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城市,游戏《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设定,建造在可移动设备上的城市。为了应对天灾,大地上的人类采取了让城市进行迁徙的办法。源石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移动城市”的构想成为了可能。
前言
“旱季的雷姆必拓荒原,早早迎来了越过群山的第一缕阳光。
荒野上的常客羽兽出现了。它们一边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飞行,靠近绿洲寻找食物,一边拨动荒原上仅有的音符。远处,高耸的雪山直冲天穹,将太阳完全出山的时间又向后拖延了几分钟。
和羽兽一起出现于水源边的,还有附近移动城市的车队,这批车队将在这里灌满水箱,完成城市移动任务开始前最后的准备工作。
更远处的移动城市就像一群巨大而沉默的金属生命体,懒洋洋地趴在草原和荒漠的边界线附近。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磐石般矗立在大地之上的沉默巨物,当它们的心脏再次跳动的时候,将会迸发出泰拉大地上最雄壮的轰鸣声。
早上九时,休息了几个月的维护员们全部回到岗位,对阀门和管道系统进行最后的检查;孩子们在父母的带领下抱着货物回到家中,准备迎接接下来几日的喧嚣;戴着耳罩的城防人员逐一通知将棚子靠着移动城市外壁搭建的荒地人离开。阳光变得愈发强烈,荒原一天中最舒适的时候已经过去。伴随着羽兽逐渐在天边消失,靠近航道的移动城市地块发出了几声嘹亮的汽笛声,无形的音波在荒原上来回进行了好几次折返。
当汽笛声第五次掠过移动城市地块群上空,巨大且充满力量感的爆破声从第一个城市地块的底部传来,整个地块都开始在强大动力的助推下颤抖,并卷起了足够淹没车队的烟尘。
金属生命的心脏,再度跳动了起来。城市地块缓缓前进。‘移动’二字在这一刻名副其实——它所承载的,不只有普通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有人类薪火相传的文明形式。”
——维多利亚畅销书《金属之心》第一章
生存与繁荣
移动城市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如果没有这种以源石为燃料进行驱动的伟大建构,那么或许,人类仍不会知道该如何在暴戾天灾的侵扰之下保全财产。
但有一点需要强调——并非所有人都居住在移动城市之中。在萨尔贡沿海的雨林里,在谢拉格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上,在
乌萨斯辽阔的北方冻土中,散布着因环境不同而形态多样的各种定居点,聚居于其中的人口数最众多。由此可见,移动城市对于各地的居民来说,并不完全是必需品。
归根结底,移动城市对于文明最大的贡献,来源于它高效率躲避天灾的能力,但在这片大地上,并非所有的居民都需要频繁地躲避天灾。如果与一名从未遭遇过天灾的谢拉格人聊起此事,他可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移动城市不如他信仰的耶拉冈德——毕竟在他的认知里,是耶拉冈德帮助谢拉格抵御了天灾的侵袭。
在未完全探明这片大地的奥秘之前,究竟还有多少像谢拉格这样神奇的地带人们尚不得知,所以将人们的全部生活与移动城市完全绑定太过草率。毕竟,在源石工业尚不存在的漫长岁月中,泰拉大地上的人们遵循古老的生活智慧,不断迁移家园,在天灾袭击的间隙中同样能生生不息。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今文明所创造的最令人目眩的部分,确实都来自移动城市。无论是
维多利亚牢不可破的伦蒂尼姆,还是哥伦比亚的科技中心特里蒙,这些象征着一个地区最高形态的文明巅峰,都是令附近固定城镇相形见绌的移动城市。长夜降临,上百千米外都能看到它们的灯火,这样的场景总让人不禁赞叹源石工业与移动城市的伟大。
但不是所有人都对此持单纯的赞美态度。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通过分析天灾信使的观测报告指出,移动城市内高度集中的源石工业排放可能加速了天灾的形成。不过,还没有实际的学术成果能够证实二者之间具有绝对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源石工业究竟如何影响天灾之形成,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性质与运转
基本上移动城市都归相关国家所有,即便是汐斯塔这样相对独立的城邦,理论上也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
移动城市的运作和维护是令人头痛的管理问题,它远远超越了个人、公司和一般组织能调配的极限。一般来说,每座城市都会根据自己所属国家的要求和保障能力,在规定的空间范围内运行。
当然,移动城市很难做到大范围跨地域转移。翻越山脉、跨越大型河流对于这种巨物来说是艰难的挑战。为了保证稳定性,移动城市的迁移遵循固定的循环路径,路径上会提前设置合适的停留场。根据各地的实际地理情况,移动城市以周期性运动来规避天灾袭击。
位于移动城市核心地块的指挥塔不仅是全城的中枢控制系统,也是监测城市附近源石浓度变化的主要监测中心,该机构负责根据当地天灾相关气候的观测规律、实时的监测数据及既往的经验制定迁移规划。
与移动城市基础运作相关的事务十分繁杂,天灾监测以外的工作也是维持城市日常运转的一环,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养护、动力运转、航道管理、当地联络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相关从业人员来执行。
不同与相同
不同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移动城市,不同地区的居民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地区的移动城市也会因周边环境的不同而有各种奇妙的改装和配置。所以,“移动城市”这个词语对于泰拉不同地区的人来说,含义并不相同。
在
伊比利亚的海边,移动城市的底部安装着特殊的水栖装置;在炎国腹地尚蜀,人们爱往城市地块上垒山丘,架设索道;来到
卡西米尔,人们将有机会目睹几座移动城市靠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联合城;而在遥远的
萨尔贡,王酋们会指挥驮兽拖动的木头房车在山间穿行,这也算一种“移动城市”;与此同时,一些
哥伦比亚人已经绕开联邦的监管,悄悄地将移动采矿平台不断扩建,使之成为小小的“移动城市”——虽然他们自己很多时候并不想承认。
以上这些,只是各式移动城市中很小的一部分。
移动城市或大或小,或联合或独立,所涵盖的形式极为丰富多样。例如,在米诺斯和叙拉古等地分布着各种小型的“移动城镇”,它们之间相对独立,却又互相关联。在管理架构上,这些星罗棋布的小移动城市群与那些维多利亚公爵治下的大型移动城市大相径庭。
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环境迥异以外,更多的是各地区在政治体制、历史传统以及源石工业运用水平上存在差异。
相近的结构
虽然各地的移动城市都有独特的一面,但在基本结构上,大多数移动城市之间没有太大差别。一般来说,每座移动城市都有数百米高,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生活层,中层为支持层,下层为动力层。生活层与地面都有相当距离,人员和物资进入移动城市,主要依靠安装在地块边缘的升降电梯。
地块是移动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它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同地块互相拼接提高强度,从而形成规模更大的移动城市或移动城镇,如
炎国城市
龙门占地约四百平方公里大小。每座移动城市都有一个核心地块,它的上层为指挥塔,下层设有主要源石动力炉。
据养护人员介绍,地块之间的连接方式大多是机械结构的硬驳接。两个移动地块的支持层对接区靠液压挂钩与锚定管线维持地块之间的稳定,保持能源连接,同时还会设置通道,以备万一。
移动城市动力层的底部设有接触地面的移动结构,这是每个地块都有的结构。在城市移动的过程中,这些移动结构能保证城市主体部分可以自主移动。最泛用也最常见的移动结构是巨型履带。
移动城市中地块的装配深受现实地理条件影响,很难保证所有地块每一次都能按照固定方位实现边缘匹配,所以地块的边缘地带会设置通用的连接区域。在一些平地较少的地方,也可能会出现移动城市地块边缘不完全对齐,甚至彻底分离,仅用索道连接的情况。
部分移动城市会建造人工“自然景观”,与之相比,雕像和纪念碑都只能算小物件。丘陵、人工海,都是各地居民的杰作。也有些过犹不及的例子。玻利瓦尔多索雷斯城中的人工海就是当地人从北部海洋引水建造的,虽说是当地的著名景观,但和城外的光景相比,这样耗资巨大的人工风景就显得略微有些滑稽了。
多重视角
如果有古代人来到现代,并探访这些巨大金属生命的内部,那么他们一定会为历代致力于移动城市建造的工匠们所付出的心血而赞叹。同时,他们也将提供观察这些巨大造物的不同视角。
生活者的视角
绝大多数普通的移动城市居民生活在生活层地表。
在他们看来,生活层最多的是根据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分化出的不同形态的城市建筑群,例如四通八达的道路与桥梁、游人如织的公园和绿地。由于地块边缘之间一般不会紧密贴合,所以简单的牵引桥是最为常见的连接设施。
生活层在地表以下的部分,主要是为地表设施提供服务的支持系统。在这里,最常见的是安设着电缆和水管的隧道,一些寒带地区的移动城市还会加装暖气管线。除此之外,生活建筑的地基、地下室与紧急避难空间、基底土壤层也随处可见。
有趣的是,尽管移动城市上层的建筑总是在不断地动迁、改造、扩建,地表以下的部分生活层却不同,不会把每次改造动工的痕迹都彻底抹除干净,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建筑结构黏合”现象:进入一栋楼的地下配电室,打开后门,外面是一条街的下水道隧道,再走到隧道尽头右拐,出现于面前的又是一处地下停车场。
在一些监管不严,尤其是有些年头的移动城市里,迷宫般错乱的地下生活层成了居无定所者的天堂。他们适应了这种环境,演化出与地表居民不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这也成为移动城市都市传说的主要来源。
生产者的视角
移动城市养护人员生活得单调而规律,每天乘坐电梯去支持层上班,下班后再回到生活层的家中休息。
在他们看来,移动城市的支持层宛如一个巨大的生产车间,无论移动城市是在移动还是静止,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这里总是隆隆作响。
移动城市的能源内循环从这里起始。凭借穿透生活层的管线系统,源石锅炉、电力供应设施和水源循环设施就能将这些最基本的能源和物资供给上层。
支持层里塞满了制造出大量噪音的生产设备和巨大的加固结构,可能偶尔还会冒出相当刺鼻的工业原料的气味。很难说这是一个适合居住和休息的地方,所以一般情况下,这里不会有太多的生活设施。执行机械调度的操作室、岗亭等生产活动中必需的设施才是最为常见的。
除此之外,一些新近建造的移动城市地块支持层还承载了紧急疏散居民的功能,因此这一层剩下的可利用空间往往被大量紧急安全通道、贯穿了两层边界的电梯和紧急避难设施占据——当然,在大多数时候,这些设施都派不上用场,通往生活层的紧急出口也多半会被暂时堵住。
至于老式的移动城市地块,支持层往往只有最基本的运输中枢的功能,管控着出入移动城市的电梯和港口的运作。
移动者的视角
与全年忙碌的城市养护人员不同,动力层的工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空闲,但当城市移动的时候,连轴转的工作模式也将无法避免。
在这些工人看来,移动城市移动前后,动力层可能是整座城市最为喧嚣的地方。但是当移动城市进入静止状态以后,这里只会剩下少部分值守和检修的人员。行走在其中,哪怕只是在地面上跺一脚,都会溅起回音。
动力层是由以履带连接的机械传动装置、源石动力炉、源石贮藏及传送装置构成的机械王国。每一个地块都有巨型源石动力炉,它的功率会比车辆高上百万倍,占据了动力层内的大量空间,特别是在有指挥塔的核心地块,动力炉所需的空间会更多。巨型源石动力炉极其消耗源石,保证源石高效补给自然是重中之重,因此宽敞的物流通道也是必不可少的内部设施之一。
在移动城市的移动阶段,动力层不允许任何人居住,所有工作人员都得从支持层进入,工作间隙要休息,也得回到支持层。大部分通往动力层的通道需要工作权限才能进入。毕竟,这里离不断旋转的巨型履带和传动装置太近,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人员伤亡。
从零而起
移动城市不是一天建成的,或者说,它永远在建造中。
人们平常说起“建造”,往往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层上的种种日常改造,这当然永无止境。但移动城市的地块若想从零而起,也确实还需要更精密的建造规划。在诸多案例中,移动城市的建造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固定式,另一类为移动式。
固定式建造最为常见,因为它需要的基础条件简单。只需要找到一块在工期内不会发生天灾的区域,将它开辟成组装场,再运来能组装出一个动力层的组件,组装完毕后这个部分就可以自行移动,后续再逐步铺设中、上层的设施即可。
根据有经验的移动城市建造者所述,这种建造方式的难点在于需要将组件准备齐全。因为这些组件的生产依赖于高度发达的源石工业生产线,这对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来说难上加难。
另外一类建造模式则更加先进,在维多利亚等工业发达的地方较为常见:有些移动城市自带多个由特殊地块拼接形成的巨型“工业坞”,新的移动城市地块都在其中诞生。因为风险小、成本低,它逐渐成为生产效率最高的地块建造方式。
当然,还有很多“移动城市”的建造更不正式,它们往往由本不属于移动城市范畴的移动设施不断改造和扩建而来,例如采矿平台。根据各地政府公开的信息,相当比例的中小型移动城市都是由其他移动设施改建而成的。
每一座移动城市都是大量人力和心血堆砌的结果,无论是它的建设还是运作,都有成百上千人付出了努力。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创造、经营这些巨物,最终也是为了能在这片大地上更好地生存与生活,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文明。
在天灾依旧频繁的现代,移动城市的价值日益凸显,这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移动城市是文明的最佳象征,也是推动文明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七城联邦”
大多数历史教材和资料都会提到,“现代形式的移动城市”这一概念是由七城联邦首先提出并付诸实践的。
七城联邦的起源至今仍无从考证。也许是最初有七座城市组成了这个联盟,又或许是一些聚落取了一个听起来很有趣的名字。历史上确实有一个“七城地区”,但尽管名字里有“地区”二字,它却不属于或靠近现今任何一个国家,也与后来的七城联邦毫无关系。此外,七城联邦中的“七”只是虚指,它实际上是一些独立城市和地区在名义上组成的松散联合体,我们不知道到底曾有多少独立居住地加入或退出这个来历不明的联盟,“联邦”这个名不副实的头衔完全不能掩盖它漏洞百出的实质。
七城联邦为人所知,不是因为它有过什么政治上的影响力,而是因为它创造了泰拉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建构之一——移动城市。
在历史上的某个节点,更确切地说是泰拉历747-797年这五十年间,七城联邦的成员们曾经无比团结。
泰拉历700年后的那段时间,正是伊比利亚发现玻利瓦尔的探险时代,诸国都在疯狂寻求着扩张的机会。在这个时期,各国已不再满足于只在本国的领土内规避或转移天灾带来的发展压力。然而,天然的宜居地比预想的要少得多,于是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兼并独立居住地,扩大势力范围,以此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各地的独立城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大国纷纷以各种方式向独立城市疯狂地施加压力,企图从后者手中直接获取基础设施完备的新据点。
陷入危机的众多独立城市当然不会束手就擒,它们纷纷加入了七城联邦这个古老的联盟。弱者们相互帮助,企图在灭亡前牢牢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各地小领袖达成了共识:单纯的防御无法改变碾向他们的历史巨轮行进的方向,联盟集中力量也不能够向任何一个大国发动有力的反击。所以,只有创造出一种足以改变大地格局的新变化才能自救。而在这种新变化来临之前,他们能做到的就只有拖延敌人的行动。
于是,在某些学者的提议下,名为“移动城市”的计划提上了日程。它将为泰拉带来一种全新的技术,能帮助泰拉人摆脱地域的局限,自由地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之上。七城联邦的盟友们一边互相支援,设法拖延大国进攻的步伐,一边派出顶尖的研究者,倾尽全力投入这一宏伟计划。
整个项目从747年开始,来自泰拉各个独立居住地的研究者们为此联合起来。在此期间,“移动城市”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新发明,更成了支撑七城联邦中所有人战斗下去的精神支柱。它的存在,赋予所有独立居住地居民遭受的苦难与付出的牺牲以意义,也意味着所有人都在为了美好的未来而战。
这个充满希望的漫长计划持续了整整五十年。797年,一座由三个可移动地块拼凑而成的移动城市终于建造成功。一切理论最终化作现实,这艘庞大无比的“陆上巨舟”似乎即将承载饱受苦难的人民驶向自由之地。
但现实是残酷的,在计划的最后几年里,七城联邦的幸存者们倾尽全力,执着追求的只剩建造这座城市。而经历了断断续续几十年多线苦战的七城联邦,也早已没有足够的资源让它航行起来。参与建设的建造者们和城市本身被各大国瓜分,在一段时间后,各国也靠着七城联邦的研究,纷纷建造出了自己的移动城市。
然而,各国建造移动城市之后,不但没有如七城联邦的建造者们希望的那样停止扩张,反而利用移动城市的便捷性,尽可能地攫取了更多领土。七城联邦虽然没有就此灭亡,却从此一蹶不振,这个名字承载的梦想和追求也已永远消散,它再次回到了名存实亡的联盟状态。
时至今日,“七城”这个名词仍然存在,只不过如今的“七城”仅指代某个实际存在的地方,不再是曾经的那群理想主义者的代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