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癌是肠道常见的肿瘤。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西方国家,年发病率为35~50人/10万人口,譬如美国大肠癌也居癌病的首位和癌死率的第二位。我国虽该病发病比西方国家低,但近年来亦有上升势头。上海1963年大肠癌发病率为6.66/10万,次于胃癌、子宫癌及肝、肺、食道癌而居第六位,而1979年已到20.37/10万人,仅次于胃、肺、肝癌。
简介
肛管直肠癌(carcinomaofanalcanalandrectum)是指齿线至乙状
结肠交界处之间癌肿。约占胃
肠道肿瘤的1/4,发病率较高,
病因不明确,早期
症状不明显,有不少
患者早期曾按痔、痢疾等诊治而延误
治疗,必要而又简单的直肠指诊是提高
直肠癌诊断率必不可少的
检查方法。该病发生的原因,到当前为止仍然不十分明了,不过多数认为可能与
食物或遗传有关。最近十多年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
经济繁荣,国民所得大大地提高,以及受到
西方文明的影响,常规的
生活类型和饮食习惯发生很大的改变。在食物方面,肉类、
蛋白质、脂肪的摄取量提高很多,大肠
直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三十几岁就得到
肠癌的病人也不少。遗传方面,家属或癌症
家族症候群等,得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当前虽然癌症的
研究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如
肿瘤基因及
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但仍有许多癌化的机转不十分明了。总之,
直肠癌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绝对不是由单一
因素所导致的,而且它是由多种步骤演变而成。
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局限于
黏膜,可无任何
症状,有时有少量出血,
肉眼尚难觉察,待癌肿增大并有溃疡及
感染时可出现下列三组症状。2.排便异常:即
直肠刺激征状,如便意频繁,下坠,便不尽感,甚者有里急后重,并可伴
腹胀,下腹不适等。
3.粪便反常:如
血便、黏液便、或脓
血便。甚者有粪形变细等。
4.梗阻症状:为
直肠被癌肿梗阻,有
排便困难、粪少便闭、伴腹痛、
腹胀。甚者可见肠型并有
肠鸣亢进等。
5.其他症状:若侵犯了周围
组织器官时,可出现相应器官病变的症状,如侵犯
肛管可有局部剧痛。肛门括约肌受累可致便失禁,常有
脓血溢出肛外。前方侵及泌尿系可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向后侵犯骶
神经丛时,出现骶部、会阴部的持续性剧痛,并牵涉下腹部、腰部及大腿部疼痛。癌转移至肝脏时,可有肝大、黄疸、腹水等症状。晚期病人可有消瘦、贫血、
水肿或恶病质等。
病因
由此可见,
肛门直肠癌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
疾病。因此,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
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和
存活率。肛门直肠癌的发病与哪些
因素有关?到目前为止,肛门
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认为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慢性
炎症可能是引起肛门直肠癌的要素。如慢性
细菌感染、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憩室炎等,使得粘膜发生肉芽肿、炎性变和假息肉阶段而发生
癌变。其中血吸虫患者的大肠
粘膜长期受沉积
虫卵刺激,产生坏死、脱落,甚至形成溃疡,然后在上皮再生和增生的基础上发生
息肉,从而导致癌变。此外,痔疮、肛瘘、肛裂、
化脓性汗腺炎、
毛囊炎等长期刺激肛门
皮肤,也可引起癌变。
②良性
肿瘤恶变:直肠家族性息肉病、直肠腺瘤、
乳头状瘤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导致恶性病变。
③
性病所致:不洁性交,使
肛门部患了尖锐湿疣或
乳头状纤维瘤,长期摩擦刺激,可引起癌变。
④饮食因素:高
脂肪、高蛋白、低
纤维素的
饮食与直肠癌发病有关。这是因为高脂肪
食物可使胆汁分泌增多,促进肠道
细菌生长,而胆醇、胆盐在厌氧菌作用下,形成不饱和
胆固醇,如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增加,这二种
致癌物数量增加,促进直肠癌发病。同时,食物纤维摄入过少,使肠蠕动变慢,粪便及其他
废物在肠道滞留过久,刺激肠粘膜,致使直
肠癌发生。
⑥免疫功能异常:人体
免疫功能异常,如细胞免疫机能抑制在
患者中普遍存在,随着
细胞免疫反应性的降低,癌的发生率就增高,细胞免疫
功能的抑制是癌发生
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⑦病毒感染:病毒
感染可引起肿瘤已被证实,在良性和恶性
肿瘤体中,可见到
病毒小体,但是哪类
病毒是致癌物质尚在研究中,能诱发
肿瘤的病毒种类很多,且在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但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癌。
检查
1.肛门指诊:肛指
检查简便易行,一般可发现距
肛门7~8cm深度的病变。据报道,90%的
直肠癌可通过肛指检查而发现。
2.乙状结肠镜检查:它可以
检查距肛缘25cm以内的全部直肠及部分乙状
结肠,至少60%的
大肠癌可通过此方法检查发现。此法对
直肠癌的诊断最有效、最
安全、最可靠。
3.钡剂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
直肠中上段癌症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可以明确
诊断,了解
肿瘤的形态、长度,对
手术前估计也有帮助,但有
狭窄时应慎用,以防发生梗阻。
诊断
1.
大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
脓血便或黏液血便;伴有
肛门下坠感或里急后重感,大便形状不规则。2.
腹痛、腹胀、
排便困难。有的便次增多,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4.直肠指检:约90%的直肠癌,尤其是
直肠下段癌、仅靠指检即可发现。
肛门指检能触及直肠或肛管肿块,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质硬,指套可染脓血。但目前仍有一些
医师对可疑直肠癌患者不做这一常规
检查,以致延误诊断和
治疗。实际上这种诊断方法简单可行,经过直肠指检还可判断扪及
肿块的大小和
浸润程度,是否固定,有无肠壁外、
盆腔内种植性肿块等。
5.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
检查:直肠指检后应再做直肠镜
检查,在直视下协助诊断,观察肿块的形态、上下缘以及距肛门缘的距离,可直视肿瘤形态,并可取
组织活检确定性质。位于直肠中、上段癌肿,手指无法触到,采用乙状
结肠镜检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6.钡剂灌肠、纤维
结肠镜检:能显示充盈缺损、黏膜破坏、
肠腔狭窄,僵硬或局部梗阻等征象。但对
直肠癌的诊断帮助不大,故不列为常规
检查,仅为排除结肠直肠多发性肿瘤时应用。
治疗
肛管直肠癌的治疗目前仍以外科
手术为主,化疗为辅,放射
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手术治疗
手术
治疗分根治性和姑息性两种。⑴根治性手术:
手术方式根据癌肿在直肠的位置而定。直肠壁内有黏膜下
淋巴丛和肌间淋巴丛两个系统,癌细胞在肠壁内
淋巴系统的转移不多见。一旦癌细胞穿透肠壁,就向肠壁外淋巴
系统扩散。一般首先累及癌肿同一水平或稍高处的肠旁
淋巴结,然后向上逐渐累及与痔上动脉伴行的中间淋巴结群,终至肠系膜下
动脉旁淋巴结群。上述向上方的
淋巴转移是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如癌肿位于
直肠下段,癌细胞也可以横向沿肛提肌和盆壁筋膜面的淋巴管侵及闭孔淋巴结,或沿痔中
动脉流至髂内淋巴结。有时癌
细胞也可以向下穿过肛提肌,沿痔下动脉引流至坐骨
直肠窝内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由于直肠上段癌的淋巴转移方向几乎均向上,手术切除癌肿邻近和在此
平面以上的淋巴组织,即可达到根治目的,
手术有保留肛括约肌的可能。直肠下段癌的淋巴转移虽主要也是向上,但同时尚有横向转移至髂内淋巴结和闭孔淋巴结的可能,根治性手术需包括直肠肛管周围
组织和肛提肌,故无法保留肛括约肌。
⑵姑息性手术:如癌肿局部浸润严重或转移广泛而无法根治时,为了解除梗阻和减少
病人痛苦,可行姑息性切除,将有癌肿的肠段做有限的切除,缝闭直肠远切端,并取乙状
结肠做造口(Hartmann手术)。如不可能,则仅做乙状
结肠造口术,尤在已伴有肠梗阻的
患者。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同
结肠癌。化学药物治疗。手术后的病人化疗一般一年— 一年半内可使用2—3个疗程,常用药物主要是5-氟脲嘧啶(5-FU),也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
环磷酰胺等,5-FU每个疗程总量可用7—10克。可口服或静脉给药,最好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每次250毫克,每日或隔日一次。如果反应较大如恶心、食欲减退、无力、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等,可减少每次用量,或加大间隔期。
骨髓抑制明显时可及时停药。口服法胃肠道反应比
静脉给药大,但骨髓抑制反应轻。用药期间必须注意支持治疗,并用减少副作用的药物。癌肿未能切除的病人行化疗,有一定减轻症状控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效果较差,维持时间短,如病人一般情况差时,副作用显著,反而加重病情,不宜应用。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在直肠癌
治疗中的地位已日益受到重视,有与
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和单纯
放射治疗两种。
物理治疗
肿瘤局部冷冻、
激光和烧灼治疗晚期
直肠癌病人伴有不全肠梗阻征象者,可试用肿瘤局部冷冻或烧灼(包括电烙烧灼和
化学烧灼)治疗,使肿瘤组织缩小或脱落,暂时缓解梗阻
症状。近年来开展激光
治疗,应用Nd-YAG激光,功率65W,分点照射局部肿瘤
组织,遇有出血、改用功率40W在出血点四周聚焦照射止血,每隔2~3周重复照射,个别病例的
肿瘤可见缩小,暂时缓解
症状,可作为一种姑息
治疗方法。
转移和复发病人的治疗
⑴局部复发的治疗:如果局部
复发病灶范围局限,且无其他部位的复发、转移时,可予
手术探查,争取切除。如复发灶局限于会阴切口
中央,两侧尚未延及坐骨结节者,有广泛切除的可能。如会阴部结节或肿块系
盆腔复发灶伸向会阴部的下极,不宜手术,因无法完全切除病灶,反而切开肿瘤组织,遗留久不愈合的创口。
盆腔内复发病灶采用放射
治疗,每疗程220Gy(2000rad),可暂缓解疼痛
症状。
⑵肝转移的
治疗:近年来不少
研究证实直肠癌转移灶的
手术切除
效果不是原来想象的那样
悲观。若能在切除原发病灶的同时切除肝转移灶,则可提高生存率。凡属单个转移灶,可行
肝段或楔形切除。如为多个肝转移灶而不能手术切除者,先用去动脉化措施,即结扎肝
动脉,使肿瘤坏死,再通过结扎
肝动脉的远端插入
导管,从中注入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也可采用肝
动脉栓塞术,使肿瘤
体积明显缩小。但上述
治疗禁用于伴有明显黄疸、严重肝
功能异常、门静脉梗塞以及
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
放射治疗可改善部分病人的
症状。近年来有用射频高温来治疗肝转移灶的报道,口服
甲硝哒唑更可增加抑癌效应,疗效尚在总结中。
肛管直
肠癌的5年生存率为明显比胃、肺、肝、
食管和胰腺恶性
肿瘤的5年生存率为高。其预后与
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但与其病程、癌肿浸润范围、
分化程度和有无转移则密切相关。
直肠癌的高发人群
一、患有直肠息肉患者:息肉是从肠黏膜上长出来的一种赘生物,大小、形状、数目、部位各异。患者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较多,随着年龄的增加息肉也在增多,依靠直肠镜即可确诊此病。息肉究其来源主要分为腺瘤性和增生(炎症)性两大类。已知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多发性的和直径大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危险性较大,被称为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必须摘除干净;即便已经根治了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也要定期复查,以观察是否复发。
三、患有日本血吸虫病:该病流行于我国南方长江以南地区。血吸虫的虫卵长期存在于大肠黏膜中刺激肠黏膜而导致癌变。血吸虫病重灾区与无此病地区相比,直肠癌的检出率要高12.3倍。
四、盆腔接受过放射治疗者:子宫、卵巢癌患者常要接受放疗,其直肠癌的发生率比常人高出4倍,尤其是放疗10年后、放疗剂量较大的患者。
五、以前患过直肠癌者:约2%-11%的直肠癌患者在治疗了第一个癌灶后又发生第二个原发直肠癌灶(不是复发),这被称为异时多发。所以说,患者不要因已经治疗过就高枕无忧,而要定期复查。以往接受过卵巢癌、乳腺癌手术,或施行过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的人也是直肠癌的高发人群。
六、直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有直肠癌家族史者直肠癌的发生率比无家族史者高3倍,除遗传因素外,可能与相同的饮食习惯有关。
七、其他: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小肠吻合术后的病人,石棉加工业与纺织业的工人也是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