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文字觑天巧》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李子永家亭榭风流华美,有浓郁的田园风味,但不能因此不忧虑世事。下片写自己已无做一番大事业的可能,而李子永既有万卷藏书可读,又有李广射猎南山的勇武,勉励他像陈登一样怀济世之志,积极进取。全词表面写闲适,实写内心的激励,多个典故贯穿其中,笔法跌宕,婉转叙来,摇曳多姿。
作品原文
水调歌头⑴
提干李君索余赋秀野、绿绕二诗⑵,余诗寻医久矣⑶,姑合二榜之意⑷,赋水调歌头以遗之⑸。然君才气不减流辈⑹,岂求田问舍而独乐其身耶⑺?
文字觑天巧⑻,亭榭定风流。平生丘壑⑼,岁晚也作稻粱谋⑽。五亩园中秀野⑾,一水田将绿绕⑿,𫁂䅉不胜秋⒀。饭饱对花竹,可是便忘忧⒁?
吾老矣,探禹穴⒂,欠东游。君家风月几许⒃,白鸟去悠悠⒄。插架牙签万轴⒅,射虎南山一骑⒆,容我揽须不⒇?更欲劝君酒,百尺卧高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
毛滂《
水调歌头·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
⑵提干李君:李泳(?—1189?),字子永,号兰泽,扬州(今属江苏)人。尝官两浙东路安抚司准备差遣,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知溧水县。淳熙末年卒。著有《兰泽野语》,及弟兄五人合集《李氏花萼集》,均佚。李泳尝为坑冶司干官,故称其为提干李君。
⑶诗寻医:北宋
苏轼《七月五日二首·其一》:“避谤诗寻医,畏病酒入务。”宋
施元之注云:“法令所载,‘寻医’为去官,‘入务’乃住理,诗中所用盖出于此。”又引《
旧唐书·陆贽传》中语:“避谤不著书。”
王十朋注曰:“诗寻医,谓不作诗也。酒入务,谓止酒不饮也。”
⑷姑:姑且。二榜:二题,即上文所说的“秀野”“绿绕”两个诗题。榜,公开张贴的文书、告示。这里指提干李君出的题目。
⑸遗(wèi):送交,交付。
⑺
求田问舍:买田置房,谓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三国志·陈登传》载:
许汜见
陈登,陈登久不与语,使许汜卧下床,而自卧大床。许汜诉于
刘备。刘备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陈登的字)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末句“百尺卧高楼”亦用同一典故。
独乐:独自欣赏、娱乐。
⑻“文字”句:意谓其诗造诣极高,已经探求到自然的奥妙。唐
韩愈《
答孟郊》:“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觑(qù),窥探。天巧,不假雕饰,自然工巧。
⑼“平生”句:谓其志在山水,即退隐。《
汉书·叙传》:“桓生欲借其书,(班)嗣报曰:‘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⑽
稻粱谋:指鸟觅食。唐
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后喻人谋求衣食。这里是说从李子永索赋二诗看,似有谋稻粱之意。
⑾“五亩”句:北宋苏轼《
司马君实独乐园》:“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
⑿“一水”句:北宋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⒀𫁂䅉(䆉稏,bà yà):稻名。
⒁可是:岂能。
⒂
禹穴:在浙江绍兴
会稽山,相传为
夏禹的葬地或藏书处。《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浙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裴骃集解引张晏曰:“禹巡狩至会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
⒄
白鸟:白羽的鸟。比喻贪夫、赃吏。唐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江湖多白鸟,天地有青蝇。”
仇兆鳌注:“白鸟比贪夫,青蝇比谗人。”
⒅“插架”句:极言书多。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架,书架。
牙签,系在书卷上作为标识,以便翻检的牙骨等制成的签牌。
⒆“射虎”句:《
史记·
李将军列传》载,汉将
李广闲居蓝田南山时,曾射猎猛虎。此处喻指李子永武功出众。
⒇揽须不:北宋苏轼《
次韵答邦直子由四首·其二》:“潇洒使君殊不俗,尊前容我揽须不?”揽须,手捋胡须,表示称许赞赏的动作。不,同“否”。
白话译文
提干李君请我赋《秀野》《绿绕》二诗,我已经很久不作诗了,姑且与李君出的题目意思相合,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他。但是李君的胸怀气魄不在同辈之下,怎么能没有远大志向而自娱自乐呢?
李君的诗文写得自然工巧,他家的宅第也一定秀美不凡。李君情怀高雅,非求田问舍之辈,但年龄大了,也不能不为衣食生计打算。家中五亩园田景色秀丽,又有野逸云趣,一条溪水环绕着碧绿的田地,稻子丰收在望。吃饱了饭面对鲜花翠竹,难道就能忘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志向吗?
我年龄已大,未能东游拜谒禹的陵墓。李君家乃书香门第,没有贪夫、赃吏。李君藏书丰富,学问渊博,武艺高强,能允许我与你亲近吗?更想劝君饮酒,希望你像卧百尺高楼的陈登一样为国立志建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当时辛弃疾罢官闲居
带湖家中。《
弋阳县志》:“李泳子永……淳熙六年为坑冶司干官,分局信州,次年被檄至弋阳。”据此可知,到淳熙九年李子永正好任期满,辛弃疾与他往来,即在初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大约李子永对沉没下僚不满,幽愤见于辞色,故辛弃疾曾赋《
水调歌头·再用韵答李子永》规劝他。又因其要以隐养名,请辛弃疾为赋《秀野》《绿绕》二诗,而辛弃疾写词多赋诗少,觉得写诗不如填词顺手,就写了这首词送给他。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是赋李子永秀野、绿绕二亭榭的。开头两句点题。起句套用韩愈《答孟郊》中“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原诗,写李子永诗的造诣很高,已达浑然天成的境地;次句言其亭榭风流华美,出人意表。关合李子永的亭榭与诗歌,开门见山,点出了题旨。以下则分别就人与亭展开描叙。“平生”二句写其人。言李子永平生不慕名利,纵情丘壑,为何“岁晚也作稻粱谋”,却追求其物质利益来。欲纵故收,先挽回一步以作铺垫。“五亩”三句写其亭,是由“稻粱谋”三字生发出来的。苏轼描述
司马光独乐园时说:“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秀而野,原指花竹秀美而有野逸之趣,这里化用其意,既点出了李子永的亭名,又暗示出他的亭园特美之意。“绿绕”二字是从王安石诗化出的,写李子永绿油油的稻田为绿水所环绕,水丰粮茂,秋天必将获得一个好收成。上片末两句收合,言即使“饭饱对花竹”,也未必能使人“忘忧”。这样婉转叙来,既对“秀野”“绿绕”二题表示赞美,同时又暗示其有所保留,可谓曲笔传情,一波三折,摇曳多姿。
下片写对李子永的期望用了衬托手法。
换头三句写自己与李子永不同,已无东游登会稽探禹穴的可能。当时作者四十三岁,其实不老。所谓“吾老矣,探禹穴,欠东游”,实际是说“以台臣王蔺论列”落职罢新任,不能出任两浙提点刑狱公事。这和词题所说“余诗寻医久矣”是一致的,都含有为避谤而不愿赋诗之意。这三句词起得很突兀,看似断了曲意,其实这正是它特异之处。
沈义父《
乐府指迷》说:“过处多是自叙,若才高者,方能发起别意。”换头“发起别意”,确有异军突起,令读者耳目振动之妙。“君家”二句折回原题,言李子永家虽不乏风月可观,但归隐盟鸥意趣已不多见;“插架”三句写李子永文武兼备。苏轼说:“潇洒使君殊不俗,尊前容我揽须不?”此处化用其意,言李子永既家有万卷藏书,又能射虎南山,人才出众,潇洒大方,能容许作者与之亲近否。结尾两句转进一层,言作者劝李子永饮酒,更希望他能怀济世之志,切勿“求田问舍而独乐其身”,似尽而未尽,“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刘体仁《
七颂堂词绎》)。
名家点评
新疆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刘坎龙《
辛弃疾词全集详注》:上片写李家的亭榭楼阁很优美,“五亩园中秀野,一水田将绿绕”,带有浓郁的田园风味,但不应饭饱对花竹,而不忧虑世事。下片抒发自己年老体衰,不能像司马迁年轻时那样做一番“探禹穴”的大事业了。李泳则家有万卷书可以读,还应有李广射猎南山的勇武,最后结句以卧百尺高楼的陈登勉励李泳树大志,积极进取。
原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在稼轩的心目中,李子永出身名门,志向高远,博学多才,他不是一个求田向舍、独善其身的人。因此,在这首词中,稼轩勉励李子永要像陈登那样,豪气不除,忧国忘家,积极进取,为国建功。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
耿京军的
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六十八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
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