蝰蛇是有鳞目蝰科的爬行动物,有288种。蝰蛇的头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部区分明显;体粗壮而尾短,鼻孔大,位于头背侧;体尾背面棕褐色,有3行深色大圆斑;腹面灰白色,尾腹面灰白色并散有细黑点。蝰蛇代表着蛇类进化的最高层次,并且具有一些在其他蛇科动物身上找不到的特征。
动物学史
[viper]蝰蛇科一种有毒蛇类,有时也指与之极近缘的
响尾蛇科(Crotalidae)的蛇类。蝰蛇科(Viperidae)约200种毒蛇的统称。分为两个类群(亚科),即蝰蛇亚科(Viperinae,东半球蝰蛇)和响尾蛇亚科(Crotalinae,颊窝蝰蛇)。某些权威人士认为,蝰蛇的这两个类群应是各自独立的科。蝰蛇的特徵是具有一对中空的注射毒液的牙齿,著生在上腭活动骨骼上(上腭骨),不用时可折回嘴内。具颊窝器的蝰蛇(响尾蛇及其他)特徵是︰在每侧鼻孔与眼之间有一热
敏感小窝,用於探寻温血动物。。
形态特征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呈宽阔的三角形,(因为它的头部有巨大的
毒腺) 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
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粗大的深棕色斑。蝰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弯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蝰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蝰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
肛孔为界。蝰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
蝰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
骨骼系统、
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蝰蛇之所以能
爬行,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蜿蜒运动,所有的蝰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蝰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蝰蛇体前进,如果把蝰蛇放在平滑的
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
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蝰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蝰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蝰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蝰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
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蝰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蝰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蝰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蝰蛇,如铅色水蝰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蝰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分布范围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
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蝰蛇亚科(Viperinae,东半球蝰蛇)和响尾蛇亚科(Crotalinae)。具颊窝器的蝰蛇(响尾蛇及其他)的
特徵是︰在每侧鼻孔与眼之间有一热敏感小窝,用於探寻温血动物。蝰蛇体长小至Viperaursini的不足30公分(12吋),大至巨蝮(Lachesismuta)的3公尺(10呎)以上。捕食小型动物,捕猎方法是先咬伤猎物,再追踪。东半球的蝰蛇分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特点是行动迟钝,身体粗壮,头宽大。许多种类为陆栖。
树蝰属(Atheris)的身体细长,尾能缠住树枝,营
树栖生活。而
穴蝰属(Atractaspis)则为洞栖,眼细小。大多数种类
卵胎生。响尾蛇亚科主要在
西半球,从沙漠到
雨林皆有。中、南美洲的洞蛇属(Bothrops)为陆栖或树栖种类。有些如
噬鱼蛇是水栖种类。某些种类产卵;其他为卵胎生。
“这是最常见的毒蛇,
尼泰罗伊附近28个街区内就发现了24到25条这样的蛇,这说明它们已经在整个城市泛滥。”---阿尼瓦尔·梅尔加雷霍生物学家。
生活习性
生活在平原,
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一般在森林、草地、沙漠中活动。
蝰蛇 恶蛇甚多,四五月青蝰…白蝰…三角之类,皆毒之猛烈者。――《本草纲目》。
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
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中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
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蝰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蝰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蝰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
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蝰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蝰蛇的觅食次数,因蝰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蝰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
大部分蝰蛇均属于
夜行性动物。 蝰蛇也喜欢在
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
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或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
种群现状
4.9 蝰属Vipera
蝰蛇科有28~34属220~250种,是管牙的毒蛇,毒牙巨大并可以折叠收回,为最进步的蛇类。蝰蛇科成员的体型多与其他蛇类明显不同,身体短粗,尾短而突然变细,头大而成三角形,有些种类头上还有可感受红外线的颊窝。蝰蛇科可分为无颊窝的蝰蛇亚科Viperinae、有颊窝的蝮蛇亚科Crotalinae和原始而神秘的白头蝰亚科Azemiopinae三个亚科,它们有时也被升级为单独的科。蝰蛇亚科约有12~13属70余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各地。蝰蛇亚科包括分布最北的毒蛇,其中
极北蝰Viperaberus遍布欧亚大陆北部,也是见于英国的唯一毒蛇,最北可深入
北极苔原地区。蝰蛇亚科包括一些毒牙最大的毒蛇,如非洲的
加蓬咝蝰Bitisgabonica的毒牙可长达5厘米。加蓬咝蝰也是非洲最大和最著名的毒蛇之一,身体非常粗壮,与其近亲
犀咝蝰Bitisnasicornis等同为花纹最复杂的蛇类。蝰科中最毒的蛇种是
锯鳞蝰,分布较广,从北非、中东到南亚一带均有,中亚南部也偶而一见。
白头蝰亚科仅以白头蝰Azemiopsfea为代表。白头蝰是蝰蛇科最原始的成员,分布于缅甸和中国南方等地,非常罕见,目前人们对其所知甚少。
蝰蛇科其它成员均属于蝮蛇亚科,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亚科,分布广泛,在除了澳大利亚以外的各个大陆都有分布,且在大多数地区都是主要的毒蛇。
蝮蛇亚科最著名的当属响尾蛇Crotalus,以尾部可以发出声音报警和可以感受红外线而闻名。响尾蛇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但是有3种见于中南美洲。美国东南部的
东部菱背响尾蛇Crotalusadamanteus体长超过2米,是
北美洲最大最重的毒蛇。中南美洲的
巨蝮Lachesismuta体型比东部菱背响尾蛇更大,体长近4米,是西半球最大的毒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蝮蛇和最重的毒蛇。在亚洲蝮蛇的种类很多,其中
蝮蛇属Agkistrodon和烙铁头属Trimeresurus的成员是中国最常见的毒蛇,也是中国咬伤人的主要毒蛇。
消化食性
蝰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还有,蝰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毒蝰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蝰蛇的
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蝰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蝰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蝰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蝰蛇的口腔或食管。蝰蛇头背的小鳞起棱,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色。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蝰蛇5~6分钟即可吞食
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蝰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蝰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蝰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蝰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蝰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
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蝰蛇主要是用口来猎食。蝰蛇在吞食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
颌骨作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其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
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去。蝰蛇喜欢偷食蛋类,有些是先以其身体压碎蛋壳后才进食。但也能把
鸡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个吞下去。在吞食时先以身体后端或借其他
障碍物顶住蛋体;然后尽量把口张大将整个蛋吞进去。
毒蛇
不少人容易将「蛇」跟「有毒」作联想,而产生恐惧,那全世界的毒蛇多吗?那台湾又如何呢?跟据统计,全世界的蛇类中有毒者约占20%(黄颔蛇类之毒蛇1%、眼镜蛇类10%及蝮蛇类9%),至于台湾陆栖的蛇种中,有毒者(含微毒之种类)约有15种(占32.6%),在比例上是较全世界之平均质高出一些,而有毒之蛇类,依据其毒牙的位置及型式,主分成三大类:
1)管牙类(Solendglyphs)、
2)前沟牙类(Proteroglyphs)、
3)后沟牙类(Opisthoglyphs);
但目前(在台湾)仅有管牙类及前沟牙类,被咬到时有致死之记录,简介如下:
⑴管牙类:其头呈三角形,背部通常呈褐色调并带深色斑块,所有蝮蛇科蛇类皆是属此;其毒牙长且大型呈中空的管状位于上颔前方两侧,平时藏于肉质鞘中,使用时才会往前伸出,除平常使用的一对毒牙外,其后方并常有1-2对备用牙,毒性多以出血性毒为主,倘若根据颊窝(Pit)的有无,我们又可将它们分成二亚科,即
A)
响尾蛇亚科(具颊窝):包括
百步蛇、
龟壳花、青竹丝、
菊池氏龟壳花、
阿里山龟壳花皆属之;
B)蝮蛇亚科(不具
颊窝):台湾仅产锁炼蛇这一种,颊窝是响尾蛇亚科特有的热感受器,藉此蛇类可察觉环境中细微温度差异,帮助它们捕食或避敌;至于锁炼蛇,尽管它不具有颊窝,但因其颜面神经末梢对于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它仍可透过类似的机制来捕食,在蝮蛇亚科中算是相当特殊的。
⑵前沟牙类:其头呈椭圆或圆形;外表常具较明显甚至鲜艳的纵行或环状斑有警示的功能,所有
眼镜蛇科蛇类皆是属此,其仅具一对固定表面具凹沟的毒牙,位于上颔前方两侧,但不若管牙类那般大,毒性多以神经性毒为主,在台湾包括
雨伞节、眼镜蛇、
带纹赤蛇、
环纹赤蛇以及所有的海蛇类皆属此。
蝰蛇
⑶后沟牙类:其毒牙仅较一般齿稍大且位于上颔后方,这类毒蛇毒性通常不若蝮蛇科或
眼镜蛇科蛇类那般强,
黄颔蛇科有部份成员具此类型毒牙,包括:
水蛇、唐水蛇、
茶斑蛇、
大头蛇和台湾赤炼蛇皆是,虽然这类蛇中毒时通常仅会肿胀,无致死之虞,但对一些体质较敏感的人仍可能引起较严重之过敏症状;尽管后沟牙的毒蛇在台湾皆未有致死记录,但值得注意的是台湾赤炼蛇分布于在中国大陆及日本之亚种,在当地皆曾有咬死人之记录,在野外遇到它们时仍不可过度轻忽。上述的毒蛇中,管牙类(蝮蛇类)的
百步蛇、
龟壳花、青竹丝、锁链蛇以及前沟牙类(
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和
雨伞节,因为较常有被咬中毒之病例传出,被称作台湾的六大毒蛇;另外因为
锁链蛇仅于南部高屏及东部花东一带有记录,数量少且不易见到也有人不算它,而将其余的五种称台湾的「五大
毒蛇」。虽然毒蛇并不会无故主动攻击人,但当我们不小心在近距离惊扰到他们时,他们仍会基于自卫咬人,故我们应仍要相当的小心,到蛇类可能出现之地点从事户外活动时着长袖长裤,并且穿高统的球鞋或
登山鞋等,绝不可穿拖鞋或凉鞋,以免不小心踏到毒蛇时有被咬之虞。
咬伤的后果
蛇伤措施
蝰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指被蝰蛇咬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采取紧急措施,局部常规处理应在蝰蛇伤现场进行,处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蝰蛇咬伤后立即用火柴头5-7枝烧灼伤口,以破坏局部的
蛇毒;也可用针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伤口或周围的毒液,但对于血循毒蝰蛇伤患者,不宜针刺或
拔火罐,以免伤口流血不止。为延缓伤口蝰蛇毒的吸收,于近心端3-5厘米处用带子扎紧,其结扎松紧程度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妨碍
动脉血流为宜,以后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以免肢体因血循环障碍过久而坏死,待急救处理结束后(不能超过2小时),结扎应立即解除。
在蝰蛇咬伤后1-2小时内,伤口处作十字切口,长2-3厘米,深达真皮以下,如无重要神经血管通过, 可深达2-3cm。伤口若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反复冲洗伤口后,伤肢搁下垂位,周围置
冰袋,以减少蝰蛇毒的吸收。应注意,血循蝰蛇咬伤者不宜作扩创排毒,以免伤口流血不止,常规应用
破伤风抗毒素 (TAT)。
在蝰蛇咬伤后0.5-1小时内,有条件者,及早作局部环封,用相应的血清2ml或用
胰蛋白酶2000U,或10-15%
依地酸二钠4ml,分别与0.25-0.5% 普鲁卡因溶液5-20ml 、
地塞米松5mg配伍,于牙痕中心及周围注射达肌肉层,或在结扎的上方作环行封闭,这对减轻症状甚有益处。肿胀的肢体,可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用双柏散(
侧柏叶、大黄、黄柏、薄荷、泽之)加水蜜热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现坏死、溃疡者,则按中、西医(或中西医结合)外科处理。
蝰蛇咬人后会致人死亡,如无蝰蛇血清,被咬者会出现溶血症状,多脏器受损,最后多
器官衰竭死亡。所以,一定要注射蝰蛇血清,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蝮蛇血清无效)。蝰蛇在福建、广东、泰国等,不栖息在江苏等江南及大江以北地区,但由于也有人将蝰蛇带入,也会造成咬伤人因无蝰蛇血清治疗而致死病例,爬行纲,蝰蛇科。是一种毒蛇,又称黑斑蝰蛇。体长0.9~1.3米。背面暗褐色,有淡褐色链状椭圆斑3列,各椭圆斑的最外缘为黄白色,其次为黑色,在3列斑纹间,散布有不规则的小斑纹。腹面灰白色,每片腹鳞有3~5个紫褐色斑点,前后缀连略成纵行。生活于山地、平原。昼夜都活动,捕食鼠类等。毒液以神经性毒为主,也含出血性毒。卵胎生,每产1~6仔蛇。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