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即浙江省南部地区,旧温州,台州,处州三府,现代一般特指温州。这一地区主要有温黄平原,温瑞平原,鳌江平原三大滨海平原组成,平原地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江南鱼米之乡的重要延伸。这一地区海湾众多,滩涂广布,海岛星罗棋布,有三门湾,台州湾,隘顽湾,乐清湾,温州湾,大渔湾等。浙江八大水系的半数都位于这一地区,分别为瓯江水系,灵江水系,飞云江水系,鳌江水系,水能水资源丰富。这一地区是道家七十二福地集中地区,又有楠溪江,雁荡山,天台山,神仙居,刘伯温故里景区,梅雨潭等名胜,自古人杰地灵。
历史沿革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欧宰辛次子欧仲余被越王
勾践于封瓯王,领欧地。食采欧山(温州市
苍南县)。
秦朝时期曾对这一地区进行短暂的
羁縻统治,并非中央王朝实际控制。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分封
驺摇于东瓯(今
永嘉瓯北)。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
闽越兵围
东瓯,东瓯举国请求内徙,武帝迁其众于
会稽,
庐江,
丹阳三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东越国灭,东越全族徙于
江淮。
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属
会稽郡回浦县,县治在
章安(今
椒江区章安街道)。
东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分章安县之东瓯乡置
永宁县,西犹兼并
处州地,户不满万。
吴少帝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
临海郡,隶
扬州。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
永嘉郡,隶扬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以原永嘉郡辖境置处州。
唐上元二年(675年),从
括州析永嘉、
安固两县置
温州,隶
江南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析江南道置
江南东道,温处台隶之。
唐天祐四年(907年),
钱镠建
吴越国,定都
杭州。吴越强盛时拥有十三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省全境、
江苏省东南部(
苏州市)、
上海市和
福建省东北部(
福州市)一带。
北宋至道三年(997)置
两浙路,下辖:
苏州、
常州、润州(
镇江)、
杭州、
湖州、秀州(
嘉兴)、越州(
绍兴)、明州(
宁波)、台州、婺州(
金华)、
衢州、
睦州(建德)、温州、处州(丽水)和
江阴、
顺安二军。
宋熙宁七年(1074),分两浙路(宪司治
越州)为东西路,
两浙东路辖越、婺、衢、明、台、处、温七府。治山阴县(今绍兴市
越城区),寻合为一,九年(1076)复分,十年(1077)复合。
至元十三年(1276),置江淮等路行中书省,统两淮(
淮南东路,
淮南西路)、两浙(两浙东路,两浙西路)地,又称淮东行省、扬州行省,治
扬州,至元二十六年后徙治杭州。元二十六年(1289年),划江而治,江南部分为
江浙行省。
明清时期,浙江省辖湖州、嘉兴、杭州、绍兴、严州、金华、衢州、处州、温州、台州、宁波十一府,台州属
宁绍台道,温、处两州属
温处道。
光绪二年(1876),中英《
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被辟为
通商口岸,英国在温州
江心屿设立
英国领事馆。
孙中山《
建国方略》中,指出温州应该建设一个东方大港。
1984年4月,为进一步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又决定扩大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温州就在其列。
地理环境
温处台地处山川海陆相间之地,浙江四条大江——
瓯江,
灵江,
鳌江,
飞云江就从这里奔流到海,又有
括苍山,
天台山,
雁荡山三大名山圣景相傍,得天地之灵气,海陆之精华,地处
东海之滨,海岛星罗棋布,气候受海洋性影响显著,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温州城就被评为中国六大
风水城市之一,由中国风水学鼻祖,第一个写葬书的
郭璞所建,他根据
北斗七星状的地形设计并建造了温州城。他还修建了六十四个泉、五个水塘,五色五水来调整这个城市的结构。宋朝时期,
方腊围困温州城四十六天而没有攻下,海陆风水之优越是无可挑剔的。
而浙东南历代倍受
佛家道家青睐,道家
洞天福地中的
七十二福地有十处位于温台,分别为第二福地
盖竹山,第三福地仙磕山,第四福地东仙源,第五福地西仙源,第六福地南田山,第七福地玉溜山,第十二福地
大若岩,第二十八福地
陶山,第二十九福地皇井,第六十福地司马梅山,福地之密,是为全国之最。
丹阳陶弘景就曾在
永嘉陶公洞修道。温州都市区
绿心——
大罗山是
太上老君玄都紫府八景宫、
玉京金阙:
昆仑山~
玉虚宫、
仙域真境:蓬莱岛~
碧游宫)。
温州地区佛寺香火鼎盛,洞头列岛的
中普陀寺和
舟山观音道场——
普陀山遥相呼应。近代以来温州还成为了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桥头堡,尤以
天主教为盛,被冠以“中国
耶路撒冷”的美誉。
东部滨海平原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是
江南水乡景观的重要延伸,旧时人们出行往来都要依赖船只。这一地区
海涂资源丰富,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地资源。又是浙闽
沿岸流和
台湾暖流(
黑潮)的交汇之处,为海洋
渔业资源开发和水产养殖提供丰富的天然
饵料,一派鱼米之乡的景象。千百年来,这种世外桃源般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佛道名仕前来,瞻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
谢灵运、
李白、
杜甫、
孟浩然、
陆游、
文天祥等为之题诗。
区域经济
农业上,滨海平原地区以
水稻种植业和蔬菜瓜果种植业为主,丘陵地区以牛羊
畜牧业,水库生态养殖,水稻、小麦种植业,
经济作物种植业为主。其中经济作物以
茶叶,瓜果为主,该区域的名优农产品以永嘉
乌牛早,
温州瓯柑,
黄岩蜜桔,温州
生姜,
东魁杨梅等为代表。
渔业上,温台地处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交汇处,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水产养殖提供了天然饵料,尤其是
洞头列岛,
南麂列岛,
北麂列岛,
大渔湾和
瓯江口,灵江口,云江口等地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开发前景。
工业上,历史上的温处两地是中国重要的
瓷器产地,拥有丰富的
手工业和
手工艺品制造传统。处州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属六大窑系之一,因其主要产区在
龙泉市而得名。
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中的哥窑所在地就在龙泉,以烧制
青瓷而闻名。龙泉窑开创于
三国两晋,结束于
明清,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
瓷窑系。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
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
越窑瓷器业凋敝,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
粉青、
梅子青釉瓷色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并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是南宋
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时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
官窑瓷器。龙泉窑的产品畅销于
亚洲、
非洲、
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长三角城市群的凤尾城市台州,以及于2019年7月3日被列入
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的温州,是我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重要节点。这里还是民营经济“
温台模式”的发源地,在温州不仅仅民间企业是民办的,就连机场,铁路也都是从民间集资建造的,由于温州地处台海防御的作战前线,国家对温州的财政支持可以说是少之甚少。上世纪80,90年代为了让温州制造走出去,远在台湾的温州华人
南怀瑾毅然出资为温州建起了
金温铁路,从此温州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金温铁路沟通温州、丽水和省内枢纽金华,是自强不息的温州人走出去的第一步。
风土文化
永嘉南戏
南戏是中国的“百戏之祖”。“百戏之祖”并非
昆曲,昆曲源于
昆山腔,而昆山腔只是“
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并不能代表
弋阳腔、
海盐腔和
余姚腔。
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
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为
行宫”(《
温州府志》),甚至把
太庙也迁来温州(《
宋史》)。北方士绅平民,纷纷随之来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内骤增一半。城市消费人口与日俱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
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诸色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
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一种新的艺术样式——
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
永嘉学派
永嘉事功学派,又称“
事功学派”、“
功利学派”等,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今浙江温州)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的一个
儒家学派,是南宋
浙东学派中的一个先导学派。
于北宋庆历年间
王开祖、
丁昌期等人开创学术思想,到南宋,
郑伯熊、
薛季宣、
陈傅良等形成学派,
叶适则集前辈学术理念之大成。在
哲学思想上,认为充盈宇宙者是“物”,而道存在于事物本身(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提倡功利之学,反对虚谈性命。永嘉学派曾与
理学派、
心学派鼎足而立。
永嘉学派提出“
事功”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义利并举”,重视经史和政治制度的研究,主张通商惠工、减轻捐税、探求振兴
南宋的途径。正如明清之际的学者
黄宗羲所指出的“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目朦胧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以为何等也”(《
宋元学案》51卷《水心学案》)。
永嘉学派与
陈亮的
永康学派、
吕祖谦的
金华学派,统称为南宋浙东学派。
瑞安鼓词
瑞安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
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
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温州鼓词发源于“鼓词之乡”——温州
瑞安,故亦称瑞安鼓词,俗称“唱词”、“门头敲”。它是流传在温州地区属
大鼓类的
民间说唱艺术,是
华东和浙江省民间
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素有“浙北
评弹,浙南鼓词”的美誉,是温州及浙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
江心孤屿
江心孤屿,俗称
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山水诗开山鼻祖
谢灵运于公元422年出任永嘉(温州)太守时,频游孤屿,留下不少诗篇。其中《
登江中孤屿》: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是他描写江心屿的第一首诗,也是历代诗人传世的第一首咏江心屿的诗。
谢公亭即为纪念永嘉太守谢灵运在此观海所建。地处江边,可南瞰鹿城。
杜甫有诗:“孤屿亭何在?天涯水气中”;
李白亦诗云:“江亭有孤屿,千载寄犹存。”各代诗人题咏诗词就有800余首,如李白、杜甫、
孟浩然、
韩愈、文天祥等均有名篇佳作咏及孤屿。
江心十景:春城烟雨、海淀朝霞、瓯江月色、孟楼潮韵、翠微残照、远浦归帆、沙灯渔火、塔院筠风、海岩香泉、罗浮雪影
江心屿有双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高28余米;西塔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高32米。自唐以来,温州商业与造船业发达,温州港桅樯林立,业务繁忙,江心屿上的双塔蹲踞瓯江入海口,便成为船舶进出温州的引航标志。直到今天,航海者仍把这两座塔当作导标。
国际航标协会将江心双塔评为世界灯塔百强之首。
怀素与雁荡山
雁荡山是
三山五岳之一,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与
黄山、
庐山齐名,是我国境内唯一一座流纹岩
破火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唐代时期,西域高僧
诺矩罗因仰慕雁荡山“花村鸟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来雁荡山弘扬佛教。
“草圣”
怀素也慕名来到浙雁荡山修行,徜徉于拥有奇峰、怪石、巨幛、飞瀑的神山之中,抄下《
四十二章经》这篇被徐悲鸿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草书巨制。这幅作品落笔纵横,隐见莫测,妙绝古今。在怀素之后,另一位法号叫
贯休的僧人来到雁荡山,他处处寻访怀素的遗踪,并写下一首《
观怀素草书歌》。尔后是宋代的
吕夷简、
戴复古,元代的
李孝光和明代的
文徵明、
汤显祖,乃至于近代的
康有为、
黄宾虹,无不为雁荡山留下诗作,或将这里的奇山秀水写入翰墨丹青。
拦街福
拦街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浙江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期的拦街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后来人们以娱神为名,增加了文化娱乐活动。现代拦街福在活动现场有传统工艺品展示,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剪纸龙等这些老温州的节日民俗。活动两旁街道有
长人馄饨、
胶冻、
九层糕、麦芽糖、
灯盏糕等温州地区的汉族传统美食小吃。
“十四夜”
台州中北部(
临海、
仙居、
天台、
三门)以及
宁海、
象山县丹城镇及其以南地区则在正月十四过元宵,这一带的人称
元宵节为“十四夜”,正月十四当晚会举行隆重的庆元宵活动。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