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诗存

2005年蓬溪县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出版图书

《蓬溪诗存》是2005年蓬溪县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出版图书,作者是胡传淮。

目录
序言……………………………………………………………………………………………彭静中(1)
凡例(三首)…………………………………………………………………………………………(7)
杜甫(一首)……………………………………………………………………………………………(1)
文同(二首)……………………………………………………………………………………………(3)
冯楫(一首)……………………………………………………………………………………………(4)
席书(一首)……………………………………………………………………………………………(6)
席春(一首)……………………………………………………………………………………………(7)
席彖(一首)……………………………………………………………………………………………(9)
谭冠(一首)…………………………………………………………………………………………(10)
余凤翔(一首)……………………………………………………………………………………………(11)
杨瞻(二首) …………………………………………………………………………………………(12)
朱廷立(二首) …………………………………………………………………………………………(14)
刘希尹(一首) …………………………………………………………………………………………(15)
曾日唯(一首) …………………………………………………………………………………………(16)
杨仰(一首) …………………………………………………………………………………………(17)
杨廷极(一首) …………………………………………………………………………………………(18)
吕潜(一首) …………………………………………………………………………………………(19)
潘之彪(十一首) ………………………………………………………………………………………(20)
吴树臣(二首) …………………………………………………………………………………………(26)
张鹏翮(十三首) ………………………………………………………………………………………(27)
康熙(一首) …………………………………………………………………………………………(32)
雍正(一首) …………………………………………………………………………………………(33)
朱云骏(一首) …………………………………………………………………………………………(34)
李调元(一首) …………………………………………………………………………………………(35)
张松孙(三首) …………………………………………………………………………………………(36)
张问安(十七首)………………………………………………………………………………………(38)
陈慧殊(五首) …………………………………………………………………………………………(43)
张问陶(二十五首) ……………………………………………………………………………………(45)
朱文治(一首) …………………………………………………………………………………………(52)
刘沅(二首) …………………………………………………………………………………………(53)
林颀(一首) …………………………………………………………………………………………(54)
陈我志(一首)…………………………………………………………………………………………(55)
罗为贶(二首)…………………………………………………………………………………………(56)
杨古雪(七首)…………………………………………………………………………………………(57)
奚大壮(十首) …………………………………………………………………………………………(59)
杜思柔(一首) …………………………………………………………………………………………(62)
陈鸿翥(一首) …………………………………………………………………………………………(63)
陈南村(一首) …………………………………………………………………………………………(64)
钟瑞廷(一首) …………………………………………………………………………………………(65)
杨树之(十三首) ………………………………………………………………………………………(66)
庞际超(八首) …………………………………………………………………………………………(70)
涂卿云(五首) …………………………………………………………………………………………(73)
徐杨文保(七首) ………………………………………………………………………………………(74)
江国霖(二首) …………………………………………………………………………………………(76)
胥仁禧(四首) …………………………………………………………………………………………(77)
王衮(七首) ……………………………………………………………………………………………(78)
斗池道人(一首) ………………………………………………………………………………………(81)
蒋若采(四首) …………………………………………………………………………………………(83)
文棨(二十四首) ……………………………………………………………………………………(84)
张秉谦(一首) …………………………………………………………………………………………(89)
钟永定(四首) …………………………………………………………………………………………(90)
蒲谷(一首) …………………………………………………………………………………………(92)
何兆熊(一首) …………………………………………………………………………………………(93)
江维藩(十首) …………………………………………………………………………………………(94)
宋家蒸(九首) …………………………………………………………………………………………(97)
姚道根(一首) ………………………………………………………………………………………(100)
吴多让(一首) ………………………………………………………………………………………(101)
郭联芳(一首) …………………………………………………………………………………………(102)
常安(二首) …………………………………………………………………………………………(103)
无名氏(一首) …………………………………………………………………………………………(104)
叶熏南(五首) …………………………………………………………………………………………(105)
何中权(二首) …………………………………………………………………………………………(107)
杨应祥(一首) …………………………………………………………………………………………(109)
卢几山(一首) …………………………………………………………………………………………(110)
宋家蒸(一首) …………………………………………………………………………………………(111)
李宗羲(一首) …………………………………………………………………………………………(112)
沈贤修(十二首)……………………………………………………………………………………(113)
周馥(一首) …………………………………………………………………………………………(116)
周学铭(十五首) ………………………………………………………………………………………(117)
杨焕之(一首) …………………………………………………………………………………………(122)
樊宗源(七首) …………………………………………………………………………………………(123)
梁仲舒(二首) …………………………………………………………………………………………(126)
黄宾虹(一首) …………………………………………………………………………………………(127)
陈宗和(一首) …………………………………………………………………………………………(128)
曾世礼(三首) …………………………………………………………………………………………(129)
周岸登(词十三阕) ……………………………………………………………………………………(131)
林思进(一首) …………………………………………………………………………………………(138)
文映江(三首) …………………………………………………………………………………………(139)
廖嶷(三首) …………………………………………………………………………………………(142)
邬建侯(五首) …………………………………………………………………………………………(143)
王雅言(二首) …………………………………………………………………………………………(145)
王石匠(一首) …………………………………………………………………………………………(146)
胡祖虞(一首) …………………………………………………………………………………………(147)
甘德龙(一首) …………………………………………………………………………………………(148)
韩承钧(一首) …………………………………………………………………………………………(149)
黄治安(一首) …………………………………………………………………………………………(150)
赖玉成(一首) …………………………………………………………………………………………(151)
韩太华(一首) …………………………………………………………………………………………(152)
东郎治韩(一首) ………………………………………………………………………………………(153)
马俊全(一首) …………………………………………………………………………………………(154)
速子承(一首) …………………………………………………………………………………………(155)
无名氏(四首) …………………………………………………………………………………………(156)
江椿(一首) …………………………………………………………………………………………(157)
李凡丞(十八首) ………………………………………………………………………………………(158)
庞仲瑶(二首) …………………………………………………………………………………………(161)
段虚谷(二首) …………………………………………………………………………………………(162)
文璋(十五首) ………………………………………………………………………………………(163)
何域藩(诗七首词五阕) ………………………………………………………………………………(166)
后 记…………………………………………………………………………………………胡传淮(169)
后记
《蓬溪诗存》后记
蜀北蓬溪,环邑皆山,溪水潆洄,风土秀丽,民风淳厚,人文蔚起,代有明贤,被誉为“梓东邹鲁,文献名邦”。席书张鹏翮位极人臣,扬历中外;张船山一代风流,名播国中。
科举时代,蓬溪“士风淳茂科名盛”、“潜心著述之士,代不乏人”。清代《蓬溪县志》著录了历代蓬溪诗人的诗文集多达100余部。殊觉成就斐然,灿然可观,惜乎纸墨难藏,枣梨易失, 时移世易,耆旧凋零,水火兵燹,典籍散佚,按目求书,十不存一。倘不抓紧时间搜集抢救,任其湮没,实吾蓬文化不可弥补之损失。
为了弘扬巴蜀文化,保存蓬溪乡邦文献,延续蓬溪文脉,填补新编《蓬溪县志》无《艺文志》之阙,提升蓬溪文化形象,进一步奠定蓬溪“文化立县”的基础,经蓬溪县政协主席会议审议,同意编选一本《蓬溪诗存》。
经过多方征集寻访、各图书馆查阅、私人提供等方式,我们博采冥搜,将散佚在《二十四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蓬溪县志》、档案、族谱、信札、乡镇志、诗文集、寿序、行述等史志里和出土文物、石刻碑铭中的有关蓬溪诗词,沙里淘金般地汇集起来,虽不能说网罗齐备,但亦基本上可以体现蓬溪历代诗词的总体水平,至于沧海遗珠,则只有徒深慨叹了。
全书所选诗词,上起唐代,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入选作者96家,诗词381首。作为巴蜀诗词的一个组成部分,蓬溪诗词独具特色。蓬山溪水的滋润,前辈乡贤的激励,传统文化的熏陶,敏感心灵的颖悟,铸就了吾蓬诗词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风格。本书展示了吾蓬诗词的时代风貌、地域特征和创作水平,对保存、弘扬巴蜀传统文化,对当今诗词创作的继承借鉴,均有一定作用。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我在编选过程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出现大的差错,以愧对前人与后人。现在,《蓬溪诗存》问世了,我希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并希望人们能够喜欢它。至于因资料漏缺及编选者水平造成的失误,则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从编选到付梓,得到了许多单位及个人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中共蓬溪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孝富同志在百忙中为本书题写书名,表明对蓬溪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对政协工作的支持;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四川大学历史系彭静中先生不顾年高体弱,审阅了书稿并赐序,为本书增色良多;射洪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罗刚锋先生提供了不少资料,丰富了本书内容;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2005年11月23日
评价
读《蓬溪诗存》感言
李朝正
胡君传淮,惠寄其编选之《蓬溪诗存》一册,展卷读之,欣喜若狂,亢奋之极,至宝获之,爱不释手,复读数遍,受其启迪,特赋感言以志之。
传淮治学精神,精力奉献,为人称道与敬慕。
一地一域,一县一州之志书,间有在《艺文志》辑有“文存”、“文征”、“文类”、“诗征”、“诗存”、“诗文辑存”等名目,多为载于《艺文志》末,以彰一地一域人文渊薮之兴隆。如《灌县文征》14卷(1933年)、《新繁文征》22卷(1947年)、《南溪文征》4卷(1932年)、《简阳诗文存》8卷,续2卷(1927年)。而较大型的、卷数浩繁的有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100卷(1943年)、《成都文类》50卷(宋庆元五年—1199年)等。前人编撰如上书籍,都是多人而为之,很难一人毕其事功的。以《成都文类》而言,参与这项工作的有四川安抚使袁学友,府学、军学、州学教授何惠固、扈仲荣、杨汝明、费士威以及掌书记宋德之等近10人,个个都是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历时几年才竣事,足见劳神费心、倾力专注之状。
《蓬溪诗存》乃胡君一人编选,将历时1300余年中有关蓬溪一县有关诗人、诗作的整体面貌呈现于读者眼前,读者有幸一饱眼福,不仅可以玩索其诗味,还可知晓蓬溪一地的古圣先贤、社会贤达的文化涵养、精神风貌。据作者在编选《凡例》中云:参阅了“100余种史志和文献”,试想,在一个县里的图书馆,其藏书是非常有限的,这100余种典籍也并非在蓬溪一地可以全部觅得,那么材料的搜罗,尤其是诗家的个人行状叙事,又不像小说那样“情节不够,虚构来凑”。《诗存》完全是建立在史事实在之基础上。选诗标准衡定,叙人的简洁明了,尤见功力。
胡君是一个勤奋治学的人,近些年来有重头书或文章显世,全国重点学术刊物有之,重点出版书籍项目亦有之。始终像一个掘井人一样,认定的那口井深掘下去,矢志不悔。在整理、发掘地方文化,尤其是巴蜀文化方面,取得让人注目的成就,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了扎实而难能可贵的工作,此种成果故实属非易。汉刘歆说;“至诚则金石为开”,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编选《诗存》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广泛涉猎,没有睿知的鉴别与取金,没有废寝忘餐的钻研精神,是永远也编选不出《诗存》来的。当然,也有的人是非不能也,已所不为。但胡君为之,是有所为而为。如是,《诗存》乃是看似容易却艰辛,其间的苦楚,只有躬行过此事的人才会自知,他人是无法体验的。是书之成,是编选者对社会、对乡邦文化的卓著贡献,岂不受人敬仰和称道?!
蓬溪诗存》的多元意义与潜移作用。
今日捧读《蓬溪诗存》,来年或推迟一段时间有可能读到《蓬溪文存》。依据现在的弘扬传统文化态势,胡传淮同志又精力充沛,兼具撰著之才,这个希望或会成为现实。记得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卓吾在与袁宏道扯谈著书立说时所言:“我老头子一生都肯让人,唯有著书一事,不敢谦让。我自信,在著书立说方面,实实在在地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的见识和二十分的才力。”的确,李卓吾著书满家,有十余种惊世之作传世。冀望胡君贵在坚持,一如既往,继续打造属于自己、属于蓬溪人文之乡的新天地。
《蓬溪诗存》一书的意义是多元的,不是单方面的。
首先,社会效益的不可估量性。社会效益,属于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范畴,它对社会的文化发展指向及民俗、民风的改变,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蓬溪诗存》对于一地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彰显,其认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古代蓬溪的民风民俗是“农务耕凿,乡里族党,颇相亲睦,俗为近古。”(《四川通志·风俗志》)这种民众的亲近和睦相处,不分党派民族,共同营建古朴淳良的风气,应当说是蓬溪的一大特点。况且,蓬溪又号为“文献名邦,梓东邹鲁”,显然,这与乡民们的奋进、开拓、创新的社会意识是息息相关的。《蓬溪诗存》的问世,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虽然它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一种现象,而这现象寓意着社会文化将促进社会更加文明进步,能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其次,带动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赢得可观的经济支撑。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而言,蓬溪并不丰富,旅游景点也比较少,其名胜古迹,也只有宝梵寺壁画进入了《中国名胜词典》。如高峰山、佛子寺、定香寺、鹫峰寺等,在《蓬溪诗存》中各代诗人都有描述,这些都有开发价值。山、水、路、寺、观、宫、楼台、溪河、树木等在《诗存》中,都是诗人描写和抒发情景的对象,这些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能从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人所作的诗中,真实记录了它的真实面貌,如甘冽的井水:“比户获美饮,颂君皆一辞。何以纪君德?是泉无涸时。”(《蓬溪苏令均利泉》)便利人们来往的跨虹桥:“琢石成桥坚且良,渡人利浦诚难忘。”(《跨虹桥》)如诗如画,鲜花遍野的翔风山:“静悟院前风景多,一山当面是娑婆。”(《题翔凤山》)规模轩敞,而壮丽的飞云楼,令人兴奋陶醉,“绿树行行野鸟占,好山历历紫烟浮……更上一层赊远眺,风光却为暮云收。”(《飞云楼》)充满美丽传说,富有孝敬典范的孟宗哭竹的冬笋沟,储露诸经及经典的常乐寺,有如此多的风光名胜,而今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贯通其境,交通如此便利,游人将会如织,而《蓬溪诗存》就是献给旅游者的一张名片。总有一天,大英、遂宁、蓬溪、安岳会成为一个旅游圈,抑或是四川的一条火爆热线。试想阆中已建成“巴国历史文化博物馆”,且已开馆,成都演出《金沙》而观众可无偿得到CD精选大牒,这些举措为的是什么?彭静中先生在《序》中说:“《诗存》大著,……旨在弘扬巴蜀文化,延续蓬溪文脉,提高蓬溪县的知名度。”当是确论,从潜移作用而言,可谓功在现实,利在千秋。
最后,能补《蓬溪县志·艺文志》之不逮。
《蓬溪县志》分别有康熙、乾隆、道光、光绪、民国本,即便盛世修史的新志,于艺文志来说都是水上警察,各管一段,难有贯通齐备的。姑以蓬溪志祖潘之彪的《蓬溪县志》而言,其书编辑简略,体例以事定篇,不具史法,记载之事仅概述大略而已。又兼之书成即遭兵燹版毁,印本流行不多,此志今原本不多见,故成难得的稀有地方志。于下所编纂的各版本的《蓬溪县志》艺文一部亦极简略,佚文佚诗多有未采其内。《蓬溪诗存》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县志的不足,无论是诗的作者和诗的首数之众,远超蓬溪各志。于此,涉及过往蓬溪的人、事、物、景、典章制度、地域风貌等,凡志书未载,便可在《蓬溪诗存》中释感,使《诗存》具有补充、延伸、增广《县志》的意义,又有可供方便查阅的工具书功能,乃一书多用,方便后人。这不但是蓬溪一地之事,也关涉着巴蜀文化研究及弘扬传统文化,辟了一道取途就近,免走弯路的方便之门,为他人踏上坦途修了一道便利之桥。
作为胡君传淮著作的忠实读者,凡其所著之书吾都仔细斟酌和研磨,《蓬溪诗存》一书也可以进一步校订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蓬溪诗存》虽然有遗漏与错讹,但瑕不掩瑜,小错在所难免。正如宋人赵抃《成都古今集序》云;“若夫知之有未至,编之有未及,则亦一人之功不可以求备。”《蓬溪诗存》仅一人编次,耗时费功可以想见,书已面世,胡君应自珍李卓吾说;“《藏书》是我一生精神的寄托,《焚书》是我一生事迹的实录,《说书》是我一生学问的记载……这是我一生神通、游戏三昧的笔墨。”胡君著述较多,其中的《蓬溪诗存》堪称学问的记载,言不为过。
二OO六年三月写于四川大学竹林村一止斋
主编
胡传淮,生于1964年,四川省蓬溪县人,文学学士。系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出版专著70余部、发表论文、诗词、历史散文等300余篇,共计800余万言。专著主要有《张问陶年谱》(2000年巴蜀书社出版、2005年再版)、《王灼集校辑》(1996年巴蜀书社出版)、《大英风物志》(1999年巴蜀书社出版)、《张鹏翮诗选》(2000年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张问安诗选》(2002年出版)、《烬余录注》(2010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张鹏翮研究》(201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2013 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船山诗草全注》(2010年巴蜀书社出版,第一副主编)、《蓬溪诗存》(2005年出版)、《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张问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蓬溪文史资料精选》(2011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蓬溪家谱序跋集》(2010年出版)等。已在《社会科学研究》《红楼梦学刊》《中国韵文学刊》《苏州大学学报》《收藏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张问陶年谱》,《光明日报》评其为“一部学术品格很高的好书”,被《清史》《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国诗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清诗考证》《清代文学研究书目》《巴蜀文学史》《遂宁市志》《遂宁古今人物》《蓬溪县志》等多种文献引证或著录;论文《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解决了红学中的一大悬案,已写入《红学通史》。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十余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