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漳,古水名。《尚书·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作品鉴赏
衡漳考
衡漳
冀州,
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覃怀者,今河南
怀庆府武陟县西怀县故城是,
禹从此治水而北。衡漳者,
郑康成《
考工记》注:“衡”, 古文“横”,假借字。《
地理志》漳水有二,清漳出上党沾县大黾谷,东北至昌成入河。浊漳出长子县鹿谷山,东至邺入清漳。郑康成注据《后汉志》,故以昌成为安平阜城。郑又云:衡漳者,漳水横流入河,盖《班志》以清漳为主,径自入河,其所过郡五,所行凡一千六百八十里。浊漳则入清漳者,其流短,非主流也。郑意与班合,故但言清漳,不及浊漳。乃《
水经注》反以浊漳为主,其源流甚长,且言不因他水,独自入海,而于清漳叙述甚略。其文云:……浊漳、清漳盖二水相入,下流合同,故浊漳入清,而《水经》误以为清漳入浊,至以浊漳入海,则并非东汉之水道,而直是魏时之水矣。据汉时漳犹入河,则河虽有变迁,漳固未改故道,郑志与汉志合,虽据当时见行水道言之,未见其非禹迹也。禹从覃怀致功,而北至衡漳,黄河之性虽善改徙,然此等处险尚多,改道犹少。汉时近古,大约与禹不甚相远,撰《水经》者魏晋间人,郦道元则北魏人,虽好言水道,实亦多妄谬,不尽可据。沾县今山西平定州乐平县,武安县今属河南
彰德府,邺县故城在今
临漳县西,列人县故城在今直隶广平府肥乡区北,
斥漳县故城在今曲周县东,曲周亦属广平。钜鹿县今顺德府平乡、钜鹿二县地。信都县今冀州,阜城县今河间府。以上各府、州、县皆班、许、郑三家言衡漳由故道说,详《尚书》后。
案,……漳与河相贯者也,而大伾以东,禹河尽徙,漳亦变改,则以班孟坚、徐叔重、郑康成说,
禹迹犹可想像得之。若道元者,不但以浊漳为主,其叙至斥漳县南之下,即云《尚书》所谓“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者也。叙至东北过曲周、钜鹿,则云《地理志》云,绛水发源屯留,下辞章津,是乃与章俱得通称,故水流间关,所在著目,信都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郑既据道里之差,又辨音读之异,区而别之矣。郦既合漳、降为一,又以“绛”为“降”,近日胡先生渭因此遂谓漳水东至
肥乡、
曲周二县之境,乃横贯入河,肥乡去古邺约百五十里,河自大伾折而北流,至古邺东,漳水东流注之。凡地形东西为横,南北为纵,河北流而漳东注,则河纵而漳横矣。漳即绛,导河所谓北过降水也,自是以北,至邢赵之大陆,则播为九河以入海矣。志谓清漳东北至阜城入河,此乃周定王河徙之新道,非禹迹也。使禹故道若此,漳乃斜流入河矣,何名衡漳邪?定王河徙其处,不可得详,大约渐徙东出。王横曰“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所穿也,故漳水斜行向东北至阜城始入河,阜城县今属直隶
河间府。其后河日徙而东南,大伾以下皆非故道。唐人遂以漳能独远于海,请以为渎,而不复入河矣。在禹时,则漳之注河自在肥乡、曲周,不在阜城也。胡先生此条不特非郑注之义,又与《
汉志》矛盾,强以《汉志》上党、沾县一条言,至阜城入河者,为徙流。偏据郦氏一家说,推为肥乡、曲周,果合禹迹乎。过泥横字,谓若至阜城入河,则斜而非横。究之斜与横,岂有大殊乎?“绛”与“降”,岂可混乎?……
引漳(衡漳)入河考
引漳(衡漳)入河图
《
地理志》云:绛水发源屯留,下乱漳津,是乃与漳俱得通称。故水流间关,所在著目,信都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寻其川脉无他殊渎。而衡漳旧道与屯相乱。乃书有过降之文河之过绛当应此矣。下至大陆,不异经说。自宁迄于钜鹿,出于东北,皆为大陆语之缠络,厥势眇矣。〖《
水经注》〗
《汉志·杂采》古记,故漳绛二水并存,实一川也。漳绛本入河,及河徙之后,漳绛循河故道而下。故郦元云:“水流间关,所在著称,信都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也。”然《
汉志》信都之绛水,则又有别志云:故漳河在东北入海,《
禹贡》绛水亦入海。盖县北故漳即禹河故道,而绛水岀其南,则漳水之徙流,郦元之所谓绛渎者也。盖汉时信都之漳水徙从其县南,故《地志》以此为绛水。而目其县北之渎曰:“故漳河”。故《水经》叙漳水:乃自信都县西,东北过下博县。而郦元云:绛渎今无水。唐人遂谓之“枯洚也”。此渠乃漳水时之徙流。《汉志》以为《
禹贡》之绛水大谬。而杜佑据以分冀兖之界。自后说经者,动称枯洚,以证导河之所过,皆班固禹贡二字误之也。〖《
禹贡锥指》〗
河自汲县南,东北流至黎阳县,西南出大伾上阳三山之间,苏代谓之宿胥之口;郦道元谓之宿胥故渎;李乖谓之西河故渎。《浚县旧志》云:在县西十里,盖禹迹也,自此而北历汤阴、安阳、邺县、斥丘至列人、斥漳之境,左过衡漳经,所谓北过降水也,河自此东北入海。及定王时南徙,则衡漳东出。循河故道而下,至东光县与大河合。王莽时,河益徙而南,漳水遂独达于海。故斥漳以下,《水经》通谓之漳水,盖皆禹河之故道也。而说经者皆以王莽河为禹河,谬矣。〖《
禹贡锥指》〗
按《禹贡锥指》,禹河自大伾山,折而北,历汤阴、安阳、临漳、魏县、成安、肥乡合漳水至于钜鹿,为北过洚水至于大陆之故道。自合漳水后,河与绛漳并而为一。自曲周、平乡、广宗、钜鹿、南宫、新河、冀州、束鹿、深州、衡水、武强、
武邑、
阜城、献县、交河、沧州、
青县、静海至天津府注于渤海,为九河徒骇之道。渤海即所谓逆河,其入海处则在今
昌黎县南。昌黎汉累县,碣石逆河,皆为海水所渐,兹疏通注明,确指禹迹施功所在,以为引漳入河图第一。
漳水考
漳水
漳水,即《
禹贡》之“衡漳”,《周官职方氏》所称“冀州,其川“漳”者是也。
初,古河自大伾北流,距西山仅百里;漳逾山衡流东出,──故《书》谓之“衡漳”,──然後右旋,纵流而北,循西山趾,穿南、北泊而注于河。是故,患常在河而不在漳,而魏史起且凿渠以兴水利。周、汉以降,河日南徙,而漳遂独归於海,其道亦日徙而南。故《水经》云:“漳水东过
列人县南,又东北过
斥漳县南,又东北过
曲周县东,又东北过
钜鹿县东。”又云:“东北过
平舒县东入海。”自是始独为患。然其道乃在今
顺德、广平二府之东南境,虽时迁决入县境,县之受漳患固浅也。
漳之迁徙虽无定行,故道纵横虽纷不可数,然其大约有三:由
临漳、
邯郸历
永年、
曲周北合滏者为北道;由
大名若魏东合御河者为南道;由
肥乡、
广平东北历
冀州、
河间诸属,直达
天津入海者为中道。北道地高,南道地卑,故漳益北则患益轻,益南则患益重。《
禹贡》所志,北道也。《水经》所序,中道也。明初以来,出入
永年、
肥乡、
广平、
魏县、
大名五县之间,而今日之所流,则南道也。
典籍记载
《尚书》
尚书
夏书 禹贡第一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尚书正义》
夏书
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覃怀,近河地名。漳水横流入河,从覃怀致功至横漳。○覃,徒南反。厎,之履反。衡如字,横也;马云:“水名。”漳音章。近,附近之近。
[疏]传“覃怀”至“衡漳”○正义曰:《地理志》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盖“覃怀”二字共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衡”即古“横”字,漳水横流入河,故云“横漳”。漳在怀北五百馀里,从覃怀致功而北至横漳也。《地理志》云,清漳水出上党沾县大黾谷,东北至渤海阜城县入河,过郡五,行千六百八十里,此沾县因水为名。《志》又云:“沾水出壶关。《志》又云,浊漳水出长子县,东至邺县入清漳。郑玄亦云:“横漳,漳水横流。”王肃云:“衡、漳,二水名。”
《水经注》
卷十 浊漳水
又东过
列人县南。漳水又东,右迳
斥丘县北,
即裴县故城南,
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地理风俗记》曰: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漳水又东北,迳列人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
又东北过
斥漳县南。
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
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漳津故渎水旧断,溪东北出,涓流濗注而已。《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者也。
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又东北迳
平恩县故城西。
应劭曰:县故
馆陶之别乡,
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
王莽更曰延平也。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钜鹿县东。衡漳故渎东北迳南曲县故城西。《
地理志》,
广平有南曲县。应劭曰:
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又迳
曲周县故城东。《地理志》曰:
汉武帝建元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余按《
史记》,大将军
郦商以高祖六年封
曲周县为侯国。
《太平御览》
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
河北诸水
又曰:《尚书》所谓
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也。
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
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
《
禹贡》曰: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衡漳在肥乡区。)
《太平寰宇记》
卷五十八
洺州广平郡今理
永年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宿一度禹贡曰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衡漳在今州南肥乡区也
《文献通考》
卷三百十六 舆地考二
《
禹贡》曰:
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覃怀,近河地名,今
河内郡也。底,致也。绩,功也。衡漳,谓
漳水横流而入河,在今广平郡西北肥乡区界也)。
《禹贡锥指》
卷十三中之下
《尚书》所谓“覃怀
厎绩,至于衡漳”者也,以今舆地言之
屯留、
壶关、
襄垣、
潞城、
黎城【并属山西
潞安府】
林县、
涉县、
邺县【并属河南
彰德府】
成安、
肥乡、
曲周【并属直隶
广平府】界中,皆《
禹贡》降水之所经也。
《水经注疏》
又东过
列人县南。漳水又东,右径
斥丘县北。守敬按:县详《
洹水》篇。
即裴县故城南,
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地理风俗记》曰:列人县县详下。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守敬按:汉县属魏郡,后汉废。在今肥乡区西南。
漳水又东北,径列人县故城南。守敬按:前汉县属
广平国,后汉属巨鹿郡,魏、晋复属广平,后魏天平初属魏尹。《地形志》,
临漳有列人城。则县有迁徙,故城在今肥乡区东北十五里。考《通典》漳水横流而入河,在
广平府肥乡区界。唐之肥乡,即汉之列人,盖谓《
禹贡》河水北过降水在此,不知
曹操开白沟于斥章,特因漳水有横流之势,故郦氏谓横漳在斥章,而杜氏不从,故移横漳于列人、肥乡闲,前无所承,不过故与《水经注》立异而已。
……守敬按:《淇水注》之阿难水,在此下入衡漳。
又东北过
斥漳县南。
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尚书·禹贡》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者也。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守敬按:孔《传》但言漳水横流入河,郦氏钞变其文。《禹贡》北过降水,亦即在此,详后文。又东北径
平恩县故城西。
又东北过
曲周县东,又东北过
巨鹿县东。衡漳故渎。守敬按:此承上漳津故渎旧断而言,故称衡漳故渎。自此至绛渎出焉,皆是衡漳故渎,下或称衡漳,或称衡水,特省故渎二字耳。至通湡醴以下,从信都西北出,行大河之道,[详后。]而亦称衡漳者,由《水经》叙浊漳过信都西以为漳水,故郦氏谓其水与湡醴通为衡津,而亦称衡漳以符合之。东北径南曲县故城西。《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应劭曰:
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守敬按:县后汉废,在今
邱县北。又径
曲周县故城东。
水经注集释订讹
漳水又东右迳
斥丘县北,
即裴县故城南,
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元和志:
成安县浊漳水西自
滏阳县界流入。斥丘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斥丘、裴县并在
东昌府丘县】地理风俗记曰,
列人县西南六十里即裴城故县也。
漳水又东北迳
列人县故城南,
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
又东北过
斥漳县南【
斥漳县,今为广平府
威县,汉志作斥章,属
广平国,今
曲周县东有斥漳故城】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
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漳津故渎水旧断溪东北出涓流濗【广韵濗莫狄切浅水也】注而已,《尚书》所谓“
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者也。
孔安国曰“衡,横也”,言覃
漳水横流也。
又东北迳
平恩县故城西【故城在今
广平府曲周县平恩镇】应劭曰“县故
馆陶之别乡”。
汉元帝元康三年置【按元康乃宣帝年号,今云元帝误。又按史汉表平恩侯
许广汉以地节三年封,今云
元康亦误】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
王莽更曰延平也 。
又东北过
曲周县东,又东北过
钜鹿县东【曲周今属
广平府,钜鹿今属
河间府】衡漳故渎东北迳南曲县故城西【南曲县故城在今
东昌府邱县西北】地理志广平有
曲周县。
应劭曰”
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