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含义
(1)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
组织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
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管理体系
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
《现代管理学词库》
朱新民、李永春、周吉主编《现代管理科学词库》(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
⑴
系统原理:为了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抓住系统的三个环节:
目的性、全局性、
层次性。
⑵
整分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
⑶
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
客观实际,必须做到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
⑷
封闭原理:任一系统内的
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⑸
能级原理:将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组织机构中,做到人尽其才,能者多劳。
⑹
弹性原理: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实现
动态管理。
⑺
动力原理: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包括物质动力、
精神动力,
信息动力,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
张正河、陆娟主编《管理学》的原理体系为:
⑵系统原理:将组织看成一个系统,用
系统论观点和方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⑶循环原理:在一定的管理回路上进行管理。
⑸反馈原理:任何管理都要有一个反馈过程。
⑹权变原理: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周三多、
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四版第31次印刷)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
⑴系统原理:包括
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
开放性原理、环境
适应性原理、
综合性原理等。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
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所谓
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
有机体,其
稳定状态是相对的,
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
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所谓开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
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所谓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
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
系统的环境,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否则,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则是无生命力的。所谓综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
规律性。
⑵人本原理:主要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职工参与是
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发展是
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观点。
⑶
责任原理:主要包括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等观点。
⑷
效益原理: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
经济效益与
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效益等。
⑸伦理原理: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维持足够长的生命力,不仅需遵守法律,还需要遵守伦理规范或讲究伦理。
《现代企业管理原理》
黄津孚著《现代企业管理原理》(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三版)的原理体系为:
⑴系统原理:把企业视为
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运用系统观点和
系统方法建立组织与环境、组织内部各部分相互促进的
协调关系,实现企业系统的高效能、高效率。
⑵人本原理: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建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制定全面开发
人力资源战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
企业活力。
⑶
管理职能原理:以计划为第一职能,通过有效履行预测、决策、组织、控制等各项职能,以达到预定的
企业目标。
⑷
科学管理原理:通过
调查研究管理的规律,提高
标准化水平,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
管理效率。
⑸权变管理原理:
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
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扬
创新精神,灵活选用不同的
管理模式及
管理策略,及时
组织管理变革,以适应
管理目标和
客观条件的变化,使企业不断发展。
姜克芬、
王双振、吴一平主编《现代企业管理原理》(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⑴系统原理:现代管理的任何对象都是一个系统,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评价、设计、优化、决策和实施,进行
系统管理。
⑵人本原理:人是
管理系统的核心,管理活动应在对人的思想、感情和需要
充分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
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⑶动态相关原理:管理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运动变化的,应在动态中把管理工作做好。
⑷效益原理: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主要追逐对象,也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杨善林主编《企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9月版):
⑴人本原理:以人(职工)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⑵规律性原理: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研究,达到按照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来管理企业的目的。
⑶
系统性原理:为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
⑷
控制性原理:通过不断接受和交换内外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
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调整
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预期目标。
⑸弹性原理:指管理在客观
环境作用下为达到管理目标的
应变能力。
⑹
激励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做到尽其所能,展其所长,自觉地努力工作。
⑺效益原理:以尽量少的消耗和
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
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提法,如“
许诺原理”、“航道原理”等不一而足。
学术流派
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
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人才辈出。
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作过一个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典型的有:
古典学派、
行为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
管理理论
这些流派尽管各有自己对管理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论主张,但从内容上来看不超出三大内容:即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经营。
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
泰罗,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因为人的科学工作和协作及对人的激励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实为发展出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
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
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
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
正式组织中
非正式组织问题以及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
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过是从
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角度看组织如何有效运作。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A Simon)(1978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然综观其著作,除上述观点为组织方面的外,其余主要是发展了决策的
科学方法体系。
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研究内容不过是组织及组织内管理的科学方式方法。
经营管理学派是专门研究经营理论及经营中的管理问题。
管理研究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20世纪的管理理论学派尽管派别林立,实际上从分析方法来看,每个学派都有那些代表人物习惯的学科分析方法来对管理进行研究。
行为科学学派是用典型的心理学知识、行为分析方法来研究组织、组织中的
非正式组织、
人际关系;
系统管理学派用
系统理论和观点来考察
企业组织,分析组织的构造;
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
德鲁克(P.Drucker)、戴尔(E.Dale)等,他们的
研究方法是实证的、案例分析性的,对象直接是组织、组织中的管理问题。
管理科学学派数理分析方法
组织
行为学派群体心理学分析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狭义的管理学主要由组织研究和管理方法研究两块内容构成;广义一点的管理学则还要加上
经营领域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与经济学相关。这三个方面的演进在过去50多年中,基本上遵循了下述路径。
演进路径
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理论、20年代)——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40年代)——组织(
社会技术系统60年代)——领导科学(经理角色,70年代)——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80年代)——(90年代)
(2)
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
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20年代)——
行为科学(梅奥30年代)——
管理科学理论(伯法50年代)——
决策理论(西蒙60年代)——
生产管理、
信息管理方法(70-80年代)——(90年代)
(3)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
厂商理论(20年代)——
产业组织(贝恩、40年代)——市场学(科特勒60年代)——
消费者理论(70年代)——
策略学(
战略管理)(波特80年代)——(90年代)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演进路径中,90年代管理学的进展均为空白,这并不说明90年代管理学在上述三个方面无进展,而是难以将90年代管理学的进展分类,进而填入上述三个方面的空白之处。不过仍可以一试。
经营
管理理论研究领域哈默尔(Gary Hamel)和
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的《
竞争大未来》、波特(M. E. Porter)的《
国家竞争优势》。由于西方管理理论缺乏中国人性基因,中国管理学界开始逐渐反思并形成了论权者谋等管理理论和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