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斯塔,游戏《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一座城市。
历史
南方小径
“在穷困潦倒的珍妮·马歇尔以及她的同伴们发现旧南方小径的几百年前,古萨尔贡人、米诺斯人甚至玻利瓦尔人就已经在这条小路上赶着满载货物的驮兽奔走了许久。这条小路的一侧是几乎不可逾越的巨大山系,而另一侧是下切的河谷,时不时便有巨石从山坡滚落直坠河谷,惊险万分。在历史上,旧南方小径并不叫“南方小径”,它只是一条萨尔贡为军队调动而开拓的道路。随着古老帝国的衰退,它变成了当地居民最常用的“大路”。时过境迁,不可逾越的巨大山系阻挡了维多利亚舰队前进的步伐,让新生的哥伦比亚有了军事上喘息的间隙,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封锁不是躲在山系后面就能解决的。这条南方小径,随即成为哥伦比亚在经济方面寻求出路计划的一部分。 ”
“彼时,见证了国家独立但自己的生活并没有改变的人们,成了这片空有豪情壮志的荒地上最大的群体,年轻的联邦急需大量的财富和物资向国民兑现承诺。在颁布了新的商业激励法案以后,联邦南方的人们蠢蠢欲动,想着也能和北方人一样去和周边国家做生意。 ”
“就像曾经热闹非凡的哥伦比亚开拓区一样,南方小径被寻找新机会的人挤满,他们顺着这条穿过千沟万壑的小径一路向南,朝着梦想中的富庶之地伊比利亚王国进发。”
——《南方小径:一段往事》
1020年,新兴的哥伦比亚联邦迎来了独立以来的第一个春天。这一年,面对从
维多利亚独立后愈发凸显的经济问题,年轻的联邦进行了一系列开拓,竭力寻求着广阔的市场和机遇。
此时南方的伊比利亚王国控制着海洋,商业发展势头正旺,这对处于百废待兴状态的哥伦比亚来说实在令人向往。与此同时,强势的伊比利亚与维多利亚也谈不上关系和睦,这恰是哥伦比亚人可以利用的一点。
为了追随商机,在巨大山系的庇护下,哥伦比亚人从1025年开始在旧南方小径的基础上开拓前往伊比利亚控制范围的陆地道路,并在沿途建立起一些普通的定居点。1035年,在“坚持拓荒”的哥伦比亚军方的推波助澜下,一批来自哥伦比亚的“退伍”独立军士兵及哥伦比亚的普通移居者和当地人合作,在接近海边的地区找到了一大片无人认领的宜居地。
他们效仿附近的伊比利亚王国贸易城邦,组建了一个很简陋的“议事大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独立定居点,由于这片天灾甚少的地区当时被称呼为“汐斯塔”,这个独立定居点也被称为“汐斯塔”。
南方孤舟
“老实说,汐斯塔与其说像一座哥伦比亚的城镇,不如说是一个伊比利亚式的近海定居点。在这里每天都能闻到浓重的海腥味,街道上堆满了各式货物。运气好的话,这些货物都会通过驮兽队,沿南方小径南线一路北上,被送到哥伦比亚需要它们抵达的地方去。”
“但有信源表示,现在的伊比利亚王室并不对我们怀有善意。抛开他们对我们目前控制着近海地区有着些许不满不谈(比起与我们分享海岸线,他们似乎更能接受目前的状况),汐斯塔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独立军,他们带来了武器,甚至还坚持在最显眼的地方出操。我希望你们也能提醒国防部的将军们,他们出于好意却从不提前告知的行为很有可能会为我们的生意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汐斯塔议事大会议员布鲁斯就汐斯塔近况回第九届联合议会的信
当时的人们不会想到,上文表述的这种微妙局势很快就灰飞烟灭了。
1038年,盛极一时的伊比利亚王国在大静谧中彻底沉默,能够源源不断给哥伦比亚提供货物的“南方航道”中断了,海岸线也变得危机四伏。根据已公开的一些汐斯塔城邦文件,由于失去了“战略价值”,哥伦比亚军方毫不犹豫地选择撤回了大部分愿意回国的“退伍士兵”。
伴随着哥伦比亚军方在国内的失势,后续规划被联合议会否决,由军方推动而建立的“独立城邦”汐斯塔也变得名副其实起来。荒地居民的不断加入,加上来自四方的文化影响,让整座城市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了自己的模样。大静谧摧毁了绝大多数原先沿海的城镇,海岸线也向后退缩了一大截,原先并不靠海的汐斯塔不仅“变成”了一个沿海城市,也因为受到大静谧影响最小,而能比别的地区更快地恢复,并在新的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特产——附近盛产的黑曜石。
除此之外,汐斯塔地区依然位于维多利亚前往
萨尔贡等多地的交通要道上,这个定居点因此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飞速兴盛,从沿海城镇变为所在地区最为强大的独立城市。从“南方小径”“南方航道”到“南方孤舟”,汐斯塔顽强地驶出了枯竭的航道,这也难免令向西顾盼的维多利亚公爵们都心生觊觎。
1066年,汐斯塔接到了维多利亚单方面的“通知”,内容是邀请汐斯塔作为新城市加入维多利亚。然而,大部分的汐斯塔市民并不希望改变好不容易得来的自由环境。
当时担任议事大会成员,在汐斯塔声望斐然的企业主赫尔曼·道尔科斯提出应重新与哥伦比亚建立联系。他认为,时过境迁,汐斯塔已经从航道中断的危机中复苏,他们有足够的筹码让哥伦比亚重新考虑为这座独立城邦提供庇护。与此同时,这里仍然与联邦本土相隔甚远,在曾经的海岸线已然失去商贸价值的当下,总统和联合议会宁可在当地人当中委任一位市长,也不会选择完全改变并接管汐斯塔。
经过艰难的全民讨论,汐斯塔的决策层决定向与自己颇有渊源的哥伦比亚求援。
哥伦比亚联邦同意了汐斯塔的请求,同时汐斯塔市通过决议,加入哥伦比亚,成为享有完全自治权的自由邦。此后,维多利亚也不再向汐斯塔发来他们的“邀请函”。
借助这一事件带来的宝贵机遇,赫尔曼利用联邦与汐斯塔之间的信息差以及他个人的广泛影响力,将传统的城市议事大会改为市政厅和市议会,以便他更高效地处理政务。在表决后,汐斯塔成了真正的哥伦比亚自由邦,赫尔曼也就此成为汐斯塔的市长、“南方孤舟”的领航员。
也许维多利亚人从未预料到,汐斯塔这样一个独立城邦会如此决绝地对抗维多利亚帝国的命令,采取强势压迫的手段更是让局面变成了维多利亚最不想看见的情况——一个边境外的小城成了哥伦比亚的飞地。这种情况下,维多利亚当局更换策略,开始尝试用更温和的手段影响这座城市如今的立场。
汐斯塔式行政:汐斯塔内部形成了由市议会和市长领导的市政厅共同组成的政府机构。每位行政官员都是由一年一度的市议会选举大会公开推选出来的。处理常务事务时,由市议会的市民代表集体作出决策;在特殊的重大问题上,会先由市民代表们发起提议,再进行全民表决,所有汐斯塔常住居民都可以参与。
地理
汐斯塔与维多利亚西南部毗邻,西侧是萨尔贡帝国的实际控制区。从维多利亚出发,穿过汐斯塔,一路向西就可以前往萨尔贡和哥伦比亚。作为城邦,汐斯塔并没有占据多少土地面积。
汐斯塔全域都坐落在近海平原,气候湿润炎热,常常遭受海洋风暴的季节性侵扰,但海洋风暴也为这里带来了丰沛的雨水。
1097年前后,汐斯塔开始逐步搬迁,旧城区均被转为移动城市地块。移动城市的活动范围仍然在原汐斯塔市附近。古老的汐斯塔火山位于汐斯塔市原址的东部地区。在搬迁工作全部完成之前,有相当多的居民选择暂居于新汐斯塔航道附近的固定乡镇中。
汐斯塔的现状:如今的汐斯塔,已经告别了火山与黑曜石。
从1097年开始,恋恋不舍的汐斯塔人逐步放弃了几十年来建设的家园,整体搬迁到了全新的移动城市地块上。执拗的他们坚持将曾经的海边风情和火山温泉都带上了移动地块,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仿制品不过是僵硬的人工模仿,无法与原址相提并论,但哪怕只是同样的形状,都能为这些移民们带来念想,带来对昔日美好时光的回忆。
每当夕阳西下,这座城市中的许多老人都会站在能看到火山的地方,告诉那些愿意听他们絮叨的人,他当年的宅子在如今移动城市的什么方向。生活在这样一座年轻的城市里,人们却有如此深重的故土情结,放眼大地也实属罕见。
治安
就像绝大多数独立移动城邦一样,汐斯塔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军队系统,仅有一支人数不多的职业警察队伍,主要处理城市内的治安管理事务。汐斯塔很少遇上需要全力应对的军事冲突,当前的警察系统足以应付日常事务。
经济
在1097年之前,汐斯塔的特产是火山中产出的黑曜石,这种珍贵的矿石及其制品的交易产生的收益是汐斯塔旅游业尚不发达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开采黑曜石会对当地的火山生态造成破坏,该行为早已被禁止。
曾经汐斯塔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秀丽的风景造就的旅游业。拜大静谧所赐,如今绝大多数的海岸线都变得凶险无比且不适宜居住,汐斯塔却依然宁静,让这里毫无疑问地成了独特的海边旧日时光重温处。在移动城市落成之后,汐斯塔人需要接受海岸线远去的事实,商业贸易再次成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文化
包容的文化氛围是汐斯塔这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地处交通要道的旅游与商贸城市,汐斯塔实际上是个备受各方关注的文化路口。这里对各种人都保持着自由开放的态度,也是少数对感染者都堪称“友好”的地区之一。
每年来到汐斯塔的外乡人极多。当地常住人口仅三十万左右,而汐斯塔的人口总数高达八十万,剩下约五十万人都是来自泰拉各地的商人、游客还有务工者。
每年夏天,汐斯塔会举办著名的黑曜石音乐节,在为期两周甚至更长的整个节日期间,泰拉各地的艺人、音乐爱好者和游客都会来到这座城市,享受这里的沙滩(很遗憾,1098年以后就没这个环节了)、阳光、音乐和啤酒。在音乐节的第一天,汐斯塔会公示报名的艺人,所有来到这座城市的观众都有投票权,可在音乐节的倒数第二天做出选择。完成所有里程碑任务并做出了选择的观众会获得奖励——当然,根据排名,艺人们也会获得相应的荣誉。
汐斯塔市内有为各年龄段服务的教育机构。城市航道附近存在环境良好的火山生态系统,很多科研机构在这里设有研究所和观测站。因此,本地高等教育学府内的生态环境相关专业水平非常高。
在新汐斯塔的移动城市地块上漫步,不会有人觉得这里其实是哥伦比亚名义上的一部分,即便是那些联邦来的游客,也会认为这片乐土是自由的。但是从实际局势来看,这座近海小城就如它落成时一样,依然得在大国的压力下左右逢迎,寻求一方平安之路也深受诸多外部因素的限制。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才能感受到如今汐斯塔表面的繁荣难掩深层的纷争。
它的自由既珍贵,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