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信,兽医病理学家。对牛喘病、猪气喘病、鸡马立克氏病和畜禽肿瘤病等研究取得较大成果。在普及科学养鸡方面有突出贡献。
生平简介
王树信,1917年10月8日生于河北省
宝坻县。中学时爱好美术和
话剧,曾上街宣传抗日救亡。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挽救危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毅然投笔从戎,先后在国民党二十集团军、十三军骑兵团和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电讯总队服役,转战河南、广西等地,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外围战役。在战争环境中,他饱尝流亡生活的凄苦,深受人民奋起反帝抗日烽火的冶炼和爱我中华的教育。
1941年,王树信考入四川成都中央大学
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他下决心学好知识,为发展祖国畜牧兽医事业贡献力量。当时他的亲人都在沦陷区,经济来源断绝,生活十分艰难,为了能继续上学,他白天上课,晚上做工,或为别人打字,以挣得微薄收入来维持学习和生活。他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修完全部课程,获得优良成绩,为他后来从事畜牧兽医工作打下了基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际,王树信大学毕业了。1946 年他便跟随
熊大仕教授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此后,他一直从事兽医病理学的教学、科研和科普工作达40余年。
王树信于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科普部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科学技术成就
我国兽医病理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王树信随之转入北京农业大学(由清华、北大、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兽医系,积极参加建校工作。当时兽医病理学工作,一缺人,二缺仪器设备,他凭着热情和事业心,从零做起,白手起家,创建病理室,为兽医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创造条件。
1951年王树信应召参加
四川北部土地改革工作队。1952 年,参加北京市抗美援朝兽医队,在朝鲜战场上同战士一起运弹药,教战士管军马,参加反细菌战。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正式成立兽医病理学教研组,作为教研组主任,他亲自参加教学的各个环节,先后主讲了家畜病理解剖学、家畜病理解剖学实验、家畜尸体剖检技术和兽医卫生检验等课程。1980年以后,又开设了病理学进展和科学文献综述等研究生课。他还主持编写了《家畜病理解剖学总论》、《家畜病理解剖学实验指导》和《家畜尸体剖检技术》等讲义。1978年以后,他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
《家畜病理学》第一、二版的编写,《普通兽医病理学》、《兽医免疫学》和《鸡马立克氏病》等书的翻译,以及全国兽医病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写,最后还留下他主持翻译未完成的
《禽病》手稿。
王树信热爱教学工作,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66岁高龄时还在为大学生讲课,并经常深入实验课进行指导,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绘图要规范化,字迹要工整。甚至在实验课前绘图铅笔是否削尖都要过问和指点。家畜尸体剖检技术课是又脏又累的,平时酷爱整洁干净的王树信,上课时操作起来却毫无顾忌,不怕血污,不怕粪臭,边做边讲,为同学传授知识与经验。为了上好一堂大动物剖检技术课,常常一蹲便是3小时,讲得口干舌燥,累得直不起腰。即使这样,对学生的问题还是有问必答,耐心讲解。课后为了防止疫病的污染和散播,他总是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处理尸体,打扫卫生,然后才离开工作室。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深深感动和教育着历届学生。
兽医病理学是直观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王树信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创造教学条件,1954年就开始接收各生产单位病畜尸体,带领学生开展剖检诊断工作。1957年建立了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市农林局联合兽医实验诊断室,直接为北京市畜牧业生产服务,同时也是兽医病理学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基地。师生在解决生产问题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病理诊断能力。同时为教学收集了几百件病理标本,补充了大量教学切片,大大提高了病理学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生产观点。
在“文化大革命”中,
北京农业大学是重灾户。1970年,学校被迁往延安清泉沟,条件极为艰难。但是,王树信没有因此而忘了人民教师的天职,还奔忙着为延安地区的工农兵学员讲学。1972年学校又迁移到河北省涿县,改称华北农业大学。校舍不足,居住困难,学校允许老教师住在北京原校址,王树信却放弃北京舒适环境,主动要求去涿县办学。由于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华北农业大学先进工作者。1976年,学校返回北京原校址办学,并恢复北京农业大学的名称。由于几次搬迁周折,设备毁坏,加上校舍不能一时收复,生活和工作都十分困难。当时年已六旬的王树信,全家住在旧工棚改成的房子里,只有14平米,又小又暗,但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发生了历史性伟大转变,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开始走上正轨。这大大鼓舞了王树信。他老当益壮,焕发出青春活力,克服设备不足和资金困难,拖着多病的身体,四处奔走,借助于农业部兽药监察所和中日友好养鸡场等单位的条件,在短短的7年中培养了9名硕士研究生,为培养我国高层次兽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对牛喘病等病理研究取得较大成果
几十年来,王树信的科研工作都是以各个时期农牧业生产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积极参加和倡导科研工作大协作,以求得最短时间内取得成果。
1955年正是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牛、马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一头牛、一匹马往往是农业社的半个家当。当时,牛、马的疫病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社员收入。
王树信积极参加由农业部组织的河南省牛喘病,华北地区马属动物霉玉米中毒的调查研究会战和人工发病试验的病理诊断工作。其中牛喘病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农业部嘉奖。
1960年后,农村养猪业大发展,但猪瘟和猪气喘病广为流传,王树信带领教研组成员开展了猪瘟中枢神经病变定位和猪气喘病病性的研究,1964年,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一次基础学科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猪气喘病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矛盾性质转化的发病机理》的论文。
1974年开始,北京的养鸡业进入大规模集约化生产阶段。当时
鸡马立克氏病对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王树信便积极参加组织鸡马立克氏病的调查研究会战,亲自深入华东、华北、
东北等地区调查。由于成绩显著,获农业部颁发的“农牧业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
70年代后期,随着
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家强调基础学科研究,1981年王树信主持农业部畜禽肿瘤普查课题,通过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研究会,倡导和动员各地分会,组织畜禽肿瘤普查工作。经过近5年的努力,1985年在河南洛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畜禽肿瘤调查成果交流会,初步查明了我国畜禽肿瘤发生的种类、性质、数量和分布情况。他在会上发表了北京地区猪的肿瘤调查,鸡的肿瘤和河南省林县姚村公社鸡咽、食管部肿瘤调查等论文。他还指导研究生开展鸡咽食管癌、鸡新城疫早期免疫和局部免疫等理论性研究。
开展科普工作,为发展养鸡作贡献
王树信热爱科普工作,1956年就担任
北京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尤其1976年以来,像默默吐丝的春蚕,为了普及畜牧兽医科学知识,任劳任怨,忘我地工作。在京郊、华北和中南地区农村,都留有他的足迹。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他先后主持了兽医免疫学、生物统计和遗传育种、动物生物化学和兽医病毒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讲座。为了服务首都、富裕农民,他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先后主办了全国性养鸡培训班、菜区养鸡技术培训班和兽医实验诊断训练班,为四个省市的26个单位培训了防治畜禽疾病的骨干力量。1979年后,他着手主持编写了许多科普读物,如系列《农村兽医自学丛书》、《畜禽疫病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 《养好鸡》 画册手稿等。
吃鸡蛋难曾是北京市民生活中的一个问题,王树信感到自己作为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有责任为首都人民解决这个问题贡献力量。1981年他建议北京畜牧兽医学会成立了养鸡技术咨询服务队,次年在北京市科协支持下,他约请了有关教授、专家和业务领导10次到通县对养鸡生产作实地调查、技术指导和培训人员等工作,引起了该县空前的养鸡热。在了解实际养鸡业的情况后,他以
养鸡户为主要读者,着手主编《养鸡500天》科普读物。1983年在《北京日报》陆续刊载,并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抓住养蛋鸡的“四根柱子”(
良种,管理,饲料与饲养,疫病预防),把科学性、通俗性、实用性融为一体,很受读者欢迎,再版5次,发行百万余册,仍然供不应求,成千上万决心劳动致富,但又缺乏科学养鸡技术的农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称它为“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好书,赞它为“及时雨”。科学养鸡使每只鸡产蛋量由每年100多个迅速上升到200多个。单位面积鸡舍的养鸡量猛增3倍多。养鸡专业户邢军,1983年按
《养鸡500天》技术要求,养蛋鸡1000只,年收入突破万元。该书发行后,王树信还有问必答,为各个阶层兽医工作者和养鸡户回信约1.5万多封。为我国养鸡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荣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并由外文出版社翻译成坦桑尼亚文。
简历
1917年10月8日 出生于河北省宝坻县。
1945年 毕业于四川成都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
1946-1948年 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
1949-1987年 先后任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现兽医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56年起任兽医病理学教研组主任。
1956-1966年 任北京市畜牧畜医学会秘书长。
1979-1987年 任中国畜牧畜医学会兽医病理研究会副主任委员。
1980-1987年 任中国农学会科普部副主任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第一、二、三届秘书长。
1982-1986年 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研究会理事长。
1987年12月12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罗清生,胡祥璧,王树信等.鸡的马立克氏病.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2 农林部兽医药品监察所,华北农业大学兽医系合译(王树信参与翻译).兽医免疫学(W.J.赫伯特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3 内蒙古农牧学院等主编(王树信参与编写).家畜病理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第1版),1990(第2版).
4 王树信,高齐瑜等.鸡的肿瘤.中国兽医杂志,1982,8(7):21-24.
5 王树信等.养鸡500天.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6 王树信,狄伯雄等.北京地区屠宰猪肿瘤调查.中国兽医杂志,1983,9(11):55-57.
7 王树信,高齐瑜等.河南省林县姚村公社鸡咽、食管部肿瘤调查.畜牧兽医学报,1983,14(4):253-256.
8 王树信,甘孟侯等.农村兽医自学丛书(1-10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988.
9 王树信.农业现代化·畜禽疫病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10 王树信,高齐瑜,邵振华.鸡新城疫病毒北京株人工感染实验鸡的病变模式.中国兽医杂志,1984,10(6):6-8.
11 王树信,甘孟侯,杜伦.养鸡技术手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