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云雾奇观》是学者王克煜创作的泰山科普知识性散文,1986年4月2日发表,之后多家报刊转载。文章描写了泰山云雾种种现象,透彻分析产生的科学原因,阐明了泰山云雾一种地理变化的自然现象,不是迷信色彩传说。
内容简介
文章说,泰山极顶海拔1545米,高出
泰城1400米左右,故与平原的气候迥然不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云雾奇观。文章描写了泰山云雾种种现象,分析阐述了产生的科学原因,详细说明了泰山云雾一种地理变化的自然现象,不是那种赋予封建迷信色彩的传说奇闻。
作品原文
《泰山云雾奇观》
王克煜
泰山巍然屹立于齐鲁大地,历代尊称“
五岳独尊”,是我国古代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曾有72个君王留下印记。文人墨客更是纷纭而至,登山揽胜,临景吟咏。人们仰慕她的“拔地通天 天街”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其实泰山能闻名于天下,不仅仅是她的雄伟壮丽,那气象万千的泰山云雾亦是一大奇观,其变幻莫测,奥妙神奇,置身其中如临仙境,其魅力巨大无穷,令人向往留恋。
泰山极顶海拔1545米,高出泰城1400米左右,故山顶与泰莱平原的气候迥然不同。泰山的冬季严寒风大,夏季凉爽潮湿而多雨雾,具有明显的高山气候特征。山顶气温一般比山下要低7~8℃,年降水量约为山下平原地区的一倍半。由于泰山拔地而起,从平原地区流来的暖湿空气在水平运动中遇到泰山的阻挡,往往在
迎风坡被迫抬升,极易被冷却凝结而形成云雾和雨雪。而在背风坡,云雾在下沉中又迅速消散。故登泰山途中,常常遇到时雨时晴、时云时雾的多变天气。特别是夏季,泰山顶经常笼罩在云雾之中,天气瞬息万变:时而山风呼啸,浓雾弥漫,如堕混沌世界;时而日丽风和,云海无涯,如入仙山琼阁;忽而阴云四合,电光闪闪,地底兴雷;忽而又微雨新霁,斜阳初透,宝光生辉,这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的泰山云雾,仿佛给泰山的壮丽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使泰山旅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曾有两位国外友人在游览泰山之后,竟得得出了完全对立的看法。一个说:“泰山名气大,但没有什么看头”;另一个却说:“泰山的景色真是太迷人了,真是活生生一座仙山。”究其原因,原来前者登泰山时晴空万里,而后者登泰山时却是濛濛细雨。
泰山云雾奇观中,常见的、又最为壮观的当是云海。《泰山小史》云:“山 上下阴晴气候不同,盛夏酷暑,御夹单衣,不免拥炉,时微雨新霁,红日丽空,残云满地,俯视茫茫,如陆海堆絮积雪,不知其千万顷。”泰山这种无边无际的浩瀚云海奇观,是与泰山处于四周平原之中的特殊地理环境相联系的,故别处极为罕见。尤其是在玉皇顶和碧霞祠一带观赏云海时,在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衬托下,沿悬崖峭壁飞升的云雾,酷似大海岸边的激浪。此时耳闻松涛之声,犹如海涛声降阵传来,常使游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如果云海恰在日出或日落时分出现,此时云海在变幻无穷的阳光映照下,如披上了五彩霞衣,色彩瞬息万变,使游人有置身仙境之感。
泰山云海多出现于大气层结较稳定的冬季和雨雾较多的夏天,冬季当有冷 空气沿偏北路径东移时,山东地区持续吹偏东风,黄渤海上的潮湿空气随着偏东气流回流到泰山周围,遇到较冷的下垫面逐渐凝结就会形成大面积的低云。这种云的厚度不大,云顶高度往往低于1500米,站在泰山顶上的游人,恰处于云顶高度以上,所以,便能看到一望无际的浩瀚云海。在雨后无风的晴朗夜晚,由于剧烈的辐射降温,近地面的潮湿空气被冷却凝结而生成大雾,日出后受热抬升会变成飘移的低云。此时,若站在泰山顶上看起来也是一片云海。
泰山山势陡峭,地形复杂,山风时有发生。当云海与山风同时出现时,有时还可看到漫过山头的“爬山云”和沿山坡奔流直下的“云瀑布”奇观。
最为绚丽令人神往的当属“碧霞宝光”,也称泰山佛光。泰山佛光多半出现在岱顶,从
瞻鲁台、碧霞宫至南天门这一狭长地带。美丽的佛光是太阳照射云层或雾层上形成的色采光环。云和雾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而云和雾又是一些颗粒极小的水珠,当太阳光照射云雾时,这些小水珠就像三棱镜一样,会产生折射作用,把原来白色的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彩色光环。佛光的大小和位移以及清楚与否,都和云雾的变化浓淡有关。有适合的云雾“屏幕”,阳光在特定的环境下照射,就会呈现出佛光,但这是很不容易见到的奇景。当游人在泰山顶游览时,若前面有浓雾,背后有强烈的阳光照射。此时,若注意朝前观察,就会在前面的雾幕上看到一个五彩的光环,光环中还能把游人一举一动的影象反射出来,这就叫“宝光”。 “宝光”在平原地区极难见到,峨嵋山出现最多,故气象上称为“峨嵋宝光”。泰山“宝光”多见于碧霞祠一带的云雾中,恰好以碧霞祠为背景蔚为壮观,故称“碧霞宝光”。
当云雾中有大小尺度不同的水滴同时存在时,还可形成两个以上、大小不同的同心光环,这称为“多重宝光”。但越往外层的光环越不清楚。一般只能看到单层或双重光环的“宝光”。
传说泰山佛光是岱岳菩萨显灵,要接引那些有缘份的人到极乐世界去。假若登泰山的凡人能见到佛光,是非常幸运的事。我却有过这样一次好运气。那是一个秋天的清晨,我们正游览碧霞祠,忽听门外人声鼎沸,“佛光!”“佛光!”我说了一声“快走!”便拉着朋友挤出了南天门。啊!果然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呈现在眼前。它的彩带显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绚丽极了。最外一层的红光圈如斑烂的日珥一样,光彩夺目。在巨大的光环中还有人影晃动。这是我们这些围观者的影像。人们激动得手舞足蹈,光环中的影像也随着活动。当时,我真有点“目睹佛光惊神魂,飘飘欲飞似仙人”了。这时候,白云飘忽,雾气氤氲,光环时隐时现,时浓时淡,开合幻化。
望着这美丽的光环,目光也随着光环徐徐地移动着。一会儿,佛光又在象鼻峰前的白云洞出现了。登山的人越来越多,连刚刚爬上南天门的游客,也顾不得休息,潮水般的涌了过来。男的、女的、老、少的、小伙子、姑娘们……他们的视线和情绪完全被佛光吸引住了。人们欢腾雀跃,忘情地喊叫着。云雾消散了,佛光不见了,只剩下光华四射的碧霞和熠熠闪亮的天街。佛光从清晨七时多到八时多,延续的时间约一小时。人们如春梦初醒,痴情地望着天空。
泰山还有一种更难得见到的
大气光学现象——蜃景。气象学上称为 “海市蜃楼”。一般多出现于海上,我国以蓬莱近海面上出现最多,称为“
登州海市”。但偶尔也出现于山区,俗称为“山市”,摄影家们及旅游拍客近年来多次拍下了泰山蜃景的照片在各种媒体发表,引起了各方面的极大兴趣。
“海市蜃楼”是在大气密度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光线发生折射而产生的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当上层空气密度小、下层空气密度特别大时,出现“上现蜃景”;当上层空气密度大,下层空气密度特别小时,出现“下现蜃景(倒影)”。而空气的密度与温度有关。即热空气密度小,冷空气密度大。所以当热空气迭置于冷的下垫面上时,往往出现“上现蜃景”;而冷空气位于很热的下垫面上时,往往出现“下现蜃景”。每当泰山出现云海时,因云中含水量大,热容量大,日出后增温慢,而云层以上较干燥的空气增温较快,这时就出现了与夏天海面上较冷,上面空气较热的相似情况。于是下上层空气密度就有了显著差异,大气层也就具备了发生光折射的基本条件,这时在合适的角度上就有可能看见泰山上的“山市”了。例如,当云海低于
中天门时,在中天门就曾看到过
傲徕峰上面又出现了一个傲徕峰的影象,但泰山的“山市”极为罕见。
泰山的冬季,气候寒冷,游人多畏寒而不愿登山,成为一年中泰山旅游的淡季。其实,冬季的泰山在风雪中,朦朦胧胧,岿然不动,更显得气度不凡。冬季泰山顶气温常在零下10度以下,每当浓云密雾从山顶飘过,云雾中的水滴一遇到冷却的物体,就会迅速升华为冰、晶,结成洁白晶莹的霜雪,气象上称为“雾淞”。山东内陆地区每年冬季出现雾淞的日数约为2~5天,沿海出现雾淞的日数还不到1天,南方出现雾淞的机会则更少。而泰山顶平均每年出现雾淞的日数却高达56.3天,最多时达83天。每当有雾淞的日子,泰山如披上了一身银装,无论是苍松或枯枝,都象开满了洁白的花束,这里既是冰的世界,又象花的海洋。特别是从未见过的雾淞的南方游客,有幸见到达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泰山冬季景色,无不惊喜万分,争相拍照。
到过泰山旅游的人,大多想找个晴天登山,一遇到雨雾便匆匆离去,这样所有与雨雾天气相联系的
泰山云海、碧霞宝光、泰山蜃景、雾凇冰花、天门飞瀑等最令人神往的奇观异景却跟游人失之交臂了;留下的印象只有“人多杂乱”、“爬山太累”等等。
请问朋友,你是否阅读过姚鼐的《登泰山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领悟雪中、雨中登泰山的意境。那是展现泰山魅力的另一种境界。
朋友,你尚若领略这一奇观的话,不妨选择半晴半雾的天气来泰山一游,届时或许令你大开眼界!
荣誉
1986年4月2日发表在《经济新闻报》副刊(第四版)头题。之后多家报刊转载。该散文荣获苏鲁豫皖四省新闻协会1986年优秀作品二等奖。
作者简介
王克煜,男,1967年4月10日出生在泰山脚下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世代书香门第,1985年毕业于
肥城师范学校,1991年取得
山东师范大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
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后在职进修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1996年被评为主任编辑,2002年被评为高级编辑,现任泰安日报社编委、总编助理。1989年被泰安市委、市政府评为“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干部”,1999年被授予“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自学者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