刘永有古
循吏之风。
申严越诉诬告之罪
正统十三年(1448)六月二十一日,四川
按察司副史
李匡奏陈:四川军民争讼,不自下而上,往往至京师,驾虚词烦渎圣听。及遣人递回,中途又脱逃,负累递送之人,又有擅自拆动
实封等。请严禁重处。
英宗命
都察院集议,重申今后四川军民人等果系擅动实封及雇人递状,蓦越诉告,并主使教唆、捏词写本状者,决杖一百,改发松潘卫充军。其军余人丁蓦越赴京诬告十人以上,并原告发回,中途在逃的,改发垒溪千户所充军,民人仍发口外为民。
张琦逝世
张琦(?-1448),字叔润,山西孟县人。以进士授
交趾道监察御史,按治南畿,以才能为人称誉,
所司奏留三载,方得回朝。曾陈言利便数事,多被朝廷采纳,继升任江西
按察佥事。
正统六年(1441),升为工部右
侍郎,逾年转升左侍郎。会朝廷有事
献陵,琦往治,改为
都察院副都御史,
正统十三年(1448)八月以疾卒。
英宗遣官赐祭葬。
丁璿(1382-1448),
应天府上元县人。田进士选庶吉士,授工部主事,
坐事摘戍。以荐授
山西道监察御史,巡按徐州、陕西、云南,升为左
佥都御史。奉命于大同、
宣府督运粮储。云南
麓川思任发叛,官军征讨失利,召丁璿驰传往视,丁璿陈言用兵便利十余事,遂任为
云南巡抚兼督馈饷,麓川平定,召还升
左副都御史。正统十三年(1448)十二月致仕,未及行而卒于京。年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