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

药品

红霉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37H67NO13,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主要应用于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猩红热、白喉及带菌者、淋病、李斯特菌病、肺炎链球菌下呼吸道感染(以上适用于不耐青霉素的患者对于军团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本品可作为首选药应用。)尚可应用于流感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梅毒、肠道阿米巴病等。

作用类别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适应症
1.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鼻窦炎。
2.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猩红热、蜂窝组织炎。
3.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
4.气性坏疽、炭疽、破伤风。
5.白喉(辅助治疗)及白喉带菌者。
6.沙眼衣原体结膜炎。
7.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
8.李斯特菌病。
9.军团菌肺炎(军团菌病)。
10.淋球菌感染。
11.空肠弯曲菌肠炎。
12.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
13.百日咳。
14.放线菌病。
15.皮肤科主要用于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淋病、梅毒、软下疳、衣原体淋巴肉芽肿(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痤疮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皮肤感染、猩红热等。
禁忌
红霉素可透过胎盘屏障和进入母乳,孕妇和哺乳妇女宜慎用。对大环内酯类药过敏者。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微有引湿性。
本品在甲醇、乙醇或丙酮中易溶,在水中极微溶解。
比旋度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0mg的溶液,放置30分钟后依法测定(通则 0621),比旋度为 -71°至 -78°。
规格
肠溶(片剂、胶囊)、(琥珀酸乙酯);
片剂、胶囊:0.125g(12.5万单位)、0.25g(25万单位);
注射用无菌粉末:0.25g(25万单位)、0.3g(30万单位);
软膏剂:1%;
眼膏剂:0.5%
用法用量
1.(1)①常用口服剂量:每天1~2g,分3~4次服用。②军团菌病:每天剂量可增至2~4g,分4次服用。(2)局部给药:治疗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用适量眼膏涂于眼睑内,每天数次。(3)肾功能不全时剂量:肾功能减退患者一般勿需减少用量。
2.儿童:(1)口服给药:每天30~50mg/kg,分3~4次服用。(2)局部给药: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用适量眼膏涂于眼睑内,每天数次。
3.静脉滴注:(1)成人:①一般用量:每天1~2g,分2~4次。②军团病:每天3~4g,分4次给药。高剂量不能超过4g。(2)儿童:每天按20~40mg/kg,分2~4次给药。
不良反应
1.用药后可出现腹泻、恶心、呕吐、中上腹痛、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其发生率与剂量大小有关。
2.用药后偶可出现乏力、黄疸及肝功能异常等肝毒性。
3.大剂量(每天≥4g)给药或肝、肾疾病患者、老年患者用药后可能引起耳毒性。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可能与血药浓度过高(>12mg/L)有关,停药后大多可以恢复正常。
4.用药后偶可出现药物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0.5%~1%。
5.少数患者用药后偶有心律不齐,口腔或阴道念珠菌感染等。
6.部分患者静脉给药后偶可出现静脉刺激或静脉炎。
药物相互作用
1.红霉素与卡马西平丙戊酸等抗癫痫药同用,可抑制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的代谢,导致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而发生毒性反应。并且卡马西平又能通过肝脏微粒体氧化酶降低红霉素药效。
2.红霉素与环孢素合用可促进环孢素的吸收并干扰其代谢,临床表现为腹痛、高血压及肝功能障碍。
3.红霉素与黄嘌呤类(二羟丙茶碱除外)同用可使氨茶碱的肝清除减少,导致血清氨茶碱浓度升高和(或)毒性反应增加。这一现象在同用6天后较易发生,氨茶碱清除的减少幅度与红霉素血清峰值成正比。
4.红霉素与地高辛合用,可清除肠道中能灭活地高辛的菌群,因而导致地高辛肠肝循环,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而发生毒性反应。
5.红霉素与洛伐他丁合用时可抑制洛伐他丁代谢而增加其血药浓度,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
6.红霉素与咪达唑仑、三唑仑合用时可降低咪达唑仑、三唑仑的清除率而增强其作用。
7.红霉素与阿芬太尼合用可抑制阿芬太尼的代谢,延长其作用时间。
8.红霉素与其他肝毒性药物合用可能增强肝毒性。
9.大剂量红霉素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能增加耳毒性;肾功能减退患者尤易发生。
10.红霉素与阿司咪唑特非那定等抗组胺药合用可增加心脏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11.红霉素与酒石酸麦角胺合用可致急性麦角中毒(如末梢血管痉挛)。
12.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用红霉素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原时间延长,从而增加出血的危险性。
13.红霉素与氯霉素和林可霉素类合用,有拮抗作用。
14.红霉素与β-内酰胺药联用可使两者抗菌活性降低。
15.红霉素与避孕药同服,可阻扰性激素的肠肝循环,使避孕药药效降低。
药理毒理
药理
红霉素是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所产生的一种碱性抗生素,属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系抑菌剂,但在高浓度时对高度敏感的细菌也具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可透过细菌细胞膜,在接近供位(“P”位)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成可逆性结合,阻断转移核糖核酸(tRNA)结合至“P”位上,同时也阻断多肽链自受位(“A”位)至“P”位的位移,使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从而起抗菌作用。红霉素仅对分裂活跃的细菌有效。红霉素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及一些非典型致病菌有效。红霉素对葡萄球菌属(包括产酶菌株)、各组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梭杆菌、白喉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空肠弯曲菌属、军团菌属、李斯特菌、伊斯雷尔放线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梅毒螺旋体、肺炎支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乳糖酸红霉素为红霉素的乳糖醛酸盐(lactobionate)。乳糖酸红霉素吸收后,水解释放出活性成分红霉素。红霉素可透过细菌细胞膜,在接近供位(“P”位)与细菌核糖体成可逆性结合,阻断转移核糖核酸(tRNA)结合至“P”位上,同时也阻断多肽链自受位(“A”位)至“P”位的位移,使细菌细胞蛋白合成受到抑制,从而起抗菌作用。乳糖酸红霉素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及一些非典型致病菌有效。
毒理
红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革兰阴性菌也有相当抑制作用,对支原体、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奴卡菌、少数分枝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常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口服吸收差,为18%~45%,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3%,半衰期为1.5h,无尿时可延长至6h,容积分布0.72L/kg。成人常用量1~2g/d,分3~4次服用。也可制成眼膏,治疗沙眼、结膜炎、角膜炎,涂于眼睑内。
临床表现
1.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口舌疼痛、食欲减退等。发生率与剂量有关。可诱发假膜性肠炎。
2.过敏反应:出现各种皮疹、药物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有报道1例发生过敏性紫癜,发生肾衰竭。酯化的红霉素可引起胆汁蓄积性肝损害。
3.大剂量红霉素应用,偶可引起耳鸣和暂时性听觉障碍。
4.静脉滴注用药易引起静脉炎。
5.曾报道1例应用本药1.5g后,发生重症肌无力表现,停药后消失。
治疗
1.出现毒性反应时停药,静脉补液促进排泄。
2.发生严重黄疸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3.发生过敏反应时,予以抗过敏治疗。
药代动力学
红霉素口服200mg~250mg,2h~3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一般低于1μg/mL。药物吸收后除脑脊液和脑组织外,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尤以肝、胆汁和脾中的浓度较高(在胆汁中的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10~40倍)。药物在肾、肺等组织中的浓度可高出血药浓度数倍;在皮下组织、痰及支气管分泌物中也有较高的浓度(痰中浓度与血药浓度相近);在胸、腹腔积液、脓液中的浓度可达有效抑菌浓度。红霉素可有一定量(约为血药浓度的33%)进入前列腺及精囊中,但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脑膜有炎症时脑脊液内浓度仅为血药浓度的10%左右。红霉素可进入胎儿血循环和母乳中,胎儿血药浓度为母体血药浓度的5%~20%,母乳中可达血药浓度的50%以上。不同盐类的红霉素口服后,生物利用度约为30%~65%。表观分布容积为0.9L/kg。蛋白结合率为70%~90%。半衰期约为1.4h~2.0h,无尿患者的半衰期可延长至4.8h~6.0h。游离红霉素在肝脏内代谢,主要在肝脏中浓缩和从胆汁排出。约2%~5%的口服量和10%~15%的注入量以原形自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尿中浓度可达10μg/mL~100μg/mL。此外,粪便中也含有一定量药物。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清除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为水溶性的红霉素乳糖醛酸酯,静脉滴注后即达血药浓度峰值。24h内静脉滴注2g,血药浓度均值为2.3mg/L~6.8mg/L。药物吸收后除脑脊液和脑组织外,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尤以肝、胆汁和脾中的浓度较高。药物在肾、肺等组织中的浓度可高出血药浓度数倍;在皮下组织、痰及支气管分泌物中也有较高的浓度(痰中浓度与血药浓度相近);在胸、腹腔积液、脓液中的浓度可达有效抑菌浓度。红霉素可进入胎儿血循环和母乳中,但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游离红霉素主要经肝内代谢,在肝脏中浓缩,随胆汁排泄,并进行肠肝循环。约10%~15%的注入量以原形自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尿中浓度可达10mg/L~100mg/L。此外,粪便中也含有一定量药物。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清除红霉素。
注意事项
1.红霉素为抑菌性药物,给药应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以保持体内药物浓度,利于作用发挥。
2.红霉素片应整片吞服,若服用药粉,则受胃酸破坏而发生降效。幼儿可服用对酸稳定的酯化红霉素。
3.静脉滴注易引起静脉炎,滴注速度宜缓慢。
4.红霉素在酸性输液中破坏降效,一般不应与低pH的葡萄糖输液配伍。在5%~10%葡萄糖输液500mL中,添加维生素C注射液(抗坏血酸钠1g)或5%碳酸氢钠注射液0.5mL使pH升高到5以上,再加红霉素乳糖酸盐,则有助稳定。
化合物简介
基本信息
化学式:C37H67NO13
分子量:733.927
CAS号:114-07-8
EINECS号:204-040-1
理化性质
密度:1.2g/cm3
熔点:138ºC~140ºC
沸点:818.4ºC
闪点:448.8ºC
外观:白色或乳白色结晶性粉末
储存条件:0ºC~6ºC
溶解性:溶于乙醇、甲醇、氯仿,难溶于水
分子结构数据
摩尔折射率:198.16
摩尔体积(cm3/mol):607.1
等张比容(90.2K):1625.9
表面张力(dyne/cm):51.4
极化率(10-24cm3):74.99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2.7
氢键供体数量:5
氢键受体数量:1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7
互变异构体数量:3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194
重原子数量:51
表面电荷:0
复杂度:1180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18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用途
该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近似,对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革兰阴性菌,如淋球菌、螺旋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脑膜炎双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拟杆菌、部分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对支原体、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奴卡菌、少数分枝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属细菌对该品易耐药。特点是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菌株,对该品敏感。作用机制主要是与核糖核蛋白体的50S亚单位相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影响核糖核蛋白体的移位过程,妨碍肽链增长,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系抑菌剂。
鉴别
1.在红霉素组分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标准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167图)一致。如不一致,取本品与标准品适量,加少量三氯甲烷溶解后,水浴蒸干,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后测定,除1980cm-1至2050cm-1波长范围外,应与对照品的图谱一致。
检查
碱度
取本品0.1g,加水150mL,振摇,依法测定(通则0631),pH值应为8.0~10.5。
有关物质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pH8.0磷酸盐溶液:取磷酸氢二钾11.5g,加水900mL使溶解,用10%磷酸溶液调节pH值至8.0,用水稀释成1000mL。
供试品溶液:取本品约40mg,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4mL使溶解,用pH8.0磷酸盐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对照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1mL,置100mL量瓶中,用pH8.0磷酸盐溶液-甲醇(3:2)稀释至刻度,摇匀。
系统适用性溶液(1):取红霉素标准品约40mg,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4mL使溶解,用pH8.0磷酸盐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系统适用性溶液(2):取红霉素系统适用性对照品40mg,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4mL使溶解,用pH8.0磷酸盐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灵敏度溶液:精密量取对照溶液适量,用pH8.0磷酸盐溶液-甲醇(3:2)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4µg的溶液。
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XTerraRP C18柱,4.6mm×250mm,3.5µm或效能相当的色谱柱),以乙腈-0.2mol/L磷酸氢二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7.0)-水(35:5:60)为流动相A,以乙腈-0.2mol/L磷酸氢二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7.0)-水(50:5:45)为流动相B,先以流动相A等度洗脱,待红霉素B洗脱完毕后立即按下表进行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每分钟1.0mL,柱温为65℃,检测波长为210nm,进样体积100µL。
注:tg为红霉素B的保留时间
系统适用性要求:系统适用性溶液(1)色谱图中,红霉素A峰的拖尾因子应不大于2.0。系统适用性溶液(2)色谱图,应与红霉素系统适用性对照品的标准图谱一致,红霉素A峰的保留时间约为23分钟,杂质A、杂质B、杂质C、杂质D、杂质E与杂质F的相对保留时间分别约为0.4、0.5、0.9、1.6、2.3和1.8,红霉素B与红霉素C的相对保留时间分别约为1.7和0.55,杂质B峰与红霉素C峰、红霉素B峰与杂质F峰间的分离度应不小于1.2,杂质C峰与红霉素A峰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灵敏度溶液色谱图中,主成分色谱峰高的信噪比应大于10。
测定法: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
限度: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杂质C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3倍(3.0%),杂质E与杂质F校正后的峰面积(乘以校正因子0.08)均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2.0%),杂质D校正后的峰面积(乘以校正因子2)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2.0%),杂质A、杂质B及其他单个杂质的峰面积均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2.0%),各杂质校正后的峰面积之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7倍(7.0%),小于灵敏度溶液主峰面积的峰忽略不计。
硫氰酸盐
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
供试品溶液:取本品约0.1g,精密称定,置50mL棕色瓶中,加甲醇20mL溶解,再加三氯化铁试液1mL,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
对照品溶液:取105°C干燥1小时的硫氰酸钾2份,各约0.1g,精密称定,分别置两个50mL量瓶中,加甲醇20mL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再精密量取5mL,置50mL棕色瓶中,加三氯化铁试液1mL,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
空白溶液:量取三氯化铁试液1mL,置50mL棕色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
测定法:取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与空白溶液,在492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均应在30分钟内测定),两份对照品溶液单位重量吸光度的比值应为0.985~1.015。
限度:硫氰酸盐的含量不得过0.3%,硫氰酸根与硫氰酸钾的分子量分别为58.08与97.18。
水分
取本品约0.2g,加10%的咪唑无水甲醇溶液使溶解,照水分测定法(通则0832第一法1)测定,含水分不得过6.0%。
炽灼残渣
不得过0.2%(通则0841)。
红霉素组分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供试品溶液:取本品约40m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4mL使溶解,用pH8.0磷酸盐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标准品溶液(1):取红霉素标准品约40m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4mL使溶解,用pH8.0磷酸盐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标准品溶液(2):精密量取标准品溶液(1)1mL,置100mL量瓶中,用pH8.0磷酸盐溶液-甲醇(3:2)稀释至刻度,摇匀。
pH8.0磷酸盐溶液、系统适用性溶液,(1)系统适用性溶液;(2)色谱条件:见有关物质项下。
系统适用性要求:除灵敏度要求外,其他见有关物质项下。
测定法: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标准品溶液(1)、标准品溶液(2),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
限度:按外标法以标准品溶液(1)中红霉素A的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红霉素A的含量,按无水物计,不得少于93.0%,按外标法以标准品溶液(2)中红霉素A的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红霉素B和红霉素C的含量,按无水物计,均不得过3.0%。
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本品适量,加乙醇(10mg加乙醇1mL)溶解后,用灭菌水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00单位的溶液,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通则1201)测定,可信限率不得大于7%,1000红霉素单位相当于1mg的C37H67NO13。
贮藏
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安全术语
S24:Avoid contact with skin.
避免皮肤接触。
S37:Wear suitable gloves.
戴适当手套。
S45: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le where possible).
发生事故时或感觉不适时,立即求医(可能时出示标签)。
风险术语
R42/43:May cause sensitization by inhalation and skin contact.
吸入和皮肤接触可能引起过敏。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