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芷苓 (1922年8月21日-1995年7月6日),女,原籍江西省南昌市,生于天津,京剧演员,1939年拜荀慧生为师,并向王瑶卿问艺,后又拜梅兰芳为师。童芷苓是童祥苓的四姐,童祥苓与二哥童寿苓、四姐童芷苓、五姐童葆苓一起使“童家班”扬名京剧界,主要作品有《打渔杀家》、《小放牛》等。童芷苓戏路极宽,不拘成规,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她的嗓音甜润妩媚,她的唱腔声情并茂,她在唱法上,以“荀派”的爽朗俏丽为基调,适当揉和“梅派”的典雅华贵和“程派”的含蓄委婉,于豪放中有细腻,在柔媚中见端庄,令人感到清新别致,独具一格。她的念白功力深厚、情绪充沛、节奏鲜明、感人肺腑。她的表演不拘成规,善于将传统技巧的运用与人物性格的刻画相结合,塑造各种性格迥异的妇女形象。她多才多艺的非凡才华,一直为世人所称颂。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其父酷爱京剧,芷苓受家庭熏陶,11岁即能演出《
女起解》。后拜近云馆主及张曼君等为师,在
天津与
白家麟、
高盛麟、
李盛斌等合作演出。1939年拜
荀慧生为师,并向
王瑶卿问艺。1940年自组苓社,偕
李盛藻去上海演出。并与
林树森、
唐韵笙、
高百岁等合作很久。后又拜
梅兰芳为师。
演艺经历
1956年1月10日
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廿八日:中央领导于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剧场观看京剧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于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剧场观看京剧。
演出剧目
1956年8月
童芷苓、
李仲林、
王正屏等参加中国艺术团赴东欧,演出《
贵妃醉酒》《
闹天宫》《通天犀》《秋江》等剧目。
1959年
农历己亥年,下半年:
上海京剧院为支援西北建设的上海工人进行慰问演出
下半年,上海京剧院由童芷苓领衔的京剧队17人去
兰州、酒泉、柴达木、
西宁、延安、
宝鸡等地,为支援西北建设的上海工人进行慰问演出。
1959年7月
农历己亥年:上海举行各剧种流派观摩大会串
7月至8月上海举行各剧种流派观摩大会串,7月9日、7月10日,京
昆剧大会串在
人民大舞台举行,
周信芳、
盖叫天、俞振飞、
言慧珠、童芷苓、
李玉茹、
纪玉良、王正屏等参加演出。周演出剧目为《
义责王魁》《
徐策跑城》等。
1959年8月
农历己亥年:上海京剧院二团应邀为“欧梅阁”建立40周年纪念演出上海京剧院二团应
南通市文化局邀请,为“欧梅阁”建立40周年纪念演出。由
李玉茹、童芷苓、张美娟主演《百岁挂帅》《人面桃花》等剧。
1960年7月22日
农历庚子年六月廿九日:第三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第三届全国
文代会开幕。这次会议是“文代会”与各协会的代表大会穿插进行。
上海越剧院的
袁雪芬、
吴琛、
徐玉兰、
王文娟、
顾振遐、
苏石风,
合作越剧团的
戚雅仙和北京越剧团的
范瑞娟、
傅全香,上海京剧院的周信芳、
陶雄、童芷苓、李玉茹、
王燮元、
马科、梁斌等出席。
副主席:周信芳
书记处书记:马彦祥
1961年6月13日
6月13日至6月18日,上海市京昆传统剧目会串举行,主要演出建国后较少上演或从未上演的剧目,其中有周信芳、俞振飞的《群借华》和《
打侄上坟》,童芷苓、孙正阳的《十八扯》,赵文奎、
童祥苓的《五台山》,
小王桂卿的《雅观楼》等。新华、新民、黄浦三个京剧团分别演出《金钱豹》《
盘丝洞》《十八罗汉斗大鹏》《
别宫祭江》《金雁桥》《
周仁献嫂》《武文华》《马前泼水》《
斩经堂》、二本《侠义江湖》等,上海京剧院二团演出《
两将军》《盗银壶》、头二本《虹霓关》等剧。
1963年2月
农历癸卯年:彩色
戏曲片《
尤三姐》、《武松》同时开拍
童芷苓主演的彩色戏曲片《
尤三姐》和
盖叫天主演的《武松》同时在
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两片于5月底摄制完成。《武松》开拍前后曾在
天蟾舞台等处公演,由
筱高雪樵主演武松。
1979年1月21日
农历戊午年十二月廿三日:童芷苓、俞振飞、
刘斌昆文革后首次重返舞台合作演出
上海京剧一团在人民剧场演出《
金玉奴》。童芷苓、俞振飞、刘斌昆主演。这是他们三人在文化大革命后首次重返舞台合作演出。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1979年6月21日
农历己未年五月廿七日:上海为促进关于恢复上演《斩经堂》《恶虎村》《连环套》《四郎探母》的讨论而播出《恶虎村》《坐宫》
1979年6月上旬因
上海京剧团编剧许铁生呼吁尽快恢复上演《斩经堂》《恶虎村》《连环套》和《四郎探母》,引起戏剧界热烈争论。为促进这场讨论,1979年6月21日,
上海电视台与剧协上海分会联合组织播出苏州京剧团和上海京剧二团演出的《恶虎村》和《
四郎探母·坐宫》。主演童芷苓、
张文涓及小
盖叫天等。
1980年
农历庚申年:武汉江夏剧院落成
原
武汉京剧院(大舞台)因年久重修,历时近两年落成,庆祝新剧场演出的名家云集,如
张君秋、俞振飞、
李蔷华、童芷苓、
关正明、孙正阳、
李慧芳等人士参加。
三天演出主要剧目(不分先后)
全部《法门寺》(童芷苓,关正明,孙正阳)
全部《穆桂英·辕门斩子》(李慧芳)
《春秋配》(张君秋,俞振飞)
《春闺梦》(李蔷华,黄正勤)
李慧芳、
董少英还在汉首演了《
盗魂铃》,李学
四大名旦的唱腔唯妙唯俏,董则迎合武汉观众,学
楚剧名家
李雅樵的《打金枝》唱腔,因为新颖,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1980年5月6日
农历庚申年三月廿二日:张君秋1980年赴沪举行
艺术交流演出
1980年5月6日起张君秋在上海劳动剧场举行艺术交流演出,剧目有《
龙凤呈祥》《春秋配》等,俞振飞、童芷苓、
言少朋、李蔷华、张文涓、
张学津、王正屏、李松年等参加演出。
1983年12月18日
农历癸亥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
京剧界纪念
田汉诞辰85周年
为纪念田汉诞辰85周年,上海京剧院、
上海市戏曲学校在人民大舞台联合演出《
谢瑶环》,童芷苓主演。
1984年8月
香港市政局主办中国戏曲汇演,上海童芷苓、
汪正华、孙正阳、
李长春、
顾永湘等赴港参加演出。
1984年9月
镇江市京剧团特邀
北京京剧院二团荀令莱在上海
大众剧场合作演出《香罗带》《
勘玉钏》等,并与童芷苓、
李薇华、
齐淑芳、曾慕洁等合演《红娘》。
1984年10月30日
农历甲子年十月初七日,19时:
梅兰芳诞辰90周年纪念演出第五场
文化部和
中国文联等6个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梅兰芳诞辰90周年纪念会和演出活动,演于人民剧场。
马彦祥观摩了全部演出并主持了部分
讨论会。
演出剧目
《捧印》(李秀英)
《宇宙锋》(童芷苓)
1985年11月15日
农历乙丑年十月初四日:南北京剧表演艺术家交流演出举办
11月15日至11月21日,
上海音像公司、上海唱片公司、
上海电视台、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上海市演出公司在
人民大舞台联合举办南北京剧表演艺术家交流演出。
上海的
李玉茹、童芷苓、
李蔷华、
迟世恭、张文涓、
张少楼、王正屏、
王梦云、
艾世菊、孙正阳、黄正勤,北京和天津的
袁世海、
杜近芳、
赵荣琛、
杨荣环、
李鸣盛、
马少良等参加演出,剧目有《群借华》《龙凤呈样》《
福寿镜》《锁麟囊》等。
1987年1月1日
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初二日:“上海京剧展览演出”举办
《
解放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文化局、上海京剧院联合举办“上海京剧展览演出”,为期20天,在延安剧场公演了18台多种流派和特色的剧目(总计大小50余出)。主要剧目有:李如春的《路遥知马力》、童芷苓、
言兴朋的《游龙戏风》、
李玉茹的《
贵妃醉酒》、王正屏的《九江口救驾》、童祥苓的《春秋笔》、
李丽芳的《白门楼》、李炳淑的《孽缘记》、
张南云的《诓妻嫁妹》、张文涓的《法场换子》、
夏慧华的《生死恨》、关怀的《乾隆下江南》、
奚中路的《
八大锤》、
齐淑芳的《青石山》等。
1988年5月7日
农历戊辰年三月廿二日,19时:首届海内外
梅兰芳艺术大汇演第二天
首届海内外梅兰芳艺术大汇演是由
上海海外联谊会、中国梅兰芳学会、上海京剧院、上海演出公司举办,在人民大舞台演出。除内地的
梅派传人外,来自港、台地区和美国的梅派演员亦参加演出。
演出剧目
《坐宫》(童小苓(美),卢德先(美))
《游龙戏凤》(童芷苓,言兴朋)
1988年5月15日
农历戊辰年
三月三十日,19时:首届海内外
梅兰芳艺术大汇演第十天
首届海内外梅兰芳艺术大汇演由
上海海外联谊会、中国梅兰芳学会、上海京剧院、上海演出公司举办,在人民大舞台演出。主演除内地的梅派传人外,来自港、台地区和美国的梅派演员亦参加演出。
演出剧目
《四郎探母》(童芷苓,
梅葆玖,关怀,
言兴朋,张少楼,
梅葆玥,杨荣环(特邀饰演萧太后),艾世菊,孙正阳,于万增,
黄世骧,
王梦云,
张啸竹)
演出剧目
除演出外,先后参加拍摄电影多部,如《夜店》《傲雷·一兰》《尤三姐》《宋士杰》《十八扯》《
粉墨筝琶》《
女大亨》《
太太问题》《
婚姻大事》《
歌衫情丝》等。为一多才多艺演员,其代表剧目有《红娘》《
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武则天》《尤三姐》《金玉奴》《姑嫂英雄》《铁弓缘》《钗头凤》等。
社会任职
第二、三、四、五、六、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
人物评价
多才多艺童芷苓
作者:龚义江
十年浩劫中,上海
文艺界梅兰芳、荀慧生、兼学
程砚秋、
尚小云,再经过通天教主
王瑶卿的点拨,在艺术上打下深厚基础。人们说她具有梅神、荀韵、程腔、尚骨。她是1940年随
李盛藻、
高盛麟来上海的。1946年再次来沪,在天蟾舞台演出,四天
打炮戏是《
凤还巢》《
锁麟囊》《红娘》《汉明妃》,四大名旦的代表作她-个人全唱了,这一炮便轰动了上海滩,以后她就在上海长期定居下来。
童芷苓艺宗梅、荀,但她不囿于师承,多有创新。她的演出重人物、重生活。她的《
金玉奴》当父女随莫稽上任,在舟上金松被冷遇时,做女儿的无限心痛,那种被凌辱的
思想感情念白表演艺术,以及长期与众多
艺术名家如周信芳、唐韵笙、林树森、
芙蓉草、刘斌昆等同台合作,接受他们影响也不无关系。
周信芳也演出了一直被认为是宣扬
奴隶道德,搁置不演的《一捧雪》。领导点名要童芷苓上演红极一时的《纺绵花》,可是她不演。我记得领导在一次
局务会上要京剧院的一位负责干部去做童芷苓的
思想工作 这是基于她当时的思想认识,今天评判的标准变了,对《纺棉花》自是另一种评价,但她已离开人世,无须再为之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