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步真

西突厥继往绝可汗

阿史那步真,唐时突厥族将领。阿史那弥射族兄。因唐未立其为可汗,尽屠弥射弟侄,迫弥射奔唐,遂自立为咄陆叶护,领多逻斯川(今额尔齐斯河)弥射故地。部落多不服,各自离散,不得已,携家属归唐,授左屯卫大将军。显庆二年(657),与弥射俱为流沙道安抚大使,出南道击阿史那贺鲁。乱平,封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主碎叶川西五弩失毕部落。素忌弥射之功。龙朔二年(662),与弥射从苏海政攻龟兹。阴谮海政枉杀弥射,诸部皆以为冤,各有离心。乾封时卒。

人物生平
西突厥继往绝可汗,室点密可汗五世孙,莫贺咄叶护阿史那弥射的族兄。
唐朝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册封弥射为奚利邲咄陆可汗,阿史那步真欲自立为可汗,遂谋杀弥射弟侄二十余人。贞观十三年(639年)阿史那弥射率所部处月、处密部落投靠唐朝,阿史那步真遂自立为咄陆叶护,但其部落多不服,步真无奈,也携家属投靠唐朝,授左屯卫大将军。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北路的主帅是苏定方,南路则由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统领。西突厥汗国亡后,唐朝在当地设置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右卫大将军,统辖弩失毕五部。662年,阿史那步真向安西都护苏海政诬告阿史那弥射谋反,弥射被杀。
史料记载
隋文帝年间
587年(隋开皇七年),突厥阿波可汗大逻便被叶护可汗处罗侯生擒。西突厥立达头可汗一后裔为泥利可汗继其位。泥利妻向氏为“中国”人,生子达曼。泥利死后,达曼继位为泥撅处罗可汗。向氏再嫁泥利可汗弟婆实特勤。
600年(隋朝开皇末年),婆实和向氏至隋京朝觐,因突厥内乱,留在京师鸿胪寺居住。达头可汗败亡以后,处罗可汗成为西突厥最高统治者。处罗治国无道,臣民多叛。605年(隋大业元年),他发兵袭击铁勒诸部,搜括他们的财物,又猜疑薛延陀部生变,杀其酋长数百人。因此铁勒各部都起来反对处罗,多次打败他。隋朝黄门侍郎裴矩闻处罗可汗国乱,并思念其母向氏,建议朝廷招抚他。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派遣司朝谒者崔君肃至西突厥慰谕。处罗受诏,遣使贡汗血马。
隋炀帝年间
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召处罗可汗会于大斗拔谷(今甘肃省民乐县东南扁都口),处罗托故不至。炀帝大怒,用裴矩计,诱使西突厥西面的射匮可汗达头可汗孙)发兵袭击处罗可汗。处罗大败,逃至高昌境内。炀帝遣向氏前往说服其子入朝。这年十二月,处罗至隋京朝觐。第二年正月,炀帝分处罗可汗内附部众为三部分:其弟阙度设率领老弱万余人,至会宁(治所在今甘肃省永登东南)居住;特勤阿史那大奈领余众楼烦(治所在今山西省静乐县);封处罗为曷萨那可汗,领五百骑常从皇帝巡幸。处罗曾从征高丽
614年(大业十年)正月,隋皇室嫁信义公主与处罗结为夫妇,并赐锦彩袍千件、彩色丝绸万匹。后随炀帝至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后,处罗从化及至河北。
归顺唐朝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十二月处罗归长安,唐高祖降榻欢迎,与他同坐,封之为归义郡王。后被东突厥始毕可汗派人杀死。
泥撅处罗可汗归隋以后,西突厥立其叔射匮可汗为主。射匮可汗开拓疆域,东至金山(今阿尔泰山),西至海(今咸海),玉门关以西诸国都附属于他。其王庭设于龟兹北三弥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北依契克巴什河一带之山)。射匮可汗与东突厥可汗为敌。他约死于619年(唐武德二年)或稍前。其弟统叶护可汗继位。
统叶护可汗智勇双全,擅长指挥作战,率控弦之士数十万人,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称霸西域。迁王庭于石国千泉(今中亚塔什干北库马雷克至灭尔基一带)。
唐高祖年间
619年秋七月,统叶护可汗向唐朝遣使入贡。第二年又贡条支巨卵。唐高祖与统叶护密切联系,准备联合进攻东突厥。颜利可汗闻讯非常害怕,赶紧与统叶护和好。
625年夏,统叶护可汗遣使向唐皇室请婚。唐高祖听从裴矩“远交而近攻”的建议,派侄高平王李道立至西突厥表示允婚。
贞观年间
627年(贞观元年统叶护派真珠统俟斤向唐太宗献万钉宝钿金带和马五千匹,以迎娶公主。但因东突厥颉利可汗连年入寇唐朝边境,唐与西突厥往来的道路梗阻,颉利又威胁统叶护不让与唐和亲,这桩婚姻未能结成。
西突厥强盛以后,统叶护很自负,作威作福,欺凌百姓,引起部众怨恨,葛逻禄部大都叛离了他。
628年(贞观二年)他被伯父杀死。他的伯父自立为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
莫贺咄原先仅为一小可汗,他自称大可汗后国人不服。弩失毕部共同推举泥孰莫贺设为可汗。泥孰不肯就位,迎立统叶护可汗子咥力特勤,是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肆叶护和莫贺咄互相攻击,战斗不止。他们各向唐皇室求婚。唐太宗答道:“汝国扰乱,君臣未定,战争不息,何得言婚”,并命他们各守辖境,停止彼此征伐。由于西突厥内乱,原先役属的西域诸国和铁勒各部纷纷叛离。
由于肆叶护是前可汗之子,所以西突厥部众大都拥护他。西面的都陆可汗以及莫贺咄部的酋长多数归附肆叶护。
630年(贞观四年),莫贺咄兵败,逃往金山,被泥孰杀死。诸部共推肆叶护为西突厥大可汗。肆叶护北征铁勒,被薛延陀打败。他为人多疑狠毒,杀功臣乙利小可汗,并诛灭其宗族,引起部下人人自危。他又阴谋杀害泥孰,泥孰逃往焉耆
632年(贞观六年)秋,肆叶护遭设卑达干与弩失毕部攻击,逃往康居,不久死亡。西突厥迎立泥孰,是为咄陆可汗。
泥孰在武德(618—626)年间,曾至长安。当时李世民为了同各民族人士友好,曾与泥孰结为盟兄弟。泥孰被推举为西突厥可汗后,即派遣使臣至唐朝表示内附。第二年(贞观七年),唐朝的代表鸿胪少卿刘善因抵达西突厥,册封泥孰为奚利邲咄陆可汗。634年(贞观八年),泥孰病死。其弟同娥设继位,是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
635年(贞观九年),咥利失可汗献马五百匹于唐,上表请婚。
638年(贞观十二年),欲谷设被立为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大战,未分胜负。于是,以伊列河(今伊犁河)为界,双方分地而治。
639年(贞观十三年),咥利失之臣俟利发吐屯勾结欲谷设作乱,咥利失逃往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在那里死亡。弩失毕部立其弟之子薄布恃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建牙于睢合水北,称南庭。其辖境东以伊列河为界。龟兹、都善、且末吐火罗焉耆石国史国、何国、穆国、康国等皆受其节度。他屡次向唐遣使朝贡。641年(贞观十五年)秋七月,唐太宗命左领军将军张大师往授玺书,册立他为可汗,并赐给鼓纛。
当时乙毗咄陆可汗欲谷设建牙镞曷山西,称北庭,其辖境西以伊列河为界。厥越失、拔悉弥、驳马、结骨、触木昆等部附属于他。乙毗咄陆可汗与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互相攻战。乙毗咄陆也遣使朝唐。唐太宗劝谕他们停兵休战,彼此和睦相处。乙毗咄陆可汗兵力渐强,西域诸国纷纷归附。
乙毗咄陆可汗兼并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部众,西破吐火罗。他自恃强大,扣留唐朝使者,进攻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642年(贞观十六年)九月,唐安西都护郭孝恪连续击败乙毗咄陆军。西突厥属部处密降唐。乙毗咄陆攻破米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南),夺取了大量人口与财富,不分给部下。部将泥熟啜擅取俘虏与卤获物,被乙毗咄陆处死,因此引起部众怨恨。泥熟啜的部属在胡禄屋领导下袭击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咄陆部众离散,他退守白水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锡腊姆)。五弩失毕及乙毗咄陆所部屋利啜等派代表至长安,请唐朝废黜乙毗咄陆,另立西突厥可汗。唐太宗遣使册立前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之子为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将原被乙毗咄陆扣留的唐朝使者全部礼送回长安。乙毗咄陆派人招引他原来的部落。部落中的人都说:即使我们一千个人都战死,只剩下一个人,也决不会跟从你。乙毗咄陆看到自己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于是逃往吐火罗
649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逝世以后,唐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变,乙毗射匮所部被贺鲁并吞。 三、西突厥的衰亡。唐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
西突厥汗国由于内部分裂,不断内讧,而逐渐走向衰亡。西突厥末主阿史那贺鲁室点密可汗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劫越之子。起先,乙毗咄陆可汗任命他为叶护,驻扎在多逻斯川(今额尔齐斯河),统辖处密、处月、姑苏(或作哥舒)、歌罗禄、弩失毕等部。当乙毗咄陆可汗逃往吐火罗后,乙毗射匮可汗派兵驱逐贺鲁,其部落大多离散。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四月,贺鲁率领余部数千帐(户)内属于唐。唐太宗安排他们住在庭州(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破城子)莫贺城(今吉木萨尔西北三台),授予他左骁卫将军之职。贺鲁听说唐军将讨伐龟兹,于是率随从数十人至长安朝觐,要求担任大军的向导。唐太宗任命他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在嘉寿殿设宴款待,给予很多赏赐,并且将自己穿的衣服送给他。唐朝大将阿史那社尔平龟兹以后,648年冬十二月,唐朝晋封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给他唐朝的鼓纛,派他去招抚尚未服从的其它西突厥部落。第二年春二月,唐朝在安西部护府下设置瑶池都督府,任命阿史那贺鲁为都督。这年夏六月唐高宗继位后,贺鲁又被晋升为左骁卫大将军
唐高宗年间
阿史那贺鲁招集离散的西突厥部落后势力逐渐强大。他听说唐太宗已经逝世,即阴谋夺取西州(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南高昌古城)和庭州。唐高宗闻讯,派遣通事舍人乔宝明抚慰贺鲁。651年(永徽二年)春,担任唐朝右骁卫中郎将的贺鲁之子咥运竟劝说其父率部反唐西走,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兼并其部众。贺鲁设牙帐干双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温泉县境内)及千泉,自称沙钵罗可汗。咄陆五啜、弩失毕五俟斤、处月、处密及西域诸国都归附于他。贺鲁以咥运为莫贺咄叶护
是年秋七月,贺鲁入寇庭州,攻陷金岭城及蒲类县,杀掠数千人。唐高宗任命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发诸府兵三万人和回纥骑兵五万,西征。652年(永徽三年)春正月,梁建方等大破贺鲁所部处月而还。653年(永徽四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死,其子颉苾达度设称真珠叶护。他与贺鲁发生矛盾,联合五弩失毕,击败贺鲁。655年(永徽六年)夏五月,唐朝任命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这一年,颉苾达度设曾几次请求唐朝发兵征讨贺鲁。唐朝派丰州都督元礼臣前去册封颉苾达度设为可汗,至碎叶城被贺鲁派兵阻拦,未能抵达。
656年(显庆元年)冬,程知节军至鹰娑川,前军总管苏定方击败西突厥骑兵四万人。唐军至怛笃城后班师。
657年(唐显庆二年)春。是年冬十二月,苏定方军抵达金山(今阿尔泰山)西,击败五咄陆之一处木昆部,该部俟斤归降。在这以前,五弩失毕之一泥孰部不服从贺鲁的统治,被贺鲁攻破,其首领的家属被俘。这时,唐军从贺鲁的一部分败兵中找到泥孰部首领的妻子。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应该将这些家属归还泥孰部,并且赠予财物加以抚慰,使他们明白“贺鲁为贼而大唐为之父母”。这样的话,他们必将不遗余力地反对贺鲁。唐军按此实行。泥孰部接到获救的家属后非常感激,要求跟随唐军一起进攻贺鲁。
苏定方率军至曳咥河(今喀喇额尔齐斯河)西,贺鲁举西突厥十万骑兵来拒。苏定方以唐及回纥万余骑兵迎敌。苏定方命令萧嗣业和回纥婆闰追击贺鲁。当时天下大雪,众将要求雪停以后进兵。苏定方认为正可趁天雪之机,攻敌不备。于是唐军冒雪昼夜兼程前进。至金牙山,纵兵破贺鲁牙帐,俘敌数万人。贺鲁渡伊丽水西逃。苏定方追至碎叶水,尽夺贺鲁部众。贺鲁及子咥运逃至石国(今塔什干)苏咄城,城主伊涅达干将他们逮捕,送往石国。石国王将贺鲁父子交给唐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国亡。
苏定方安排西突厥各部落分别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开通道路,设立驿站,掩埋死者骸骨,慰问民间疾苦,划分牧场,恢复畜牧业生产。并将贺鲁所掠夺的人口,以及牲畜等财物发还各部。从此,西突厥十姓部落在久经内哄和战乱以后,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贺鲁被擒以后对萧嗣业说:过去太宗皇帝待我很好,我却背叛了他,我愿在太宗昭陵受死,以谢罪于先帝。唐高宗听说以后,产生了怜悯之心,特赦贺鲁,免其一死。后来贺鲁病死,唐朝将他葬在颉利可汗墓旁。
657年(唐显庆二年)唐平贺鲁以后,在五咄陆部设置昆陵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兴昔亡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昆陵都护。在五咄陆的处木昆部落置匐延都督府胡禄屋阙部落置盐泊都督府,摄舍提墩部落置双河都督府鼠尼施处半部落置鹰娑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落置嗢鹿州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落置洁山都督府。658年(显庆三年),又在葛逻禄三部置三府:谋落部落置阴山州都督府,踏实部落置玄池州都督府,炽俟部落置大漠州都督府。后来又从大漠州中划分出一部分另置金附州都督府
在五弩失毕部置蒙池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骠骑大将军,蒙池都护。当时蒙池和昆陵两都护府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702年(长安二年),增设北庭大都护府,统辖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据《新唐书》记载,除上述昆陵都护府下属十个都督府外,北庭大都护府还管辖轮台州等十三个都督府。北庭大都护府的治所在庭州金满县,其遗址为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唐朝在西域,除北庭大都护府外,在北庭的南面还设有安西大都护府(又称都护府)。640年(贞观十四年),唐朝平高昌的汉族麴氏政权后,置安西都护府,治所设在西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故城)。
658年(显庆三年),移治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南至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都隶属安西。
661年(龙朔元年)西域吐火罗款塞来附。唐朝任命“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这十六个新设立的都督府,也隶属安西大部护府。这些地方早先属于西突厥的势力范围,此时转归唐朝。
影视形象
《神断狄仁杰》中, 阿史那步真在剧中地位崇高,而且给狄公帮了大忙,角色与包公案中的八贤王相似。步真初为左屯卫大将军,后来被封为继往绝可汗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