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王

中国古代王爵

渤海王,中国古代王爵。历朝可考者凡34人,其中出名者有刘协高欢高澄高崇文高骈高季兴高怀德大祚荣等。

东汉
刘鸿
刘鸿(?-147年),汉章帝的曾孙,千乘王刘伉的孙子,乐安王刘宠的儿子,嗣封乐安王。
刘鸿的儿子刘缵,在汉冲帝死后继位,就是汉质帝。梁太后下诏,以乐安的地理条件差,改封刘鸿为勃海王。不久,汉质帝梁冀所杀,刘鸿也没什么反应。
刘鸿在位二十六年,建和元年(147年)七月,刘鸿薨逝,谥号为孝。
刘悝
刘悝(?-172年),东汉宗室。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汉桓帝刘志之弟,封为勃海王。汉灵帝刘宏登基后,刘悝与中常侍王甫结怨,熹平元年(172年)七月,王甫指示他人诬陷刘悝谋反,刘悝入狱自杀。
刘协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
刘协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董卓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
晋朝
司马辅
司马辅,西晋宗室,安平献王司马孚第三子,三国时为曹魏野王太守。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封渤海王,食邑五千三百七十九户。后任卫尉东中郎将南中郎将等官职。咸宁三年(277年),徙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太康五年(284年)去世,谥号成王,追赠镇北将军
北朝
苻懿
苻懿(?-388年),前秦哀平皇帝苻丕之子。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苻丕即位为皇帝,封苻懿为勃海王。
太安二年(386年),苻丕西燕皇帝慕容永打败后,遂被东晋扬威将军冯该斩杀。大臣护送苻懿及弟弟济北王苻昶到远房堂兄南安王苻登所控制地区。苻登起初提议拥护苻懿继位,但苻登被大部分部下拥立为皇帝。
太初二年(387年),苻登封苻懿为皇太弟,太初三年(388年),苻懿去世,谥号为献哀皇太弟。
刘敷
刘敷(?-316年),中国五胡十六国汉国皇族。匈奴族人。刘聪子。
312年,封渤海王,拜大将军。316年,被靳准诬陷和皇太弟刘乂谋反作乱,和河间王刘易上表弹劾常侍王沈矫诏诬陷忠臣,结党擅权,请罢官治罪,相国刘粲护卫王沈。因为刘聪朝政混乱,劝谏不成,均为获准,忧愤而亡。
慕容朗
慕容朗(?~~398),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之子,母亲段元妃。393年,封渤海王。
398年二月,段速骨叛乱,逼慕容隆长子高阳王慕容崇为主,杀死乐浪威王慕容宙、中牟熙公段谊和宗室诸王。一般认为,慕容朗死于此次叛乱,被段速骨所杀。
高欢
北齐高祖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齐神武帝。因祖父高谧犯法,移居怀朔镇,成为鲜卑化汉人。
高欢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归顺葛荣,成为亲信都督。后叛降尔朱荣,并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普泰二年(532年),起兵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欢逼走孝武帝元修,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高欢自居晋阳,遥控朝政,专擅东魏朝政16年,封渤海王。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高欢病逝于晋阳家中。东魏武定八年(550年)正月,其次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高欢为太祖献武帝,后被改尊为高祖神武帝。
高澄
高澄(521年-549年),字子惠,东魏权臣,北齐文襄皇帝。他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长子,母亲为娄昭君。高欢死后,他继承高欢的官职,袭爵渤海王,后来进封齐王。
高澄美姿容、善言笑,自幼聪慧过人 ,具有政治天赋,深得高欢喜爱。魏中兴元年(531年),被立为渤海王世子。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十五岁的高澄入朝辅政,先后为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吏部尚书等职。通过改革官吏选举制度、惩治贪贿,整顿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确立了权威。 高欢死后,高澄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坐镇晋阳。击溃叛将侯景,以反间计乱梁,吞并两淮,收复颖川,在短期内团结东魏统治阶层,顺利掌控了东魏政权。
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完成夺取东魏皇位的准备工作,受禅前夕为膳奴所刺杀,年仅29岁。其弟高洋建立北齐之后,追谥高澄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
唐朝
李奉慈
李奉慈,唐世祖李昞孙,蜀王李湛次子,陇西恭王李博义弟。武德初,封渤海王。显庆时,为原州都督。薨,谥:敬。
高崇文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字崇文,幽州人,唐代名将。
贞元五年(789年)夏,吐蕃军三万人犯宁州,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战于佛堂原,大破之,迁长武城都知兵马使,封渤海郡王。
元和三年(808年)冬,高崇文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南平郡王。
高骈
高骈(821-887),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孙。唐昭宗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光启中为毕师铎所杀。
高固
高固,唐朝将领,名将浑瑊的部将,因功封渤海郡王。
五代
高万兴
高万兴,后梁将领。唐末,隶于李茂贞部,为胡敬璋骑将。朱温杀害昭宗,随李茂贞领兵东征西攻,久战无功。胡敬璋卒后,降于朱温,被授鄜延招抚使。与刘知俊合兵攻鄜、坊、丹、延等州。曾任太师、中书令,封渤海郡王、延安王、北平王,兼彰武、保大两镇节度使。后唐时入朝,仍授旧职。同光三年(925年)卒于任。
高季兴
高季兴(858年-929年),原名高季昌,字贻孙,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又称荆南)开国君主。
高季兴早年曾为朱温义子朱友让的家奴,后被朱友让收为义子,成为朱温的亲随牙将。后因破凤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銮毅勇功臣”称号,迁宋州刺史。随朱温扫荡青州,累功升至颍州防御使。
907年,朱温称帝,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14年,被封为渤海王。后唐后梁后,高季兴向后唐称臣,并亲自入朝觐见。924年,后唐庄宗封其为南平王。
高季兴在荆南,经常截留各国贡品,又为获取赏赐而向诸国称臣,反复无常,被诸国称为“高赖子”。
926年,高季兴截获蜀地入朝贡物,又向后唐索地,妄图扩大地盘。后唐明宗罢黜高季兴官爵,发兵征讨。高季兴不敌,辖地日蹙,遂向南吴称臣,被封为秦王。
929年,高季兴病死,其子高从诲继位,重新向后唐称臣,因此后唐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号武信。
高从诲
高从诲(891年—948年),字遵圣,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第二任君主。高从诲初仕后梁。高季兴建立南平国后,任命其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等。
天成三年(929年),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位。长兴三年,封从诲渤海王。应顺元年,封南平王。
乾祐元年(948年),高从诲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谥号文献王。
高保融
高保融(920年―960年),字德长,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第三任君主,948年―960年在位。
周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加任高保融兼任中书令,封渤海郡王
周显德元年(954年),后周进封高保融为南平王
宋朝
高怀德
高怀德(926年—982年),字藏用,常山真定人,后周天平节度、齐王高行周之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开国功臣。以拥戴有功,宋初为殿前副都点检,曾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后与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图自请解除兵权。宋太宗时官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死后追封渤海郡王
渤海国王
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Mòhé)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Jīmí)州。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926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乞乞仲象
乞乞仲象,又称:大仲象、太仲象。唐代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首领。靺鞨满族先祖,而粟末靺鞨只是靺鞨中的一部。
世居粟末水(今松花江流域)。隋代末附于高句丽,唐灭高句丽后南迁至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既受唐朝节制,又归地方统领。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无上可汗李尽忠孙万荣率众反唐攻破营州,乞乞仲象率部众参战,被授大舍利衔。武则天为平息营州之乱,采取怀柔政策,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
其子大祚荣追尊其为:渤海烈王。
大祚荣
大祚荣(?―719年),本名祚荣,无姓,后因其尊称而取姓为大氏。粟末靺鞨族人,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之子,渤海国建立者,698年—719年在位。
圣历元年(698年),正式建国,自号震国王,史称“旧国”。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派鸿胪卿崔忻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不称震国,专称渤海。
开元七年(719年),大祚荣去世,谥号大圣明武高大王。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家、政治家,史称创造渤海的海东盛王。
大武艺
大武艺(?―737年),姓大氏,名武艺,靺鞨族粟末部人,渤海高王大祚荣嫡长子,渤海国第二任君主,718年―737年在位。
719年受唐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大钦茂
大钦茂,大武艺之子。渤海国第三代君主,谥号文王,在位期间737年793年,年号为大兴
737年受唐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天宝中,累加特进、太子詹事、宾客。762年晋封渤海国王、检校太尉。大历中,累加拜司空、太尉。
大元义
大元义,渤海国第四位君主,大钦茂的族弟。在位期间793年至794年,大钦茂世子大宏临早亡,大钦茂死后大元义即位。大元义残暴好杀,794年,大钦茂的孙子大华玙与国人杀害了大元义。
大华玙
大华玙,大钦茂的孙子,渤海国第五代君主,谥号成王,在位期间793年至794年,年号为中兴。他是大钦茂的嫡孙,与国人杀害了残暴的篡夺者大元义而即位。
大嵩璘
大嵩璘渤海国第六代君主,大钦茂的幼子。
795年受唐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798年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晋封渤海国王。805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806年加检校太尉。
大言义
大言义,渤海国第八代君主,在位期间812年至817年,大元瑜的弟弟,改元为朱雀。唐朝遣使李重旻册封大言义为渤海国王。大言义进一步加强了与唐朝的关系,817年去世,谥号僖王。
大明忠
大明忠,是渤海国第九代君主,在位期间817年至818年,大言义的弟弟,改元为太始。818年大明忠去世,谥号简王。大祚荣王统从此断绝。
大仁秀
大仁秀渤海国第十代君主,大明忠之从父,大祚荣之弟大野勃的曾孙。818年至830年在位,年号建兴。
818年受唐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
大彝震
大彝震,是渤海国第十一代君主,在位期间830年至857年,大仁秀的孙子。其父世子大新德早亡,大彝震以王孙嗣位,改元为咸和。831年,唐文宗遣使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
大虔晃
大虔晃,渤海国第十二代君主,在位期间857年至871年,大仁秀之孙,大新德之子,大彝震的弟弟。857年,大彝震死,大虔晃嗣位。858年受唐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
大玄锡
大玄锡,是渤海国第十三代君主,在位期间871年至893年,大虔晃的孙子。871年大虔晃去世,大玄锡即位。
大玮瑎
大玮瑎,渤海国第十四代君主,在位期间893年至906年。
大諲撰
大諲撰,渤海国第十五代君主,在位期间906年至926年,曾遣使向后梁朝贡。契丹国兴起后,屡屡侵犯渤海国,926年,上京龙泉府被契丹国攻陷,大諲撰投降,渤海国灭亡。
大光显
大光显,渤海王大諲撰的世子。926年,契丹国渤海国,渤海王大諲撰被俘虏。契丹在渤海领地设置东丹国,皇长子耶律倍被任命为国王。
同时渤海人的反抗运动开始兴盛,在王弟大某(渤海王大諲撰之弟、名不详)的领导下,以上京龙泉府北方作为根据地。大光显在原渤海国西南部潜伏。
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在争夺契丹国帝位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耶律倍因受皇帝耶律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王弟大某乘机占领忽汗城(龙泉府),大光显也在西京鸭绿府即位,后渤海建立。又收复了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道)。
934年,后渤海内讧,王弟大某联合南海府烈氏追击大光显。大光显率部民数万越过了鸭绿江,逃亡高丽
大光显被高丽太祖王建赐名王継,居白州(今黄海南道白川郡)。大光显一族中保持大姓者,在13世纪改为太姓。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