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旦,属戏曲行当之一,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
简介
基本介绍
”老旦”是京剧
旦行的一种人物表现形式,主要扮演年长的妇女形象;在京剧舞台上,老旦角色多是穿女老斗衣(正确的叫法应当是“劳动衣”,叫白了就成为 “老斗衣”了)或是穿蟒;老旦行当的戏路很宽,从穷苦的百姓到皇宫后妃都可以扮演。
京剧老旦行当的出现,要求京剧老旦演员先要隐去角色的个性归类于行当之中,然后在老旦行当共性内进行着个性化的表演。老旦行当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表演程式,同时也是一个类型化的表意系统,它将老年妇女人物的共性特征直接提供给观众,为演员表现人物提供一个高规格起点,成为创造人物的必要中介。老旦行当不仅为老旦表演规范化、传承性解决了有限的演员与无限的角色之间的矛盾,更为演员表演从程式展示到表现人物的艺术进阶提供了基础和方法。老旦行当在不同剧目中的人物,性格各有差异,行当表演尽量为这些个性化的角色添加共同的底色,凝练共性并将具有代表性的程式技法加以突出强化,这种处理既保证了老旦剧目应有的角色特征,又降低了演员塑造角色的困难程度,为京剧老旦行当程式技法的打磨玩味提供了平台,为京剧艺术规范化表演提供了参照。
要求
她要求演员用高亢的唱腔、沉实的
念白、沉稳的动作来表现人物,演唱时要使用本嗓儿。
发展历史
在
京剧艺术近二百年的发展史中,老旦作为独立行当的出现、形成到发展,比老生、青衣、花脸等行当都晚,而且在早期的京剧中,没有专职的老旦演员,多是由老生或丑角演员兼演,但通过前辈演员的精心创造,悉心揣摩,不断完善,终于形成了独立的行当,并在京剧艺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早期京剧没有专门饰演老旦的演员,都是老生兼演老旦,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专有此行。
老旦角色
《
钓金龟》的康氏,《
赤桑镇》的吴妙贞,《
望儿楼》的窦太真,《
遇皇后》《
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
清风亭》的贺氏,《
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还有新移植到京剧里来的《
对花枪》,其中老旦也扎靠,这似乎比较新鲜,其实传统
京戏里有一出《
雁门关》,里面的
佘太君就是扎靠的,不过这个戏,多少年没人演罢了。当然,老旦这个行当也在逐渐的扩展,丰富着自己。
老旦名家
老旦行前辈名家多多,
谭志道、
罗福山、
谢宝云、
龚云甫、
松介眉、
文亮臣、
卧云居士、
李多奎等等等等。真正老旦挑大梁演戏的是从龚云甫龚先生开始的,称之为
龚派。但可是现在宗龚派人甚少。
李多奎
(1898——1974年),师承
罗福山,私淑
龚云甫,并得龚云甫琴师陆五(彦亭)的辅佐,于30年代享名,成为唱工老旦代表人物,至40年代自成一家。
李多奎原名万选,字子清,原籍
河北省
河间县,伯父业场面,人称“胡胡李”。李多奎幼年坐科习老生,变声后曾随龚云甫的琴师陆砚亭学拉
胡琴。嗓音转好后,经
龚云甫建议改学老旦,李拜在以做工见长的老旦
罗福山门下,正式改唱老旦,并经常向龚云甫请益。值得庆幸的是李多奎有一把“师父胡琴”,即龚云甫的琴师陆砚亭。龚云甫去世后,李把陆彦亭请到家中,名为
吊嗓,实为向陆请艺。由于李恭敬好学,陆便把“龚”派唱法的精髓倾囊相赠。当时陆对李要求很严,不论是
吊嗓子,还是台上演出,都是一丝不苟。
李多奎对陆的要求亦十分尊重,并且下苦功夫钻研,所以李能全面、系统地继承、掌握龚云甫“
龚派”的唱腔艺术。李多奎曾与
余叔岩、
王又宸、
高庆奎、
马连良、
谭富英、
梅兰芳、
尚小云、
程砚秋、
金少山、
裘盛戎等名家同台合作。在近四十年的演出生涯中,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对“龚派”作了较大的发展,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出了大红特红的李多奎“
李派”老旦艺术。
李多奎的嗓子不仅“雌音”、“衰音”具备,而且特别洪亮宽厚,爽朗响堂。他的音质饱满明净,高低音均佳。他高腔唱来苍劲挺拔,而低腔则盘旋下行委婉沉着。“李派”最突出的创造就是能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程度不同地把“衰音”和“雌音”结合,以调剂性的唱法用“润”音冲淡“涩”音,再以“娇、脆、柔”等不同音色来表达人物的内涵。
只举《
钓金龟》〔原板〕第一句唱腔“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来说明“李派”如何运用各种音色来表达人物的
声容和
精神面貌。“叫张义”用雌音,一听就像女性的声音。“我”和“的”字经涩音发展时,用润音调剂,使其发展成苍音,“儿”字发音清脆,然后再回到苍音上,单这个“儿”字就有脆有柔有娇有颤,把“雌音”和“衰音”结合得精到绝妙。按习惯“儿”字应用湖广韵处理,唱成第三声“上”声字。但
李多奎直接用北京音唱出“儿”在,这样一改,在感情上更强烈、更亲切,同时也显示了他的“娇、润、柔、脆”互相配合的特色。后面“听娘教训”的“娘”字,又唱得很脆,而“训”字又用柔腔向下低落回旋,特别表现出“衰音”来……建国后,李与
裘盛戎合演一出旧戏新排的《
赤桑镇》。剧中〔
西皮〕、〔二黄〕
腔调俱全,而且还有老旦和花脸的接口对唱,唱腔非常精彩。此剧业已列入京剧经典剧目。
李多奎在唱腔的创作上,也采取了“
龚派”的创腔原调。他大胆地吸收其他行当的唱腔,加以润色,使之成为符合自己风格、特色,符合剧情需要的“李”派唱腔。
李多奎演唱艺术丰富的
表现力和巨大的感染力,使他继
龚云甫之后为京剧老旦的杰出代表人物。从三十年代以后,不但他主演的单折戏,具有极大的
号召力,就是在
群戏之中扮演一个配角,也被推崇成主要角色。
他擅演的剧目有《断太后》《
打龙袍》《
钓金龟》《
行路哭灵》《太君辞朝》《
望儿楼》《滑油山》等等。一生收徒甚多,私淑者更众,较有
成就者为
李盛泉、
李金泉、
王晓临、
王梦云等。后起的老旦演员大都宗法“
李派”。他的真假弟子在老旦行当里比比皆是。
李鸣岩
1935年出生。著名京剧老旦出生于艺人家庭,自幼随父李连甲学戏、演戏。工老生、老旦,曾受教于徐鸣策、
安舒元、
谭小培、
贯大元、
雷喜福、
李多奎、
李金泉、
王玉敏、
时青山等老师,是
中国戏曲学校首届毕业的高材生。1953年专工老旦后,于1958年拜李多奎先生为师,深得真传。在近60年的舞台实践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常演剧目有《太君辞朝》《
望儿楼》《遇后龙袍》《
钓金龟》《
赤桑镇》等。近年,
李鸣岩先后在中国戏曲学校、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北京戏校、
北京京剧院、战友
京剧团、风雷京剧团、天津戏校、天津京剧团、上海戏校、
上海京剧院、南京京剧院、山东京剧院、烟台京剧院、武汉戏校教戏指导,并到台湾讲学,桃李遍及神州大地。
袁慧琴
袁慧琴(1965~ ),女,湖北
宜昌人。
中国京剧院国家
一级演员。中国京剧院三团主要演员。工京剧老旦。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
湖北省
宜昌市青联副主席、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
西城区慈善
形象大使。
民建会员。袁慧琴
1978年考入宜昌市京剧团学员班,由
靳万春开蒙,学老旦。1980年入湖北省戏曲学校向刘煜老师学习。1983年拜
李金泉为师。1987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大专班继续深造。从李金泉、杨韵清、孔雁等老师学习。学习了《李逵探母》《罢宴》《
徐母骂曹》《滑油山》等诸多传统剧目,打下了基础。1990年毕业留校在
实验剧团任演员。1990年在纪念
徽班进京200周年时,演出了新编古代剧《
契丹英后》,受到好评。1993年调入
中国京剧院。在现代戏《北国红姑娘》中扮演朝鲜族妇女安顺福。
曾荣获2000年
文化部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2001年全国青年
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梅花奖等。在2008年5月5日
袁慧琴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个人演唱会,这是第一位在国家大剧院开“
个唱”的京剧演员。2008年初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戏曲电影《对花枪》,其中一个24分钟的
长镜头引起在场专家惊叹,这样的长镜头在
中国戏曲电影史上还是首次。她的唱腔吐字清楚、喷口有力、行腔流畅、韵味醇厚,让人听起来仿佛有穿云贯石的力度和气势!
兰文云
兰文云天津青年京剧团老旦演员,
梅兰芳金奖获得者。女,1965年生。
艺术经历
1981年毕业子
天津市戏曲学校,工老旦。曾先后向
王玉敏、孙玉祥等问艺。在学校即迷恋
李多奎氏之声腔,并亦步亦趋,悉心揣摩,按图索骥,刻意摸拟。毕业入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从艺后,即惹人注目,展 露光彩。1986年11月,更有幸得拜与李(多奎)氏合作多年之著名琴师周文贵名下为徒,夙愿得偿,如鱼得水,在乃师悉心传授下,精究细研,字斟句酌,子勤奋磨砺中顿悟李氏声腔艺术之真谛。自此豁然开朗,渐入佳境,艺事突飞猛进。几年来,她随团先后出访港、澳、台,均获
轰动效应。
蓝文云不满足已有成绩,为了开拓戏路,近年又向做表方面进取,在《五鬼抓刘氏》中,她不仅有繁难的
唱工,还有“抢背”、“甩发”、“跪磋步”和
水袖等技巧的发挥。
代表剧目
常演剧目有《
望儿楼》《行路哭灵》《
钓金龟》《遇后龙袍》《
赤桑镇》《朱仙镇》《
游六殿》《
四郎探母》等。
她行腔老到,韵味醇厚,神完气足,一气呵成。润腔不仅细腻古朴,而且饱孕人物感情,可谓寓情于声,声情并茂。她表演的《钓金龟·行路训子·哭灵》《望儿楼》《
遇皇后·打龙袍》和《
游六殿》《朱仙镇》诸剧,以其高亢嘹亮的歌喉、出类拔萃的“擞”音,先声夺人,取悦观众。
赵葆秀
赵葆秀,女,北京京剧院主演,国家一级演员,工老旦,著名老旦表演艺术家
李金泉先生的得意高徒,生于1948年,祖籍北京,
满族。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
北京市劳动模范。
艺术经历
1959年入
北京戏曲学校,师从
孙甫亭、
孙振泉等,196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戏曲学校分入
北京京剧院。1981年拜李金泉、何盛清为师。毕业后在名师指导下塑造的众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中充分展示了她精于创造角色的才华和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程式的限定。 她在业余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普及京剧的事业中,是北京市振兴京昆协会理事,“京剧之旅演讲团”成员,多次到大专院校讲课。她从事普及少儿京剧工作已有十余个年头,经她培养过的孩子成绩突出,多数获奖。
王晶华
王晶华,
中国京剧院老旦演员,生于1939年,祖籍辽宁
丹东。1947年入刘兆琪私人科班永风社学艺,1950年永风社改名为沈阳东北戏曲学校,先后从师靳斌桐、陈雨斌、
关盛明等。1955年入
北京中国戏曲学校,先后从师
时青山、徐少琪、
孙甫亭、李金泉、
王玉敏等,后又得
李多奎教授,技艺精进。此外,她还向
邢威明、关盛明等老师学习过老生戏《
战太平》《
文昭关》《
打渔杀家》等,1958年毕业入中国京剧院。王晶华基本功扎实,戏路宽,表演深沉大方。她嗓子宽亮,音色甜美脆爽,善于以唱腔刻画人物的性格、气质。
艺术经历
20世纪60年代,在艺术影片《杨门女将》中主演
佘太君,获第一届电影
艺术片“
百花奖”。20世纪70年代曾在艺术片《
红色娘子军》中扮演郑阿婆。1979年10月赴港演出。20世纪80年代后,在
中国京剧院四团、三团任主演。在新编
古装戏《
四郎探母》《强项令》《
佘太君抗婚》《金龟传奇》《锦车使节》中均有上乘表演和突出创新。
传承发展
老旦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为主,纵观舞台上扮演过的剧目,属于老旦站“
中间儿”的只有十几出
折子戏或中型戏,在客观上局限了这一行当的开拓与发展,又由于历史因素,清光绪之前,老旦多由戏班中的老生行当兼演,即使是专演老旦者也是由男性演员扮演,而且在表演上重于唱功,不甚重视
身段表情,这造成了这一行当演唱苍劲、硬朗的表演风格。
龚云甫在开拓老旦行当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富于创新,不但根据老年妇女的情感设计身段,更大胆吸收青衣唱腔,使老旦唱腔刚健婀娜,也改变了老旦在戏班中一直居配演行当的地位。
李多奎先生重视唱腔韵味,以苍
迈清越,韵味浓郁,感情醇厚的演唱特点,创立了群众喜爱的
李派唱腔,发展了老旦的演唱艺术。
李金泉先生他既继承了龚(云甫)派和李(多奎)派声调高亢苍劲、
喷口有力旋律丰富优美的特点,并结合时代的需要,他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创立了老旦唱腔因戏创腔,以腔唱情重视妇女形象和心理刻画的新李派老旦。作为老旦演员,既是擅演
传统剧目,又能不断创演本行新戏,既拓宽了老旦戏的内容,也加强了老旦行当的表演能力。如他的代表作《罢宴》《李逵探母》以及从50年代开始的
现代戏的创作等,对于建国以来的京剧老旦艺术的革新家和表演艺术家。建国以后京剧界涌现出一批很出色的女老旦演员,由女性扮演老年妇女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之利,她们为老旦行当的开拓做出了新的贡献。
新
李派讲究声似和形似,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去塑造
人物形象和
音乐形象。
袁慧琴在二十多年的从艺历程中扮演过十多个角色,她们当中有
传统戏人物,如
佘太君、康氏、李逵母、岳母、李后等,也有现代戏《
红灯记》的李奶奶,《北国红菇娘》中的
朝鲜族女战士安顺福;更有
新编历史剧中像
萧太后、
慈禧这样的角色.《
钓金龟》《李逵探母》《岳母刺字》《
赤桑镇》《
四郎探母》等剧目是袁慧琴的启蒙戏,这些戏以唱工为主,她在演唱时要唱出传统戏的风韵美,即吐字清楚、喷口有力、行腔流畅、韵味醇厚、中气尤其要充沛,唱起来要有穿云贯石的力度和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