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集典藏馆:环月飞行》是201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儒勒·凡尔纳。
内容简介
《
环月飞行》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是《从地球到月球》的后续。《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月飞行》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大炮俱乐部向月球发射了一颗载人炮弹,但是炮弹没有在月球上着陆,而是环绕月球飞行了一周……经历了一系列神奇的太空冒险之后,炮弹上的三位冒险家最后降落在太平洋上,被一艘军舰救起。小说情节曲折惊险,语言生动诙谐,充满了超人的想象力。
图书目录
序 第一部分概述及第二部分序言
第一章 从晚上十点二十分到十点四十七分
第二章 第一个半小时
第三章 他们在这里安家
第四章 一点代数
第五章 太空的严寒
第六章 问题和回答
第七章 如醉如狂的时刻
第八章 在距地球七万八千一百一十四法里的地方
第九章 轨道偏差的后果
第十章 月球的观测者
第十一章 幻想和现实主义
第十二章 山岳的形态
第十三章 月球风光
第十四章 三百五十四小时半的黑夜
第十五章 双曲线或抛物线
第十六章 南半球
第十七章 第谷山
第十八章 严重的问题
第十九章 和不可能搏斗
第二十章 “苏斯奎哈那”号的测量工作
第二十一章 马斯顿被召唤
第二十二章 营救
第二十三章 结束语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儒勒·凡尔纳(1828—1905),译者:朱良 王宝琼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地心游记》《气球上的五星期》《机器岛》《从地球到月球》《环月飞行》等著名科幻小说。
图书序言
19世纪60年代,有桩科学史上空前的科学尝试令全世界为之激动。
美国独立战争后成立了一个炮兵们的俱乐部,名叫“大炮俱乐部”,它的会员突生奇念,想往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并与月球建立联系。是啊,与月球建立联系。俱乐部主席巴比凯恩是这一行动的发起人。他就此举请教了剑桥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并为使这个极不寻常的举动获得成功而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多数学术水平较高的人都声称它一定能实现。在进行公开募捐后,捐款额达到近三千万法郎,他于是开始了这项宏伟的工程。
根据剑桥天文台天文学家的见解,发射这颗炮弹的大炮应安放在从赤道到南北纬二十八度之间的地区,以便向天顶瞄准月球。炮弹射出时的起始速度应为每秒钟一万二千码。炮弹定于12月1日晚十一时差十三分二十秒发射,四天之后,即12月5日午夜十二点整到达月球,那时月球恰好位于它的近地点,也就是离地球最近的距离,刚好是八万六千四百一十法里。
大炮俱乐部的主要成员巴比凯恩主席、艾尔菲斯顿少校、马斯顿秘书和其他学者举行了几次会议,讨论炮弹的形状和结构、大炮的位置和种类,以及所用火药的性质和数量,最后作出以下决定:一、抛射体应为铝质炮弹,直径为一百零八英寸,弹壁厚度为十二英寸,重量为一万九千二百五十磅;二、大炮为生铁铸造的“哥伦比亚”大炮,将就地浇铸;三、装入的火药为四十万磅火棉,这样就能在抛射体下面释放出六十亿升气体,从而轻而易举地把它送往月球。
这些问题解决后,巴比凯恩主席由莫奇生工程师协助,在佛罗里达选定一个地点,位置为北纬二十七度七分,西经五度七分。就在这个地方完成各项工程后,极其成功地浇铸了“哥伦比亚”大炮。
事情进展到这个地步,突然又发生了一件事,大大激起了世人对这个壮举的兴趣。
一个法国人,一个富于幻想的巴黎人,一个既机智又大胆的艺术家,要求把他自己装入炮弹,送上月球,从而让他对地球的这颗卫星进行一番考察。这位大无畏的冒险家叫米歇尔·阿尔当。他来到美国,受到热情接待,出席了几次大会,听到一片赞扬声。他让巴比凯恩主席和他的死对头尼科尔船长化解恩怨,让他们与他一道乘坐抛射体,以此作为重归于好的证明。
他的建议被接受了,于是炮弹的形状被改成圆柱形。人们在这个类似空中车厢的飞弹上安装了有力的弹簧和隔板,以减轻发射时的撞击力。飞弹中装载了可供一年食用的食物、能使用几个月的水和几天的煤气。一架自动器械可以制造与供应三位旅客呼吸所需要的空气。同时,大炮俱乐部在落基山的最高峰安装了一架巨大的望远镜,对抛射体穿越太空的轨迹进行跟
踪。一切都准备就绪。
11月30日,抛射体在预定的时间进行发射,观众人山人海。人类中的三位成员第一次要离开地球,飞入星际空间,到达目的地。米歇尔·阿尔当、巴比凯恩主席与尼科尔船长这三位英勇无畏的旅行家需要用九十七小时十三分二十秒完成他们的航程。这样,他们到达月球表面的时间是在12月5日午夜十二点钟,恰好是满月时分,而不是像某些消息不确切的报纸所宣布的那样是在12月4日。
然而,发生了一个未曾预料到的情况,“哥伦比亚”大炮在发射飞弹时,产生了大量烟雾,立即使地球大气混浊不清。在观察者的眼中,月亮连续几夜都罩上了一层烟雾,这一情况激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
可敬的马斯顿先生,三位旅行家最坚定的朋友,动身前往落基山,在剑桥天文台台长、可敬的贝尔法斯特先生的陪同下,他抵达朗斯峰观测站,望远镜就耸立在这里。它可以将月球拉近到两法里。大炮俱乐部这位可敬的秘书想要亲自观察他勇敢的朋友们的空中列车。
大气中聚集的云雾使得在12月5日、6日、7日、8日、9日直至10日期间无法观察。人们甚至认为观察要推迟到下一年的1月3日才能进行。因为月球从12月11日起进入其满月至下弦月间的月相,月亮的光亮部分日益缩小,令人难以追踪抛射体的踪迹。
然而,在12月11日夜里至12日,一场暴风雨使天空纯净如洗,一半明亮的月球在漆黑的夜幕上十分清晰,令所有的人都欣喜不已。
就在这天夜里,马斯顿和贝尔法斯特从朗斯峰观测站给剑桥天文台各位天文学家发了一封电报。
那么,电报中究竟说了些什么?
电报中说,贝尔法斯特与马斯顿先生于12月11日晚观测到了由乱石岗上的“哥伦比亚”大炮发射的飞弹。由于尚不知晓的原因而偏离轨道,并没有到达目的地,但它离月球相当近,因而受到月球引力的影响,直线运动于是变成了椭圆形运动,在环绕这颗黑夜之星的椭圆形轨道面上运行,成了它的卫星。
电报还说,关于这颗新星的各种数据还不能计算出来。若要确定这些数据,必须从三个不同的地点对它进行观测。电报随后又指出,这个抛射体与月球表面的距离“可以”估测为二千八百三十三公里左右,即四千五百法里。
电报最后提出双重假设:它或者被月球引力吸引,这几位旅行家最后便会达到目的;或者在不变的轨道面上环绕月球飞行,直到世界末日。
就这些不同的可能性而言,这些旅行家的命运会怎样呢?的确,他们有能维持一段时间的食品。然而,即使他们的大胆壮举获得成功,他们将来如何返回地球呢?他们将来真能回来吗?人们能得到他们的消息吗?最博学的学者纷纷对此打起了笔仗,使公众的情绪大为高涨。
这里应该指出一点,值得这些心急如焚的观察者深思。当一位学者向公众宣布一项纯系揣度的发现时,这一举动应该相当慎重。没有人强迫他去发现一颗行星、一颗彗星或一颗卫星,他若这样做而发生错误,必然招致人们的嘲笑,最好还是先等一段时间。急不可耐的马斯顿在向世界发出这封电报之前,就应该持这种态度,因为照他的看法,这封电报已经给这桩事业下了断语。
的确,这封电报包含着两种错误,以后证明也确实如此。第一种错误是观察错误,涉及抛射体与月球表面的距离,因为在12月11日那天,不可能看到那颗飞弹,马斯顿所看到的或者自以为所看到的,并不是“哥伦比亚”大炮所发射的飞弹。第二种错误是理论上的,涉及上述抛射体的最后命运,因为它若成为月球的卫星,与理论力学的规律是绝对矛盾的。
朗斯峰的观察者提出的假设只有一点可以实现,就是预见到那三位旅行家——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将会竭力把炮弹与月球的引力结合在一起,从而抵达月球表面。
事实上,这三个人既机智又勇敢,经受住了发射时可怕的反冲力而活了下来。下面讲述的就是他们在飞弹车厢中旅行的故事,既有最惊险的戏剧性遭遇,又有极为奇特的情景。这一叙述摧毁了许多幻想和预见,却能令人对这个壮举所遭遇的种种难以预料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它突出描绘了巴比凯恩的科学才能、尼科尔的灵巧和米歇尔·阿尔当富于幽默感的勇敢。
此外,这一叙述将会证明,他们可敬的朋友马斯顿在巨大的望远镜前弓着身,目光穿过繁星满天的太空观察月球的运行,完全是浪费时间。
编辑推荐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令人震惊的幻想杰作。一次惊险刺激的环月之旅。
名人推荐
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法国元帅 利奥泰
懦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现代潜艇之父” 西蒙莱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