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含章(1908年2月15日—2019年8月15日),男,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食品工业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原所长、高级工程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8年2月15日,秦含章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现
无锡市)
胡埭镇张舍村,由于家境贫寒,幼时被过继给姑父、姑母。姑母病逝后,家道中落,秦含章又回到自己老家和兄长等一起生活,跟随父兄读私塾,先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古书,后读民初的改良国文教科书以及历史地理等。13岁时,随长兄学习中医。
教育经历
秦含章16岁时,报名参加同镇两位大学生开设的暑期补习班,学习国文、英文及数学,时间短暂,却激发起他的学习兴趣。之后,秦含章向父亲力争,要求到无锡杨墅园私立匡村学校学习。父亲虽然同意,但学费给得很少,秦含章向亲属求助,凑足需要缴付的费用,应考插入匡村学校的高小三年级,一年8门功课,除数学外,7门均优胜,全校比赛第一,获得奖章7枚。
从匡村学校毕业后,秦含章留校任缮写员。18岁时,秦含章报考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考取候补第12名。当年因苏浙两省督军交战,学校直到秋末冬初才开学,在“三师”读书两年,秦含章学到了很多科学常识。
秦含章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患上了痢疾,因此停学留级,在家养病。病愈后继续学业,但此时的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已改为江苏省立无锡中学,上学需要收取学费,因家中无力负担,秦含章不得不辍学。
1927年暑假,秦含章任教于钱桥小学,教授国文。1928年,秦含章被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录取,在江湾劳动大学劳农学院(由原上海大学校址改建)学习,半天上课,半天实习。
大学时期,秦含章他所做的文章对农村经济有着独到的见解,先后被《新生命》《自然界》等报纸、刊物刊登、转载。1930年,秦含章出版了第一本书《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并引起不小的轰动。1931年,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毕业。
1931年,秦含章获得庚款奖学金,于同年9月进入比利时国立圣布律农学院农产工业系留学深造。1935年,毕业于比利时国立圣布律高等农学院,获得工学硕士及农产工业工程师学位。
1935年8月至1936年2月,秦含章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植物学院博士班学习,进修微生物学,同时在商学院学习统计学,在布鲁塞尔威尔曼哥本斯啤酒厂做实习工程师,从工厂的实际生活中学习啤酒工艺。1936年2月,秦含章在德国柏林大学化学院及发酵学院进修啤酒工业,因经济条件和语言限制,半年后返回中国。
工作经历
1937年,秦含章由大哥介绍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农事教育学系(农业教育学系)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同年8月,由于南京、上海一带战事吃紧,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被迫解散,秦含章到朋友家中避难,后又到上海待了3个月。
1938年初,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桂林复课,秦含章赶到桂林继续任教。同年10月,秦含章在重庆北碚私立复旦大学理学院垦殖专修科任教授兼农场技师,其间实验无土栽培水稻技术,并获得成功。1939年8月至1944年7月,在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事教育学系(重庆磁器口)任教授,并兼任农场农业化学室技师,对中国土法酱油进行改良研究。期间,秦含章研究碎米制饴糖,并利用糖糟在河塘内饲养引进的北京鸭获得成功。
1941年8月,秦含章任
国立中央大学(校址在重庆)农业化学系教授,同时在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兼职。1948年8月,任江南大学教授,兼任农产制造系主任。
1950年,秦含章调至北京,任中央食品工业部参事;同年,加入
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中央顾问、参议。1951年,加入
中国民主建国会。1952年5月,奉命赴民主德国、捷克、波兰订购甜菜糖厂设备,筹建华北糖厂(后改名为包头糖厂),随后又赴
东德、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订购甜菜糖厂成套设备,选购先进机器。返回中国后,秦含章利用黄河水源、自动添加石灰乳浆、三效压力蒸发糖浆等措施,使该华北糖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厂。
1953年,秦含章参加由苏联援建的“华北药厂”的筹备工作,负责整理技术资料,制订培训技术骨干计划等工作。1955年,奉命两度到青岛啤酒厂研究啤酒装瓶后的混浊问题,并研究试制“配制啤酒”。1956年,参加国家十二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担任食品工业组副组长。
1960年,秦含章调任国务院第一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于1963年至1964年期间,组织试点工作组在山西汾阳杏花汾酒厂蹲点。从研究泥窖土里的微生物细菌开始,把中国国外科学的方法借鉴过来,经过研究分析,把质量下降的原因找了出来,解决了成品酒中发生白色和黑色沉淀物的“老大难”问题,并对整个汾酒的工艺进行了分析。
1968年,秦含章被“下放”至江西分宜“五七干校”,开始劳动生活,不仅是劳动,还要接受批斗,秦含章态度很好,从不抗拒。这期间,他的右眼因为患病后未能及时就医,几乎失明,左眼视力只有0.10。
1975年,秦含章负责茅台产品化验分析工作,历时八年,得出结论,因茅台镇特殊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决定,茅台酒不能异地生产。1978年,秦含章随研究所从江西
宜春迁回北京,重新担任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任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技术专业组组长。
1982年,秦含章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任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高级工程师。
晚年经历
1990年,秦含章
离职休养,后完成80余万字的《新编酒经》。1998年,出版了30万字的《酒文化小品集》,汇集了其400余首酒诗。2000年,350万字的《国产白酒的工艺技术和实验方法》问世。2006年,出版个人诗集《食文化小品集》《试咏白酒的香型与味型》。
2019年8月15日,秦含章在北京逝世,享年112岁;8月21日,秦含章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在
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举行,遵照秦含章生前嘱托及家属要求,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一切从简,不收丧礼。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50年,秦含章被奉命参与中央食品工业部的筹建工作,负责处理“食品、油脂、烟草、 糖业、水产”方面的科技工作。1952年,参与筹建包头糖厂,发挥所学,结合所见,设计、改进工艺流程,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现代化大型糖厂。1953年,受命参加“华北药厂”的筹备工作,负责整理技术资料、制订培训技术骨干计划等工作,将发酵工业、制糖工业微生物学技术逐点结合在建厂过程中,对发展中国早期抗生素工业,起到了拓展和促进作用。1955年,应邀前往青岛啤酒厂研究解决啤酒装瓶后的混浊问题,并研究试制成功“配制啤酒”。1956年,参加轻工业方面的规划。秦含章另带头组织创建了山西汾阳杏花汾酒厂试点,参与到酿酒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检测方法,完成汾酒工艺上的转变。
教育成就
1958年前后,秦含章主持筹建
无锡轻工业学院(现
江南大学),之后,秦含章根据轻工业部教育委员会规划,先后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陆续主持筹建了15所轻工院校。
1944年至1946年,秦含章完成《农具学》的编写,之后《农具学》成为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教科书。
秦含章指导培养的学生有贵州茅台集团原董事长
季克良,二锅头非遗传承人
高景炎等。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发表文章
诗词选登
荣誉奖项
社会生活
社会活动
1988年12月,秦含章赴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参观,并题词。
1991年6月,全国豉曲浓香型白酒协作组成立大会在内蒙古八里罕酒厂召开,秦含章与
周恒刚、苗志岚以及12位全国白酒评委出席了会议。
1994年,秦含章出席巴拿马国际博览会。
2001年9月,秦含章在山东济南参加中国(济南)国际酒文化节。
组织关怀
2014年1月24日,时任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胡杰华、时任九三学社北京市朝阳区委主委
张明森、时任九三学社北京市朝阳区委副主委兼秘书长
茅为中等走访探望秦含章,向其及家属致以新春的问候和祝福。
2015年10月21日,时任北京市朝阳区委书记、区长
吴桂英到团结湖街道,走访慰问秦含章。2016年2月4日,北京市团结湖街道一二条社区老龄利工作人员和为老服务志愿者一行来到秦含章家进行慰问,给秦老带来了慰问品,并与秦老亲切聊天,问候了老人的身体和生活状况。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秦含章出生在江苏无锡张舍镇一个贫穷的书香门第。秦含章是宋代文学家
秦观(
秦少游)、明代两京五部尚书
秦金直系后人,其家族中出过许多状元、进士等文人,祖先系江南锡山秦氏,是传承多代的江南名门望族。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秦氏家族考中秀才的近千人,翰林13人、进士33人、举人79人。秦含章的父亲秦汝煜18岁即考中秀才,后在家乡设馆教书。秦含章在家中排行第三,3岁那年,因家境贫寒被送到亲戚家寄养,直到6年后才被接回。
家庭成员
轶事趣闻
笔耕不辍
秦含章右眼早在“文革”时因黄斑出血未能得到及时诊治而几近失明,左眼视力也早已衰弱多年。但他依然写作不停,写作时需要左手持10倍放大镜叠加一起,右手执笔写字,以致双眼疲劳之极,不得不写一会儿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再继续辛勤笔耕。由于用眼过度,导致双目视力每况愈下,每页纸上仅写数十个大字才看得清楚。频经艰苦努力,秦含章共撰写了近6000万字论著。
淡泊名利
晚年的秦含章住在一处狭小的居民房里。有一次,朋友到秦含章家中拜访,看到朴素的布置和房屋狭小的空间,让秦含章向组织上提要求。秦含章说,他即将退休的时候,组织上已经找他谈过话,问有没有什么要求:“我有房子住,上班有工资,退休有养老金,衣食无忧哪还有什么要求。”
人物影响
竖立雕像
2007年2月,湖北稻花香集团举行秦含章百岁金像揭幕仪式,以表达对秦含章的敬爱之情和祝愿。
2010年9月,贵州茅台酒厂在其厂区广场为秦含章竖立起一尊全身铜像。
设立基金
2017年1月,由
中国酒业协会、
江南大学、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共同发起,创建“
秦含章基金”,并分别设立“秦含章基金”和“秦含章奖学金”,得到秦含章同意和支持,秦含章授权中国酒业协会牵头组织创办该基金。2018年11月,“秦含章基金”启动仪式在江南大学举行,基金旨在用于支持江南大学酿酒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奖励酿酒行业优秀科技成果与生物酿造领域优秀青年学者,以及组织秦含章学术活动。
人物评价
秦含章是中国白酒事业的奠基人,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中国酒行业科技发展的引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秦含章投身酿酒产业八十余载,严谨治学、勤奋钻研、坚持匠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鼓励着一代又一代酿酒人。(《
科技日报》评)
秦含章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工程师,是酿酒界的“一代宗师”,也是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他学识渊博,造诣精深,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培养青年一代,桃李众多,为推动中国酿酒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酒业协会评)
秦含章是一个德高望重、两袖清风的好老师。(贵州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评)
秦老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酒业,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酿酒界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过程,拉开了中国白酒科学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序幕。近年来中国酒行业获得巨大发展,秦老是功不可没的。(二锅头非遗传承人
高景炎评)
在中国酒界,像秦老这样的泰斗,大概仅有此一人,可谓百年难遇的楷模,他于宣统年生人,一生掠影,便是中国的百年飞驰。在酒界当中,也是唯一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把西方酿酒的理论、科学实验的数据带回到中国,奠定了中国酿酒业、酒类研究、发酵研究的重要根基。(百家讲坛主讲人
贾英华评)
秦老是新中国第一代发酵专业的研究专家和开拓者,是中国发酵专业的奠基人,是中国白酒产业“殿堂级”大师,为中国白酒工业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动中国酿酒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灭的突出贡献,秦老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是影响了几代白酒专家成长的大师。是中国酒业的一座丰碑。(时任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
杜小威评)
秦含章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也可以说是一个奇人。他的影响不仅在酿酒界,也在喝酒的人。秦含章先生作为建国后第一代酿酒科学家,他奠定了中国酿酒的科学性、规模化和现代化,这是对中国老百姓的伟大贡献。(京味文学非遗传承人
刘一达评)
秦含章中国酒业耀眼的传奇,他是中国工匠的典型代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巡视员陈传意评)
秦含章深厚的学养与功底,为中国酒业立基提魂,他出口成章的辞赋和自成一体的书法透出他的品味与修养。(时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
孟素荷评)
秦含章是中国发酵专业的奠基人,为中国白酒工业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葡萄酒、白兰地、威士忌、啤酒等领域也都有着卓越的建树。(时任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
王延才评)
相关作品
相关图书
相关文章
专题节目
纪录影片
人物纪念
纪念雕塑
2022年4月2日,秦含章先生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中国食品工业发酵研究院举行。
诞辰纪念
2023年2月15日,以“含章可贞,酒情长存”为主题,纪念秦含章先生诞辰115周年活动,在北京仙秦荟——秦含章酒文化体验中心举行。纪念活动现场,嘉宾共同观看秦含章的音容视频,回忆曾与秦含章先生的交集点滴,进行主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