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丹

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人文学部主任

申丹,女,195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汉族,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人文学部主任。

人物履历
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士(1978.2—1982.1)
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出国预备研究生(1982.2—1982.7)
英国爱丁堡大学英语系硕士(M.Sc.)、高级硕士(M.Lit)转硕博连读,直接获博士学位(1982.10—1987.11)
1987.12—1989.8 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
1989.8—1992.8 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
1992.8— 北京大学教授(破格晋升
2018.1—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2022.12—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
1993.11—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资格)
2004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文社科类首批)
2015-2017 北京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6年至今,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9-2016年,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
2016年4月14日,北京大学聘任申丹为人文学部主任。
2018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考察期间,习近平看望邓小南王缉思林毅夫钱乘旦、申丹、杜维明安乐哲等资深老教授,并同他们亲切交谈。
2022年4月27日,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等班子换届聘任会举行。聘任申丹为人文学部主任。
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叙事理论与小说阐释、文体学、翻译学
学术荣誉
获奖记录
除另有说明,均为唯一获奖人
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参考书和论文集中共发表文章约200篇(包括导读、书评等),其中超过四十篇在期刊上发表的被国际索引A&HCI检索,在国内发表的有近百篇载于CSSCI源刊。
北美和欧洲发表的包括:
1.Dan Shen. “Nonnegligible Literary/Cultural Differences Beside Literary/Cultural Universals.” Style, 58.3 (2024).
2.Dan Shen. “Stylistics, Narratology, and Point of View: Partiality, Complementarity, and a New Definition” Style 57.4(2023冬季刊):415-439.
3.Dan Shen. “One Focalization, Dual Progression, and Twofold Irony: Katherine Mansfield’s ‘A Dill Pickle.’” Style 56.1-2 (2022): 10-31.
4.Dan Shen. “Naturalistic Covert Progression behind Complicated Plot: Kate Chopin’s ‘A Pair of Silk Stockings.’” JNT: 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52.1 (2022): 1-24.
5.Dan Shen. “‘Covert Progression’ and Dual Narrative Dynamics.” Style 55.1 (2021): 1-28.
6.Dan Shen. “Debating and Extending Covert Progression and Dual Narrative Dynamics.” Style 55.1 (2021): 117-156.
7.Dan Shen. “Fictionality as a Rhetorical Resource for Dual Narrative Progression.” Style 53.4 (2019): 495-502.
8.Dans Shen, “Auteur implicite / Implied Author”, Glossaire du RéNaF.
9.Dan Shen, “Progression cachée / Covert Progression”, Glossaire du RéNaF.
10.Dan Shen. “Covert Progression,Language and Context.” In Rethinking Language,Text and Context. Ed. Ruth Page,Beatrix Busse and Nina Nørgaard. London:Routledge,2019. 17-28.
11.Dan Shen and Kairui Fang. “Stylistic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Ed. Kelly Washbourne and Ben Van Wyke.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19. 325-337.
12.Dan Shen. “Two Conceptions of Experientiality and Narrativity:Function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Partial Answers: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16.2(2018):263-270.
13.Dan Shen. “Dual Narrative Progression as Dual Authorial Communication:Extending the Rhetorical Model.”Style 52.1-2(2018):61-66.
14.Dan Shen. “Dual Narrative Movement and Dual Ethics.”Symplokē 25.1-2(2018):511-515.
15.Dan Shen. “’Contextualized Poetics’ and Contextualized Rhetoric:Consolidation or Subversion? ” In Emerging Vectors of Narratology. Ed. Per Krogh Hansen,et. al. Berlin and Boston:De Gruyter,2017. 3-24.
16.Dan Shen. “Joint Functioning of Two Parallel Trajectories of Signification:Ambrose Bierce’s “A Horseman in the Sky.” Style 51.2(2017):125-145.
17.Dan Shen. “Historicalness,Comprehensiveness,and Innovativeness.” Style 51.1(2017):88-100.
18.Dan Shen. “What are Unnatural Narratives? What are Unnatural Elements?” Style 50.4(2016):483-489.
19.Dan Shen. “Dual Textual Dynamics and Dual Readerly Dynamics.” Style 49. 4(2015):411-438.
20.Dan Shen. “Review: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tylistics.” Style 49.4(2015):161-165.
21.Dan Shen. “Review: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Stylistics.” Style 49.4(2015):165-169.
22.Dan Shen. “Unreliability.” In Handbook of Narratology,2nd edition. Ed. Peter Huhn et. al.,Berlin:De Gruyter,2014. 896-909.
23.Dan Shen. “Defending the Validity of Stylistics and Trying to Make it More Helpful to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In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udies. Ed. Monika Fludernik and Daniel Jacob. Belin and Boston:De Gruyter,2014. 237-259.
24.Dan Shen. “Stylistics and Narratology.” In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tylistics. Ed. Michael Burk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4. 191-205.
25.Dan Shen. “Consolidation out of Diversification in Narratology.” ENTHYMEM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ry Theory,Criticism and Philosophy No. 9(2013):140-144.
26.Dan Shen. “Implied Author,Authorial Audience,and Context:Form and History in Neo-Aristotelian Rhetorical Theory.” Narrative 21. 2(2013):140-158.
27.Dan Shen. “Covert Progression behind Plot Development:Katherine Mansfield’s ‘The Fly.’” Poetics Today 34.1-2(2013):147-175.
28.Dan Shen. “Stylistics in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1.1(2012,创刊20周年纪念刊):93-105.
29.Dan Shen. “Language Peculiarities and Challenges to Universal Narrative Poetics.” In Analyzing World Fiction:New Horizons in Narrative Theory. Ed.Frederick Luis Aldama.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11. 17-32.
30.Dan Shen. “Neo-Aristotelian Rhetorical Narrative Study:Need for Integrating Style,Context and Intertext.” Style 45.4(2011):576-597.
31.Dan Shen. “What is the Implied Author?” Style 45. 1(2011):80-98.
32.Dan Shen. “Implied Author,Overall Consideration,and Subtext of ‘Desiree’s Baby.’” Poetics Today 31.2(2010):285-312.
33.Dan Shen. “The Stylistics of Narrative Fiction.” In Language and Style. Ed. Dan McIntyre and Beatrix Busse. Hampshire and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ian,2010,225-249.
34.Dan Shen. “‘Overall- Extended Close Reading’ and Subtexts of Short Stories.” English Studies:A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91.2(2010):150-169.
35.Dan Shen. “Non-ironic Turning Ironic Contextually:Multiple Context- Determined Irony in ‘The Story of an Hour.’” JLS: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 38.2(2009):115-130.
36.Dan Shen. “Edgar Allan Poe’s Aesthetic Theory,the Insanity Debate,and the Ethically Oriented Dynamics of ‘The Tell-Tale Heart.’”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63.3(2008):321-345.
37.Dan Shen. “Review:Text World Theory: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 37.1(2008):91-95.
38.Dan Shen and Dejin Xu,“Intratextuality,Intertextuality,and Extratextuality:Unreliability in Autobiography versus Fiction.” Poetics Today 28.1(2007):43-87.
39.Dan Shen. “Internal Contrast and Double Decoding:Transitivity in Hughes’s ‘On the Road.’” JLS: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 36.1(2007):53-70.
40.Dan Shen. “Booth’sThe Rhetoric of Fictionand China’s Critical Context.” Narrative 15. 2(2007):167-186.
41.Dan Shen. “Subverting Surface and Doubling Irony:Subtexts of Mansfield’s ‘Revelations’ and Others.” English Studies:A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87.2(2006):191-209.
42.Dan Shen and Xiaoyi Zhou.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n China:Reception,Influence and Resistance.” 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3.1-2(2006):139-155.
43.Dan Shen. “How Stylisticians Draw on Narratology:Approaches,Advantages,and Disadvantages.” Style 39. 4(2005):381-395.
44.Dan Shen. “Review:Stylistics.” Style39.4(2005):494-495.
45.Dan Shen. “Diegesis.”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 Ed. David Herman et. al.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5. 107-108.
46.Dan Shen. “Mind-Styl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 Ed. David Herman et. al.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5. 311-312.
47. Dan Shen. “Narrating.”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 Ed. David Herman et. al.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5. 328-329.
48. Dan Shen. “Story-Discourse Distinction.”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 Ed. David Herman et. al.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5. 566-567.
49. Dan Shen. “Why Contextual and Formal Narratologies Need Each Other.” JNT: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35.2(2005):141-171.
50. Dan Shen. “What Narratology and Stylistics Can Do for Each Other.” In 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 Ed. James Phelan and Peter J. Rabinowitz. Oxford:Blackwell,2005. 136–149.
51. Dan Shen. “Broadening the Horizon:On J. Hillis Miller’s Ananarratology.” Provocations to Reading. Ed. Barbara Cohen and Dragan Kujundzic. 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05. 14-29.
52. Yinglin Ji & Dan Shen. “Transitivity,Indirection and Redemption in Shelia Watson’s The Double Hook.” Style 39.3(2005):348-362.
53. Yinglin Ji and Dan Shen. “Transitivity and Mental Transformation:Sheila Watson’s The Double Hook.”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3.4(2004):335-348.
54. Dan Shen. “What Do Temporal Antinomies Do to the Story-Discourse Distinction? A Reply to Brian Richardson’s Response.” Narrative 11.2(2003):237-241.
55. Dan Shen. “Difference Behind Similarity:Focalization in Third-Person Center of Consciousness and First-Person Retrospective Narration.” In Acts of Narrative. Ed. Carol Jacobs and Henry Sussman.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1-92.
56. Dan Shen. “The Future of Literary Theories:Exclusion,Complementarity,Pluralism.” ARIEL: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 Literature 33.3-4(2002):159-182.
57. Zongxin Feng and Dan Shen. “The Play off the Stage:The Writer-Reader Relationship in Drama.”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0.1(2001):79-93.
58. Dan Shen. “Traveling Theory:A Twisting Movement.” In In Search of a New Alphabet. Ed. Harald Hendrixet.al. 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6. 213-218.
59. Dan Shen. “Defense and Challenge:Reflection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10. 3(2002):222-243.
60. Dan Shen. “Narrative,Reality,and Narrator as Construct:Reflections on Genette’s Narration.” Narrative 9.2(2001):123-129.
61. Dan Shen. “Breaking Conventional Barriers:Transgressions of Modes of Focalization.” In 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Perspective. Ed. Willie van Peer and Seymour Chatman. New York:SUNY Press,2001. 159-172.
62. Dan Shen. “The Development of Stylistics in China.”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9.2(2000):182-184.
63. Dan Shen. “Review: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Babel 45.2(1999):185-188.
64. Dongfeng Wong & Dan She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Meta:Translators’ Journal 44.1(1999):78-100.
65. Dan Shen. “Misreading and Translation.” In Cultural Dialogue and Misreading. Ed. Mabel Lee & Meng Hua. Sydney:Wild Peony,1997. 183-192.
66. Dan Shen. “Interculturality and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s.” Bab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42.4(1995):245-248.
67. Dan Shen. “Review:Semiotics and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Bab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42.1(1996):53-57.
68. Dan Shen. “Syntax and Literary Signific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Realistic Fiction.” Bab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38.3(1992):149-167.
69. Dan Shen. “On the Transference of Modes of Speech from Chinese Narrative Fiction into Englis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28.4(1991):395-415.
70. Dan Shen. “The Distorting Medium:Discourse in the Realistic Novel.” Journal of Narrative Technique 21.3(1991):231-249.
71. Dan Shen. “Unreliability and Characterization.” Style 23. 2(1989):300- 311.
72. Dan Shen. “Literalism:NON ‘formal-equivalence’.” Bab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35. 4(1989):219-235.
73. Dan Shen. “Stylistics,Objectivity,and Convention.” Poetics 17.3(1988):221-238.
74. Dan Shen. “On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Intentional Illogicali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Fiction.” Style 22.4(1988):628-645.
75. Dan Shen. “O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Narrative Fiction.” Bab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34.3(1988):131-140.
76. Dan Shen. “Fidelity Versus Pragmatism.” Bab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31.3(1985):134-137.
77. Dan Shen.“Narratorial Unreliability:Types,Approaches,and Extensions.” 俄国电子期刊Narratorium 2013年5月(1.1万英文单词,翻译成俄文)。
另:在An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 Ed. Sin-wai Chan,David E. Polla(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5)中发表5千英文单词的辞条“Literalism”。
Dan Shen, “Unreliability” (5千英文单词) in Living Handbook of Narratology , 2023年8月被翻译成葡萄牙语在拉美发表。
在国内期刊和论文集中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在CSSCI源刊发表的包括(除另有说明,均为独著,未收入简短书评):
2019年-2023年的发表:
1.《新世纪的文体学应如何借鉴叙事学对Point of View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23(5),767-777。
2.《跨学科视野下对“Point of View”的重新界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1),42-52。
3.《叙事学的新探索:关于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国际对话》,《外国文学》,2022(1),82-113。
4.《‘隐性进程’与双重叙事动力》(申丹著和译),《外国文学》2022(1),62-81。
5.《关于修辞性叙事学的辩论:挑战、修正、捍卫及互补》,《思想战线》,2021(2),131-139。
6.《不同表意轨道与文体学研究模式的重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3),461-463。
7.《西方文论关键词:“修辞性叙事学”》,《外国文学》2020(1),80-95。
8.《“双重认知轨道”:认知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英语研究》2020年第11辑,31-40。
9.《“隐含作者”:中国的研究及对西方的影响》,《国外文学》2019(3),18-29。
10.《翻译多元因果论视阈下焦菊隐双重重译研究》(陶叶茂、申丹),《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3),105-117。
2019年4月以前的发表:
1.《明暗相映的双重叙事进程——〈莳萝泡菜〉单轨反讽背后的双轨反讽》,《外国文学研究》2019(1)。
2.《西方文论关键词:“隐性进程”》,《外国文学》2019(1),81-96。
3.《叙事的双重动力:不同互动关系以及被忽略的原因》,《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2)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特刊,79-93。
4.《情节冲突背后隐藏的冲突》,《外国文学评论》2016(1),第97-122页。
5.《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背后的自然主义》,《外国文学评论》2015(1),71-86。
6.《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外国文学评论》2012(2),119-137。
7.《也谈“叙事”还是“叙述”》,《外国文学评论》2009(3),219-229。
8.《何为不可靠叙述》,《外国文学评论》2006(4),133-143。
9.《深层对表层的颠覆和反讽对象的置换》,《外国文学评论》2005(3),5-25。
10.《〈解读叙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外国文学评论》2004(2),51-59。
11.《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外国文学评论》2004(1),102-113。
12.《经典叙事学究竟是否已经过时》,《外国文学评论》2003(2),93-103。
13.《“故事与话语”解构之“解构”》,《外国文学评论》2002(2),42-52。
14.《解构主义在美国》,《外国文学评论》2001(2),5-13。
15.《美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小规模复兴》,《外国文学评论》2000(4),144-148。
16.《“寻找叙述者”一文读后》,《外国文学评论》1997(1),40-43。
17.《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在视角上的差异》,《外国文学评论》1996(2),17-23。
18.《叙事作品研究中的断裂》,《外国文学评论》1992(2),28-34。
19.《论西方叙事理论中故事话语的区分》,《外国文学评论》1991(4),17-25。
20.《论西方叙事理论中的情节观》,《外国文学评论》1990(4),10-18。
21.《文字的不同“叙事运动中的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第721-731页。
22.《文体学研究的新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303-308。
23.《转喻与语境》(陈香兰、申丹),《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2),104-108。
24.《再谈西方当代文体学流派的区分》,《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293-299。
25.《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4-11。
26.《礼貌策略、人物塑造理论与戏剧文体学》(高剑妩、申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428-438。
27.《小说艺术形式的两个不同层面》,《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109-115。
28.《功能文体学再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188-193。
29.《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22-28。
30.《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34-39。
31.《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7-13。
32.《对自由间接引语功能的重新评价》,《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2),11-16。
33.《小说中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13-18。
34.《双向暗恋背后的单向投射》《外国文学》2015(1),27-39。
35.《自我禁锢与突围:美国修辞性叙事研究的传承与发展》,《外国文学》2011(6),84-94。
36.《关于西方叙事理论新进展的思考》,《外国文学》2006(1),92-99。
37.《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文本》,《外国文学》2005(6),56-62。
38.《西方文论关键词:视角》,《外国文学》2004(3),52-61。
39.《西方文论关键词:叙事学》,《外国文学》2003(3),60-65。
40.《西方文论关键词:叙述》,《外国文学》2003(3),66-71。
41.《修辞学还是叙事学,经典还是后经典》,《外国文学》2002(2),40-46。
42.《美国当代修辞性叙事理论中被遮蔽的历史化》,《国外文学》2012(4),3-12。
43.《坡的短篇小说的道德观、不可靠叙述与〈泄密的心〉》,《国外文学》2008(1),48-62。
44.《平淡无味后面的多重象征意义》,《国外文学》2005(2),88-94。
45.《“话语”结构与性别政治》,《国外文学》2004(2),3-12。
46.《多维,进程,互动》,《国外文学》2002(2),3-11。
47.《究竟是否需要“隐含作者”》,《国外文学》2000(3),7-13。
48.《从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看如何避免批评理论中的片面性》,《国外文学》1998(2),3-8。
49.《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国外文学》1995(2),3-11。
50.《对叙述视角分类的再认识》,《国外文学》1994(2),65-74。
51.《从安德森的〈鸡蛋〉看聚焦越界的问题》,《国外文学》1993(4),1-8。
52.《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外国文学研究》2013(5),47-53。
53.《文学认知:具体语境与规约性语境》,《外国文学研究》2010(5),122-128。
54.《“整体细读”与深层意义》,《外国文学研究》2007(2),31-42。
55.《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外国文学研究》2005(4),110-113。
56.《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中国翻译》2002(1),11-15。
57.《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翻译》2000(5),62-65。
58.《关于西方文体学新发展的思考》,《外国语》2005(3),1-9。
59.《有关功能文体学的几点思考》,《外国语》1997(5),1-7。
60.《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当代外国文学》2005(1),47-54。
61.《反战主题背后的履职重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3,创刊六十周年纪念特刊),165-173。
62.《何为“隐含作者”》《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136-145。
63.《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创刊五十周年纪念特刊),100-110。
64.《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136-146。
65.《试论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的排他性和互补性》,《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期纪念特刊)2000(3),196-203。
66.《也谈中国小说叙述中转述语的独特性》,《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4),76-79。
67.《关于叙事“隐性进程”的思考》,《中国外语》 ,2013(6),1,12.
68.《关于叙事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外语》,2009(5),60-65。
69.《外语跨学科研究与自主创新》,《中国外语》,2007(1),13-18。
70.《西方叙事学与文体学:互补与借鉴》,《江汉论坛》,2006(3),64-67。
71.《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1-8。
72.《语境、规约、话语》,《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10。
73.《试论外语科研创新的四条途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3-6。
74.《叙述学与文体学的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22-25。
75.《有关小说中人物话语表达形式的几点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33-37。
76.《两个最年轻的当代文体学派别评介》,《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32-37。
77.《女性成长小说视角下的中译考察》(贺赛波、申丹),《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70-73。
78.《转喻与语篇》(陈香兰、申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5),1-4。
79.《另一种认知图式冲突造成的沟通障碍》(高剑妩、申丹),《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91-95。
80.《苦难煎熬背后的男女角色转换》,《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6(2),312-333。
81.《从叙述话语的功能看叙事作品的深层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11(11),24-30
82.《再论隐含作者》,《江西社会科学》2009(2),25-34。
83.《跨学科角度的叙事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8(2),26-32。
84.《语境叙事学与形式叙事学缘何相互依存》(申丹、杨莉),《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39-54。
85.《叙事“隐性进程”对翻译提出了何种挑战?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外语研究》2015(1) ,57-63。
86.《中国对西方文论的接受:现代性认同与反思》(周小仪、申丹),《中国比较文学》2006(1),100-104。
1.《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申丹教授访谈录》(乔国强),《外国文学研究》2005(3),5-11。
2.《理论的表象与实质—申丹教授访谈录》(宁一中、申丹),《英语研究》2018(8),1-10。
4. “From Theoretical Revelation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 Interview with Shen Dan”(Ning Yizhong、SHEN D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8.1 (2024): 4-24.
另:中国期刊网收录的在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以及其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除另有说明,均为独著):
1.《“隐性进程”与界面研究:挑战和机遇》,《外国语文》2013(5),1-6.
2.《翻译副文本、译文与社会语境》(贺赛波、申丹),《外国语文》2013(1),109-113.
3.《文学与日常中的规约性认知与个体认知》,《外国语文》,2012(1),1-6.
4.《个人主义、宗教信仰和边缘化的家庭》(惠海峰、申丹),《外国语文》2011(4),14-19.
5.《谈关于认知文体学的几个问题》,《外国语文》2009(1),1-5.
6.《“整体细读”与经典短篇重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1-7.
7.《〈一小时的故事〉与文学阐释的几个方面》,《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1-8.
8.《结构与解构:评J.希利斯·米勒的“反叙事学”》,《欧美文学论丛》2004(1),241-271.
9.《作者、文本与读者:评韦恩·C.布斯的小说修辞理论》,《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1),16-25.
10.《“歧义”与“晦涩难解”》,《英语研究》2002,第1卷第1期,21-27.
11.《从一个生活片段看不同叙事视角的不同功能》,《山东外语教学》1996(3),1-6.
12.《从劳治和米勒的重复模式看西方小说文体学的局限性》,《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2),91-97.
13.《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文体学”》,《山东外语教学》1988(3-4),25-28.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重点项目“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四版,申丹著)”(2022立项,项目主持人和译者)。
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短篇小说双重叙事运动研究”(2015立项,独立完成,结项匿名鉴定为“优秀”)。
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2010.1立项,首席专家,已结项,鉴定不分等级)。
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叙事、文体与潜文本”(2006立项,独立完成,结项匿名鉴定为“优秀”)。
5.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2000.3立项,项目负责人,结项匿名鉴定为“优秀”)。
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外国小说理论”(1990立项,独立完成,未鉴定,获省部级一等奖一项和二等奖一项)。
学术团体、刊物和社会兼职
美国Narrative(叙事研究顶级期刊)顾问(2012-- )和美国Style(文体研究顶级期刊)顾问(2011-- ),英国Language and Literature(文体研究并列顶级期刊)编委(1999 -- ),欧洲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文学语义学研究顶级期刊)编委(2008--2021),英国The Translator: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期刊顾问(2001--2014),欧美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顾问编委。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等十余种CSSCI来源期刊或集刊编委、特邀编委或顾问。
现任或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修辞学会文体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逻辑学会文体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社科联常委,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和国内十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终身兼职教授、校外学术委员或客座研究员。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九三学社中央妇委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和第九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届、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北京市人大常委兼教育科技委员会委员;首届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四届、第五届欧美同学会理事、留英分会副会长;第一届、第二届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教学经历
小说研究方法(研究生)、小说理论和批评方法(研究生)、文学文体学(研究生)、英语文学文体学(本科生)、英语语体学(本科生)、英语文学文体赏析(本科生)、英语精读(本科生)、英语听力(本科生)。
此外,开设过多门博士生独立研究指导课。
指导博士研究生37名,已有31名获博士学位,指导的博士论文共有九篇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奖:其中一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五篇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毕业当年评选,不分等级),两篇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一篇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三等奖;有两篇博士论文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
指导硕士研究生51名(其中11名为翻译硕士),已有48名获硕士学位。
指导博士后4名。
指导访问学者30余名。
国际会议
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大会主旨发言,其中四次(均为唯一非西方学者的主旨报告):
1. 2017年欧洲叙事学协会(ENN)第五届双年会,主旨报告题目“How Dual Narrative Movement Can Metamorphose or Extend Narratology”
2. 2013年欧洲叙事学协会(ENN)第三届双年会,主旨报告题目“Contextualized Poetics and Contextualized Rhetoric:Consolidation or Subversion?”
3. 2011年国际文体学协会(PALA)年会,主旨报告题目“How to Uncover Narrative Subtext in Stylistic Analysis”。
4. 2009年德国弗莱堡大学“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udies”国际研讨会,主旨报告题目“How to Make Linguistics More Helpful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 Fiction”。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