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1326年—1395年8月30日),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广德乡东湖村人。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义军,任牌头,作战骁勇,冲锋在前,历升至管军总管。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集庆、取镇江,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升江南行枢密院同佥,镇守常州,屡次击败来犯之张士诚部。吴元年(1367年),升左御史大夫兼太子左谕德,击降方国珍,洪武元年(1368年),俘获陈友定,随大将军徐达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自怀庆逾太行山,攻取泽州、潞州、晋州、绛州。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赐功臣号开国辅运宣力武臣、散阶荣禄大夫、勋阶柱国,爵封中山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洪武四年(1371年)击降明升。洪武五年(1372年),从徐达北征沙漠。洪武六年(1373年),练兵于临清。洪武八年(1375年),移镇彰德,追伯颜帖木儿至察罕脑儿,获马羊牛畜无算。洪武十一年(1378年),功臣号加“推诚”,阶升特进光禄大夫、职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勋阶左柱国,进爵信国公,议军国事,加禄至三千石。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徐达出塞北伐,征讨乃儿不花,攻克灰山,俘获其平章别里哥、枢密副使久通。洪武十八年(1385年),五开山蛮獠为乱,率师讨之,俘虏四万。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钞一万五千,白金二千两,黄金三百两,文绮四十端,宅第于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逝世于家,享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人物生平
参加义军
汤和出生于在
濠州凤阳县(今安徽
凤阳县)广德乡东湖村,自幼父母双亡,养育在姨母家。儿时在嬉戏之时,常玩跨马持槊的游戏,指挥群童。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
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
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
刘福通率众起义,迅速攻克颍州城,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四方群起而响应之。起义于
蕲州、
黄州者,以
彭莹玉和尚为宗,推
徐寿辉为首,建元治平,国号大宋,攻克德安、沔阳、安陆、武昌、江陵、江西诸郡。起义于
湖南、
湖北者,推
布王三、
孟海马为首,
奄有均州、
房州、
襄阳、
荆门、
归州、
峡州。起义
徐州者,推
芝麻李为首,攻克
徐州城。当此之时,汤和亦思自
奋拔。
至正十二年(1352年)初,汤和徒步率领子弟十余人追随
郭子兴,任
牌头。作战骁勇,冲锋在前,攻
宿州,取九湾,升
百户,攻
濠州之
定远县,使其将谢成、李德春投降,得兵一千五百人,升为
千户。
至正十三年(1353年),汤和随朱元璋攻大洪山寨,得兵八百,升
万户。
至正十四年(1354年),汤和又跟随朱元璋攻克
滁州,杀其守帅,升管军总管,招降鲍子方兵千余人。
从龙渡江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汤和随
张天祐等攻取
和州,
也先帖木儿趁夜遁逃。
二月,
杜遵道、
刘福通等人拥立
韩林儿为皇帝,建都
亳州,建元龙凤,国号宋,遣使四出,招群雄是其子弟者。三月,郭子兴去世,部下归属未定。四月,韩宋授郭子兴之子
郭天叙为
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后,因和州缺粮,朱元璋与诸将谋划渡江,为无船而烦恼。当时,
赵普胜、李普胜、
俞通海父子拥众万余人,船千艘,占据
巢湖,结为
水寨,与
庐州(今合肥)
左君弼有间隙,屡被其窘,惧为所袭。
五月二日,
俞通海来归附,乞发兵为导,朱元璋于是亲往
巢湖与李普胜等会,就观水道,率舟出和州。当时铜城闸、马场河等
隘口都被蒙元中丞
蛮子海牙水寨所阻扼,惟有一小港可达,然而水浅且干涸,不可通大舰。不久后,大雨
兼旬,川谷
流溢,平时非行舟处皆水深丈余。
朱元璋遂乘涨发巢湖舟,
鱼贯而出,至黄墩,
赵普胜率所部叛去,余舟悉至和州。在来降的舟师未到之时,遣人诱蛮子海牙军来互市,于是拘捕得十九人,都是善操舟者,令其教诸军练习水战,朱元璋命廖永安、张德胜、俞通海等统领舟师。
五月十七日,朱元璋率舟师攻蛮子海牙于峪溪口(今
裕溪口)。敌舟高大,不利进退。
廖永安等操舟如飞,左右奋击,大败其众。遂与诸将商定渡江之计,诸将都想要直奔金陵(今南京)。朱元璋说:“取金陵,必先自
采石镇开始。采石镇是南北的
喉襟。取得采石,就可谋求金陵了。”
六月一日,朱元璋率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各率舟渡江,将出江口,恰逢日暮,忽然军后数十里黑云蔽天,雷电风雨大至,舟遂停发。
六月二日,渡江至牛渚矶(今
采石矶),元军惊骇,出兵来拒。朱元璋麾甲士以进,敌不支而既逃。
常遇春奋戈先登,汤和等诸军鼓勇继之。采石镇兵惊溃,遂攻克采石,靠近江水的诸垒望风而降。
诸将想着
和州饥乏,见到粮畜,各自都想取走而归和州。朱元璋察觉诸军没有进取之意,于是对
徐达等人说:“如今全军渡江,幸而取得胜利,应当乘胜直取
太平路。你们放任诸军取财物而归,再举必难,江东非我所有,
大事去矣。”于是令全部斩断舟缆,把舟推置于急流之中,舟都顺流东下。诸军大惊,问缘故。朱元璋说:“成大事者不规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将奚为?”于是诸军皆听命,令军中皆先吃饱,吃饱后即率众自观渡向太平桥,直趋太平城下。蒙元
平章政事完者不花、万户万钧、
达鲁花赤普里罕忽里闭城拒守。朱元璋发兵急攻,攻克太平城,汤和缴获三百匹战马。
六月七日,蒙元右丞阿鲁灰、副枢绊住马、中丞蛮子海牙等率巨舟拦截在采石江,闭
姑孰口,断绝朱元璋归路,
陈野先与其部将
康茂才分水陆两道进犯太平城,其锋甚锐,朱元璋按兵于城上,察其无他奇谋,于是遣
徐达、
邓愈、汤和率兵出
姑孰东迎战,复命
别将秘密率兵由小路绕到其后方,汤和攻击其水军,被
流矢射中左大腿,怒气益奋,拔出箭后继续战斗,徐达与邓愈由东门转战至城北,夹击元军,击破其步军,生擒陈野先,使其写信招降余部,阿鲁灰、蛮子海牙等见陈野先兵败,不敢再来进攻,率其兵还驻峪溪口。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十日,汤和随朱元璋攻克
集庆路(今江苏南京)。
三月十六日,朱元璋命徐达、汤和、张德麟、廖永安等攻
镇江路,苗军元帅完者图出逃,击杀守将叚武平章定定,遂于三月十七日攻克
镇江,招降青袄军千余人。
三月十九日,朱元璋在镇江设立淮兴镇江
翼元帅府,任命徐达、汤和为统军元帅,改镇江路为
江淮府。
六月二十二日,元帅汤和、总管吴德兴等,率领广兴翼行军元帅府、淮兴镇江翼元帅府二翼兵攻加山富庄寨,平之。
七月一日,
韩宋升朱元璋为
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设置江南
行枢密院,以汤和摄江南行枢密院佥事。
七月三日,
张士诚诱宋斥候,率舟师来犯镇江,统军元帅徐达、汤和等抵御,击败张士诚军于龙潭。朱元璋听闻后,遣使对
徐达说:“张士诚商贩起家,狡诈多端,如今来攻镇江,是其交已变,当速出军攻
毗陵,先机进取,沮其诈谋。」于是
徐达帅军攻
常州,进迫其营垒,且遣使来告贼已
窘迫,请求增兵以破贼。朱元璋又派遣三万援兵,于是徐达驻扎于城西北,汤和驻扎于城北,张彪驻扎于城东南。
十一月六日,因徐达兵围常州而久不能攻下,朱元璋再增派精兵二万人包围常州,张军守将诱宋长兴新附义兵元帅郑佥院率兵七千叛去。当初,宋军四面围常州,及郑佥院叛,宋军四面去其三,徐达扎营于城南,常遇春扎营于城东南三十里外,张军带着郑佥院攻徐达、汤和营垒,徐达与汤和率兵与其战,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自其营垒来援,内外夹击,大破张军,生擒其将张德余,张军奔逃入城,张士诚再遣其将
吕珍驰入常州,督兵拒守,徐达再度进师围常州城,城中益困。
镇守常州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八日,宋军攻克
常州。当初,常州兵虽少而粮食足,故坚拒不下,及诱宋叛兵入城,兵多而粮少,不能自存,宋军攻势越来越急,吕珍乘夜逃跑,徐达与汤和遂取常州。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设立毗陵翼元帅府,升汤和为枢密院同佥,总管
张赫为元帅,镇守常州。
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十五日,张士诚派兵来犯常州,汤和力战击退,生擒其兵卒三百人。
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十八日,张士诚再次遣兵争夺
建德(今
建德市),占据
分水县(今
桐庐县),亲军左副都指挥
李文忠遣元帅
何世明击之,破其营,斩首五百级,余众悉溃。二十五日,张士诚兵攻常州,守将汤和击败张军,生擒其兵卒千余人,缴获船四十余艘,马三千余匹。自此,
张士诚不敢再来攻城。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汤和随徐达攻无锡,取新安望亭诸寨。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正月一日,汤和攻
锡山牛皮巷寨,杀其将陆某,斩首五百级,驱逐其将
莫天祐,朱元璋升汤和为
中书左丞。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四日,朱元璋升汤和为
平章政事。当时,汤和镇守常州,带着元帅吴福兴率舟师攻
黄杨山,遭遇张士诚水军,击败其军,擒其千户刘文兴等四十九人,缴获风船六艘,故有此任命。
十一月二十二日,因张士诚之弟
张士信兵围
长兴,朱元璋命汤和率部将吴福兴,会同常遇春援救长兴。
十一月二十九日,汤和率兵至长兴,张士信率兵拒战,战于城下,从
巳时到
申时,战斗不解,杀伤相当,耿炳文自城中出兵,与汤和内外夹击,大败敌军,俘虏敌兵八千人,缴获马五百余匹,汤和师还。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十五日,朱元璋命汤和率军讨平江西永新(今江西吉安市
永新县)诸山寨。
七月一日,汤和率军攻周安于永新。当初,陈友谅既身亡,周安来降,朱元璋命其仍然镇守永新,等到兵入安福,讨饶鼎臣时,周安疑而复叛,仍与诸山寨相结抗命,汤和至永新,周安出而拒战,汤和击败周安,连破其十七寨,擒获其伪官胡院判等五十余人,遂围其城。
闰十月十四日,汤和攻克永新,逮捕周安等人送到应天府斩首。汤和仍还守常州。
东定浙左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四日,汤和随大将军
徐达等率诸军出发于
龙江。十二日,攻克
太湖水寨于
旧馆,使伪将吕左丞等投降,俘虏其兵二千,缴获马八十匹。二十日,常遇春击败张士诚兵于
湖州港口,擒获其将尹义、陈旺,遂驻扎在洞庭山。二十四日,进至
湖州之
毗山,又击败士诚将石清、汪海,擒之。
张士信驻军于湖上,不敢战而退,指挥
熊天瑞叛降于张士诚。二十五日,宋军至湖州之三里桥,张士诚右丞
张天骐分兵三路以抗拒宋军,参知政事黄宝抵挡在南路,枢密院判官陶子实抵挡在中路,张天骐自挡在北路,枢密同佥唐杰为后续部队,徐达率兵进攻之,有
术者言:“今日不宜战。”常遇春怒曰:“两军相当,不战何待!”于是徐达遣常遇春攻黄宝,
王弼攻张天骐,徐达自中路攻陶子实,另外派遣骁将王国宝率长枪军直扼其城,常遇春与黄宝战,黄宝败逃,想要入城,而城下钓桥已断,黄宝不得入,又回来奋战,败而被擒,并获其元帅胡贵以下官二百余人,
张天骐、陶子实都不敢战,收兵而退,张士诚又遣司徒
李伯升来援,由
荻港潜入城,我军复四面包围城池,李伯升及张天骐闭门拒守,徐达遣王国宝攻其南门,自身苏率领大军继之,张士诚同佥余德全、院判张德义、陶子实出战,都败而逃,张士诚又遣平章朱暹、王晟,同佥戴茂、吕珍,院判李茂及其第五子号五太子者率兵六万来援,号称三十万,屯兵于城东之旧馆,筑五寨以自固,徐达与常遇春、汤和等分兵扎营于东阡镇南姑嫂桥,连筑十垒,以断绝其旧馆之援军,其援军李茂、唐杰、李成因为害怕打不过宋军,都遁逃而去,张士诚女婿潘元绍当时驻兵于
乌镇之东,为吕珍等声援,宋军乘夜袭其营,潘元绍亦遁逃,遂填塞沟港,绝其粮道,张士诚知事态紧急,于是亲自率兵来援,汤和同徐达等与其战于皂林(今
皂林村)之野,又击败张军,俘虏其戴元帅及甲士三千余人。
十一月二十五日,汤和与徐达等兵至
苏州城南鲇鱼口(今
鲇鱼口遗址),击走张士诚部将窦义,康茂才至尹山桥(今
尹山大桥),遇张士诚兵,又击败之,焚其官渎战船千余艘,及积聚甚众,徐达遂进兵围其城,徐达驻扎于
葑门,常遇春驻扎于
虎丘,
郭子兴驻扎于
娄门,
华云龙驻扎于
胥门,汤和军于
阊门,王弼军于
盘门,
张温军于西门,康茂才驻扎于北门,耿炳文军驻扎于城东北,
仇成驻扎于城西南,
何文辉驻扎于城西北,四面筑城,围困张士诚,又架木塔,与城中
浮屠相对,筑台三层,下瞰城中,名曰「敌楼」,每层设置
弓弩、
火铳于上,又设
襄阳炮以攻城,城中震恐。
杨茂,是无锡
莫天佑部将,擅长潜水,莫天佑令其潜入苏州,联络张士诚,巡逻的士兵抓获杨茂于阊门
水栅旁,送到徐达军营,徐达释放而启用杨茂。当时,苏州城坚不可破,莫天佑又阻兵于无锡,为张士诚声援,徐达便放纵杨茂出入往来,因而获得其彼此所遗
蜡丸书,于是张士诚与莫天佑的虚实都暴露给徐达,徐达的攻围之计也更完备了,徐达当时督兵攻娄门,张士诚出兵拒战,武德卫指挥副使
茅成战死,汤和攻苏州
阊门,被飞炮击伤左臂,召还
应天府养伤。明年复攻苏州,随徐达擒
张士诚而归。
吴元年(1367年)九月二十八日,平张士诚师还,论功行赏,赐汤和采叚表里各八匹。
十月九日,朱元璋设立
御史台及各道
按察司,以汤和为
左御史大夫,
邓愈为
右御史大夫,
从一品。谕汤和曰:“卿以武臣而位处文职,当求儒者讲论自古人臣立身行己事君治人之道,尽心所事,以成功业,他日名书史册,垂耀千载,岂不美哉!”汤和顿首谢。
十月十日,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
吴祯为副将军,率领常州、长兴、江阴诸军,征讨盘踞在
庆元的
方国珍。
十一月九日,汤和攻克庆元。在此之前,汤和兵自
绍兴渡过
曹娥江,进驻
余姚,使其
知州李枢及
上虞县尹沈煜降,遂进兵至庆元府城下,攻其四门,府判徐善等率官属耆老自西门出降,方国珍驱部下乘海舟遁去,汤和率兵追击,方国珍率众迎战,我师击败之,斩首及溺死者甚众,擒其伪副枢方惟益、元帅戴廷芳等,缴获海舟二十五艘,马四十一匹,方国珍率余众入海,汤和还师庆元,徇下
定海、
慈溪等县,得军士二千人,战列舰六十三艘,马二百余匹,银印三,铜印十六,金牌二,钱六千九百余锭,粮三十五万四千六百石。
十一月十七日,汤和等既下温州、台州、庆元,方国珍逃入海岛,朱元璋于是命中书平章
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帅师自
海道会同汤和讨伐方国珍。
十一月二十日,方国珍部将徐元帅、李佥院等率所部诣汤和降,方国珍见诸将都叛投了,不得已,于是亦遣郎中承广、员外郎陈永
奉书于汤和乞降,不久后又遣其子方明完、方明则,
从子方明巩等上纳其省院及诸司银印铜印二十六,并银一万两,钱二千缗于汤和。
十二月九日,方国珍及其弟
方国珉率所部谒见汤和于军门,汤和得其步卒九千二百人,水军一万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马一百九十匹,海舟四百二十艘,粮一十五万一千九百石,海船四百多艘,继而蒙元
昌国州达鲁花赤阔里吉思亦来降,得粮六万九千石,马五十匹,船四百八十二艘,送方国珍等赴京师应天府。
南平福建
吴元年(1367年)十二月十六日,朱元璋敕汤和、廖永忠、都督佥事
吴祯,率领舟师自
明州(今浙江
宁波市)出发,由海路取
福州(今福建
福州市)。
十二月二十八日,汤和率师克福州。当初,
陈友定环城外都建筑堡垒为备,每五十步再筑一台,整备兵卒镇守,听闻我师入
杉关,于是留同佥赖正孙、副枢
谢英辅、院判邓益以众二万人镇守福州,自率精锐守
延平以拒。当时汤和等舟师自明州乘东北风,直抵福州之
五虎门,驻军于
南台河口,遣人入城
招谕,为蒙元
平章曲出所杀,我师登岸将围城,曲出领众出南门迎战,我指挥谢得成等击败之,其众溃败,入城拒守。此夜,其参政袁仁秘密遣人来
纳款。黎明,我师于台上登城,遂开南门,汤和拥兵入城,邓益拒战于水部门,汤和击杀邓益,赖正孙、谢英辅自西门出逃往延平,平章曲出、搭海木儿、杭者不花、
左丞邓住、
中丞铁木烈思等都怀带着印绶与妻子遁逃,汤和入省署,安抚军民,缴获马六百三十九匹,海舟一百五艘,粮一十九万九千五百余石,金一千四百五两金,银二万四千余两,胡椒六千三百余斤,汤和遣袁仁与员外余善招谕
兴化、
漳州、
泉州诸路,其
福宁等州县之未附者,分兵攻略。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五日,蒙元兴化州(今
兴化市)守将叶万户、俞院判听闻福州已下而遁逃,
耆民李子成率众诣福州汤和请降,汤和遣指挥俞良辅镇守,于是
莆田等十三县相继降附,汤和遂移师进攻延平。此日,明太祖遣使赍敕谕汤和曰:“军中之事,难于
执一,惟当以德服人,必其负固弗顺,然后威以震之。凡推德,必先
迩者,迩者远之所瞻;示威,必先大者,大者小之所凭,迩服则远来,大慑则小惧。”又曰:“若欲人不违己,当使之以信;欲人成功,当任之以专。不信则令不行,不专则权有所分矣。凡此皆汝所短,故特谕尔。”
正月十日,明太祖诏以汤和兼任太子左谕德。
正月二十九日,汤和率师至
延平路,蒙元参政文殊海牙等献城投降,逮捕蒙元平章
陈友定送京师应天府。
二月一日,征南将军汤和遣使传布檄文至
漳州,蒙元
达鲁花赤迭里迷实自杀,总制陈马儿献城投降,汤和命指挥李执中前往镇守。
二月二日,明太祖诏御史大夫汤和还
明州(今
宁波市)造海舟,
漕运北伐军饷。
北伐蒙元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十五日,明太祖诏以御史大夫汤和为
偏将军,与平章政事
杨璟俱随大将军徐达征山西。在此之前,汤和自福建还庆元,朱元璋命汤和造海舟运粮,往
直沽,听候大军征发,此年海多
飓风,海舟不可行,于是朱元璋诏汤和把粮食储存于
镇江,使其还京师应天府,至此又有此命。
十月二日,右副将军
冯胜、偏将军汤和兵至
武陟(今河南
武陟县),遇
怀庆逻骑百余人,俘获逻骑,明日兵抵怀庆,蒙元平章白琐住等已弃城遁入
泽州(今山西
晋城市),明军遂入城,俘获其将士八百人,缴获马五十匹,以指挥纪斌等镇守。
十月五日,冯胜、汤和兵至
太行山碗子城,破其关,蒙元守兵崩溃,冯胜等驻军星轺驿(今
星轺古镇)。六日,兵至泽州(今山西晋城市),蒙元平章
贺宗哲、张伯颜等率兵遁逃,明军遂取泽州,留兵戍守,既而
扩廓帖木儿部将平章韩札儿、毛义等率马步兵来攻,平章杨璟、参政张斌等前往支援,与元兵遇于韩店,大战,明军失利。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五日,冯胜、汤和等师至
太原四月二日,大将军徐达在
凤翔(今陕西
宝鸡市凤翔区)会诸将,议师所向,诸将都认为
张思道之才不如
李思齐,
庆阳(今甘肃
庆阳市)容易于
临洮(今甘肃
临洮县),想要先从
豳州(今陕西
彬县)取庆阳,然后从
陇西(今甘肃
陇西县)攻临洮。
徐达说:“并非如此,张思道城池险恶且兵卒强悍,庆阳不容易速取;临洮之地,西面连通蕃夷,北面接界
河湟,我军若取临洮,临洮之人足够用来备战斗,土地所产足够用来供应军储,今用大军迫近,李思齐若是不西逃,就只能束手就降了。临洮既为我军攻克,则旁郡自下。”诸将赞同,徐达于是留汤和守营垒
辎重,令指挥
金兴旺偕同余思明等守凤翔,遂移动军队趋往
陇州(今
陇县)。
五月八日,
张良臣率庆阳投降。当初,张思道在庆阳,听闻明军攻克临洮,惧而逃往
宁夏,而使其弟张良臣与平章姚晖镇守庆阳,张思道到了宁夏,与金牌张等人都被扩廓帖木儿所抓捕,大将军徐达既攻下
平凉(今甘肃
平凉市),即刻谋取庆阳,令汤和遣军往
泾州(今甘肃
泾川县)。另外派遣指挥张焕率领骑兵
侦逻庆阳,刚好汤和的部将谢三遣人招抚张良臣,张良臣因其兄被扩廓帖木儿所抓,于是献城投降,张良臣骁勇善战,军中呼其为小平章。
五月二十一日,徐达遣兵攻略庆阳。在此之前,右副将军冯胜、参政傅友德听闻张良臣叛,率军自临洮至泾州,汤和亦率领所部来会合。至此,徐达担心其
党与相扇为声援,于是先遣兵抄其出入之路,平章
俞通源率领精骑略其西,都督副使
顾时略其北,参政傅友德略其东,都督佥事
陈德略其南。
六月四日,
功臣庙完工,明太祖命论次诸功臣之功,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次李文忠,次邓愈,次汤和,次
沐英,次
胡大海,次
冯国用,次
赵德胜,次
耿再成,次
华高,次
丁德兴,次
俞通海,次
张德胜,次
吴良,次
吴祯,次
曹良臣,次
康茂才,次
吴复,次
茅成,次
孙兴祖,凡二十有一人。于是命为死者塑其像于庙祭祀,仍空生者之位。
六月十二日,大将军徐达遣指挥陈寿率兵守原州(今宁夏
固原市原州区),黄旺守泾州,泾州逻卒抓获庆阳小元帅间谍张五十九并斩杀,徐达遂自泾州率领诸军趋往庆阳。十七日,驻于东原,令右副将军冯胜、御史大夫汤和,都督副使顾时、参政戴德率兵四面围其城,张良臣开城西门出,肆意使人马驰骋在城下,徐达愤怒,督冯胜推进营垒,逼其西门,派遣宁国卫将士守其小东门。明日,张良臣率兵出战于东门,都督副使
顾时击败张良臣,俘获其禆将九人而斩首。
九月十日,徐达、汤和自平凉出发,归还京师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右副将军冯胜总制军事。
十二月二十八日,明太祖临御
奉天门,大赏平定中原及征南将士之功。汤和因为率兵征南之时,先有浙江参政朱亮祖攻取温台诸郡,方国珍已闻风胆落,汤和军抵明州,方国珍逃遁,到再调汤和取福建时,汤和
姑息太过,放散陈友定山寨余党,导致八郡复叛,重劳师旅,到班师时又不申明号令,导致兰秀山贼窥伺而叛,失陷指挥徐琇、张俊等官军,功过相折,量与白金二百五十两,文币十五表里。
洪武三年(
1370年)正月三日,明太祖认为扩廓帖木儿是西北的边患,再次任命徐达为
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往征沙漠。
四月八日,汤和与徐达、冯胜袭扩廓帖木儿,平定
宁夏,逐北至
察罕脑儿,擒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余万。
九月,汤和归京师应天府。
十一月十一日,明太祖大封功臣,赐汤和
功臣号开国辅运宣力武臣、
散阶荣禄大夫、勋阶
柱国、爵位中山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铁券文曰:“
咨尔和,朕思猛将佐兴王运,如云之从龙于太虚,赫然布满于雨间,神龙造化于其内,人莫能窥顷刻,霖雨天地,通和民物,皆遂其生,此虽龙之化,实云之助也。朕起自
草莱,将多乡里,尔和以吴俊之姿,势若熊虎,自朕定居江左,以尔列守
毗陵,时
姑苏未下,其兵锐狡,尔独当之,彼欲窥我情实,尔能巡捕谨严,防御周密,国之事情彼终莫测,故我得施其运用,岂非若云之从龙乎!自是西克
永新,东取姑苏,皆显著勋绩,授以征南将军,兵至浙东八闽,悉归版籍,及副征山西陕西,所至效劳,熊虎之将可谓称矣。今天下已定,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免尔一死,以报尔勋。
于戏!秉忠效力,为藩镇于边陲;际遇方今,实千年之一会。尚其宣尔勤劳,训及子孙,以保禄位于悠久。”
十二月九日,明太祖退朝,从容与诸将论起兵以来征伐之事,谓中山侯汤和等曰:“朕赖诸将,佐成大业,当今今四方悉定,征伐休息,卿等皆爵为公侯,安享富贵,当保此禄位,传于子孙,与国同休,然须安分守法,存心谨畏,则自无过举,朝廷赏罚,一以至公,朕不得而私也。昔日
尉迟敬德见
唐太宗危迫,单骑入
王世充阵中,与
单雄信力战,翼卫太宗,以出其功大矣,及太宗宴群臣,敬德与任城王道宗争长,击其目几眇,太宗怒欲置之法,非群臣力谏,太宗肯惜其功而贷其罪乎?又如
长孙无忌,
文德皇后亲弟也,尝佩刀入
禁门,监门者失于觉察,后请治以法,太宗特命释之,帝室亲姻有罪犹不可免,况其他乎?卿等能谨其所守,则终身无过失矣。”
西征明夏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三日,
明太祖亲祀上下神祇,告伐
明升。命中山侯汤和为
征西将军,江夏侯
周德兴为左副将军,德庆侯
廖永忠为右副将军,与营阳侯杨璟、都督佥事
叶升率京卫荆湘舟师由
瞿塘趋
重庆;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济宁侯
顾时为左副将军,与都督佥事
何文辉等率河南、陕西步骑由
秦陇趋
成都,明太祖谕汤和等曰:“当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有川蜀未平而已。朕因为
明玉珍曾经遣使来
修好,存有
事大之礼,故于明升,怜悯其稚弱,不忍心加兵,数次派遣使者劝告,希望其能够觉悟。明升却为臣下之言迷惑,反而派兵侵犯我
兴元,虽是战败而去,然而豺狼之心终怀啮噬,不可不讨。如今命卿等率领水陆之师,分道并进,首尾攻之,使彼疲于奔命,势当必克。只是师行之际,在于肃正士伍,严明纪律,以怀柔降附者,勿要肆意杀掠,昔日
王全斌之事可以为戒,卿等慎之。”
四月六日,中山侯汤和师克
归州(今湖北
秭归县)李逢春烽火山寨(今湖南常德市
烽火山),分遣南雄侯
赵庸、宣宁侯
曹良臣率兵取桑植(今
桑植县)容美洞,及会江夏侯
周德兴合攻茅冈
覃垕寨,
赵庸至中途而还,唯独曹良臣会合周德兴攻打诸山寨,平之,汤和仍驻军归州。
五月五日,汤和自归州发兵,进攻
瞿塘关,因为江水暴涨,驻兵在溪口(今
溪口镇)。
五月二十八日,颍川侯
傅友德造战列舰成,将进兵
汉州(今四川
广汉市),想要把军中消息传达给汤和,但是山川悬隔,适逢江水暴涨,于是在数千个木牌上书写攻克阶州、文州、绵州的月日,投于
汉江,顺流而下,蜀守者看见后吓得溃散。
六月五日,朱元璋听闻汤和驻兵在大溪口,想要等待水平而进军,恐怕其逗留缓事,适逢
隆州捷报到来,于是诏汤和曰:“傅将军率领精锐冒险深入,攻克阶、文、隆诸州郡以及青川、果阳、
白水江之地,兵既越险,驻扎于平川,蜀军无险可凭借,正是应当水陆并进,使彼首尾受敌,疲于奔命,平蜀之机正在今日,假若等到水退然后进军,岂不失机误事?且朕前日对你说什么,你都不记得了?为何如此怯懦!”德庆侯
廖永忠闻朱元璋之命,即刻率领所部先进,汤和还是迟疑未决,直到得到傅友德木牌于江流,才自白盐山进军,伐木开道,由
纸坊溪以趋
夔州。
六月十日,德庆侯廖永忠进兵瞿塘关。在此之前,廖永忠因山高峻而水流急,且夏军设有铁索飞桥,横据关口,明军不得前进,于是暗中派遣壮士数百人,抬小舟,越过山,度过关,出现在其上流,每人都持干粮带水筒以抵御饥渴,因为山中多草木,命令将士都穿着
青莎衣,鱼贯而出于崖石之间,夏军未能发觉。廖永忠估计壮士数百人已至其上流,就率精锐出发于墨叶渡,兵分为二道,夜晚
五鼓之时令一军攻其陆寨,一军攻其水寨,攻水寨的将士都用铁裹船头,设置火器而前进。黎明,夏军精锐来拒战,廖永忠已攻破其陆寨了,既而将士抬舟出江者一时俱发于上流,扬旗鼓噪而下,夏军大惊,而下流之师亦拥舟前进,发火炮火筒夹击,大破夏军,夏将
邹兴中火箭而死,廖永忠于是焚其三飞桥,断其横江铁索,擒获其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斩首千余级,溺死者无算,飞天张、铁头张等都遁逃而去,廖永忠入夔州。明日,中山侯汤和兵亦至,廖永忠于是与汤和分道并进,汤和率领步骑,廖永忠率领舟师,约定会合于重庆。
六月十八日,廖永忠率舟师自夔州乘胜抵达重庆,驻扎在
铜锣峡,明升与右丞相刘仁等大惧,刘仁劝明升逃往成都,皇太后彭氏哭着说:“事已至此,继续逃往成都,也不过延命旦夕而已,有何帮助?”刘仁说:“那如何是好?”彭氏说:“大军入蜀,势如破竹,如今城中兵民虽有数万人,但是都已被吓破了胆,哪里还能效力?假若驱敢兵民拒守,死伤者必多,且终究不能避免败局,不如早点投降,使生灵免于刀兵。”明升于是派遣使者诣廖永忠军,全城投降,廖永忠因汤和军未至,辞而不受。
六月二十二日,汤和至重庆,会同德庆侯廖永忠,率兵驻扎在
朝天门外。此日,
明升面缚衔璧,与母彭氏及右丞相刘仁
奉表诣
军门降。汤和受璧,廖永忠解缚,承制抚慰。下令将士不得侵掠,抚慰
戴寿、
向大亨等家,令其子弟持书信往成都招谕。派遣指挥高德送明升等人以及降表于京师应天府。
十月四日,设置重庆守御千户所,命千户左辅领兵镇守,中山侯汤和等师还。
十月十七日,征西将军中山侯汤和、左副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右副将军德庆侯廖永忠、征虏前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济宁侯顾时、右副将军永嘉侯朱亮祖还至京师应天府,上纳所佩将军印绶并所得蜀金印冠冕仪仗,银印五十八,铜印六百四十,路府七,元帅府八,宣慰宣抚司二十五,州三十七,县六十七,官吏将士凡五万九百九十人,马骡一万三千八百余匹。
十二月十二日,明太祖赏平蜀将士,因汤和无攻城破关之功,仅能攻下李逢春山寨,赏采叚十五表里。
十二月十三日,明太祖复谕中山侯汤和说:“朕先前命你统军伐蜀,你却驻军于
归州,逗留而不进,若不是傅友德越关度险,直入
剑阁,致使
戴寿撤走瞿塘之兵,还援
汉州,廖永忠因得乘虚攻破瞿塘,则西蜀哪里能攻下?后来攻打保宁,又不勇往直前。你是朕的旧人,自濠梁相从,军功不小,应当封你为公爵,只是因为功过不相掩的缘故,封你为第一侯爵,如今又不能自奋,而使其他将军得了上等功,朕甚为你惋惜。朕之论功行赏,如衡鉴之于物,无少差爽,必合于大公至正之道,虽欲尔私,不可得也。”汤和
叩头谢罪说:“陛下把大任托付给臣,但是因臣的愚劣,失机缓事,死有余责。陛下天地之量,宽宥而不诛,已超出臣所希望,哪里敢希求重赏?”明太祖于是赐汤和田万亩。
统军备边
洪武五年(1372年)七月十一日,汤和等兵至断头山,遭遇虏兵,与之战而失利,平阳左卫
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十日,明太祖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统率诸将校往山西、北平等处守备边境。
七月七日,
徐达分遣左副将军李文忠、济宁侯
顾时、南雄侯
赵庸、颍川侯
傅友德、永城侯
薛显、巩昌侯
郭子兴、临江侯
陈德、营阳侯
杨璟、都督佥事
蓝玉、
王弼率领骑兵;右副将军
冯胜、右副副将军汤和、同南安侯
俞通源、永嘉侯
朱亮祖、宜春侯
黄彬、都督
何文辉、平章
李伯升、都督佥事
张温等率领步兵,分别驻扎在山西、北平等处,伺机擒讨残胡,派遣指挥李玉入奏,明太祖赞成了。
洪武七年(
1374年)三月二十九日,明太祖召右副将军冯胜、左副副将军邓愈、右副副将军汤和、巩昌侯郭子兴入宫计划边防事务。
四月二十一日,明太祖命宋国公
冯胜、卫国公
邓愈、中山侯汤和、巩昌侯
郭子兴再次镇守北方边境。
十二月,明太祖诏卫国公邓愈、中山侯汤和返京应天府。
洪武八年(
1375年)正月二十一日,明太祖派遣中山侯汤和、平章
李伯升往
彰德、真定屯田,开设卫所,戍守当地。
九月二十七日,明太祖召中山侯汤和、吉安侯
陆仲亨还京。在此之前,汤和奉旨往河南彰德监督士卒屯田,陆仲亨往山西大同蔚朔诸州修饬边备,至此俱召还。
冬,汤和追击蒙古伯颜帖木儿于
察罕脑儿,获其牛羊无算。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明太祖命中山侯汤和,颍川侯傅友德,佥都督
蓝玉、
王弼,中书右丞
丁玉率军往
延安防守边境。明太祖谕汤和等曰:“自古以来,重在边防,边境安定则中国无事,四夷可以坐而制服。如今延安之地控驭西北,与胡虏接境,虏人聚散无常,假若边防不严,胡虏即侵入境内为寇。倘若等到其入寇而后驱逐,则边塞之民必然受害。朕曾经敕令边将,严明守备,又担忧其久而懈怠,被胡虏趁机钻空子,如今特别命卿等率众前往,众至边上,常存戒心,虽不见敌,常若临敌,则不至有失矣。”
七月二十五日,蒙古平章兀纳歹抓捕了伯颜帖木儿自绥德(今陕西
绥德县)来降。在此之前,中山侯汤和等至延安,伯颜帖木儿遣人乞降,明太祖听闻后,召还诸将,独留
傅友德屯边以防备,敕谕友德说:“无事而请降,兵法所戒,尔其慎之。”至此,伯颜帖木儿果然乘间隙侵犯边境,傅友德大破其军,俘获其众,缴获辎重羊马无算,兀纳歹于是绑缚伯颜帖木儿来降。
十月九日,新太庙完工,
奉安神主,明太祖于前三日沐浴斋戒,命韩国公李善长、中山侯汤和及省府台臣分祀在京群神,以迁庙告。
十月二十七日,明太祖赐中山侯汤和、颍川侯傅友德绮帛各十二匹、钞三十锭,右丞丁玉、都督佥事蓝玉、王弼绮帛各十匹,钞二十四锭。
洪武十年(
1377年)六月,明太祖命大臣十八人分祀
岳镇海渎,汤和祭祀
淮渎。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六日,明太祖进中山侯汤阶为
特进光禄大夫、职大都督府左都督、勋左柱国、爵信国公,议军国事,食禄三千石,赐
诰曰:“古者哲王立纲陈纪,赏有功,罚有罪,执此道而天下安。朕起自草野,赖诸将效力,平群雄,定祸乱,君主华夷。当定功行赏之时,尔汤和虽居旧将之行,惟守
毗陵于忠有慊,虽未彰显,其情在心,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论见功,爵以中山侯。今者,复念尔东平越地,南下八闽,西擒察罕脑儿酋长,下巴蜀颇有其功,今特授以信国公之爵,食禄三千石,永为子孙世禄。
于戏!人臣无将,可谓忠矣;威福不专,可谓智矣,尔其慎守斯道,以训后世,敬哉!毋怠。”
洪武十二年(1379年)二月二十九日,明太祖命信国公汤和率吉安侯
陆仲亨、江夏侯
周德兴、宜春侯
黄彬、巩昌侯
郭子兴等往
临清(今山东
临清市)练兵,赏赐有差。
六月十二日,明太祖敕信国公汤和曰:“今年春,命尔率诸将练兵于临清,以备北边,今遣使赍符诣军,召吉安侯
陆仲亨、江夏侯
周德兴、宜春侯
黄彬还京,其所部骑兵令南安、巩昌、河南、永嘉四侯分领之,以伺北虏消息,常宜遣人往来,山东、北平大将军所计议,边务慎之,勿忽。”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二日,
乃儿不花等侵犯边境,明太祖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汤和为左副将军,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领诸将士前往征讨。
三月十七日,明太祖遣使
赍敕谕徐达、汤和、傅友德曰:“今夏及秋,胡人必伏精兵于近塞,以待我师,卿等欲轻骑进击,不可不深为谋,必先知彼虚实乃可行,兵若知彼之计,宜遣三四百人先入其境,而以精骑继之,其先行者必有擒获,执而询之,可得情实,有伏则引还,诱其追我,度其行远,势困则返击之,必得其利,无伏即以精兵捣之可也,若大军未可出塞,且留营北平。”
四月十五日,徐达率诸将出塞,汤和同右副将军傅友德至北黄河,选轻骑夜袭灰山,俘获平章政事别里哥、
枢密副使久通而归。西平侯
沐英等略公主山长寨,歼其戍卒,获
全宁四部以归。
洪武十五年(
1382年),明太祖命汤和到四川
永宁(今
叙永),修治城墙护城河,整顿士兵马匹。
洪武十八年(
1385年)四月二十五日,
思州诸
洞蛮作乱,明太祖任命汤和为
征虏将军,
周德兴为副将军,率军随楚王
朱桢征讨。当时蛮寇出没不常,听闻明军至而逃窜隐藏于山谷,明军退则再次冒出来抢掠,汤和等军抵其地,担心蛮人惊慌逃散而窜入山谷,于是在诸洞分屯立栅,与蛮民杂耕,使不复疑,过了一段时间,以计策擒其头目,余党尽数溃散,军还,留兵镇守。
九月十六日,
洞蛮吴面儿等侵犯古州(今
古州镇),明太祖命楚王朱桢会同汤和等进兵剿捕。
九月二十九日,明太祖敕谕汤和等曰:“行师用兵,须昼夜防慎,毋要轻视蛮人。深入其地,虽来降者亦须审察,慎勿轻信。其辰沅
宝庆等处士卒,壮者攻战,弱者运粮,务使军容整肃,
馈饷有余。楚王尚幼,未能练达军务,故遣都督刘宁来总宿卫之兵,军旅之事卿自裁决,然后启王知之。”
十月二十七日,汤和等进兵古州,分遣将士讨
上黄诸洞,以计诱擒吴面儿,械送京师应天府诛之,诸洞悉平,凡俘获
九溪等处蛮獠四万余人,不久后明太祖诏楚王朱桢还国,汤和等仍驻兵,抚辑其民。
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月,汤和等平蛮师还。
洪武二十年(1397年)十一月十三日,汤和奏言:“宁海临山诸卫,滨海之地,现筑五十九城,征集绍兴等府民家男丁四人以上者,以一丁为戍兵,凡得兵五万八千七百五十余人。”在此之前,明太祖命汤和往浙西沿海筑城,籍兵戍守,以防倭寇,至此事毕,还奏之。
十二月八日,明太祖命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修治所隶属的
绍兴等府桥梁道路。当时信国公汤和还自
浙东,言
吴江长桥圯坏,及浙东西道路多不治,
行旅不通畅,故有此命。
告老善终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二日,信国公汤和还乡,明太祖赐敕谕之曰:“天地之意,将康兆民,间生英材,潜居草野,当前代之运季,命朕肇兴,尔和天遣,置诸左右,智勇过人。
曩者,偃天下之兵,由尔冒冰霜而立伍,突炎暑以行师,饥不期食,渴不时饮,受危于两阵未决之时,获生于
合变须臾之间,若此之勤苦忧劳,非一岁月而成功者也,乃三十余年矣。今天下大安,尔亦年迈,命归乡里营府以居,今告府完,挈家以往。呜呼!三十年于兹,视以寻常,今忽言归,陡然
欷歔,
不能自已,由同患难于有年,致若是之伤也。且尔昔者之勋,已著
彤庭;往日之劳,今为民福矣。呜呼!功成名遂,尔我同心,丈夫至此,垂名不朽矣。今特赐白金四十锭,黄金六锭,钞三千锭,采叚四十表里,尔其领之!”
敕汤和夫人胡氏曰:“妇之道,专内政而无妒,勤劳启家,夫妇同心,若此古有之,今之人少见,惟朕臣汤和与尔夫人同朕乡里,当天下大乱之时,人各
挈家避难,度依豪雄,所在如之,独尔信国夫人秉内政以助和,启家信国,立勋业于大廷,今也功成名遂,携长幼而归故乡。呜呼!昔尔夫妇,墨发而来,今归故乡,皆苍颜皓首。夫人淑德,
命妇如之鲜矣,特赐助和之功,启家之劳,白金二十锭,黄金四锭,钞五百锭,采叚三十表里,夫人领之!”
在此之前,汤和因为年老,思归故乡,曾进对明太祖前
乞骸骨,当时公侯都在京师应天府(今南京),见汤和之请,亦次第以为言,明太祖赞许,各赐钞万锭,使建
宅第于
凤阳,且谓汤和曰:“日本小夷,屡扰濒海之民,卿虽老,强为朕一行,视其要害地,筑城增兵以固守备。”汤和奉旨即行,自闽越并海之地筑数十城而归。至此,新宅第完工,汤和率妻子离去,故有此赐。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月二十日,明太祖诏凉国公蓝玉往四川修理城池,整练军马,都司以下属卫官军悉听节制。又诏起信国公汤和与江夏侯
周德兴,节制凤阳
中都留守司,并属卫军士,每月训练三次,唯屯田者不参与。
十二月二十六日,明太祖赐信国公汤和钞千一百锭。
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正月十日,信国公汤和自
凤阳来朝,感染
风病而丧失语言能力,滞留京师,此日明太祖幸其第看望,命医治疗,遂使其还乡,命其女鲁王妃
归宁侍疾。
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正月十六日,召信国公汤和入朝。当时汤和居于凤阳
里第,因风病而不能前行,明太祖想念汤和,特赐以
安车,召汤和入见,勉慰问劳,手为
摩抚,语及旧劳,对之
雪泣,既而遣还,赐钞六百五十缗,预为择地营
寿藏之资。
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八月七日,汤和逝世于家,终年七十岁,
明太祖罢朝三日,遣使吊祭,仍命亲王各遣官致祭,下诏追封汤和为
东瓯王,谥号襄武,赐葬凤阳曹山之原,命塑像祀于
功臣庙,配享于
太庙。十一月十二日,葬于安徽曹山南麓。
轶事典故
汤和在诸将中,号刚勇善战,其镇守常州之时与
张士诚接境,张士诚日遣人游说,诱以子女玉帛,汤和一无所动,巡守严密,使内奸不出,外奸不入,使朱元璋得以
从容西平荆楚。然而性好嗜酒,一旦喝醉就得意忘形,管不住嘴,
酒后失言说:“我居常州,如卧在
屋脊,左转则在东,右转则在西。”所谓的“东”就是指浙东张士诚。部下把这席话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说:“这是吾腹心旧将,姑且不追究。”后来论功行赏,汤和止封侯爵第一,明太祖后来又念汤和相从之久,才进封信国公,赐券文,特申诫此事,汤和能
祗奉训敕,最终以功名善终。
人物评价
方孝孺:王沉毅质直,勇而善断,不妄发言。入闻国论,一语不泄于左右,行师受任,有诏即行,不少顾家。临敌果敢坚忍,未尝挫衄。有语及兵书者,辄笑曰:「临阵决机,在智识敏达耳,何以
泥古为!」家畜
妾媵百余,暮年皆资遣
宁家。得赏赐,多惠乡党父老及孤贫无告者。贵极公宰,及归田里,见
故交遗民,意驩如也。厥后群公多先物故,而王独享寿考,以令名终。斯固保身之有道,而始终不倦,可谓盛也已!
王世贞:以汤信公之战伐,其绩何
寥寥也!一
逗挠,一不利
毗陵,酒语至烦廷训,而其后乃爵上公,赠真王,
便蕃之锡,诸勋旧不敢望焉。
显融令终,美哉!
乞骸一语,基之矣。夫以
绛侯勃之定策,有社稷勋而烦人主,诏乃
怏怏之国,彼其君臣俱失之也。余尝按行登莱海上,及宦游吴越间,其父老历历指烽戍云:「汤信公功不可
劘灭,微信公,吾其
鲸鲵食矣。」
嗟乎!高皇之善器使人也如此。
尹守衡:东瓯乃丰沛之故人,酒语虽尝有失,而天子为之包容。英哉!君臣之间,不有光于旧乎?
阃外勋以视列公,稍相过而其后爵上公,赠真王,
骈蕃之锡,诸勋旧不敢望焉,岂非以绾角布衣之契故重耶!显融令终,则
乞骸一语,有当于帝心也。夫以绛侯勃之定策,有社稷勋而烦人主,谓乃怏怏
之国,
於乎晚矣!夫惟信公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岂不善始善终也哉!
查继佐:东瓯论兵,以为可尽废古法,办临机诚然哉。顾所向数失利,独以伺太祖喜怒密,执鞭和州,先诸将下拜,醉中语便,不问也。
逗遛重庆,败绩断头山,亦一摡置之,无所累绩,遽进封信国。盖先事而迎帝,沉毅二字,帝所久许窹寐中矣。帝晚年厌兵,遂有容棺之请,稍不念韩国布衣交,便与抵牾
斤斤,终身恩遇不衰,赠谥初与四而五,没与五而六,颁爵至公,亦稍有假借于其间哉!
钱振锽:生民以来,一治一乱,其乱也,不得材武雄勇之士以
芟夷荆莽、诛戮
豺虎,则天地安而得平成?生民安得而康乐?人知襄武为明祖功臣,而不知其德披于生民也大矣!且夫中夏之与
四裔,一胜一负,相为盛衰,襄武戮力海疆,堤防
函夏,使岛间
伏莽不敢为
封豕长蛇,逞毒于我诸夏,此真所谓非常之人成非常之功者也。
人际关系
亲属成员
亲属参考资料:
爵位世系
汤和于
明太祖时累封至信国公,获赐世袭诰券。但在汤和死后,因其子、孙、曾孙三代均早逝,无法袭爵,故汤氏子孙至明英宗时失爵。
明世宗时汤和五世孙汤绍宗以功臣后续封灵璧侯,仍获诰券。
信国公仅历一世一代;灵璧侯共历五世五代,至南明而绝。《明史·功臣世表》另有二位灵璧侯汤国祥、汤文琼,据称在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均曾“以侯遣祭”。因其袭年不详,且事迹仅见于此,故暂不列入世系中。
第一代:汤和,洪武三年(1370年)封中山侯,予世券。洪武十一年(1378年)进封信国公,再予世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去世,追封东瓯王,
谥号“襄武”。
第一代:汤绍宗,
嘉靖十一年四月十三日(1532年)续封灵璧侯,允许世袭,嘉靖十四年(1535年)去世。
第二代:汤佑贤,汤绍宗之子,嘉靖十四年(1535年)袭爵,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去世。
第三代:
汤世隆,汤佑贤之子,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袭爵。
万历十四年(1586年)去世,谥号“僖敏”。
第四代:汤之诰,汤世隆之子,万历十五年(1587年)袭爵。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去世。
第五代:汤国祚,汤之诰之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袭爵。
弘光元年(1645年)降清。
爵位世系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庙宇
汤和庙位于浙江省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十字街头。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被倭寇侵扰,汤和所筑的沿海戍城都很紧固,历久不坍,浙人赖以自保,因此许多人以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请命于朝廷,为汤和立庙祭祀。
祠堂
汤和逝后,其子孙改信国公府为汤氏家祠,
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
汤和公巡游
为纪念明朝抗倭名将汤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强一带群众盛行祭奠活动,后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的“汤和信俗”。近年来,宁村每年都会举办这一盛事,都有几千人组成威风锣鼓、拼字龙舟、姓氏方阵等10来个方阵,一路巡游海滨街道20多公里的路程。
2008年,汤和信俗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汤和墓园
汤和墓位于安徽
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墓高3.6米,宽3.9米,面积达40平方米,墓碑高6.25米,墓阶下有对称的石翁仲、石狮、石羊。汤和墓始建于明代初期,197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堀,还从墓中发掘清理出了元青花大罐等一百多件珍贵文物
2006年9月28日,在纪念汤和诞生680年的时候,汤和古迹经过再次修缮开放。墓前享殿两侧,新建了偏殿。来自温州地区的代表,为追悼当年汤和抗倭的丰功伟绩,敬献了汤和抗倭的戎装铜像。园区增设了明代建筑风格的“汤和墓古迹园”大门。这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汤和墓园景区,在山青水秀的龙子湖畔,与凤阳明皇陵、中都城、龙兴寺等景点,连接了“明代古迹旅游专线”。
汤和墓园内,其墓室为大型单券式砖石结构,分前后室和一侧室,共38.5平方米。步入享殿,可以祭悼汤公,可以穿过墓道;进入地下墓室,通过圹志、文物感受历史。
享殿前方的神道长225米,两侧有6对石像雕塑,前端有高6.35米神道碑。遭到凿字损毁的神道碑,经受了数百年风雨剥蚀,仍然挺立。
史料索引
《信国公追谥襄武封东瓯王汤和神道碑》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
2006年电视剧《
传奇皇帝朱元璋》:
张兴哲饰演汤和
2015年电视剧《乞丐皇帝大脚皇后传奇》:刘东建饰演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