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巩(1048年—约1117年),字定国,号介庵,自号清虚居士,莘县人,王旦之孙。北宋诗人、画家。
人物生平
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王巩与神宗俱生于戊子年,此年为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
王巩年轻时,“笃学力文,志节甚坚,练达世务,强力敢富”。上书言事,多切时病。特为大臣
吴充、
冯京所器重。
王巩靠
恩荫入仕,补为
校书郎。累官
大理评事,迁
太常博士。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四月,坐见徐革言涉不顺而不告,追两官勒停。不久,又复为
秘书省正字。
熙宁九年(1076年),坐借赵居兵书,追两官勒停。
熙宁十年(1077年),筑清虚堂于其居室之西。据(宋)
苏辙《
栾城集》卷二四载,
苏辙为之作《王氏清虚堂记》。
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叙复太常博士。但不久,又“坐与苏轼交通,受谤讪文字不缴,又受王诜金,谪监宾州(今广西宾阳)盐
酒税”。当时王巩的官职还是“秘书省正字”,因御史
舒宣奏言:苏轼“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朗同
货赂,密与宴游”。据(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职官”六六之一○记载;“苏轼被贬官
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还牵连了一批人。在20多位“
乌台诗案”案犯中,王巩是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这使苏东坡很内疚,说:“兹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
元丰四年(1081年),苏轼有《
次韵和王巩六首》。王巩在宾州期间,苏东坡还给他写过很多书信,一再表示王巩因自己而无辜受牵连,遭受了那么多苦难,他感到很是内疚很难过。苏轼还在《
王定国诗集叙》中说:“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
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几病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苏轼劝王巩不要灰心,并建议他用“摩脚心法”对付瘴气,“每日饮少酒,调节饮食,常令胃气壮健。”远在岭南宾州的王巩为了安慰苏轼,则在给苏轼的回信中大谈道家长生之术,说自己正在宾州修行。苏东坡还很喜欢广西的丹砂等特产,便从
黄州致信对王巩说:“桂砂如不难得,致十余两尤佳。”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由
司马光推荐,擢力宗正丞。十月二十五日,他上疏论“宗室疏远者,不当祢皇伯、皇叔。言者摭其疏,指为离间宗室,除扬州
通判”。据(宋)
苏辙《
栾城集》卷二八记载,苏辙为作《制词》云:具官莱,亦故相之子孙而名臣之子也,生于富贵而笃志于学,勇于议论而不谋其身。淮南
大邦,民病水旱。往贰其事,益试尔才。
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九“注”云:王巩于是年十一月十六日“通判
西京”,那么,王巩为扬州通判,应在任西京(今河南洛阳)通判之后。拟或有西京之命而未赴任,又改任扬州。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四载: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二十六日,“前
通判扬州王巩知
海州(今江苏
淮安)”。同年六月八日,又改知
密州(今山东诸城)。同年九月二十二日,“诏王巩罢知密州,
送吏部”。因恩例,乞得
管勾太平观。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五载:元祐五年(1090年),“起判
登闻鼓院”,又为御史
朱光庭所攻,“诏巩别与差遣”。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四载:元祐六年正月,“右
承议郎王巩用
苏辙、谢景温荐,除知宿州(今安徽
宿县)”。
据(清)
陆心源《
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记载:但这次任命,王巩依然没有做长,到六月八日,“巩罢宿州”,“十月六日,巩责”。这次罢职仍然是因为被人攻击,只好依旧
管勾太平观。“改朝奉郎,管勾鸿庆官”
绍圣初(1094年),谪签书
荣州(今四川荣县)判官厅公事。
绍圣中,王巩在
蕲州(今湖北蕲春),至于是何官职,则不可知。
元符元年(1098年),因经常上书议论朝政,“追毁出身以来告敕,除名勒停,送
全州编管”,一直到元符三年才归来。
建中靖国(1101年),王巩“复
朝散郎”,用为河南
通判。
崇宁元年(1102年),王巩被“送吏部,与合入差遣”。秋,“按事
永安县”。九月十七日,朝廷大兴党祸,(元)脱脱《宋史》卷一九《徽宗纪》记载:“籍元裙及元符末宰相
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余官
秦观等、
内臣张士良等、武臣王献可等凡百有二十人,
御书刻石端礼门”。在“余官”中,就有王巩。在“侍从”中,有王巩的从侄
王古。此后,王巩的事迹据(清)
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卷一云:“党籍兴,再贬广西。大观中,例还,遂致仕。晚年徙居高邮(今江苏高邮)。”看来,王巩最后应是终老于此的。
马永卿《元城(刘安世)语录》云:“王巩定国多识前言,往乃服
林灵素丹药,暴得疾苦。”据(清)
黄宗羲、金祖望《
宋元学案》卷九九《宗丞王先生巩》记载:“王定国多识前言往行,乃服林灵素丹药,得疾
焚死”,不知如何改变。但王巩得享高年,大概是没有疑问的。
其卒年,据(清)
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卷一记载:“卒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丁酉十二月初一日”,则其享年应为七十岁。
历史评价
苏轼:①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王定国诗集叙》)②好德而文,以世其家。(《
三槐堂铭》)
黄庭坚:定国富于春秋,崎岖岭海,去国万里,脱身生还,邂逅江滨,斗酒相劳苦,但以“罪大责轻,未有以报君恩”为言,郁然发于文藻,未尝私自怜,此其志未易为俗人道也。(《山谷篥·内集》卷一六《王定国文集序》)
清
陆心源《
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评其:跌宕傲世,好臧否人物,其口可畏,以是颇不容于人,每除官,辄为言者所论,故终不显。
轶事典故
宾州之恋
王巩家中原养有好几个歌女,其中一位复姓宇文、名曰
柔奴者最是眉清目秀、蕙质兰心。王巩定案后,家奴歌女纷纷散去,惟有柔奴一人愿意陪伴王巩共赴宾州。
从1079年12月到1083年10月,王巩与柔奴一起在宾州生活了三年多。王巩在宾州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歌声相伴,温柔慰藉,催促奋发。后来,王巩奉旨北归,得以宴请苏轼。苏轼发现虽遭此一贬,王巩不但没有通常谪官那种仓皇落拓的容貌,还神色焕发更胜当年,性情更为豁达,不由疑惑:“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
红玉。”在逆境中,王巩精神不倒,技艺大进,著述不绝,“尤为坡所折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免于沉沦?王巩笑了笑,叫出
柔奴为苏轼献歌。只见窈窕的柔奴轻抱琵琶,慢启朱唇,轻送歌声。苏东坡以前也见识过柔奴的才艺,如今觉得她的歌声更为甜美,容颜也更红润,看来宾州的水土真是养人啊!王巩告诉苏轼,这几年来多亏柔奴陪伴他在
南疆僻岭的宾州度过了寂寞艰苦的岁月。苏轼试探地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则顺口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没想到如此一个柔弱女子竟能脱口说出如此豁达之语,苏东坡对柔奴大为赞赏,立刻填词《
定风波》一阕: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曲传开后,“点酥娘”柔奴在京城的名声大噪。王巩与柔奴的宾州之恋也流传开来,成了坚贞爱情的古典诠释。
王巩的诗为苏轼所激赏,张邦基也曾作过记述:“王定国持诗与东坡,东坡答书云:‘新诗篇篇皆奇,老拙此回真不及,穷人之具辄欲交割与公。’魏道辅(泰)见而笑日:‘定国亦难作交代,只是且权摄耳。’”
世无此乐
(元)脱脱《宋史》卷三二○《王素传》附。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知徐州。王巩时年三十岁,第二年秋季到徐州访苏轼,过了十几天饮酒赋诗、快乐似神仙的日子。“与客游
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轼待之于黄楼上,谓巩日:‘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这件事宋人广为流传,成为文人雅集的典范。
心胸坦荡
据(清)
陆心源《
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记载:苏轼被贬,牵连了许多人,其中王巩被贬监宾州盐
酒税。这次贬谪,对王巩而言,遭遇堪悲,“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 但在广南生下了
王皋。他仍然心胸坦荡,“安患难不戚于怀”。许多朋友对此赞叹不已,包括苏东坡,也十分感慨。王巩奉调回江西后,首先就是把在岭外作的诗歌数百首,寄给苏轼,让苏轼品题。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序》中说:“定国以余故得罪,……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洽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知人之浅也。”(宋)苏轼《苏轼全集·文集》卷二九《辨举王巩札子》说:“(王巩)顷者窜逐万里,偶获生还,而容貌如故,志气愈厉。”
善于应对
王巩善应对,
绍圣初,
陈次升曾“累章劾章惇”,
哲宗对章惇宠替不衰,故
奏章都被留中。(元)脱脱《宋史》卷三四六《陈次升传》说:“
章惇文字勿令绝。”陈次升向王巩请教,“巩日:‘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居数日,复入见,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帝日:‘然'顾未有代之者尔。’讫不克去”。
毁誉参半
王巩得到很多人的赏识,如
冯京、
司马光,苏轼兄弟更是对他青眼有加。丞相
刘挚甚至与之结为姻亲,为子娶王巩女。宰相
吕大防也“爱其才”,当王巩对除知海州不满意时,特改王巩知
密州。其余黄庭坚、
秦观、
王安礼、谢景温亦都喜与王巩交游。但,朝臣中还有不少人对王巩有看法,王安石说他是“孺子”;除知宿州,为安鼎、姚勐所弹;受苏轼牵连贬宾州,也是有人看不惯他;为宗正丞,被指离间宗室;判
登闻鼓院,被
朱光庭执奏“未协公议”,据(宋)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一记载:“王巩定国为
太常博士,常从术士作
轨革,画一堂庑,庭中有明珠一枚,旁置棋局。未几为御史朱光庭所抨,得补外”。直到最后算总帐,被“除名勒停”,可谓毁誉不一,荣辱不等。
对王巩评价分歧最大的是他在扬州判官任上。史称“在官无过”,但安鼎、姚动在王巩知宿州时,却论列王巩“在扬州日,交通州吏马守珍,逾违公事”。为此,他在
宿州的差使也没有能干多久。这些人攻击他的另一借口是他在扬州有“少年之过”。刘挚这样说,
苏辙也说:“(王)巩之所长,人所难能,所短,或少年所不免。”是何“少年之过”?诸人未明言,
朱光庭曾云:王巩“顷为扬州
通判,以私用刑而得罪去”,似乎是王巩少年使气任性,耍公子哥儿的脾气吧。
人际关系
据《宋史》懿敏公列传、(清)陆心源《
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三槐王氏通谱》记载:巩生六子一女,奇、时、由、皋。巩娶副氏生
王奇;娶张氏(
张方平之三女)生王时、
王由;续妾生
王皋;巩还有两子(名不祥),在贬谪监宾州盐酒税时“一子死于
谪所,一子死于家”。
王奇,(1068—1112年)副氏所生,出嗣
王厚为子,字守钧。原配金氏,继娶曾氏,生二子,倓、作。长子
王倓“字静夫。生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己巳三月初一日。举
茂才,为
太学博士、
通判澶州,兼判
西京勾院事。四迁至
朝议大夫,赠
紫金鱼袋。卒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己亥,年三十一。赠光禄少卿。配严氏,赠
余姚县君;继边氏,封
陈留郡君。子二,道、随”。二子虽皆生于北宋,然主要生活于南宋。(清)
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云:“王道登政和二年(1112年)莫俦榜进士,除
秘书郎,历
龙图阁直学士,扈高宗南渡”云云。次子
王作,“字仲连,宋尚书
屯田员外郎”。
王时(1073—1127年),字叔永,号尚夫。生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正月初八日。
元符中举茂才,
谏议大夫任伯雨表请为宣教郎。卒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丁未七月十一日,年五十五。配宋氏生一子,颜;继配上官氏(龙图阁待制均之女)生三子,华、熙、然。见(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卷一。
王颜,“字东辉,少颖悟,为宗正公所钟爱,不幸微疾早逝”。“公配傅氏,夫死守节,无子,养侄惇为嗣”;
王华,“字邦辉,生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癸酉三月初三日。
温恭尚义。屡以秀才荐举,为
国子学录,流寓
颍上”。 “配冯氏,子二,惇、性”;“继蔡氏,子二,度、志”。四子皆入南宋。且以惇继王颜,志继王然;
王熙,“
太常博士”。后南渡定居;王然,“字季辉。生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己卯闰九月初七日。
明经贡,授
迪功郎,历
朝奉大夫”。后南渡。卒于孝宗时期。“配胡氏,赠硕人,无出,继兄华四子志为嗣。妾生一子,学之。”
王志、王学之,生北宋末年,主要生活于南宋。
王由,字季长,宋迪功郎,住湖北,配赵氏,生一子,谟。据(宋)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二记载:“
都尉王诜为王定国画《烟江叠嶂图》,东坡作诗,所谓‘江上愁心千叠山’者。定国死,其子由以画货与高邮富人茅生,以献章献,或云禁中”。
王皋(1081—1156年),行四四,字子高。官至殿帅府
太尉、晋柱国
太傅(
从一品)。世居汴京
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祖籍山东大名
莘县。宋
兵部侍郎、
晋国公王祜之玄孙;
魏国公、
文正公之曾孙;
端明殿学士、
工部尚书懿敏公王素之孙;
太常博士、宗正丞、定国公王巩之第四子也。皋公生于北宋
元丰四年(1081年)辛酉二月初二日,卒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丙子九月十七日,享年76岁,葬于江苏苏州益地乡。生子三:易、铎、胤。原配赵氏生易、铎,继娶邢氏生胤,都累赠
国夫人。伯易,字吾置,袭父爵,其子孙迁居
太仓(昆山)之东沙,后散居于海虞、澄江、常熟一带,世称为三沙王氏东沙支始祖;仲铎,字吾伍,留居荻川,其子孙散居于
泰州、兰陵一带,世守荻扁父业,世称为三沙王氏中沙支始祖;季胤,字吾曾,淡漠名利,性好游历,后分居无锡沙头
白龙山下(位于南方泉、
金鸡山、白龙山、
凤凰山一带),世称为三沙王氏西沙始祖。南宋
建炎三年(1129年)己酉三月,王皋祖携全家随从孟太后南渡,定居
姑苏荻川。后因随驾至
临安有功,太后闻其名,温语奖谕,礼赐有加,遂封殿帅府
太尉,高宗皇帝赐宅于
建康(南京),一处宅所以示奖励。同年迁居南京
应天府(即南京应天府上元县
尚书巷尚书里)。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两次护驾有功,赐晋柱国
太傅。后因与时政不和,金屡侵犯,康王主和议,高宗听信议和派的主张,放弃北伐,决定与金议和并定都临安。皋祖后来见南宋朝廷腐败,收复中原无望,无力回天,慨然长叹曰:“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事,吾亦从此逝矣”。遂弃官隐居苏州阳城西之荻扁。高宗念其有功,多次诏令他还朝做官,他均以体弱多病推辞。
“政和初,
叙录世荫,补修武郎,为
修武校尉,迁
武略将军。靖康末,造斥……拒叛贼
张邦昌,屡遭困辱。后扈
隆裕太后驾,从南行,累立大功,加
辅国将军,拜殿帅,进
太尉,予世职。忤权贵,遂
致仕。隐居姑苏之荻扁,为
无锡县三沙王氏之始。诏赠
柱国太傅”。“配赵氏,继配邢氏,封汝南
郡君。生三子,易、铎、胤。”
一女适
刘跂,刘跂,字斯立,东光人,元丰二年进士,官
朝奉郎,其父
刘挚,是神宗、
哲宗时期的名臣。
主要作品
王巩官位不高,但他一生勤于写作,著有《
随手杂录》、《
甲申杂记》、《
闻见近录》、《王定国诗集》、《王定国文集》、《
清虚杂著补阙》等书,以其正直的品格和豪气真情,活跃在北宋中后期的政坛上,为时人所敬重。
人物争议
其生年,据(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王巩与
宋神宗同生于庆历八年(1048
戊子年),其卒年,据《王氏通谱》记载:为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丁酉十二月初一日,享年七十岁。
艺术形象
《古今情海》就将王巩的官宦沉浮及其与
宇文柔奴的爱情载记下来,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