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光(1833年—1900年7月11日),字耀庭,湖南乾州厅(今湖南省吉首市)人,清末爱国将领。
人物生平
从征太平军
罗荣光在
咸丰初年,以
武童身份投效侍郎
曾国藩军营,参加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十年(1860年),
太平军一部进攻安徽小池驿,罗荣光随伍自新仓赶往阻击。次年,太平军由
羊栈岭奔袭
黟县县城,罗荣光拼死相争,奋力先登,得升
把总,被清廷赏戴
蓝翎。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罗荣光随
江苏巡抚李鸿章的
淮军赴
上海,率部跟随美国人
华尔率领的“
常胜军”作战,先后夺取
嘉定、
青浦、
南桥、柘林等地。太平天国将领
吉庆元统帅
川沙、
金山的太平军攻打
南汇县城,罗荣光督率清军击退太平军,并趁机抢占了川沙、金山两座县城。战后,他因此功升任江宁城守左营
守备,换戴
花翎。
同治二年(1863年),罗荣光仍与“常胜军”协同作战,击破太平军对常熟、
昭文(今属江苏
常熟)的包围,并乘势夺取
太仓州城和昆山、新阳(今属江苏昆山)两座县城。罗荣光连迁官至
都司、
参将。
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率提督
刘士奇、总兵
刘铭传等攻打常州府城,罗荣光率先登城,手刃太平军将士数人,清军一齐涌上,攻占府城。战后,罗荣光升任
副将,获“果勇
巴图鲁”称号,授江南狼山镇
标营游击。罗荣光旋随开花炮队分援浙江、安徽、福建三省,连取
湖州、
长兴、
广德、
漳州、
漳浦等城。
镇压捻军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
天京(今江苏南京)陷落,太平军主力被镇压。但是,太平军余部仍在大江南北继续战斗,特别是江北遵王
赖文光、梁王
张宗禹率领的太平军与
捻军联合,声势浩大,纵横弛骋,对清王朝形成很大威胁。他们先后击毙亲王
僧格林沁,继而累败钦差大臣
曾国藩,清政府只好以李鸿章接替,罗荣光亦随李鸿章赴苏北及鲁皖一带“剿”捻。
同治五年(1866年)春,东捻军突破运河防线,挺进
山东半岛。淮军与其他清军分兵截击,合力围剿。东捻军分走江苏
海州(属今江苏连云港)、
沭阳、
邳州、
宿迁诸境,均被罗荣光率部击退。接着,罗荣光又协击聚集
赣榆的东捻军,致使指挥东捻军的赖文光迫走
扬州,被俘就义。东捻军的失败,“荣光之力居多”,可见其在镇压东捻军中的作用。
东捻军被镇压后,罗荣光又率部北上,参加镇压西捻军的战役。同治七年(1868年)春,张宗禹指挥西捻军从陕西
宜川渡河东进,绕道北上,威胁京畿,以减轻东捻军的压力,但东捻军很快失败,造成西捻军孤军奋战。罗荣光同北上受阻折向西南的西捻军在滑、濬(属今河南
滑县)展开多次激战,险些在战斗中被杀。是年春夏之交,李鸿章策划将西捻军围困在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加以歼灭,于是调集各路清军在黄河、运河沿岸筑垒,恰值大雨滂沱,河水泛滥四溢,大量西捻军将士陷入泥淖而死。西捻军因此覆灭。其余部欲走西南,罗荣光率队与各路清军穷追不舍,最后将其镇压。战后,罗荣光因“剿”捻卖力以
提督记名,赏给
头品顶戴,随即回防金陵(今江苏南京)。
久驻大沽
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罗荣光调驻武昌。同治九年(1870年)三月,改防西安。同年七月,移屯天津。十二月,
署任大沽协副将,率六营淮军驻守
大沽口炮台(又增设亲军炮队一营),旋即
实授。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督率士卒修复、加固大沽海口南北两岸炮台。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罗荣光
丁母忧,李鸿章奏请留他署任。服丧期满后,仍予实授。
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命罗荣光在大沽创设
水雷营,遴选各营弁兵学习,兼教电化、测量诸学。
北塘、
山海关相继仿设水雷营,“均于沽营取员教课”。同年十二月(一说在1888年),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
奕譞校阅北洋水陆各军,罗荣光因“教练有方”,被举荐授为直隶天津镇
总兵。自此,罗荣光成为手握重兵独当一面的武将,但他在个人生活上仍保持着俭朴的作风,“服食俭约若老兵然”,如果见到有奢靡的人,常当面斥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 清廷升授罗荣光为甘肃新疆
喀什噶尔提督。因
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和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他未能赴任。
壮烈殉国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从山东、直隶蔓延到京津地区。最初,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镇压态度,大沽炮台守军也参加了镇压活动。如罗荣光就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底派遣过驻守大沽炮台的后右、前右、后左三营军队前往祁口、河间,镇压义和团。但到了后来,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阻止外国势力的入侵,便对义和团持暗中支持态度。
这时,列强为保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借口清政府对义和团镇压不力,派遣大批军队到达天津海口,一方面以保护使馆、教堂和侨民的名义要求进军北京,一方面无理胁迫罗荣光让出大沽口炮台,供他们屯驻,以此作为侵华的跳板和镇压义和团的据点。罗荣光拒绝了他们的侵略要求,并在河口安放水雷,加强戒备。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1900年6月16日),七国列强侵华海军指挥官举行会议,决定向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美国海军上将恳布夫未参与)。但他们提前在当天下午就行动起来,做好了发动武装进攻的一切准备:“一个由九百五十三名六个不同国籍的士兵组成的陆战部队登了陆,属于六个国籍的九艘浅水炮艇在黄昏以后开进了炮台的内侧而停泊下来,巨型的船只停泊在沙滩以外,为炮台射程所不及。”19时前后,经过多次会议精密策划后,联军派俄国海军中尉巴赫麦季耶夫带领翻译英国领港员约翰逊到炮台面见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称清军在
海河布设水雷,加强大沽炮台防御,“于我西人代平匪乱一事,实有不便”,“明系有与各国为难之意”,要求罗荣光在17日凌晨两点前交出炮台,否则“定即开炮轰夺”。罗荣光一面托词拒绝,一面密约海军统领
叶祖珪所部“海容”号巡洋舰和“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四艘鱼雷艇,赶紧预备战事,由海神庙夹攻;同时当即专差飞报
直隶总督裕禄,寻求后路支援。此外,罗荣光还“严饬南北岸各营加意备战”,他本人偕副将韩照琦在南岸大营督守,与练军副营营官李忠纯同驻南炮台;练军副右营营官卞长胜驻守南滩炮台;左营营官封得胜在北岸炮台防御。此时的大沽海口局势异常紧张,战事一触即发。
五月二十一日(6月17日)0点前后,京津间电报已经中断,清政府前日就要求裕禄、罗荣光“相机行事”的上谕由马拨传到大沽,指示如果各国不肯履行达成的协议,“则衅自彼开”,“须相机行事,朝廷不为
遥制,万勿任令长驱直入,贻误大局”。有了朝廷意旨,罗荣光遂命令守军用探照灯确定联军各炮艇位置。考虑到海水开始退潮,若等到2点联军攻台,再发炮轰击敌船会更加困难,于是,0点50分,守护南滩炮台的卞长胜率先命令开炮攻击俄炮艇“基立亚克”号。双方互相炮击,战事爆发。
炮战开始后,联军的“海龙”号军舰首先发出警报,“基立亚克”号、“朝鲜人”号和“阿尔杰林”号皆以火光信号回答。尽管联军已经作了十分详细的战前准备,但他们存在轻敌思想,认为清军会不战而降。所以,一开始,联军炮艇突然遭到袭击,损伤很大,只得向海河内退却。在炮战中,俄军舰“基立亚克”号受伤最重。1点左右,在俄军的强烈要求下,先前登陆的938名联军士兵集中在北岸于家堡附近一座废弃土炮台废墟中,分四路呈散兵状向石头缝炮台发起攻击。
面对联军的猛烈进攻,罗荣光沉着应对,命封得胜率领守军,利用炮台掩体顽强抵抗,激烈时甚至展开肉搏战。至5点,在英巡洋舰“阿尔杰林”号巨炮的轰击下,石头缝炮台营墙被炸开缺口,日军以其指挥官海军中佐服部雄吉阵亡的代价率先攻上炮台。封得胜等炮台守军战死疆场。海口后路被占,“门”“高”两炮台很快失守。叶祖珪统领的“海容”号巡洋舰及“海龙”号等四艘鱼雷艇未发一弹,不战而降;在大沽船坞修理的“飞霆”“飞鹰”两艘驱逐舰也被俄军缴获。联军舰队顺河回到海口,“雷安”“朝鲜人”“海龙”迫近北岸炮台,“意尔的斯”和“阿尔杰林”停泊燕子窝。联军先是占领了北岸两炮台,然后以此为据点,用大炮优势火力猛轰南岸清军营垒。早晨6点前后,守军子弹告匮,韩照琦左额胸前均受重伤,后路又无接应,势孤力竭,万年桥亦报敌船攻打药库甚紧,并由海神庙船坞登陆抄袭,腹背受敌。在此情况下,罗荣光不得不会集各营余队,打通后路,退到西南的新城,大沽炮台最终陷落。罗荣光检点撤离的守军,只剩1000余人,伤亡过半。
这次大沽口之战持续6个小时,炮台守军伤亡在1000人以上,仅横陈在炮台内的尸体即达七八百具,损失近半。联军水兵伤亡119人,陆地上伤亡136人,合计255人,四艘战舰受不同程度的损伤。
大沽炮台的陷落,使清廷震动。经过
御前会议的反复争论,终于作出“宣战”的决定,并同时严令“罗荣光等督率恢复炮台,以赎
前愆”。但清廷的所谓宣战,只是一种表面姿态,不到一周时间,就通过外交途径请求列强“深谅”清廷的“委曲情形”,同时,裕禄也始终没有采取切实措施,支持罗荣光收复大沽炮台。因此,罗荣光几乎处在孤军奋战的状态。
罗荣光退至新城后,仍继续指挥清军对进犯之敌进行顽强抵抗。他“逐处设防,不分雨夜,见有洋兵,均随时击退”,“屡次与洋人接仗,互有伤亡。”罗荣光同敌人鏖战“二十余昼夜,城孤援绝,集劳忧愤”,最后在六月十五日(7月11日)战死,或说积劳病逝(还有噎死、仰药死、
吞金死等说法,详见“人物争议”目录),终年六十八岁。
主要影响
大沽口作为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是中国沿海最为重要的口岸,是海防重心。罗荣光自同治九年(1870年)底起镇守大沽海口,其贡献如下:
历史评价
赵尔巽等《
清史稿》:“(罗)荣光争大沽,凤翔(
杨凤翔)守
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刘体智《
异辞录》:“庚子衅起,罗荣光守大沽炮台。敌舰大至,彼众我寡,荣光力战拒之,卒以兵无后继,奋斗以死。”
人际关系
上司:曾国藩→李鸿章→裕禄
人物争议
关于罗荣光之死,当时及后世有种种说法,各有支持者,今展示如下:
艺术形象
在
评剧《大沽遗恨》中,罗荣光的设定与史实基本一致,并被虚构出了罗夫人(六十岁)、女儿罗翠环(北洋水师“海华”号舰管带张玉海之妻,近三十岁)等亲属信息。在该剧中,罗荣光身先士卒,誓死保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悲歌”。
后世纪念
墓地
罗荣光墓位于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政府后山。
故居
罗荣光故居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乾州古城景区解放路56号。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砖木结构,三进两天井,前店后住格局。左右两边各4个展厅,左边展厅主要陈列罗荣光生平事迹,右边展厅为罗荣光的卧室、书房、会客室等复原陈列。“功名盖世不矜伐,道德积身唯敬诚”,“碧血沃华土,丹心答圣朝”,这两副对联诠释了罗荣光的一生。
史料索引
《清史列传·罗荣光传》
《清史稿》卷467《罗荣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