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坐落于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及秦淮区境内,是中国第一条现代化的先进城市干道,道路总长度长达十二千米,建成时是世界第一长街,被誉为“民国子午线”。
历史沿革
南京的中山大道是为迎接
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并由此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中山大道,现由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和中山南路组成。
1928年后不久,筹备将孙中山先生遗体由北平移至
南京,首都建设委员会计划修筑一条迎陵大道,并将朝阳门改名为
中山门。中山门东至中山陵,称为陵园路,西往长江边的中山码头,称为中山路,也是现今常说的“
中山大道”。
1933年,以
南京鼓楼、
新街口为节点,中山大道又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
中山东路三段,全长近13公里,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
中山大道是一道亮丽的民国建筑风景线,道路两旁栽种有参天的法国梧桐,当时国家重要机关坐落在旁,例如国民政府海军部(
江南水师学堂)、
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址、国民政府联勤总部旧址、
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鼓楼医院、
国民政府司法院旧址、
中央饭店、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院陈列馆旧址、
中央博物院、
励志社旧址等。
1949年后,新街口以南的中正路改名为中山南路,中山系构成南京道路的基本框架,亦有人称为“
民国子午线”。
2013年4月28日,南京公交34路运营,取名为
博爱线。线路大体按照当年
奉安大典线路运行,从南京城西
中山码头出发,经过中山大道,至城东中山陵,全长18公里。
中山北路
简介
中山北路位于
南京市鼓楼区,是中山大道较长的一段,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起自
南京鼓楼,西北结束于
中山码头,全长5.5千米,宽40米,跨整个
鼓楼区。
中山北路是近代南京城市文化的缩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沿线分布着
渡江胜利纪念碑、
挹江门、
江南水师学堂、江苏议事园、国际联欢社等,是体现南京城市近现代历史文脉的道路之一。
交汇道路
沿线近代建筑
中山路
简介
中山路位于
南京市中心,是一条长2公里,宽40米的南北向交通干道。南起
新街口广场,北至
鼓楼广场,与北面的
中央路和南面的
中山南路构成南京市的南北方向主轴线。
中山路与
长江路-华侨路、
珠江路-
广州路、
学府路等干道相交。1929年兴建,是从下关
中山码头直到中山陵全长20公里的迎陵大道的一部分,中山路也是鼓楼区与玄武区的区界路 。
全路宽广笔直,两旁各有两排高大的悬铃木(法国梧桐),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南段是中华第一商圈——
新街口商圈的一部分。1990年代以后,道路两侧多已改建为高层建筑,留存少量民国建筑。
沿线近代建筑
交通
南京地铁一号线经过中山路,设有3个车站:
新街口站、
珠江路站和鼓楼站。
中山东路
简介
中山东路位于
南京市中心,是长5公里,宽40米的交通干道。西起
新街口广场,东至
中山门,与西面的汉中路构成南京市的东西方向主轴线。与洪武路、太平路、龙蟠中路、黄埔路、
御道街等干道相交。1929年兴建,下关
中山码头直到中山陵,迎陵大道的一部分。
全路宽广笔直,两旁各有两排高大的悬铃木(法国梧桐),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西段是中华第一商圈——
新街口商圈的一部分;沿线特别是东段北侧集中分布一批优秀民国建筑,是
南京市重点的景观道路。
沿线近代建筑
中山东路1号——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今市工商银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东路3号——浙江兴业银行,今省工商银行,
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东路75号——中央通讯社旧址,今南京军区后勤部,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东路128号——民国财政部旧址
中山东路145号——国民政府经济部旧址,今市体育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东路——正元实业社
中山东路305号——
中央医院旧址,今
南京军区总医院,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东路307号——
励志社旧址,今中山宾馆,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东路309号——
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今第二档案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东路311号——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楼旧址,今军事档案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东路321号——国立
中央博物院旧址,今
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南路
中山南路位于
南京市秦淮区,南北走向,宽40米。北起
新街口广场接中山路,南到雨花西路。中山南路北部
新街口到
白下路段形成于1930年代南京首都建设时期,名为
中正路,为新街口商业中心区的一部分,有
中央商场。白下路以南段原有马巷等小巷,1990年代开辟为大道。
城市规划
当年南京城划为56个方块
1930年4月,
刘纪文亲自拟定了《首都交通系统图》,对于后来南京交通系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还有57张约绘制于1936—1937年的《南京市市区一万分一图图表》,这些精确到大街小巷和各种建筑,可以看到南京街巷、建筑、地名的变迁。
手绘57张万分之一比例南京地图
一整套57张的《南京市市区一万分一图图表》,包括1张区域划分总说明蓝图和56张区域详细地图。56张区域详图,每张长50.8cm、宽38.8cm。把当时南京城所包括地区按10000:1的比例绘制,精确到大街小巷和各建筑。
区域划分总蓝图的内容较为有趣,乍一看整个南京城被切割成了56个长3cm、宽2.4cm的小方块。每块区域以该区域某建筑物、景点、地名或村庄的名称命名,分别是:九里埂、葛桥、
卸甲甸、大溜、通江集、梅官营、宫房、
乌龙山、窑头镇、
浦镇、
七里洲、
燕子矶、伏家桥、甘家巷、
浦口、
下关、
迈皋桥、
岔路口、吕家山、徐岗头、
桦墅村、三义河、
三牌楼、
玄武湖、
紫金山、
仙鹤门、东流镇、许巷村、孟塘村、新河口、上河镇、
莫愁湖、
明故宫、孝陵卫、
麒麟门、西村、侯家塘、汤水镇、秦家花园、棉堤、
雨花台、通济门、高桥镇、
沧波门、北上庄、窑岗、西江口、头关、双闸、
安德门、
夹岗门、上方门、
大胜关、
西善桥、大定坊、排头村,其中很多地名沿用至今。
地图上主干道中山大道清晰可见
和现在的南京城相比,那时的南京城区真是够小的。南京市区最北面为“九里埂”、“葛桥”区域,隔扬子江与
六合相望;最东边是“孟塘村”、“汤水镇”区域,图中标注了“汤山”主峰,海拔294.71米;最南端则是“大胜关”、“西善桥”、“大定坊”和“排头村”等4个区域;最西端为西南角的“西江口”区域,图中显示为“南京市江宁县”,与浦县(今
浦口区)隔
扬子江相望。
在这份绘制于民国时期的地图上,中山大道已经清晰可见,在那时中山大道还被称为迎榇大道,是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榇由北京移至南京安葬专门建造。
从当时的图中可以看出,南京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中山东路贯穿东西,主要跨“莫愁湖”、“明故宫”两个区域。作为城市主干道的中山路,仍是今天南京道路的骨架。道路两侧如
励志社(今中山宾馆)、中央医院(今军区总院)、
中央饭店等建筑还保存沿用至今。
紫金山、孝陵卫那时是南京城中心
和现在偏隅城东的
紫金山和孝陵卫不同,从总图上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紫金山”和“孝陵卫”绝对属于南京城的正中心。那时候的紫金山范围非常之大,跨“岔路口”、“玄武湖”、“紫金山”、 “仙鹤门”、“明故宫”、“孝陵卫”、 “麒麟门”等7个区域,在这张图上,还是可以发现,制图人详细绘制了当年紫金山全貌,地图上可以详细地看到中山陵、
藏经楼、
明孝陵、
灵谷寺、
紫霞湖等,还可以清楚地看见已经不复存的奉安纪念馆、遗族学校、遗族女校等。
相关轶事
修建中山大道,下了“死命令”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
南京。在蒋介石力荐下,刘纪文担任南京特别市首任市长。当年6月1日,刘纪文在《市政府宣言》中说:他计划在南京辟建马路,改善交通;端正人心,建造公园。于是有了那条长12公里、宽40米的沥青“中山大道”和广征世界物产、以及
玄武湖边的“五洲公园”(今
玄武湖公园)。
防止炒地皮,禁止公务员买房
刘良栋的父亲曾经针对公务人员说过,服务于政府,首先要认识服务的意义,即为公众谋利益。政府给公务员发薪俸,不过是一种生活费用,并不是服务的真正代价,若误会薪俸便是工作的代价,就不会明白服务的意义,而且会感觉代价太低而失望。
而根据当时南京的建设规划,即将建设的中山大道是首条全沥青铺设的道路,同时也是南京第一条分设快慢道的马路,如此的建设规模显然让这条景观道周边的房产蕴藏巨大的升值潜力。刘良栋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当时父亲颇有预见性地知道,如果谁提前获知这条改造信息,很可能会先购置与中山大道相邻的店铺房产以待升值。为此父亲专门给公务人员下了一道死命令,严禁他们和亲属购买中山大道周边的房产,如有违反开除公职。
这位刘市长也以身作则,在其的任期之内,在南京也无一处房产,都是租住在政府提供的宿舍中。
建到哪拆到哪,蒋介石也得搬
刘纪文有“铁腕市长”之称。当年建设中山大道,拆了400多户民房。对于那些“钉子户”,政府派人强行拆除,将拆下来的砖瓦建材,抵拆迁人员的工钱。当时的南京人“尽有不知道国民政府主席姓甚名谁,但对于这位拆屋的市长(指刘纪文),连三岁小孩都知道”。
刘良栋说自己的父亲确实很“较真”,他就听说过,在建中山大道的时候,扩建的道路正好被蒋介石的一座官邸挡住了,不少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此时刘纪文已经去面见蒋介石了,硬是将这座挡住中山路建设的蒋介石官邸给拆掉了。
一方面铁腕治市,另一方面这位刘市长还很善于让市民尽快知晓政府所做的工作。刘良栋先生给扬子晚报记者展示了一份名为《南京特别市政府秘书处出版刊物一览》的资料,在这份资料上可以看到每月可以在书店购买到的《首都市政公报》、《首都市政要览》,以及《南京特别市市政法规汇编初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