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显静,男,江苏南京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简历
1983.9-1987.7,南京师大化学系,理学学士。
1987.8-1993.8,南京市溧水县乌山中学,化学老师。
1993.9-1996.7,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哲学硕士,导师
郭贵春教授。
1996.9-1999.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导师
刘大椿教授。
1999.7-2013.12,
中科院研究生院(
中科院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其间于2000.12-2002.12,在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进行项目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郭贵春教授;于2005.6-2005.9,到
牛津大学哲学系、
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习。
研究特色
(一)1993.9-1996.7:科学哲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科学哲学进行,探讨了实验实在论、测量实在论、仪器实在论三个论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
(二)1996.9-1999.12:科技哲学与生态政治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科技哲学与生态政治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于2003年出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篇。
(三)2000.1-至今:科学技术与环境论
在进行一般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科学技术与环境论研究。出版《后现代生态科技观:从建设性的角度看》(2003)、《
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2006)、《
环境·科学——非自然、反自然与回归自然》(2009),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8篇。
(1)科学技术与环境哲学
这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关联的哲学研究。一是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探讨科学造成环境问题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原因,然后再从哲学角度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
科学革命路径;二是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分析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之间的关联。
(2)科学技术与环境伦理学
这涉及科学技术的
环境伦理学意蕴以及科技工作者的环境伦理责任。一是在进行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学尤其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发展与环境伦理学的关联作出探讨,而且也对工程师的环境伦理抉择和工程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责任进行研究;二是结合
生物学哲学,对新兴技术如
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生命伦理、环境伦理内涵进行分析。
(3)科学技术与环境公共政策
主要进行面向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公共政策研究。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科学技术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哲学角度,主要针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环境风险及其公共政策,进行相关研究。
在进行“
科学技术论”研究的同时,将研究视角扩展到生态学哲学研究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生态学范式争论的哲学研究”(2016)、重点项目“生态学整体论-还原论争论及其解决路径”(2014),以及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学实验实在论与建构论研究”(2013),出版《生态哲学读本》(2014),翻译《
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2007,二人合译)、《
生态学研究的科学方法》(2012,二人合译)、《盖娅时代:为地球作传》(2016,二人合译),发表学术论文5篇。该方向的研究,一定意义上能够填补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丰富科学哲学思想,指导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而且能够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如
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生态宗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管理学、生态文学等,提供基础性的知识材料。
出版图书
学术成果
翻译专著
1、学术专著:
(1)《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山西科技出版社,2003.10,独著。
(2)《后现代生态科技观:从建设性的角度看》,科学出版社,2003.7,独著。
(3)《环境·科学——非自然、反自然与回归自然》,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0,独著。
(4)《生态哲学读本》,
金城出版社,2014.6,主编。
(5)《科学的思想:自然观变革、方法创新与科学革命》,
科学出版社,2017(待版),独著。
2、研究生教材:
(1)《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合著。
(2)《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独著。
(3)《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材(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2013.3,合著。
3、翻译著作:
(1)拉伍洛克著:《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二人合译(第一译者)。
(2)福德著:《生态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4,二人合译(第一译者)。
(3)拉伍洛克著:《盖娅时代:为地球作传》,
商务印书馆,2016.12,二人合译(第一译者)。
学术论文
1、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研究主题1:一般性科学哲学
(1)国内卡尔纳普科学哲学思想研究概况,
《创新》,2016.6,pp43-51,第一作者。
(2)中国科学实在论研究概况(1983-2013),
《江海学刊》,2015.1,pp218-228,第一作者。
(3)国内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理论研究概况——基于中国知网文献计量分析,《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5.4,pp1-10,24,第一作者。
(4)中国拉卡托斯科学哲学翻译及研究概况,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pp110-116,第一作者。
(5)伽利略物理学数学化哲学思想基础析论,《江海学刊》,2012.1,pp53-62,独著。
(6)Phusis与Nature的词源考察与词义分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pp6-11,第一作者。
(7)中国国内有关“科学语境”研究概况——基于中国“知网”的统计分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6,pp83-90,第二作者。
(8)理想主义科学修辞的祛语境化与语境化重建,《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2,pp15-20,第一作者。
(9)古
希腊自然哲学中的科学思想成份探究,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4,pp72-81,独著。
(10)科学认识的有限性分析,《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pp1-6,独著。
(11)科学哲学研究三大转向的内涵与意义简析,《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pp52-56,独著。
(12)特异功能存在吗?从科学的发展看,《科普研究》,2005.4,pp44-49,独著。
(13)科学主义的内涵分析,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pp10-17,独著。
(14)科学理论检验的不完全决定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3,pp36-40,47,独著。
(15)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成立吗?《河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2, pp21-28,独著。
(16)简单性原则等同于真理性吗?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4,pp27-30,独著。
(17)面对复杂性科学,要探求科学认识方法的新范式,《科技导报》,2003.5,pp18-22。
(18)自然的本质是简单的吗?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3,pp6-9,33。
(19)概论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
《科技导报》,2002.8,pp8-11,33,独著。
(20)在中国究竟要不要反科学主义?《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9,pp34-37,独著。
(21)弘扬科学精神价值,坚决反对伪科学,《
理论学习与探索》,2000.2,第二作者。
(22)作为客体的科学仪器,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1,pp16-23,11,独著。
(23)测量实在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5,第二作者。
(24)理论·实验·指称,
《晋阳学刊》,1995.4,pp50-55,第二作者。
(25)仪器实在论,《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0,pp22-27,第一作者。
研究主题2:生态学哲学
(1)物种“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从温和走向激进,
《世界哲学》,2016.4,pp61-71,独著。
(2)“物种新本质主义”的合理性分析,
《哲学研究》,2016.3,pp106-112,独著。
(3)物种反本质主义的失当性分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5,pp1-8,独著。
(4)生态学实验的分类概况、欠缺及完善,
《地理研究》,2013.4,第一作者。
(5)生态学实验“伪重复”“真”“伪”之辩,《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第二作者。
2、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研究主题1:科学技术与环境哲学
(1)走向第三种科学:地方性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1,独著。
(2)解决资源危机:技术重要还是制度重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pp2-7,独著。
(3)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科学的非自然性、环境破坏与自然回归,《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12,pp51-54,独著。
(4)转基因技术本质特征的哲学分析——基于不同
生物育种方式的比较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5,pp1-6,独著。
(5)实验科学的非自然性与科学的自然回归,《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pp105-111,独著。
(6)解决
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科学认识的革命性转向,
《中国科技论坛》,2008.2,pp3-4,独著。
(7)从机械论到整体论: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pp10-16,独著。
(8)自然的有机整体性与科学认识方法的变革,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11版学术笔谈),2007.7.17。
(9)拉伍洛克: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二作者,2007.4。
(10)概论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
中国科技论坛》,2006.6,pp103-107,独著。
(11)从技术创新走向环境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4,pp80-84,独著。
(12)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学解读,
《人文杂志》,2004.1,pp170-175,独著。
(13)论技术的本质与环境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4,pp39-45,独著。
(14)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中国科技论坛》,2003.1,pp81-84,独著。
(15)消费主义盛行对环境的影响,
《前线》,2002.9,pp22-24,独著。
(16)面对环境问题的科学真理观,
《新视野》,1998.4,pp 46-48,独著。
研究主题2:科学技术与环境伦理学
(1)转基因技术的伦理分析——基于生物完整性的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2016.6,pp4-24,独著。
(2)伦理视域中的中国转基因水稻风险评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5.4,pp111-113,独著。
(3)论工程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责任,
《伦理学研究》,2009.6,pp65-70,独著。
(4)科学解释道德的可能与局限——以
达尔文主义和非达尔文主义为背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5,pp67-72,第二作者。
(5)泰勒的
生物中心论与工程师环境伦理抉择,《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pp1-6,第一作者。
(6)论主体性的重构与“人-自然”新关系的建立,《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pp18-24,独著。
(7)科学的新发展与环境伦理学的完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4,pp98-100,104,独著。
(8)自然返魅的新途径,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pp1-6,独著。
(9)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与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5,pp.1-8,第一作者。
(10)环境伦理学:走进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pp13-18,独著。
研究主题3:科学技术与环境政策
(1)中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争论中的科学观,
《晋阳学刊》,2016.2,pp75-83,独著。
(2)“公众参与转基因技术评价的必要性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2,pp101-105,独著。
(3)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新的科学革命,《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pp14-17,独著。
(4)中国公众转基因水稻风险评价的无知与理性,
《绿叶》,2013.12,pp66-72,独著。
(5)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对公众环境权的伤害性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2.8,pp126-130,第二作者。
(6)中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争论研究——基于核心群体网络争论文本的计量统计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pp4-12,第一作者。
(7)科技风险媒体报道缺失概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6,pp7-12,第一作者。
(8)核电站决策中的科技专家:技治主义还是诚实代理人?《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1.4,pp7-15,独著。
(9)科学和人文视野中的转基因技术,《科技导论》,2010.13,pp118-119,第一作者。
(10)中国农业
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的选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pp68-78,第二作者。
(11)
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争论综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pp8-15,第二作者。
(12)“河长制”:一个有效而非长效的制度设置,《环境教育》,2009.7,pp24-25,第一作者。
(13)国家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合理性分析,《
公共管理学报》,2008.1,pp91-99,第一作者。
(14)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现代性反思,《学习与探索》,2008.1,pp27-30,独著。
(15)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选择:
生态社会主义,《绿叶》,2008.6,pp54-60,独著。
(16)转基因技术专利保护对发展中国家遗传资源的影响,《科技与法律》,2008.5,pp19-23,第一作者。
(17)调整国家经济利益与减排温室气体,《山大师院学报》(哲社版),2001.2,pp17-21,独著。
(18)战争生态论,
《求实》,2000.11,pp370-372,独著。
(19)生态危机下的国家主权建构,《教学与研究》,2000.8,pp50-55,独著。
(20)生态政治何以可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4,pp1-5,独著。
(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保护,《新视野》,2000.3,pp10-12,独著。
(22)红色绿党与绿色绿党:摆脱生态危机的政治方案,《教学与研究》,1999.12,pp48-53,独著。
研究主题4:其他
(1)科学及科学文化的“文化缺失”与“文化回复”,
《哲学分析》,2013.6,pp31-42,独著。
(2)我国“重基础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科学管理研究》,2012.3,pp28-32,第二作者。
(3)中国手机书发展的非技术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第一作者。
(4)中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三十年概况——对“
科学技术哲学”三种主要期刊的计量统计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pp69-76,第一作者。
(5)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管理与运行模式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8.2,pp27-31,34,第一作者。
(6)中国农村基层科普组织机构的现状及加强措施研究,
《科普研究》,2007.3,pp23-30,第一作者。
(7)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效益分析,
《工程研究》,2007.3,pp218-228,第一作者。
(8)当代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学观调查及对科学传播的启发,《科普研究》,2006.5,pp11-22,第一作者。
(9)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学教育》,2002.5,pp.1-2,独著。
(10)社会思维学构想,《晋阳学刊》,1996.2,pp50-53,独著。
主持课题
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以及部委级项目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