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龄皋

民国时期书法家,革命家

潘龄皋(1867年2月6日—1954年6月19日),字锡九,河北安新人。1881年,15岁的潘龄皋考中秀才,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人,后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先后在甘肃任知县、知州、知府。辛亥革命成功后,潘龄皋担任甘肃省省长,后因痛恨官场腐败,于1922年辞职回乡,之后移居天津、北平,以赋诗、写字为乐,成为民国时期北方著名的书法家。日伪统治时期,他因拒绝出任伪河北省省长而被捕入狱。1948年,潘龄皋几次写信给傅作义,劝其与中共和谈。1949年后,他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中央文史馆馆员。1954年病逝于北京。

人物生平
清末时期
潘龄皋,1867年2月6日(清同治六年正月初九日)出生,祖潘祖望,清生员;父潘希曾,清庠生,早亡。潘龄皋幼时天资聪颖,入塾后,勤于攻读,常夜点香火照明以自学。
1881年(清光绪七年)考中秀才。后外出受聘做塾师,白天教书,夜晚自学深造,兼习书法。他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喜读唐诗宋词、明清古文,尤擅书法。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他由津赴京应乡试,考中举人,翌年(乙未)殿试,获二甲十三名点为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人称潘翰林。在翰林院三年后,于1898年赴甘肃,任隆德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多施惠政。民感其行,甚为爱之,曾有扒靴留帽立生祠之说。此后,他又出任张掖、皋兰知县,秦州、肃州知州,不久又被任命为兰州知府,但未到任即被选拔为甘肃省巡警道。于1906年卸任还乡。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建立后,潘龄皋曾暂代任甘肃省提学使、布政使。1914年6月出任边关道(安肃道)道尹兼嘉峪关监督,1919年3月辞职。1921年6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委任他为查勘甘、新禁烟大员,1921年10月任甘肃省省长。因军阀倾扎,派系纷争,迫于形势压力,于第二年7月辞职,回家乡安州赋闲。
回乡期间,潘龄皋闲静少言,深居简出,苦攻书法。宋哲元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时,聘请潘龄皋为参议员。他为宋手书四条屏朱伯庐《治家格言》在宋部将士中散发。
抗战时期
“七七”事变后,潘龄皋曾任安新县县长。1938年日军进驻安州后,多次请潘出任县维持会会长,他拒受伪职,遂于1938年1月逃离家乡,定居北平。随之,日军诱逼潘龄皋出任河北省伪省长,汉奸、北平维持会会长江朝宗、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等人多次劝他出山,他均以种种借口,坚辞不受,日酋恼羞成怒,遂命宪兵将其逮捕。被捕时潘龄皋穿戴好寿衣寿帽,以示不再生还的决心。入狱后十余日,经友人取保释放。他宁肯以鬻字收入维持生计,也不俯首于日军换取荣华富贵,不失民族气节
抗战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潘龄皋安置在华北行辕任职,但他目睹当局腐败状况,对国民党政府不抱任何幻想,遂以年老体衰为由,拒不受职。
平津战役其间,恰潘龄皋任北京“文友社”责任社友(即社长),该社是以倡导和平、弘扬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名流组织。他倡导“文友社”暨平津工商各界代表联电致作战双方,请划平津为非战区城市。天津解放后,潘龄皋两次写信给傅作义,力劝傅和谈。傅作义将军等将领对潘龄皋十分器重,邀请他参加贤达会,并在会上发表和平解放北平的意见。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龄皋继续任“文友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潘龄皋参加了开国大典,晚上又应邀去中南海赴国宴,席间与林伯渠徐特立吕正操等领导及各界代表畅谈、和诗,以诗文记录盛况。同年12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委任令,任命潘龄皋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1951年7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49年8月至1954年,他是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四届代表、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晚年,潘龄皋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周恩来总理和吕正操将军曾亲自到他家访问,并为他调换住宅。
1950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他的诗文手迹:中华大国几千年,封建由来帝制专。今朝改变新生面,人民生活乐安然。
1954年6月19日,潘龄皋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人物故事
清朝光绪年间,直隶(今河北)曾出过一位翰林,名潘龄皋。自光绪十九、二十年乡试会试联捷并入翰林开始,至1954年病逝。他历经朝代更迭,惯看大王旗换,然始终头脑清醒,恪守节操,以德才立身,以书法名世。尤其难能可贵者,乃其桑梓之念,终生不渝;爱国之情,老而弥笃,颇值得一书。
一、蟾宫折桂
潘龄皋先生(1867~1954),字锡九,一字颐山,号葛城居士,直隶安州(今河北省安新县)人,清同治六年正月初九日(1867年2月6日)出生于当地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祖望、父希曾均为生员,却皆享寿不永。龄皋少孤,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入塾发蒙后,常焚膏继晷,刻苦自励,诚为可造之才。年十四,中秀才。后为谋生而受聘塾师,开坛授课之余,不忘自学深造,兼习书法。渐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喜读唐诗宋词、清桐城派古文,尤以书法见长。弱冠搦管,挥洒自如,初具气象,乡贤称之。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龄皋赴京应乡试,中举人,翌年乙未科殿试,联考联捷并获选庶吉士,入翰林。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卷下,龄皋获二甲第十四名进士;另据朱汝珍编《词林辑略》卷九,潘龄皋,字颐山,一字小泉,散馆改知县,官至甘肃巡警道。当然,这是指其在清亡前的官职。
按清制,庶吉士入翰林须学习三年,参加散馆考试,合格者留馆,成为正式翰林官,余者则委为部属或外派知县,但世人仍以翰林目之。龄皋未得留馆,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外派甘肃,任隆德县知县。在任期间,多施惠政,民感其行,甚受推戴,曾有为之立生祠之举。此后,又出任张掖、皋兰知县,秦州、隶州知州,并被任为兰州知府,未到任,即被选拔为甘肃省巡警道。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卸任还乡。
二、历尽沧桑
辛亥鼎革,民国建立。龄皋复出,曾暂代任甘肃省提学使、布政使。1914年6月,出任边关道(安肃道)道尹兼嘉峪关监督,1919年3月辞职。1921年6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委任他为查勘甘、新禁烟大员,1921年10月,任甘肃省省长。因军阀倾扎,派系纷争,迫于形势压力,龄皋于第二年七月辞职,再回家乡安州赋闲,自此淡出官场。
此间,龄皋闲静少言,深居简出,专事书法,兼吟诗赋,借以自娱,名望日高。尤以行书渐成独特风格,深受书界推崇。宋哲元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时,聘龄皋为参议员。他为宋手书四条屏朱伯庐《治家格言》,在宋部将士中散发。龄皋轻财仗义,乐善好施,常为乡里做善事。1925年,安州乡绅陈起等人,赴天津和奉军第一师长、直隶督军李景霖秘密商定,强行向安新征收席箔税。陈等横征暴敛,百姓激愤。在龄皋支持下,乡人痛打陈起,强收席苇箔之谋遂告破灭。为此,安新席民捐款,在安州北门建亭立碑,以示纪念。
“七七”事变,倭患日深。桑梓民众奋起救亡,推龄皋为安新县县长。1938年,日军进占安新。为弱化和瓦解民众的抗日情绪,日寇指使汉奸多次礼聘龄皋出任县维持会会长,但他拒受伪职,引起日寇及其鹰犬的强烈不满。为安全起见,他于1938年1月离开家乡,定居北平。未料得离得狼窝,再入虎口。日军又进一步威逼利诱,请龄皋出任河北省伪省长,当时的著名大牌汉奸如伪“北平维持会会长”江朝宗、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等,皆与之有旧,故轮番登门拜访,苦劝其出山就任,均遭坚拒。日酋恼羞成怒,遂命宪兵将其逮捕。临行时,龄皋下定决绝之心,穿戴好寿衣寿帽,大有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悲壮。后经友人营救,于入狱十余日而取保获释。嗣后,龄皋鬻字以维持生计,以前朝翰林之尊,宁肯为人抄写佛经、书写扇面、条幅、中堂等,亦绝不俯首于日寇而损气节,表现出士大夫的浩然正气,赢得了世人广泛的尊敬与嘉许。
抗战胜利后,鉴于龄皋在日伪时期的高风亮节而赢得的社会声望,国民政府拟将其安置在华北行辕任职。但他目睹时局混乱,对国民政府不存幻想,遂以年老体衰为由婉拒。
内战爆发,时局苍黄。龄皋以天下苍生为念,密切关注着形势变化。平津战役期间,恰龄皋任北京“文友社”社长(时称责任社友)。该社是以倡导和平、弘扬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名流组织。在战火燃至平津的危急时刻,为避免八百年古都毁于一旦,在社会各方人士敦请下,由他领衔,以“文友社”暨平津工商各界代表名义联合通电作战双方,请划平津为非战区城市。天津解放后,龄皋又两次写信给傅作义将军,力促傅与解放军和谈。傅作义将军与所部其他将领对龄皋尊敬有加,特邀其参加贤达会,并在会上陈述己见,身主和谈,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得享太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潘龄皋继续担任“文友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龄皋应邀参加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晚间,又应邀至中南海瀛台出席国宴。席间,与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徐特立吕正操等领导及各界代表畅叙、和诗,归后,感慨万千,夜不能寐,特赋诗以记录开国之盛况及其感想。云:“林伯渠秘书长召集同仁在瀛台欢宴,叙诗以谢之:‘万机佐理有余闲,招集良朋兴倍欢。客聚东南皆夙契,筵开水路喜加餐。欣逢国庆人同乐,况值人心已久安。太液池边齐饱德,敢忘嘉会共盘桓。’”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同年12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委任状,任命潘龄皋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龄皋欣然接受,并为于晚年能够有机会为国事建言而深感欣慰。
解放伊始,世事纷纭。而中央政府于万机之余,不忘尊老亲贤,以崇古礼。特筹划设立专门机构,以安置德高望重而又生活无着的社会贤达。1951年7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立,龄皋、邢端、志琮、邵章陈云诰等五位前清翰林同时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首批馆员,并得到优厚待遇,使其晚景一片光明。
自1949至1954年,龄皋连任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四届代表、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因而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怀与照顾,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周恩来总理和吕正操将军曾亲自到府上拜访,并为他调换过住所。1954年6月19日,龄皋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有七。
四、书法巨匠
潘龄皋先生学富五车,博学多闻。不仅是一位爱国人士,同时也是一位文化巨匠。自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龄皋均以书法名世。其书法艺术自成一家,名重平津和冀中一带,与谭延闿齐名,时有“南谭北潘”之论。龄皋曾为平津许多商号店铺书写匾额;北京颐和园、北海团城亦有其书写的碑文和楹联。在保定,亦多有其书法遗墨及碑刻存世。民国时期,北京、天津出版过其字帖十四种,其中尤以《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潘龄皋太史墨宝》最为著名。1985年,天津古籍书店根据1934年天津“文成堂”为他出版的字帖,刊印了《潘龄皋行书四种》,对潘体书法有弘扬之功。
龄皋书法以行书见长。乃以颜(真卿)字为基,远取苏(东坡)书之腴,赵(孟頫)书之淑、董(其昌)书之雅;近取刘(墉)书之厚,融筑而成自身风貌。其大要乃笔法尚饱满,多用逆笔入纸,导墨行笔,笔画外柔内骨,点画果断干脆,洁净利索;撇画挺拔而厚重;捺画一波三折而内含筋骨;钩画多方折;竖画行笔时劲健凝重,万毫齐力,收笔时至力量饱满时戛然而止,有笔止意无尽之感。其结字重奇侧,与前人不同,特征是上重下轻,左重右轻;上下紧密,左右宽松;上横不平,偏竖不直。偏正欹侧之中意趣横生,气韵生动。其章法崇朗清,整体感觉疏朗、匀称、平稳;肥瘦呼应,大小相间;粗细错落,轻重互见,跌宕起伏,韵律勃动;肥而不肿,瘦而不枯,宽而不散,细而不弱。总之,龄皋书法形美神足,外柔内刚,娇美而不坠俗媚,含蓄而不露锋芒。于静谧、安祥、平和之中,蕴含着勃勃生机。
龄皋闲居时,书法已负盛名;隐居京华后,经意凝神,挥毫不辍,终于自成一脉,声名更著。当时书界学潘者已不乏其人,假托其名者亦所在多有。其中尤以潘氏乘龙快婿陈瑶圃得其神髓,为世公认。因求书者众,龄皋接应不暇,故常委陈氏代其挥毫,竟能以假乱真,多有书作流传于世。时下,京、津、保古物市场及流于民间的龄皋书法作品,可谓真赝互见,不易区分。在此方面,河北保定书法新锐吴磬军先生多有心得,堪称行家。
仔细考察潘书风格,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庚戌(1910年)43岁至己未(1919年)52岁当甘肃省长之前。其作品明显带有颜(真卿)苏(轼)和刘(墉)字风格,笔墨丰厚,章法茂密。二是自壬戌(1922年)55岁居家赋闲至己卯(1930年)62岁时。此阶段其书法风格已臻成熟,用笔重中见轻,结字左紧右松,章法疏朗清逸。三是自1938年定居北平直至逝世,多有所题匾额和手抄经卷问世,风格纯熟闲雅,境界炉火纯青。
燕赵之地,人才辈出;风流文采,世有传人。龄皋外孙陈兆麟先生,幼承家学,研习书法,六十余年笔耕不辍,得以全面继承潘体静雅灵动、风姿绰约的风格,不仅得其形、更得其神,起步既高,境界弥远,堪称潘体正宗传人。现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华北油田书协理事。他对潘体书法风格感悟颇深。曾写道:“潘龄皋行书正是综合运用了自己的一套笔法、墨法结字法、章法等、才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面貌神韵。”在分析其墨法时说:“潘体用墨讲究浓而饱,因而字字显出饱满的精、气、神。而笔法多用揉笔入纸,特别是一些主笔的起笔,因而显得外圆内骨。撇用笔挺拔而厚重,捺一波三折而内含骨力,点讲呼应,钩用折笔,每一笔都洋溢着动态的劲美。兆麟对潘书之分析,既表达了对先人的推崇和深爱,也是以正宗传人身份对潘书评价的点睛之语。
古语有云:“字如其人”。潘氏书法所体现的“外柔内刚,外圆内骨”之风韵,与龄皋先生处世之道正相吻合。时值乱世,白云苍狗。龄皋以翰林重望,饱学之身,却能恬静自守,审时度势,不求闻达;在险境中进退有据,不失气节,善始善终,仁者高寿,享以天年。而今,逝者远去,墨韵长存,实为直隶翰林太史前辈中之佼佼者也。
书法艺术
潘龄皋是一位爱国人士,亦是一位文化名人,是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家,
潘龄皋书法造诣颇高,擅楷、行书,小字尤精。结体平正匀称,用笔圆润流畅,风格秀美典雅,深受书家好评,可谓“轻柔中饱含刚劲,简朴中蕴蓄深沉”。成为民国时期北方著名的书法家。当时与谭延闿齐名,有“南谭北潘”之说。时津京冀等地商号铺面,皆以延请潘氏题匾为荣。坊间亦有“草书三原于右任榜书天津华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龄皋”之语。时人称其书为“潘体”。
潘龄皋曾为平津许多商号店铺书写匾额,北京颐和园、团城亦有其书写的碑文和楹联。在保定,亦见他为张怀信、王式南等名人书丹的墓志铭。民国时期,北京、天津出版过他14种字帖,其中《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潘龄皋太史墨宝》最为著名。上世纪80年代,天津古籍书店根据“文成堂”版出版了《潘龄皋行书四种》。
潘龄皋书法以行书见长,在颜(真卿)字风格基础上,远取苏(东坡)书之丰腴,赵(孟頫)书之淑美、董(其昌)书之清雅,近取刘(墉)书之浓厚,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总体特征是,笔画饱满,结字奇侧,章法清朗。其笔法多用逆笔入纸,导墨行笔,笔画显得外柔内骨,点画果断干脆,干净利索;撇画挺拔而厚重;捺画一波三折而内含筋骨;钩画多方折;竖画行笔时劲健凝重,万毫齐力,收笔时至力量饱满时戛然而止,有一种笔止意无尽之感。潘龄皋书法结体与前人不同,特征是上重下轻,左重右轻;上下紧密,左右宽松;上横不平,偏竖不直。偏正欹侧之中意趣横生,气韵生动。潘龄皋书法整体感觉疏朗、匀称、平稳;肥瘦对比,大小相间;粗细错落,轻重互见,起伏跌宕,韵律勃动;肥不臃肿,瘦不枯薄,宽不松散,细不纤弱。总之,潘龄皋书法形美而神足,外柔而内刚,娇美而不俗媚,含蓄而不露锋芒。在静谧、安详、平和之中蕴含着勃然欲发的生机。
潘龄皋的书法在家闲居时已负盛名,隐居京华后以字为生,更是声名远播,学潘者不乏其人,假托其名者亦大有人在。人所供认的潘氏女婿陈瑶圃便是一位。陈氏擅长潘体,常代潘挥毫,以搪求书者,且能以假乱真,多有书作流传于世。时下,京津拍卖市场和保定古物市场以及民间交流的潘龄皋书法,笔者多曾过眼,真赝互见。现就潘龄皋书法的落款、钦印以及用纸、用墨等特征略述如下:首先潘龄皋在对联、中堂、条幅、横幅作品中,常见落款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先落干支纪年、时令,然后落“潘龄皋”三字;一种是只落“潘龄皋”三字。一般“皋”字末画竖笔较长。在尺幅较小的横幅杂录和手札作品中,潘龄皋一般多落有书写内容和出处,然后落书写时间即干支纪年、时令和书写地点即斋号。潘龄皋三字一般有落在书写时间和地点之前和落在最后两种情况。如果是后者,那么“皋”字末画竖笔较长。
其次,潘龄皋书法作品尺幅较大者,一般钤套印两方,白文“潘龄皋字锡九印信宜寿”和朱文“乙未联捷翰林”。其特点是上印与落款“皋”字竖笔下端相连或部分叠压。上下两印的距离在半个印章到三分之二印章大小,未见两印之间能容下一方印章之距离者。两方印章的规格为3.5厘米见方。在潘龄皋的早期作品中,包括一些诗话札记,多见钤有套印的白文“潘龄皋印”和朱文“乙未翰林”二印者,钤印特点与上同。印章规格为3厘米见方。
在潘龄皋横幅诗话札记作品中,所钤印章多见白文“潘龄皋印”和朱文“锡九”二印,如落款“潘龄皋”三字在后,则钤印特点与前相同。潘龄皋三字不在最后者,则最后一字与第一印章的距离在三分之一到半个印章大小。亦见有单钤其中一印者。这套印章规格为2厘米见方。另常用一对印为白文“龄皋”和朱文“锡九”,或单钤其中一印者,规格为横1.3厘米、竖1.2厘米。亦偶钤椭圆闲章“读书便进”,最宽外1.4厘米,最长处1.8厘米。长条竖章“涂鸦”,0.8厘米×1.8厘米和“龄印”,0.8厘米×1.3厘米。在潘龄皋的扇面和部分札记作品中,钤两对套印,一对为1.1厘米见方的白文“潘龄皋印”和朱文“锡九”,一对为0.6厘米见方的白文单字“龄”和朱文单字“皋”,亦见单钤一“龄”印者。为方便考证,潘龄皋常用印原大附后。潘龄皋所用印泥为上等朱红印泥,朱迹凸显凝结,少见晕散者。
其三,潘龄皋作书用纸非常考究,就笔者所藏其作品看,有保定纸艺局监制的玉版贡宣。清秘阁监制的玉版贡宣多为夹宣。另外潘书作用墨以松烟墨为多,墨迹姿媚而深重。
其四,据潘龄皋墨迹和出版物,潘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庚戌(1910年)43岁到己未(1919年)52岁当甘肃省长前这一阶段,其特征带有明显的颜(真卿)苏(轼)和刘(墉)字风格,笔墨肥厚,成章茂密。第二个时期从壬戌(1922年)55岁回家赋闲到己卯(1930年)春62岁这一阶段,书法风格已臻成熟,用笔重中见轻,结字左紧右松,成章疏朗清逸。第三个时期则是从1939年以后定居北平(京)到逝世期间,多有匾额和抄写经卷见世,这一阶段的作品纯熟、闲雅。
潘龄皋书法艺术人生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