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1925年1月11日-2024年10月21日),出生于湖北宜昌,后于武汉长大,湖北应山(现湖北省广水市)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美籍华裔女作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聂华苓于1925年1月11日在湖北宜昌出生,因此取名宜生,不久后全家迁往武汉。其祖父中过举,曾任知县;父亲
聂洸隶属桂系,于1934年到贵州当了八个月的平越行政专员,在她11岁时去世;她的母亲孙国瑛是个温良的妇女,生养了八个儿女,怨多于爱经常流泪。聂华苓从小就不喜欢自己的家,有空就会溜出去玩。
1931年,她家从武汉迁到北平,之后又回到武汉。1939年,聂华苓进入湖北
联合中学读书,后考入四川长寿国立第十二中学。毕业后,被大学先修班保送至
西南联大,但因缺少车载,转而进入重庆的
中央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入
外文系。1947年学校回迁,聂华苓在南京完成学业,于1948年夏毕业,之后在南京求职,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教授初三、高一、高三三个年级的英文课,任教时间并不长。同年,她以“远思”为笔名发表第一篇作品,讽刺投机者的散文《变形虫》。
移居台湾
1948年底,聂华苓只身前往北平和大学校友王正路结婚。1949年5月随家人辗转到台湾,经
李中直介绍,到刚创刊的《
自由中国》当编辑,成为该社最年轻的成员,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与
胡适之、
毛子水、
雷震等人一起执行编务工作。最初,聂华苓以本名发表散文和短篇小说,受到杂志主持人雷震的赞赏,后转任编辑委员及“文艺栏”主编,开启纯文学创作的风气,培养了
朱西宁、
司马中原、
司马桑敦、于梨华、
陈之藩等多位作家。
在此工作的11年间,聂华苓编发了300多篇小说、剧本、散文、诗歌作品,并于1953年在台湾出版了第一个作品——中篇爱情小说《葛藤》。其所作短篇小说大多写流落到台湾的小市民的生活和心态,风格求真求美,拒绝标语口号式写作。
1960年秋,
雷震等人被捕,杂志停刊,聂华苓因此失业被迫闭门索居。为了补贴家用,她晚上在夜校教英文,并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小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失去的金铃子》就是在这一期间完成,该作品奠定了其在台湾文坛的地位。1962年,聂华苓被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
台静农邀请到
台湾大学教授小说创作,后被
徐复观教授邀请至台中的
东海大学任副教授。
定居美国
1963年春,聂华苓在一场鸡尾酒会上,结识了前来邀请青年作家赴美交流的美国现代派诗人、
爱荷华大学(又译艾奥瓦大学)“作家工作坊”的负责人
保罗·安格尔。1964年,聂华苓接受邀请,赴美成为访问作家,在爱荷华大学教书的同时从事写作和绘画。次年,她向爱荷华大学当局建议成立“国际写作计划”,得到保罗·安格尔的大力支持,两人为此东奔西跑,筹备资金。终于在1967年,“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 Writing Program,简称IWP)宣告正式成立,该计划旨在邀请美国以外的知名作家共同从事短期写作及文化交流。首次邀请世界各地共16位作家到访爱荷华,来自中国香港的诗人、作家
戴天和来自中国台湾的诗人、作家
痖弦,都在受邀之列。
在此期间,聂华苓借鉴西方现代作品的叙事技巧创作的长篇小说《
桑青与桃红》,为其带来了国际声誉。此外,白先勇的《
台北人》、王文兴的《玩具手枪》、欧阳子的《秋叶》,这些台湾当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实验性的作品,大部分也是在此创作出来的。
1970年,聂华苓与保罗合译了《
毛泽东诗词》(Poems of Mao Tse—tung)。次年,已经离异的聂华苓与保罗结婚。1973年,她用英文创作了“A Critical Biography of Shen Ts'ung—wen”(《沈从文评传》)。1976年,聂华苓夫妇受世界各国三百多名作家联合提名,成为
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77年保罗退休,聂华苓接替他成为“国际写作计划”的主持人并策划了“中国周末”活动,以讨论“中国文学的前途”为主题,邀请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的作家来到爱荷华,对促进中国作家和海外华人作家的交流起了不小的作用。次年,她以探亲名义,时隔30年重返南京,受邀四处演讲。返美后,聂华苓很快出版了一本写中国大陆之行初始印象的散文集《三十年后》。
1980年9月12日至15日,聂华苓组织和主持了第二次“中国周末”,以“台湾海峡两岸的文学”作为讨论的中心。1981年4月,聂华苓受邀参加
卫斯理大学举行的国际女作家讨论会;6月,被爱荷华州州长罗普·雷颁发杰出文学工作奖。同年,她还被杜布克大学(Dubuque University)、
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分别授予文学荣誉博士学位;并受聘成为《纽布塔国际文学奖》的评判员之一;其与丈夫还共同获得全美国五十个州的州长所颁发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以表扬二人对美国文学工作的贡献。1983年,获美国柯尔学院(Coe College)授予荣誉博士。
晚年生活
1984年,聂华苓完成了长篇小说《
千山外,水长流》的创作,小说主要表现中美两国人民的亲情和友情,同时也反映了中、美社会历史变迁,以及身处其间三代人的心路历程。1988年聂华苓退休,专门从事写作。同年10月21日,她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时联想到南京大屠杀,写下了《
亲爱的爸爸妈妈》,向世界人民发出了要正视历史、消灭战争、捍卫和平的呼唤。后来这篇文章也被收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课本。
1990年,她的小说《
桑青与桃红》英文版获颁“美国书卷奖”。1991年3月22日,聂华苓和保罗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也是在这一年中,保罗突然去世。那之后,“回忆”成为了聂华苓主要的表达方式,她的回忆录《三生三世》《三生影像》《三辈子》与《三生影像(增订本)》在海峡两岸相继推出。
2001年管IWP的文理学院院长拟将计划取消,正在北京访问的聂华苓找到曾任文化部部长的王蒙,请他以中国作家协会的名义为时任爱荷华大学的副校长举办欢迎宴会,并邀请参加过IWP的其他作家一道,以壮声势。副校长在宴会上听到中国作家对IWP的称赞和嘉许,返回大学后,重新找聂华苓当IWP委员会的委员。从此以后,聂华苓便再度有了发言权,IWP又恢复了对中国作家的邀请,请了苏童、余华和莫言等人。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学之城”的荣誉颁发给爱荷华,表扬聂华苓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同年,她的散文集《枫落小楼冷》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书中,聂华苓用语录体的文字记录下对保罗的思念,追忆了两人一同度过的时光。2009年8月,聂华苓获得马来西亚第十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12年6月,由聂华苓大女儿王晓薇的初中同学陈安琪执导的纪录片,《三生三世聂华苓》在台北电影节上映,该片获得第1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推荐电影奖。11月,聂华苓获美国爱荷华大学颁授“国际影响力大奖”。转年9月,获中央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在聂华苓90岁生日前后,中国大陆的《
读库》与《
中国新闻周刊》先后推出了《聂华苓叙事》《90岁聂华苓:根在中国大陆,干在台湾地区,枝叶在爱荷华》两篇人物特写,都是遵循“三生三世”的逻辑展开讲述。2017年,聂华苓与
痖弦、
毕飞宇、董启昌等人共同庆祝IWP50周年。2021年台湾时报出版社出版了完整的《桑青与桃红》珍藏版。2022年,在《沈从文评传》发表的整整半个世纪之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由刘玉杰翻译、何吉贤译校的《
沈从文评传》中文版。
2024年10月21日,聂华苓于美国逝世,享年99岁。
个人生活
聂华苓的第一任丈夫是她的大学校友王正路,二人于大学相恋,于1948年12月结婚,婚后二人共同育有两女。1957年,王正路赴美,夫妇从此分道扬镳。在分居7年后,聂华苓与王正路于1965年正式离婚。之后,两个女儿从中国台湾来到美国,母女团聚。聂华苓的大女儿王晓薇在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任职,女婿陆柏赫是德国驻多伦多的总领事。小女儿名叫王晓蓝,是美国康涅狄格学院舞蹈系原主任,教授、编导、评论家;其前夫
李欧梵,曾任教于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学府。
聂华苓的第二任丈夫是
美国中西部本土诗人
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1908-1991),他出生在一个养马人之家,年少开始打工,中学毕业后为节省费用就读家乡雪松川的文理学院,后考入爱荷华大学研究院,是第一个以一本诗稿而得到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二人于1963年保罗来中国时相识,1971年,在美国爱荷华结婚。
代表作品
出版图书
短篇小说
翻译作品
纪录片
参演电影
创作特点
聂华苓的小说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或描写从大陆流落到台湾的小市民的生活和“乡愁”,表现他们想回家又不能回去的空虚绝望的情绪,如《
台湾轶事》;或描写故国山河和乡村人物,寄托对祖国、故土、亲人的怀念,如《
失去的金铃子》;亦或是描写部分青年在中国台湾或其他地区流浪、放逐的生涯,表现了他们在动乱时期的悲剧性格,如《
桑青与桃红》。
在文学的题材、形式和风格上,她综合了中西方的优秀文化传统,既从鲁迅及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吸收中国文化传统之长,又吸取了西方文学之精华,摸索出一条中西方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道路,使她的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和对现实生活描写的真实性得到完美的统一,既民族化又现代化。
聂华苓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桑青与桃红》就是这种结合的代表作。该书以信的形式描述现在,以日记的形式倒叙过去,描写一个女子从中国大陆到中国台湾,之后辗转到美国的坎坷历程。该书主题的深刻含义是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的精神分裂来象征国家政治上的动乱和分裂,反映了现代中国史的一线折射。此外,其在1984年创作的描写新中国诞生前夕的长篇小说《
千山外,水长流》,反映大陆动荡的历史留在人们心上的烙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沟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她的小说,无论是短篇、中篇和长篇,都怀有炎黄子孙强烈民族感情的创作心路历程。
获奖记录
人物影响
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融合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形形色色的作家、形形色色的人。中国大陆作家
萧乾、
艾青、
汪曾祺、
余光中、
冯骥才、
莫言等,中国台湾作家
白先勇、
郑愁予、林怀民等,中国香港作家
董启章、李怡、
钟玲等,都曾参加到这个项目中。截至2024年,该计划已邀请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作家前往爱荷华进行创作与交流。世界各地作家齐聚一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奥尔罕·帕慕克、
切斯瓦夫·米沃什、
谢默斯·希尼都曾参加过这一计划。而聂华苓本人也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是20世纪华人文学界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聂华苓到访武汉,对后来以武汉大学为首的作家班的创办产生深刻影响。武汉大学
於可训教授曾在《我记忆中的作家班》一文中写道,“武汉大学作家班,虽然是插班生制度的产物,但创办作家班的某些基本理念,却是受了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影响……”
人物评价
“作品中的广度,已走出自我中心的范畴,作品的深度,则超越了眼睛的观察而至于心灵的感应”。(彭歌评)
“无论是在创作视野、方向,还是深度方面,聂华苓的“国际写作计划”对中国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少它打开了一个国际化的可能性,让中国当代作家不只在纸面上感受海外文化,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真实存在的异域文化的魅力”。(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颜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