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1598年-1677年),字元照,又字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刑部尚书王世贞之孙。“清初六家”或“四王吴恽”之一,中国明末清初画家。
艺术风格
王鉴摹古工力很深,笔法非凡,擅长山水。与
王时敏、
王翚、
王原祁、
恽寿平、
吴历齐名,并称
四王吴恽或
清初六家,成为画坛正宗。为“清初六家”之一。
王鉴和王时敏、袁枢一样,早年曾经得到过
董其昌的亲自传授,他一生的画业就是沿着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发展,继续揣摩董源、巨然、
吴镇、
黄公望等诸多前辈大家的笔意,仿古吸收并转化古人的笔墨结构,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山水画语言。
王鉴画的坡石取法黄公望,
点苔学吴镇,用墨学
倪瓒。尤其是他的
青绿设色山水画,缜密秀润,妩媚明朗,综合了
沈周、文征明清润明洁的画风,清雅的
书卷气跃然纸上,历来为后人所称道。擅长山水,远法董(源)、巨(然),近宗
王蒙、黄公望。
运笔出锋,用墨浓润,树木丛郁,后壑深邃,
皴法爽朗空灵,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长。间作青绿重色,亦能妍丽融洽。信云林山水意极绵密。
仿山樵山水,仿赵大年《春景》
没骨山水、仿洪谷子设色山水,疏密奇正,纯以
篆法写轮廓。仿子久《秋木山色图》《仿黄公望烟浮远岫图》、摹
沈石田山水、仿
董源《
秋山图》仿范华设色山水、仿
巨然山水,骨重气轻。其作品大多摹古,信效名家,缺乏独创,并具有浓厚的复古思想和
形式主义画风。
生平经历
早年时期
王鉴,字玄照,后避清圣祖康熙
玄烨的名讳,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曾祖父
王世贞(1526年— 1590年)是晚明著名文人、鉴藏家和显宦,官至南京
刑部尚书,精
古诗文,与
李攀龙等并称“
后七子”,为文坛盟主;富收藏,尔雅楼中藏书万卷,书画文物无数;著有《
弇州山人四部稿》《艺苑后言》等。
父王士骥,
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吏部
员外郎。王鉴出身于这样一个文学世家和官宦门第,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缔岁即好点染”,他亦自述:“自幼习董熟耳。”表明他最早学画是从
董源入手的。
以后又追踪
巨然和
元四家,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时的《仿云林山水轴》和
天启元年(1621年)拟巨然的《
山水图》,可证其最早的画学渊薮。
画风渐进
王鉴于崇祯六年(1633年)三十六岁时中举人,三十八岁以祖荫任
左府都事,进而出仕广东廉州太守,“时粤中开一米,鉴力请上台得罢。”他以刚正态度力罢开矿恶政,却险遭
牢狱杀身之祸,二年后即罢归。至四十岁,他的仕宦生活即告终止,与王时敏相仿,在明亡以前即由“兼济天下”的官员变为“独善其身”的文人。其间,他亦倾心于绘画,如自述所言:“余生平无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他以子侄辈与年长六岁的
王时敏相交,故早年画法甚受时敏影响。
(画册中《仿梅道人溪亭山色图》更高清版请看: 《仿倪云林溪亭山色图》更高清大图请看:)
崇祯九年(1636年) 结识
董其昌,得以见到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卷》、吴镇《关山秋霁图轴》等名迹,虽然董其昌不久即去世,但其
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对王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时,王鉴还与杨文驰、
程嘉燧、
张学曾、
卞文瑜、
邵弥、
李流芳等
文人画家来往,
吴伟业曾作“
画中九友歌”以赞诸人之交谊和画艺。四十岁以后,王鉴即专心于绘事,“尽力
画苑”,成为专业的文人画家。罢官归里不久,画名已远布四方,如崇祯十年(1637年)夏所作《秋山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王时敏题跋即云:“玄照画道独步海内,展作纷纷,不无鱼目混珠之叹。”
崇祯十一年(1638年)所作《仿黄公望山水轴》(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王时敏又题曰:“玄照此图,
丘壑位置深得梅道人三昧,而级法出入董、巨。……当今画家不得不推为第一。展现不觉下拜,遂欲
焚砚矣。”王时敏在董公谢世后已成为画坛领袖,他却对王鉴赞赏有加,誉为“独步海内”、“当今画家不得不推为第一”,并有“遂欲焚砚矣”之叹,可想见王鉴当时的盛誉。
归里生涯
事实上,王鉴归里后四十年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确实较之王时敏在画艺上更加
专志潜心和勤奋刻苦,在艺术功力上亦更胜一筹。王时敏之子
王撰在比较其父与王鉴的生活景况时就说:“先世以世务牵制,晚年愁冗纷集,兼多向平之累,兴会所至,时一渲染,未逞朝夕从事于斯。
而湘
翁则萧然一身,屏去崖事,得以余力专意盘稽。”指出王时敏因家务繁冗,生有八子数女,婚嫁负担沉重,故无暇朝夕作一间,而王鉴妻子早逝,也未续娶,可能亦无儿女,虽晚景孤寂,却能全身心投入艺事,这无疑是很不相同的两种
客观环境和条件。其次,两人的思想状态似乎也有所区别,明亡后二王都选择了明哲保身、退隐林下的道路, 既不当抗清复明的志士,也不属入仕新朝的贰臣,而成为以画自遣的遗民画家。
但是,
王时敏入清有“出城迎降”之举,内心常自嘲自责:“偷生称隐逸,惭愧北山灵。”王鉴则无此明显失节行为,呈正常的遗民心态,如吴伟业赠诗所曰:“布衣懒自入侯门,手迹流传姓氏存。闻道相公谈翰墨,向人欲仿赵王孙。”实际上在明亡之前,
睢阳袁枢的名气更大一些,其画业最受
董其昌、
王铎的推重。
满清定鼎,曾经备兵睢阳道的袁枢秉承父志,忧郁绝食数日而死,与其父亲
袁可立一样,作品遭到满清“
文字狱”禁毁,传世者无多,现藏于
广东省博物馆的有其《平泉十石图》。
作品集
代表作有《
长松仙馆图》《仿巨然山水》《仿王蒙秋山图》等。著有《染香庵集》《
染香庵画跋》等。传世画迹有《
虞山十景图》《
梦境图》等。
《花石盆兰图》
轴 绢本 设色 159.2x71.1厘米
收藏和数据:
款识题跋:
自跋:
甲戌(1634年)夏日写。王鉴。 赏鉴跋: 本幅:
石台之上蔚盆兰。台下秋花各种攅。位置合宜精寓意。宁论傅绿与涂丹。
辛卯新秋御题。(印记:乾、隆)
作者印: 知如、王鉴之印。
收藏印: 鉴藏
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
石渠宝笈,
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定鉴,宝笈重编,
乾清宫鉴藏宝,
嘉庆御览之宝,
宣统御览之宝;收传印记:且闲子。
著录书籍:
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第二册,页580;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82; 故宫书画
图录,第九册,页11-12。
简要介绍:
此幅绘
玲珑石上置一盆幽兰,花叶繁茂,穿插得宜,显示了深厚的写实功底。清初王鉴以山水名家,此幅写生花卉款印也是王鉴,然字号知如,定是与王鉴字元照者是两人,而此王鉴无考,以俟知者。(夏纯景)
《仿梅道人山水图》
立轴 纸本 水墨 78.1x41.7厘米
收藏和数据:
款识题跋:
自跋: 己酉(1669年)春仿梅道人笔似舜翁老年台词宗正,王鉴。
钤印:
作者印: 王鉴之印、湘碧。 收藏印: 逸仙秘玩。
简要介绍:
此幅画为王鉴仿元代画家
吴镇笔墨所绘。远处山峦此起彼伏,高峰陡峭险峻;山中树木蓊郁苍翠,数座楼阁掩映于群山和树木之中;山脚下流水潺潺,河中乱石数块,岸边边杂树丛生,一派山中自然之景呈现眼前。
人物关系
友人:
袁枢(袁以收藏
董源、
巨然作品为最,王鉴从中受益者颇多,书画往来相互
题赠。)
历史地位
王鉴是清初正统派的领袖之一,与王时敏、
王翚、
王原祁并称“
清初四王”;增添
吴历、
恽寿平两人,又统称“四王吴恽”,亦与
王时敏、
王原祁同归“
娄东派”。他在当时声名煌赫,影响颇大,但由于其生平事迹记载多有缺略,艺术上又与并称“前
二王”的王时敏渊源相近,风格亦颇多共同点。因此,对王鉴的个案研究殊为缺乏,往往是在论述王时敏时顺便谈及,视“二王”为一体,乃至有学者认为:“和王时敏同时代的王鉴,作品之间经常类似到如果不具有一对利眼,就无法区分它们的地步。”
其实,王鉴与王时敏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生活经历并不相同,画学道路也有所区别;虽同受
董其昌绘画思想影响,崇尚以“南宗”为主的传统,但范围和重点有所不同,所形成的笔墨风格亦相迥异;虽同属“
娄东派”,但王鉴对“
虞山派”的王翚更有直接影响,
吴历也受过其指授,故一日史有“后学津梁”之誉,其影响与作用自与王时敏有别。因此,具体而微地梳理王鉴的生活经历和画学道路,师承范围和笔墨风格,以及在画坛的影响和地位,并将“二王”联系起来对照剖析,当能揭示出王鉴艺术自具的特色和独特的贡献, 给予其独立的准确的历史定位。
评价
在晚明的乱世中,既不能“兼济天下”,就只好“独善其身”。即使在数年后多铎率清军攻破
常州、
无锡、苏州等城之后,他也没有迎降清军,出仕新朝,而是守住清白,继续绘事。
他的绘画却因此受益,身为明朝遗老,无处宣泄的亡国之恨令他在
故纸堆里寻找寄托,而大量临摹古画,不仅夯实了他的
传统功夫,也暗合了明朝遗老的民族情结。所以,他“从董巨入手广泛吸收
北宋范宽、江贯道以至五代
荆浩、关同等,南宗北宗,无所不学,打下深厚的基础,进而优游于
元四家倪云林、
黄子久、王叔明、
吴仲圭之间?”(蔡星仪《王鉴艺术论》),他的多数“仿”、“摹”、“橅”、“拟”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他也因此与
王时敏一起并列清“
四王吴恽”之首,在
美术史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
王鉴艺术天赋极高,又是性情中文人,且看是什么原因驱使他画下这本册页的:丹青一派,自吴中文沈、华亭董
宗伯后,几作
广陵散矣。近时惟吾娄太原乔梓、延陵伯仲得
传正脉,予每见其所作,即欲焚弃
笔砚。但习气未除,见案头笺素便涂抹
满纸,知不免为法眼捧腹,右古十帧,不敢求形似也。
丙申冬十二月王鉴识。 这是册页最后王鉴自题的跋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