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是指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就是华夏族的源头之一。磁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陶盂及陶支架、石磨盘及磨棒。据碳14法测定年代,距今约8000年至7600年前,与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裴李岗村发现的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磁山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成型,绝大部分属于夹砂红褐陶,少部分为泥质红陶,以素面为主,烧成温度在700~930℃左右。
分布地区
磁山文化是中国
华北地区的早期
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河北
武安磁山发现而命名。
193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
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大约出现于公元前5400~前5100年,它与
裴李岗文化一样是华北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
冀南等地。
1973年发掘。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最新鉴定为距今约10300-8700年)。多该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把两者连称为“裴李岗·磁山文化”。其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
缺环。磁山文化与老官台(大地湾)、李家村、裴李岗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
磁山
文化遗址,位于
河北省南部
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东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7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发掘
1972年发现的
磁山文化遗址,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1976年至1978年在这里进行了三次发掘,至1978年底,发掘面积达6000平方米,文化
层厚1至2米,不少窖穴深达6至7米。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
蚌器、动物骨骸、
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为寻找中国更早的农业、
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如果说在7000多年前,地球上许多地方还是
鸿蒙未开的话,而这里的人们已经种植谷物,饲养
家禽,制作生产、生活用具,
烧制陶器……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中国已故著名考古专家
夏鼐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它为研究和探索中国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地下
实物资料。
在遗址发现了两座房基址,均为
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
席纹,说明在7300年前这一带即编制
苇席,由此也可想像苇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
考古学家称此器物为全国之最。
磁山遗址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灰,层厚为0.3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近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中国发掘的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不多见的。
学术意义
磁山文化的发现,在
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
殷玮璋指出,
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将仰韶文化向上推了一千多年,在学术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在文明探源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段宏振认为,磁山文化发现的意义,第一是找到了7000年前的文化;第二是首次大批量的发现了早期农业遗存——粟。
王吉怀认为,磁山文化发掘的学术意义,一是确立了冀南和冀中地区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年代序列,二是为探讨中原和
北方地区古文化的交流增添了有价值的资料。磁山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1933年首先在河北
武安县
磁山发现而命名。
居民经济生活以
原始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粟。以
石镰、
石铲、
石刀、
石斧与
柳叶形
石磨盘为生产工具,石磨盘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独特。饲养狗、猪等
家畜,兼事渔猎。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椭圆口盂、靴形支座、
三足钵与
深腹罐等为典型陶器。陶器表面多饰绳纹、
篦纹及划纹等。住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
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磁山文化与
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把两者连称为“裴李岗·磁山文化”。总体看来,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后期比较接近。其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缺环。
磁山文化-考古价值,1972年在
邯郸市磁山镇发现的距今7500余年的磁山文化,填补了中国为
新石器早期文化考古的空白,把仰韶文化的考古年代上溯了一千余年,在国内外的考古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磁山遗址总面积14万平方米,1976年对遗址进行了部分区域的发掘,共出土陶器、石器、
骨器等文物5000余件,其中,陶盂及支架,
石磨盘及磨棒是磁山文化有
代表性的遗物,遗址内还发现了房基,粮窖和成组的祭祀器物群,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邯郸就是人类的活动中心之一。
骨骼标本
磁山遗址还出土了一批植物炭化物和动物骨骼标本,其中植物有粟、
榛子、胡桃、小叶松等。动物有兽、鸟、龟、鳖、鱼、蚌五大类
二十三种,专家们认为,粟的发现,把中国为
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近8000年,填补了仰韶文化植粟的空白,也修正了世界对植粟年代的认识,肯定了中国黄河流域是世界植粟最早的地区。胡桃的出土,打破了由汉代
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尤其是
家鸡骨的发现,是世界已知最早记录者,修正了当代国际有关专家原认为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距今4000年)的定论。根据遗物,遗址,尤其是房基和大量粮窖、遗址的发现。证明当时人们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以
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采集而过着定居的生活。
沉睡7000年的文明,1972年冬,磁山村群众在村东台地开挖水渠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在地下沉睡了7000多年之久的“原始村落”,从而揭开了黄河流域早期
新石器文化探索的序幕。
随后考古工作者在这片总面积仅14万平方米的遗址上,相继发掘出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一时间,原本寂静无名的
小山村成了全国乃至世界文物界最为关注的地方。在二十多年间的一次次发掘中,大量珍贵的文物及遗迹相继出土。在
磁山遗址馆内,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坑穴,有圆的、有椭圆的、还有长方形的。考古学者称,这些看似普通的
土坑可不是人们随意挖成的,有的坑为“灰坑”,是先民们倾倒垃圾的地方;有的坑带台阶,坑底有一层硬面,是半地穴式茅草房的房基;而那些深达数米的长方形坑穴,则是先民储存粮食的“窖穴”。
据资料显示,磁山遗址自发掘起,已发掘出石器、陶器、
骨器等遗物4000余件。在这些遗物中,主要有用来为谷物脱皮的石磨盘和类似石棒槌的石棍,及用来做饭的泥制陶盂、支架等。
其中,石磨盘表面光滑,经过打制或磨制,有的底部带足,做工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精细了。考古研究表明,磁山遗址是人类进入
新石器时期的遗物,距今约有7000多年。当时,先民们已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
游牧生活,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聚落,形成了以种粟为主,以采集、渔猎为辅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时期,先民们已会制作
磨制石器和手工陶器,他们制作的
骨针比钢针大不了多少。在这个“原始村落”,不仅已有了
家猪、家狗,甚至还可能已经有了家鸡和核桃。
磁山遗址代表了
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
文化研究的一段空白。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被
考古学界定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被定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劳动工具
考古专家深感疑惑,在发掘过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让众多考古专家深感疑惑。在如此小的遗址上,竟有几十个有规律地集中摆放劳动工具的“组合物”。这些“组合物”多由
石磨盘、石棒、
石铲、
石斧、
陶盂、支架等组成,每组一般四件,而且大都按
生产工具(石铲石斧等)、脱粒工具(石磨盘石棒等)、炊具(陶盂支架等)分组分类放置,摆放的次序非常明显。这在国内其他
新石器遗址中非常罕见。
最早,一些专家推测,该遗址可能是先人们的墓区,这种“组合物”是
随葬品。可是经过数年大面积的普探、试掘,加之遗址外围的调查,并未发现
人骨和有关丧葬的痕迹,相反倒发现了大量鸟骨、兽骨,甚至很小的
鱼刺等。有的专家依据“组合物”的摆放特点,认为这里也许是一个原始人的居住区或
粮食加工场所。但他们同样也未能找到相应的证据,因为这里并未发现所谓的生活起居区,就是房基也仅发掘出2座。另外,如果是一个粮食加工场所或
生产劳动场所的话,那么每个
坑内应有相应的
活动空间,而实际上每组“组合物”所占的面积却很小,有的还不足两平方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大胆地提出了这样一个可能:这些“组合物”是先人们按照一定的思想意识和习惯格式特意堆集在一起,专门用来“祭祀”灵魂或某种崇拜的遗迹。“无论是哪种说法,他们都没有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足且准确的证据。”当地考古专家韩林太认为,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磁山遗址当时应是一个原始村落。
文物鉴定
2010年3月,
磁山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从一处坍塌的
文化层中发现部分
表面附着有植物颗粒的白色块状物体,有关专家认为可能系远古时期的“面粉”。中国科学院正对这种奇特物质做进一步鉴定。
这些奇异的白色物是粟、黍粉、淀粉,还是白灰?文物部门通过对物体表面的
附着物,及其所在的文化层进行检查分析,认为白色块状物体属于首次发现,保存比较完好,很可能为数千年前的淀粉类物质,也就是人类最早的面粉。
磁山文化博物馆经过搜集整理,共收集到白色块状物体约250克。2010年3月4日,工作人员将这些物体全部装袋封存,并将
部分样品邮寄到中国科学院,请有关专家通过化验做进一步检查。
磁山是谷子的发源地。在以往的世界
农业史上,粟一直被公认是从
埃及、印度传播而来的。然而,随着
磁山遗址的发现,这一“结论”被改写。
考古专家们经科学鉴定一致认为,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民们就已开始种植粟这一耐旱农作物,且达到了相当高的产量。在磁山遗址,考古工作者们一共发现了189个储存粮食的“窖穴”。这些“粮仓”形似袋状,窖口直径大都为1—2米,深浅不一,最浅的只有0.85米,而最深的则达到了5米。当地一位考古专家感叹地说,当地的土质极粘,可以说是“湿了泞,干了硬,不湿不干挖不动”,先民们硬是用打磨的石斧、石铲挖出了那么多深达数米的窖穴,其坚韧的毅力和
劳动强度令人难以想象。
当时参加过发掘工作的考古专家韩林太对记者说,“窖穴”展现于世人面前时,人们禁不住大吃一惊:里面竟堆积着大量的“粟灰”,刚开始它们的颜色呈灰绿,但拿到手里一会儿就变成了白灰。在一些成块的朽灰中,直接用肉眼可以看到已炭化的一颗颗滚圆的粟粒。为了鉴定这些粮食的成分,发掘者们曾两次进京,但都因找不到妥善的保管方法,标本到达目的地后全神奇般地变成了灰粉。
最后,北京考古专家采用“灰象法”对标本进行了鉴定,认为当时的磁山人吃的是“小米”,这也是当今人工种植谷子历史的最早发现。考古学者们在欢欣鼓舞之际,一个颇为费解的问题同时也摆在了他们面前。因为这些窖穴中的“粟灰”一般堆积厚度为0.2—2米,有10个甚至达到了2米以上。
如果按照比重、体积推测,这189个“粮仓”中储存的粟,至少应在5万公斤以上。而在当时简陋的
生产条件下,剩余这么多的粮食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一时间,专家们对这一规模宏大的“粮仓”提出了种种猜测:可能是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除了够吃,还有部分剩余;也许是一个部落储藏的粮食种子,在还未来得及播种的时候,发生了大的
自然灾害,所有的人纷纷逃离了自己的家园。
早期家鸡
还有人认为此地可能是先人们祭祀“粮神”的地方,他们为了祈求有一个好收成,便将最好的谷物奉献给了神灵。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在实验后还对窖穴是否系“粮仓”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有的“窖穴”异常狭小,人很难进入,那么那些先人又是如何取放谷物的呢?
面对外界的迷惑,当地的村民们有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这里就是传说中的“
神农氏”居住过的地方,而上百个窖穴就是当时的“神农粮仓”。在
磁山遗址中,除了发现大量的石器、陶器及堆积的“粟灰”外,考古专家们还发掘出较多的鸟骨。这些鸟骨是否来自已经驯养的早期家鸡,也被认为是“磁山文化”的一个重要谜团。按照传统说法,家鸡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源于印度。但有关专家将磁山遗址中的鸟骨标本与
北京自然博物馆所藏的现代
鸟类骨骼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与现代
原鸡跗?骨的形态和大小都很相似。他们由此认为,磁山出土的鸟骨标本属于鸡的可能性最大,而且还有可能是驯养的早期家鸡。
支持这一说法的专家还提出了这样的事实:一是当时磁山的农业已有了长足发展,粮食已经有了剩余,从而为饲养家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二是根据现代
动物学家的研究,家鸡由原鸡经人工驯养而成,而原鸡在中国古代的
分布区已包括了北部及中原地区。
专家看法
但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相似并不能代表相同。
另外,在对磁山鸟骨的标本进行研究时,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所发现的磁山“家鸡”的跗?骨,除一根为雌性外,其余全部为雄性。大量的雄性“家鸡”的出现又代表了什么?是当时先人们因为某种
宗教仪式的需要,有意选择了雄鸡?是先民们像现代人一样只留下产蛋的鸡,而将多余的雄鸡杀掉?是猎人们对
原鸡(
野鸡)的有选择性捕杀?如今还没有人能找到相关的线索和证据。但是,如果磁山所发现的鸟骨确系家鸡骨骼的话,那么家鸡在中国驯化的年代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400年以前,比印度要早3000多年。磁山文化与老官台(
大地湾)、李家村、裴李岗诸文化一起是
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时期文化。
先人们为何突然“人间蒸发”,仍一直困扰着众多的专家和学者。“产生诸多疑惑的主要原因是,7000多年以前先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及房屋的形状、构造与当代千差万别,人们很难想象,也无法找到过硬的依据来考证其真实性,”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所长、考古专家
乔登云说,他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这些“谜团”都会找到合理答案的。
据最新消息,2016年1月23-24日在京召开的
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中,香港神农(
炎帝)国际产业集团的郭小亮先生通过对
海侵时代研究指出:河北磁山
农耕文明,在遭遇海侵覆灭后有一部分先民西上太行山,与当地
原住民融合,开始在太行山区种
五谷,尝百草,改进农耕技术,行成了农业相对较发达的
神农氏部落。
重大贡献
陶器是中国人的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沙质陶器,少数为泥制陶器,均为
手工制作,以
素面为主,出土的陶器中有
圆底钵、三足钵、
钵形鼎等,其中陶盂和陶支架组成的陶器群,独具特色,最有代表性。遗址中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和打磨兼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磨盘、磨棒、斧、铲、凿、锛、镰等,其中磨盘和磨棒是粮食加工工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磁山遗址的陶器以
夹砂红陶为主,火候较低,质地粗糙,器表多素面。陶器多采用
泥条盘筑法,器形不规整。陶器表面纹饰有绳纹、
编织纹、
篦纹、
乳钉纹等。器形有椭圆形陶壶、靴形支架、盂、钵等。
从磁山遗址出土的标本和大量器物看,早在7000多年前,河北南部
太行山东麓一带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脱离了
农业经济的初始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已从事专项
手工劳动,
原始手工业已成为
原始农业、渔猎、采集生产及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山文化遗址的丰富内涵,为研究和探索中国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链环。
交流关系
与周边考古文化的比较,磁山文化与周边
考古学文化的
比较研究:关于磁山文化与
裴李岗文化之间的关系,
王吉怀、
段宏振等均认为,这
两种文化分别具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代表了黄河流域或
华北地区两支不同的
文化系统。关于磁山文化与北面邻居文化的关系,段宏振认为,它们之间也是属于南北相邻的两支基本同时代的不同系统的
新石器时代文化,北面临居文化与磁山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
磁山文化的渊源问题:
段宏振通过对磁山文化典型器物盂的追寻,对磁山文化的宏观来源进行了探索,提出北福地一期文化的盂与磁山文化最接近,其次是
兴隆洼文化的
筒形罐,兴隆洼文化、北福地一期文化和磁山文化,在宏观上都应属于北方筒形罐文化系统,磁山文化的宏观来源很可能在
太行山东麓的北部一带。
王震中认为,从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
后岗类型的变迁,在区系类型理论的框架下,可以增加一个用古族迁徙的新视角来解释此种变迁。
赵朝洪、
王涛将磁山文化与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东胡林、转年和南庄头等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此三种文化的发现,有可能为探寻磁山文化的来源提供有益的帮助。
磁山文化农业
发展阶段问题:
周晓陆认为,磁山文化中“粟”的
发展水平代表了先进农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高科技含量的种植业的发展程度,因而不应该是最早的种植业;郑杰祥认为,以往学者所提出的磁山文化为“刀耕火种”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磁山、
裴里岗文化的时代,已经进入铲耕或称耜耕农业阶段,磁山文化出土的新型生产工具石斧,是开发荒地、扩大
种植面积的关键因素,它促进了当时
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王吉怀也认为,磁山文化农业发达,不是最早期的,应是发展期的农业。
程有为认为,磁山文化遗址发现大量的生产工具以及粟,这说明
原始农业在
新石器时代有了初步发展。关于磁山文化的
原始宗教问题:乔登云认为,在储藏粮食的窖穴中所放置的完整的或成堆的猪、狗等兽骨,或许是举行某种仪式的牺牲品,但其目的并非纯粹用于某种“献祭”,而是最原始的“仓祭”遗迹,即祈求
仓神、谷神或皇天后土,保佑存入的粮食不再霉烂,以供食用。魏建震认为,磁山文化中祈年和庆丰收的遗存,实际上是远古时期社祭祀的一种原始形式。高江涛认为,
磁山遗址粮食窖穴埋猪很可能是向
地母献祭的牲品。
磁山文化遗址的性质问题。针对以往学者所出土的
磁山是以灰坑为主体的结构,已发掘的I—Ⅲ区是当时祭地祈年的场所的说法,
乔登云提出,磁山遗址的性质应为原始村落遗址。
陶器时期
在当时最早的制作陶器时期,这么多造型别致、精美绝伦,并饰有各种花纹的陶器,富有欣赏价值的小陶器,在这里出土,显示出了
磁山先民生活比较富有。磁山先民陶器可以说是一种融雕塑、刻画图案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艺术珍品。精雕细刻的鱼镖、
网梭、磨制精细的骨针、
骨镞,以骨蚌为原料的装饰器,即是实用品也是工艺美术品,另外,还发现了一些
贝壳饰品和骨饰品。
在附近相邻的
西万年遗址,城二庄遗址等几处遗址挖掘中尚未发现这么多精致陶制品和骨饰品,充分说明磁山曾是当时这个地域
部落首领居住地,是他们使用遗留下的生活用品。陶制日月,陶制祖形器、陶蓍草器、圭盘、
陶丸、石球、豆、盘等集中反映了磁山是当时这个地域占卜、祭祀的集中场所。
特别是鸟头形支架三足平底盂在磁山出土是一个有力例证,鸟是当时吉祥物,是吉祥权利的象征,在今后皇家饰物搭配上演变发展成后来的朱雀、
凤凰。磁山论经济实力是黄河流域
中原地区一支强大部落,在这里创造下这么多人类最早文明,又是当时储粮基地等,可谓是最原始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磁山文化,有着八千年悠久历史真正称得上是华夏第一都城。
文明起源
磁山文化与
伏羲文化一致,属同一历史时期,磁山与中华始祖太昊伏羲历史上记载的地域又有着紧密联系。
这难道是历史上的巧合,对于伏羲文化时间的确定,应以
磁山文化时期为标准,重新确定记载。如果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没在磁山生活过,那么磁山文化时间在伏羲文化之前,是那一位有着“大智慧”的磁山人带领着八千年前
磁山先民进入人类最早文明,中华始祖应该在磁山文化上找线索,是磁山先民创造了
中华文明起源。中华始祖太昊伏羲生于天水,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这与“磁山文化”正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中华始祖太昊伏羲功盖百王,德配天地。据史书记载,其主要功德大致纳为:结网罟、兴渔猎、养牺牲、充庖厨,画八卦、作
甲历、定四时、建屋庐、始定居、造干戈、饰武功等。
出土遗物
磁山文化遗址已发掘出土的有网梭、
鱼鳔、箭头、
骨镞、动物骨骸、
鱼骨、
贝壳、鸡、猪、狗遗骸,陶支架、
陶盂(最早的炊具),陶丸、占
蓍草器、圭盘、
陶纺轮、半地穴式房基、石斧、石刀(最早的
磨制石器)等来看,与
伏羲文化完全一致,磁山文化又具备河南
淮阳、甘肃
天水尚未有遗物能够鉴证的文化(作甲历、定四时、充庖厨等)。
伏羲文化体系比较全面完善,
磁山距祭祀女娲皇宫的
涉县不足百里,两地不远,地域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时间一致,文化相同,
地理位置有着紧密联系,《
纲鉴易知录》记有太昊伏羲率部落逐水草而牧,最后选择
黄淮平原,居高临水,草木丰茂的
宛丘定居下来。确凿的事实说明,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曾在磁山生活过,创下了
世界之最华夏伟业。磁山文化——
伏羲文化的源,伏羲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